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辛傷皮毛,苦勝辛?

 辛傷皮毛,苦勝辛?


“憂傷肺,喜勝憂”:

憂,陰氣也。寒濕困土,金無以生,故憂傷肺。

憂者,憂柔寡斷,多慮而無決;其原因以脾虛濕困之過。喜為火陽,健脾燥濕,故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

熱從何而來?

又如何傷皮毛?


所謂“熱傷皮毛”,就是皮膚發炎(其中包括皮疹、咽喉炎、肺炎)。

皮毛發炎,因為風寒所傷,故導致皮下病毒釋出,傷及人體皮膚的散熱系統,繼而導致積熱發炎。這就是“熱傷皮毛”。


“寒勝熱”的寒,是最容易被後人誤解的。

後世絕大部份醫家都會解讀為“陰寒”,故以苦寒清熱方法去其熱,消除發炎。

然而,【黃帝內經】時代的用字,是一字多用、多解讀。 “寒”字在這裡的解說是“散熱”,也就是消除炎症。只要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將皮膚的散熱系統修復過來,皮下的積熱也自然會消散。故“寒勝熱”。這也是【傷寒論】在臨床上對【黃帝內經】醫理的實踐驗證。


“辛傷皮毛,苦勝辛”:

五味的辛熱,能夠提升人體的熱度,故在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導致皮膚出現炎症(原本無力發炎)。這就是“辛傷皮毛”,也是世人所說的“熱氣”或“上火”的表現。


以前的中國人,大部份都是飲食不足(澱粉質和蛋白質不足),穿衣保暖不足,故免疫力低下。因免疫力低下,人體皮毛縱然受了風寒,也不會出現發炎的表現,直至人體皮下積熱夠多,或進食了辛熱飲食,才會出現皮膚發炎。


由於飲食不足,保暖不足,要以提升免疫力治療炎症是不大可能的事;故以苦寒清熱法,削弱人體免疫力作為消炎治療方法,更為可行;因為苦寒草本遍地都是,是任何人都負擔得起的治療。故在實質治療慢性炎症時,以“苦勝辛”為普遍的臨床治療。


***

這就是後世的醫家以辛熱食物為傷害皮膚的東西,苦寒瓜菜能美白皮膚的真正因由所在。然而,這些折衷的苦寒降低免疫力的治療方法,也是令古人折壽的原因。


因為這一折衷的治療方法,被絕大部份後世醫家所接受,並將原本【黃帝內經】的醫理曲解過來,令後世帝皇、皇室,也逃不了這原為窮人折衷治療帶來的折壽;所以,就算是帝皇、皇室也是折壽短命之人。


現代人,跟以前的帝皇、皇室無異,在飲食充足和穿著暖的時代,仍然被西醫藥和主流中醫學(溫病學說)以清熱降低免疫力的治療方法治療,結果是得不著上天所賜應有的健康和壽命;可以說是連野地裡的動物也比不上。

***


易龍        30/12/2023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燥生金?

 燥生金?


【黃帝內經·素問05】:

「西方生燥,燥生金……」


“西方生燥”:

陽之所生。

中國地理,西方乃內陸燥土,其吹來的西風乾燥、強勁,故其氣輕清(陽氣盛),能化濁陰水濕,故西方生燥,為中原地區帶來乾燥的天氣。


“燥生金”:

陽生陰,故為少陰。

燥乃陽熱的結果,故土為火燒則燥,再燒則金生。


***

金屬,出自泥土。要煉金,必以火燒泥土,才能將土中的金屬元素分解出來(以熱力分解土中金屬離子化合物結構);銀、銅、鐵都是透過火燒從泥土中提取出來的。


在五行理論中,雖然是土生金,但若是沒有火燥的出現,則金屬是無法從泥土中生產出來的。

因此,土生金,只說明了金屬的來源;而燥(火熱)生金,卻是說明了金屬要從土而出,必須透過燥(陽熱)這股陽氣而生。這是陽極生陰的表現。


以人體疾病來說,土生金,是其本源(病之本);燥生金,是金屬生成的機理(病生成之機理)。這也是這一章【黃帝內經】要表達的中心點,就是“治病必求於本”。


根據這一章【黃帝內經】所說,陽極生陰的解說,要提煉越堅硬(陰更盛)的金屬(其殺生力也是更大),其火燥熱的溫熱必須要更高。(陽越盛極,所生之陰更盛。)


陰陽理論、五行理論,都是中國古人用來解說萬事萬物的科學理論。其理論之精密性和邏輯性,都是無可質疑的,是超越現代所謂的科學理論千年的理論;只是,後世和現代無知者因自己的知識有限,不能明白其中理論而已。這也是中醫學淪落到在胡說八道西醫學背後的原因。

***


易龍        27/12/2023





為何“甘傷肉”?

 為何“甘傷肉”?


【黃帝內經·素問05】:

「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思傷脾,怒勝思”:

思為靜,陰也。陰上加陰,則陽氣損;脾陽損則脾不能正常運作。

怒為氣動甚,動能制靜,故怒勝思。


“濕傷肉,風勝濕”:

濕滯是陽虛的現象,陽虛則少動或不動,不動則肌肉萎縮;故濕傷肉。

風為氣動,氣動則陽盛,陽盛則濁陰不生,故風勝濕。


“甘傷肉,酸勝甘”:

甘味是人體的食物,為何會傷肉?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只有食物會傷人的腸胃。


當進食過多食物時,則會導致食滯。食滯則會導致胃脹滿,胃脹滿則導致血糖下降,胃口不佳(這就是傳統所謂的食積。),時間一長,則會導致肌肉消瘦,故甘傷肉。


酸味,有鬆弛腸胃肌肉作用,令腸胃氣可以排走,故可以舒緩食滯導致的脹滿;同時,酸味會刺激腸胃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消滯;故酸勝甘。


***

不像現代人,古時的中國人是以五穀(澱粉質)為食物,故甘味,就是指食物(五穀)的意思。


古時的中國人只吃五穀,五果少吃,基本上甚少吃瓜菜(瓜菜根本上就是藥物,並非糧食,不但不能提供糖分給人體生存、活動;相反,吃錯了寒涼性質的菜,就是吃了寒涼的藥物,是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


古人為何會進行“斷食”?


斷食的原因在於食滯,出現了食滯,人自然胃口大減,健康也變差。


因此,在食滯的情況下,進行三幾天的斷食,可待胃中食物消化排空,人的胃口和精神也自然會改善過來。


為何古人會食滯?


實質,在古時人的人活,暴政、戰亂、天災經常發生,民眾要有足夠的米糧、五穀為糧食,是紙上談兵的事情。


由於米糧、五穀不足,民眾只能拿瓜菜來充食;而這些瓜菜和粗糧(加有穀糠的糧食),根本提供不了糖分給人體,再加上瓜菜和粗糧以植物纖維為主,人的腸胃根本無法消化;腸胃在得不到糖分和過度勞損的情況下,消化功能自然變得越來越差。


因此,一旦多食了些少食物,已可以令古時之人出現食滯的情況。


然而,長期缺乏澱粉質食物的人,斷食不但不能改善其食滯情況,相反,會令其身體變得更加虛弱,或是容易死亡。

***



易龍       26/12/2023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醫學(34)

 黃帝內經醫學(34)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寫。」


“陰勝則陽病”

陰勝者,陰增多了;陽病者,陽減少,或出現了問題。


甚麼是陰勝?


在【黃帝內經】中,對陰的解說有五:

1. 人體的部位,也就是裡、下。

2. 人體氣的活動情況,也就是往裡、往下、減慢、凝聚、靜止。

3. 人體實質的結構組織,也就是血、肉、筋、骨、皮等等。

4. 入侵人體的風寒邪氣。

5. 創傷或毒物的增加。


以上五種“陰”的增加,都會導致陽減少,或說明了陽出現了問題。


1. 人體裡或下的氣(陰氣)增加了,往外或往上的氣(陽氣)自然就會減少;那人體的外表或上還能有足夠陽氣,還能正常運作嗎?


2. 人體氣的活動若往裡、往下、減慢、凝聚、靜止的情況增加了,也就是說人體的氣以陰性居多;人體中陽氣的比率自然會減少,人體的運作自然會出問題。


3. 人體實質的結構組織如血、肉、筋、骨、皮等增加了,必定會阻礙人體正常的運作;同時也說明了陽氣的減少,對人體的調控減少了,導致人體結構出現不正常的增生。


4. 入侵人體的風寒邪氣,是直接傷害人體陽氣的東西(也就是直接傷害人體神經細胞的東西)。


5. 創傷或毒物屬於陰性東西,如果增加了,必定直接傷害陽氣。



“陽勝則陰病”

陽勝者,陽增多了;陰病者,陰減少,或出現了問題。


甚麼是陽勝?


在【黃帝內經】中,對陽的解說有五:

1. 人體的部位,也就是外表、上。

2. 人體氣的活動情況,也就是往外、往上、加速、發散、運動。

3. 人體神經細胞活動的表現,也就是活動、形態、調控、熱產生等等。

4. 入侵人體的風寒邪氣。

5. 創傷或毒物的增加。


以上五種會導致“陽”的增加,或令陽氣增加,都會導致陰減少,或說明了陰出現了問題。


1. 人體外表或上的氣(陽氣)增加了,往裡(實質是生成或留在體內)或往下的氣(陰氣)自然就會減少,人體就會出現陰氣不足,也就是陰虛的現象。


2. 人體氣的活動若往外、往上、加速、發散、運動的情況增加了,也就是說人體的氣以陽性居多;人體中陰氣的比率自然會減少,人體的運作自然會出現不協調的問題。


3. 人體神經細胞活動的表現,也就是活動、形態、調控、熱產生等等增加,必定會導致屬陰方面的人體正常運作出現問題;也就是說因陽氣的增加,導致人體出現過度的調控表現(所謂陰虛陽亢的表現)。


4. 入侵人體的風寒邪氣,可以深入直接傷害人體的五藏六府,導致五藏陽氣生化不足(裡面陽氣不足也就是【黃帝內經】所稱的“陰虛”);在裡氣不足(陰虛)的情況下,人體自然不能正常運作。


5. 創傷或毒物本屬於陰性東西,但陰中也有陽。如果受到這類的創傷或毒物所傷,人體會出現陽增陰減的表現。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解說陽勝有甚麼表現,陰勝又有甚麼表現。但這兩種寒、熱的表現,必須從以上五方面全面解讀,才能正確的體會到。


“重寒則熱”:

重寒深困,導致陰氣(裡面氣)過盛,則會導致生熱;寒氣重困,凝聚氣滯,會導致生熱;風寒重困於表,則會導致人體發高燒(熱)。


“重熱則寒”

重熱被深困者,其體表必寒;熱氣重困,則令人體發汗散熱,會導致人體生寒;風寒重困於表,則會導致人體發高燒,發高燒會令人體嚴重惡寒戰抖。


“寒傷形,熱傷氣”

寒氣是傷害人體神經的最重要元兇,而人體的形態生成則全依賴神經細胞的主宰,故神經細胞受傷,人體的形態和組織結構必定受傷,水腫就是寒傷形的例子。

熱由人體神經細胞的活動所產生,若熱積聚於體內過多,則會反抑制人體神經細胞的活動,減少熱的產生;故熱傷氣。 


***

這也是人體在過熱的環境容易出現懶洋洋的表現,沒有胃口進食的原因。

***


“氣傷痛,形傷腫”

甚麼是氣傷?


正常的氣是動的,若氣傷,也就是氣不動或減慢活動。


甚麼情況下,人體的氣會不動或減少活動?


就是人體出現了發炎的情況。

當人體某處出現發炎,也就是某處被風寒所傷、所困,導致氣不能再運行、發散,結果就出現紅、熱、腫、痛的現象。這就是氣傷導致痛出現的原因。(氣傷,痛。)


形傷,正如上一句所說,因寒所傷,也就是神經細胞為寒氣所傷。

腫,這一腫脹不同於發炎的腫,是沒有紅熱的腫脹,是單純的水腫。

人體血管外的體液積聚,全都由神經細胞調控,若神經細胞的活動運作下降,人體則會出現水腫;故形傷,腫。


***

在【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醫學理論,不通則痛,其重點是指氣滯不行,並非指真實血液的不通暢。若沒有發炎,該部位只會因缺血而死亡,並不會出現疼痛的表現。

***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若是發炎的腫痛,該部位先痛而後腫,是甚麼意思?


也就是說該部位先為風寒或創傷所傷,其氣先困滯,故出現痛(炎症)。因神經細胞的受傷,導致水液的積聚;故出現了“先痛而後腫”。

這是氣傷形,也就是氣先傷,而引伸出來的形傷。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若是發炎的腫痛,該部位先腫而後痛,是甚麼意思?


也就是說該部位先為風寒或創傷所傷,其神經細胞先受傷,故出現水液積聚的水腫。因氣不足無法發散風寒,而被風寒水濕所困,導致氣滯困(發炎)。

這是形傷氣,也就是形先傷,而引伸出來的氣傷。



“風勝則動”:

風勝,也就是陽氣盛的意思。因為動的氣就是風,而風過大則會帶動所有物件移動,所以“風勝則動”。


***

由於風在五行理論中屬木,故風也就歸屬五藏的肝,其特點以動為其本質。


風動是用於表達人體自身過度活動的表現,也就是陽氣過盛的表現。

後世醫家卻不求甚解,將所有人體不正常的活動都歸咎於人體器官的肝臟,導致後學者被誤導甚深。

***


“熱勝則腫”:

熱勝,是紅腫熱痛發炎的熱;故因熱積導致發炎而腫。


“燥勝則乾”:

燥勝,也就是發炎皮膚或黏膜乾燥的表現;故“燥勝則乾”。


“寒勝則浮”:

因寒氣傷於形,故人體出現水腫性的浮腫。


“濕勝則濡寫”:

腸胃水濕過多,則導致人體濕重腹瀉。


實質,以上五句都是臨床觀察的病症表現,並非真正的病因。



***

人體的病因,基本就只有陰、陽兩種,而真正的病因,也只有陰寒邪一種(風寒、創傷、毒物),陽病的問題,都是因陰邪入侵人體所致,並非人體自己陽氣致病。

所以,風(寒)是百病之始,是百病之長;而風、寒、火、燥、濕五淫,只是陰寒入侵人體後,因陽氣運化為其所傷而弄出來的五類病症表現。


這篇【黃帝內經】的重點就是要解說病因,教導後人如何以最根本的病因和病機,就是陰陽,來解說疾病是由甚麼所致,是如何生成的。

因為只有知道病因,才能準確針對病因治病,才能準確準對病機作出舒緩治療。


這也就是這篇的中心,就是“治病必求於本”所在。

***



=============


【黃帝內經·素問05】: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

*****


【黃帝內經·素問05】: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歧伯對曰: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

風傷筋,燥勝風;

酸傷筋,辛勝酸。」

*****


【黃帝內經·素問05】: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

熱傷氣,寒勝熱;

苦傷氣,鹹勝苦。」

*****


【黃帝內經·素問05】: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

思傷脾,怒勝思;

濕傷肉,風勝濕;

甘傷肉,酸勝甘。」

*****


【黃帝內經·素問05】: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憂傷肺,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

辛傷皮毛,苦勝辛。」

*****


【黃帝內經·素問05】: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

恐傷腎,思勝恐;

寒傷血,燥勝寒;

鹹傷血,甘勝鹹。」

*****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

 

【黃帝內經·素問05】: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歧伯曰:

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旡之守,故壽命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 


【黃帝內經·素問05】: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帝曰:何以然?

歧伯曰:

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裏;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審清、濁,而知部分;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觀浮、沈、滑、濇,而知病所生;

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滿者,寫之於內。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其實者,散而寫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


易龍         14/12/2023






2023年10月4日 星期三

十二經脈之終

 十二經脈之終



【黃帝內經·素問16】: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歧伯曰: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中醫學的經脈,到底是甚麼東西?


從以上【黃帝內經】的描述,經脈,就是人體的神經系統。脈,並非指血管,是指神經系統的走勢、陣列。


十二經脈的終結,也就是神經系統的衰敗。

手足六條陽經脈的衰敗,總結的表現就是人體頭面神經、調控人體肌肉活動的神經衰敗的表現。

手足六條陰經脈的衰敗,總結的表現就是調控人體腹內腸胃、泌尿器官、生殖器官活動的神經衰敗的表現。


到底是甚麼導致人體神經系統的衰敗?


若不是饑荒、不是中毒,不是創傷,不是輻射,世上就只有風寒(也就是病毒)會令人體的神經細胞衰敗,最終令人體死亡。


人體絕大部份的病毒都是來自母體的,只有少部份在後天透過體液接觸而感染得到的。要這些已存在於人體內的病毒,其中包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疱疹病毒、風疹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病毒等等,只要人體不受風寒,就不會活躍氾濫,不會令人體的神經出現疾病,不會加速神經細胞衰老的速度。所以,要防止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暖;這也是防止人體衰老最有效的方法。


為何人體死亡時不是完全符合每一條經脈衰敗的表現?


當人體進入臨死狀態,每一條經脈的神經細胞都會因應其受傷程度的不同,而出現不同臨死前的表現。同時,在臨死前,並不是只有單一條經脈會出現衰敗的表現,所有經脈都會出現不同的衰敗表現。結果,人臨死前的表現並沒有如以上【黃帝內經】所說的,只有一條經脈衰敗的表現;現實是多條經脈混雜一起的衰敗表現。

(這也是後世讀醫書之人難以理解和斷章取義的原因。)



易龍         05/10/2023








2023年9月26日 星期二

人體如何受風寒

 人體如何受風寒



【黃帝內經·素問19】: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法當死。

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這就是風寒入侵人體的層次與走勢。


所謂風寒入侵人體,也就是現代人體生理學人體的神經系統受風寒,導致神經細胞內病毒活躍的層次和走勢。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就是說風寒是令人體病毒活躍的首要條件,所以,是導致百病的首長。


“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

如今,人體因受到風寒的侵襲而導致人體體溫流失。為了防止體溫流失,人體豎起了皮毛,閉上汗孔,將皮膚內的微細血管收縮。因此,導致皮膚發熱,人體感覺到忽冷忽熱。


這就是風寒入侵人體最初的階段,也就是風寒客於毛的表現。

此時,只因人體體溫的流失而觸動了人體的保暖機制和反應,還未因體溫流失而激活人體神經細胞內的病毒活躍。

若此時能及時保暖,人體的神經細胞仍未出現受損。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若在毛不及時治理,人體繼續受風寒,就會傷及肺和呼吸道。

肺和呼吸道是人體皮膚從體表往內的延續,所以,【黃帝內經】稱其為“病入於皮”。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

若病在皮毛不及時治理,由於表層的神經細胞已被病毒所傷,失去調節體表散熱的功能,導致體熱開始內積,腸胃因調節神經被風寒所傷,加上開始積熱,則出現生氣脹滿、熱滿汗出(潮熱)的現象。

由於肝在肺之下,又氣脹滿屬風,屬肝氣郁滯,故其層次、表現屬於肺傳肝。(雖然病發於腸胃。)

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故肺傳於肝。

肝主筋、主動,故皮傳病於筋。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若病在筋不及時治理,由於次表層的神經細胞已被病毒所傷,失去調節皮下傳送散熱的功能,導致體熱內積,腸胃因調節神經被風寒所傷,加上積熱,則出現生氣脹滿、煩熱、大汗的現象。(陽明症狀)

由於腸胃在肝之下,故其層次、表現屬於肝傳脾。

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故肝傳於脾。

脾主肉,故筋傳病於肉。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

若病在肉不及時治理,由於次表層的神經細胞已被病毒嚴重所傷,失去調節皮下傳送散熱的功能,導致體熱內積,腸胃和少腹內的器官因調節神經被風寒所傷,加上積熱,則出現生氣脹滿、煩熱、發炎的現象。

由於少腹在腸胃之下,而少腹內的器官就是膀胱、子宮,屬腎所主,故其層次、表現屬於脾傳腎。

脾屬土,腎屬水;土克水,故脾傳於腎。

腎主骨,骨為筋肉所包圍,故肉傳病於骨。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

若病在骨不及時治理,由於深層的神經細胞已被病毒所傷,失去調節神經細胞的功能,傳送散熱的功能已不再是受風寒的重點,其真正的問題已出現在中樞神經系統是否能夠正常運作。此時,其人可出現腦炎、昏迷的情況。(腦炎非一種病毒所導致,也非人體病毒感染一日所致。到底是誰導致人體出現腦炎?)

由於心就是人腦,而腦為髓之餘,故骨髓屬心,因其層次屬於腎傳心。

腎屬水,心屬火;水克火,故腎傳於心。

心為骨髓,髓為骨所包圍,故骨傳病於髓。腦就是人體的膏肓。


“弗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

若病在髓(心)不及時治理,由於中樞神經細胞已被病毒所傷,失去或減少了神經細胞的功能。這時候,不要說傳送散熱的功能已不再是受風寒的重點,就連人體產生陽氣(體熱)也成了嚴重的問題。  

(西醫藥的免疫抑制治療能夠清除病毒嗎?西醫呼籲類風濕患者盡快接受免疫治療。到底是誰導致人體的病毒感染越來越嚴重?)

心屬火,肺屬金;火克金,故心傳於肺。

而肺(皮膚)是風寒入侵的最表層表現,也是炎症表現在外的部位,所以,心傳肺的表現是組織發炎的表現。


這發炎是甚麼病?


實質就是今天西醫學所說的所有“類風濕”病症。

只有從中樞神經細胞(心)往外傳的情況,人體才會出現對稱性的發炎;因為病毒只有從中樞神經系統往外傳送,才能準確地出現在兩側對稱性的位置,導致對稱性的炎症發生。



從以上的【黃帝內經】中,中國古醫家已為疾病的發展作出了三方面的解說。

1. 由於所有疾病的病因都由“風寒”所致,而風寒必定是由表入裡,而處於人體最表的器官就是皮毛、肺;繼而從人體結構上由表傳裡的走勢。

就是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心傳肺。


2. 從五行學說來解說疾病的走勢和發展,表現出其理論與前文後理的一致性。

金傳木,木傳土,土傳水,水傳火,火傳金。


3. 從人體的神經系統的分佈、功能,解說疾病對人體神經系統的破壞層次與先後。

皮毛傳筋,筋傳肉,肉傳骨,骨傳髓,再由髓反傳播散出皮毛和其他器官組織。


“弗治”,是誰之過?


老實的告訴你,所有西醫藥對病毒感染,都是“弗治”的結果;中醫藥清熱藥對病毒的清除,也是“弗治”的結果。因為人體只有陽氣(免疫力)能清除人體細胞外的病毒,和抑制細胞內病毒的活躍。


【黃帝內經】所說的疾病發展學說,就是今天我們人體生病的原因和發展,是完全符合現代人體生理學和微生物學的。然而,現代的西醫學,對疾病的原因和發展,仍然是處於一頭霧水,或是胡說八道,或是胡亂推在你祖宗十八代(遺傳)身上。



易龍         26/09/2023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人體陰陽定義

人體陰陽定義


 【黃帝內經·素問04】: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甚麼是整個人體的陰陽?


人體以外為陽,以內為陰。


***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人體陰陽,並不是抽象的東西。在這裡,【黃帝內經】就給後世讀這經書的人定下了人體的陰陽,整本經書中所說有關人體的陰陽,都不能離開這裡所定下來的定義,各自胡亂的解釋。凡人體的陰陽若偏離了這裡的定義,都會變成狗屁不通、自圓其說的錯謬理論。

***

***

【黃帝內經·素問03】: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黃帝內經·素問03】: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這兩段經文,讀【黃帝內經】的人一定很熟悉,但是當如何解讀?

歷代至今,能正確解讀的人應該少之又少。若不看清楚【黃帝內經】這裡的陰陽定義,根本是無法解讀,最終就是曲解、亂解了這兩段經文。


須知道這兩段經文是醫理,是治療和養生的目標,也是人體氣生化、運行的規律;若然不能明瞭,又如何去理解和應用中醫醫理去治理人體?

***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甚麼是整個人體不同部位的陰陽?


人體以背為陽,以胸腹為陰。


***

【老子42】:「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在中國古時,不但【黃帝內經】以背為陽,腹為陰。寫【道德經】的老子,同樣也是以背為陽,腹為陰。因為寫【黃帝內經】的人就是以當時的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而寫成的。

***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甚麼是人體藏府的陰陽?


人體以藏為陰,以府為陽。


為何以藏為陰,以府為陽?


【黃帝內經·素問03】: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黃帝內經·素問11】: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寫者也。」


【黃帝內經·素問11】: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黃帝內經】自己也解釋了,五藏者,以“藏”為重點,處於人體的深處,故以其為陰。

六府者,以“傳化物”為重點,處於人體的表處,故以其為陽。


***

然則,人體所有的陽氣都是生化自五藏。由於五藏在裡,其性質屬陰,故五藏所生化的陽氣又被稱為“陰氣”。

***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由於藏屬陰,所以五藏全屬於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由於府屬陽,所以六府全屬於陽。




易龍            13/07/2023



















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為何是“冬不按蹻”?

如果在其他季節“按蹻”又有問題嗎?


***

要理解這一句,首先要明白先前【黃帝內經】說了些甚麼。

就是甚麼是冬季不能犯的?


冬季不能犯的就是受風寒,令人體的陽氣受損。


寫【黃帝內經】的人是醫者,並不是文人或政治家,而古時之人一字可多用,醫者當然取其最合適醫學意義的文字而用。而後世或現代注釋古文者,都是文人或非醫學學者;非醫者,故其文字注釋意義只局限於常人對人體的結構或動作認識,並不能通於醫學。所以,以常人的注釋來解釋“按蹻”,是解讀不了的。

***


“蹻”,是人體主活動的經脈,也是腳活動的意思,是衛氣(陽氣)行走的道路。


“按蹻”,就是治療腳的疲勞和痺痛,或是疏通人體陽氣。


腳為何會出現疲勞和痺痛等不適?

人體的陽氣為何會受阻?


其人必定在寒冬時日勞動,而勞動必在戶外,故必受風寒所傷。


若冬天不勞動,不被寒氣所傷,春天就不會出現“鼽衄”。



“春不病頸項”

春天所出現的頭、頸項疾病,實質就是【傷寒論】所說的“溫病”,只是多數人在冬天時都是局部受寒,並不是全身受寒;因此,這類“溫病”也只是局部發病的疾病。


所以,春天的疾病,實質就是因冬天受了寒,而寒氣(病毒)潛伏於人體所受寒的部位,待春暖人體氣血略旺盛時(免疫力提升時),才會發生發炎的病症(溫病)。



“仲夏不病胸脅”

若冬天不受風寒,盛夏就不會有臟腑的疾病。


***

同樣是冬季受了的風寒,春季發病於頭項和夏季發病於臟腑有何差別?


春季和夏季所發的病都是炎症,都是“溫病”。要令炎症發病,人體必須要有相當程度強的免疫力,也就是人體必須有足夠的陽氣。


只有頭項病發於春季者,其人免疫力相對較強,在冬季保暖的程度也相對較好,不易令臟腑受風寒。


臟腑病發於夏季者,其人免疫力相對較弱,在冬季保暖的程度也相對較差,容易令臟腑受風寒。

這類病者要借助夏季強盛的天然陽氣來提升自身的陽氣(免疫力),才能發病(發炎)。

這類病者是甚麼人?


在【黃帝內經】時代,這類夏季臟腑發病的人,必定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貧苦民眾。

***



“長夏不病洞泄、寒中”

若冬天不受風寒,盛夏就不會有腸胃的疾病。


***

病洞泄、寒中者,是被冬季寒氣傷於陰、陽,所以,其發病也是陰、陽同時出現。

***



“秋不病風瘧”

若冬天不受風寒,盛夏就不會有風寒咳嗽的疾病。


***

秋季病風瘧,是甚麼意思?


這人必定在冬季為風寒久傷,其人變得越來越虛弱,借助盛夏的陽氣也未能清除寒氣,故受了秋季較涼的風,就令其出現咳嗽風疾。

***



“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若冬天不受風寒,四肢也不會痺痛、冰冷,腸胃失去運化功能,裡寒脹滿而大汗淋漓。



“夫精者,身之本也”

話說回來,到底冬天受寒傷了甚麼?


冬天受寒,就是傷了“冬藏”。


“冬藏”是甚麼?


“冬藏”就是藏“精”。

“精”是生化陽氣的根本。所以,冬為寒氣所傷,也就是冬不能藏,故出現以下的那段文字。


***

以上四季的發病,都是因為冬季受寒的結果,並不是上一季發病而導致下一季發病。


四季所表現的春生、夏長、秋收,實質都是建基於冬藏上。


根據【易經】的走勢,“坤”為十月,為冬月藏精表現,為萬物所出;若冬無“坤”,則萬物不生。

***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冬,不受風寒者,“春不病溫”。


***

病溫,就是發為“溫病”。

***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夏,陽氣不足者,“秋成風瘧”。


***

暑汗不出者,以其人深受風寒所傷,虛極也。

***


“此平人脈法也”

這是平常人生病的法規、走勢。



***

後世中醫經常說“冬病夏治”,但卻不曉得當中的醫理何在。然而,【黃帝內經】在這段四季發病的經文中,早已說明了這一醫理。


“冬病夏治”,是免疫力較低下的人,必須依賴全年最熱的“三伏天”時日來提升人體陽氣,以清除冬季所受的風寒。


“冬病春治”,其人的免疫力較“冬病夏治”的人強,只需要在天氣回暖的春季,就可以提升人體陽氣,以清除冬季所受的風寒。


“冬病冬治”,只有免疫力強的人,才不用依賴天時之利,達到治病驅寒的結果。

***


易龍         03/07/2023











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四季發病的機理

 四季發病的機理


【黃帝內經·素問04】: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中央為土:意思是指本不應為風寒所傷。長夏時日本為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三伏天)。


病在脾俞:脾俞,是脾陽氣所注;也就是說傷在脾之陽氣。所以,病在脾陽氣的運作。


沒有被風寒所傷,卻傷在脾陽。為何?


長夏雖不為風寒所傷,卻傷在飲食上。因天氣炎熱,故喜飲食寒涼、生冷。


在脊:傷在肌肉也。

脾藏,主宰人體神經細胞運動的功能,其外在活動表現從肌肉的運動能力可以明顯看見。



“故春氣者,病在頭”

以頭部受寒最嚴重,因頭、項在寒冷的環境下保暖不足。


發病,必須有陽氣(衛氣),以頭為人體陽氣最盛之處(陽經脈所聚),故以春天之暖,項、頭部是常發病之部位。


***

這是西醫學所說的過敏季節,或是花粉過敏的季節。


世上根本無“過敏”這種病。所謂的“過敏”,就是發炎症狀。


在春天,人體為何會出現所謂的“花粉過敏”症?

為何在其他季節又不會出現?

難道其他季節沒有花粉嗎?


其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些人在春暖時候,平日低下的免疫力會被提升一些,也就是【傷寒論】所說的發“溫病”情況。

人體只有在較高的免疫力下,受到外來的異性蛋白刺激(主要是病毒,其餘的包括花粉、食物、動植物毒液等等)才會有發炎反應,而這些發炎反應就是眼紅、眼腫、流眼水、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咽喉癢、咳嗽等等。


而在實際情況下,絕大部份人的“過敏”免疫反應都是由於積累於人體皮下的病毒所致,並非由花粉或食物的異性蛋白質所致。因為當人體在春暖時日,在戶外活動時,體溫自然會提升更高,因此,發生炎症的機會就會更大。只是,這些花粉也必定在戶外出現,所以,就被西醫學稱為“花粉過敏症”。


這一春天發病在頭部的臨床觀察,【黃帝內經】早已記載,並說明其中機理;只是後世之醫者甚少能明白,更甚少能應用到臨床治療上。


相反,大多數人將西醫含糊不清的“過敏”說法定為科學。真是不知道科學為何物!

***



“夏氣者,病在藏”

以胸、腹、背保暖不足,生冷食物傷於脾胃和內臟器官。

此時,人體陽氣旺盛,在寒冷時被寒冷所傷的部位,都有機會發病(發炎)。


***

這是夏天好發腸胃病的真正原因,就是腸胃發炎。


腸胃病,跟人體其他部位一樣,都是由病毒引發的炎症,並非由細菌所致。


胃潰瘍的真正成因是病毒導致胃壁發炎、潰爛,這一現象跟眼可見的皮膚濕疹、潰爛一樣,並不是幽門螺旋菌所致。

***



“秋氣者,病在肩背”

以肺保暖不足,吸入冷空氣之過。


***

這是直接受風寒的疾病。

***



“冬氣者,病在四支”

以其人胃陽為風寒所厥,四肢保暖不足所致。


***

冬天所發的四肢疾病,跟春、夏所發的疾病是截然不同的。

春、夏的疾病是人體發炎的反應,是炎症疾病;是【傷寒論】中所說“病發於陽”的表現。

而冬天所發的四肢疾病,是四肢關節僵硬、寒冷、肌肉無力、萎縮、痺痛的疾病為主,其原因是神經細胞受寒過度而受損嚴重的表現;是【傷寒論】中所說“病發於陰”的現象。

***



“故春善病鼽衄”

鼻炎和鼻出血(鼻損)常見於春天。因頭、項陽盛,又受寒嚴重之故。



“仲夏善病胸脅”

胸脅疾病常見於盛夏。因全身陽盛,以中焦為寒氣所困,故出現胸脅不適。

所謂寒氣傷於中焦,就是傷於胃。因胃氣脹滿,故出現胸脅不適、氣喘、胸悶的表現。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泄瀉、裡寒常見於長夏。因下焦陽盛,又腸胃為寒凍、生冷飲食所傷,故出現中、下焦疾病。


***

西醫學所說的腸胃炎。

***



“秋善病風瘧”

風寒外感常見於秋天。因肺為冷空氣直接所傷之故。



“冬善病痺厥”

四肢麻痺、冷凍,常見於冬天。因天氣寒冷,人體保暖不足所致。

痺厥,是邪氣傷及根本,也就是傷及人體神經細胞所致;嚴重者可出現凍瘡或組織壞死。(這是糖尿腳的根本病因所在。)



***

歷世歷代讀這段經文的人,都將重點放錯於發病部位與臟腑、經脈的關係上,結果,不是胡亂牽扯關係,就是胡亂曲解,更甚者以【黃帝內經】所說的醫理為錯誤為結論。


實質上,【黃帝內經】要告訴世人,人體生病的原因是因受邪風(風寒)所致;不同的部位,受風寒的情況也不同;而不同部位(或個別人體),因陽氣的盛衰差別,也因時有所不同而發病。這都是前文後理明明白白的說了,為何還要帶著自己那套錯誤的醫理去曲解【黃帝內經】?

真是令人摸不著頭腦!


在這裡,【黃帝內經】也說出了不同季節所發病的疾病本質是有所不同的,就是“病發於陽”和“病發於陰”的差別。張仲景所寫的【傷寒論】也是根基於【黃帝內經】的醫理而成書。

***



*****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曰: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


【黃帝內經·素問04】: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


【黃帝內經·素問04】: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

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


【黃帝內經·素問04】: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歧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


【黃帝內經·素問04】: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


【黃帝內經·素問04】: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


【黃帝內經·素問04】: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


【黃帝內經·素問04】: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


易龍         29/06/2023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甚麼是食物(五味)

 黃帝內經醫學(20)



【黃帝內經·素問03】: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陰者,是指裡氣,也就是指五藏之氣的生成,其根本在於食物(五味)。然而,導致五藏損傷的,也是食物(五味)。


***

甚麼是食物(五味)?


在人類的生活中,甚麼是食物,甚麼是藥物,根本是沒有絕對的界線,只是看當時實際的環境和情況而定。

所以,一般人對食物的定義就是吃下去不會導致死亡,又能充饑的東西,就是食物。至於這些吃下去的東西是否對人體有益,或是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或是垃圾糞料,一般人是不會理會的。其對所謂食物的取向、選擇,基本上基於群眾或先輩的取向、選擇。


然而,【黃帝內經】早已給食物作出了定義。


【黃帝內經·素問22】: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黃帝內經】說了,人必須以“五穀為養”,也就是以澱粉質(糖)作為主食;因為澱粉質是人體神經細胞的必要營養物。人體能夠生存和每刻正常運作、活動,全賴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若是缺乏澱粉質,人體的所有神經細胞就沒有能量,或是餓死,失去其正常功能運作,導致人體失去正常運作,或死亡。


“五果為助”,也就是吃那些已成熟,又適合人類食用的果子(並不是泛指所有生果和未成熟的果子)。其重點也是攝取果子的澱粉質(糖)。但果子中適合人體的澱粉質比五穀為少,故只能“為助”。


其次,就是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所以,“五畜為益”。


當沒有足夠澱粉質供應的情況下,就只能以“五菜為充”。也就是暫時充當食物,頂肚而已。


然而,五菜、未成熟的果子、或不適合人類食用的果子根本不是食物,是藥物(毒藥),因此,才有五味傷人五藏,或調理人體疾病的醫理。

***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其人若喜歡食酸的東西,原因何在?


此人的腸胃必為風寒所困,導致多風多氣,食滯噦氣,胸悶作嘔,食慾不振。


這是甚麼的表現?


這是肝氣鬱結、木不條達的表現。


這時候,病者偏好多吃酸味食物。因為酸能減低腸胃肌肉的收縮力(張力),減少腸胃的脹滿食滯感,故能增加食慾,舒緩嘔吐,也能舒緩腸胃痙攣的腹痛(小建中湯的治療機理)。

然而,只是酸的舒緩,只會滋長肝氣的鬱結(胃氣生成),最終導致脾胃功能嚴重衰敗,也就是“肝氣以津,脾氣乃絕”的結果。(所以,小建中湯的主藥是飴糖,並非白芍。)


***

正常的人體,在神經系統正常的調控下,是不會偏向過食五味的。


人體過食五味的原因,必定是人體出了問題,希望透過進食某一種五味來即時治療或舒緩人體不適的感覺。


所以,偏於過食五味的人都是病人,不是平人,因為五味也是藥物。

***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喜歡食鹹味的人,其人必定是大量體力勞動的人;所以其人必定是四肢(大骨所在)勞動而耗氣,肌肉緊收(短肌),經常閉氣用力,導致“心氣抑”(指的是胃部)。


***

【黃帝內經】在五味這段經文中,到底要表達甚麼?


【黃帝內經】在這裡要說的並不是要說因個人的偏食某種五味而導致人體出現問題,是要說明那些人為何偏好某種五味的因由。所以,過食(喜歡)某種五味的描述,並不一定是結果,也可以是偏好者的生病或處境的原因。


這裡就說明了那些人偏好鹹味的特點。


為何大量體力勞動之人會特別喜歡食鹹味?


因為在勞動時導致大量汗液排出,人體的鹽分也隨之流失,故其人必須比常人更大量的補充鹽分;而鹽分又是人體神經細胞運作不可缺乏的東西,否則,其人則再沒有氣力進行體力勞動;故其人必偏好食鹹。


在現實中,是沒有人會多食鹹的;除了流失與補充的情況。

***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喜歡食甘甜之人,其人必定是心下脹滿(胃氣脹)而氣喘,皮膚或傷處色黑,整個人有神無氣、疲倦乏力(腎氣不衡)。


***

為何喜歡食甘甜之人會出現以上的症狀?


其實,這等人就是今天西醫所說的糖尿病人。


為何糖尿病人喜歡食甘甜?


血糖高的人,其原因就是神經細胞內缺乏糖,導致人體要大量攝取糖分,來提升神經細胞內的糖分;不然,神經細胞細胞就會缺糖逐漸壞死(酮酸中毒)。


神經細胞(腎)為何會在人體不缺糖的情況下而缺糖?


因為神經細胞受到風寒(病毒)侵襲的緣故,導致某些神經細胞失去主動攝取血糖的能力;所以,這等人在天然求存的反應下,神經細胞會要求人體大量攝取糖分以提升血糖;故其人多食甘甜。

***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多食苦味東西的人,其人脾氣越來越差,胃中則氣滯脹滿。


***

世上有人喜歡食苦味的東西,而且過食嗎?


多食鹹或甘味可以用喜歡來形容,因為這些是在補充修復人體。

然而,多食苦只能說是無奈,或神經系統,或心理上出現了問題,絕不能以喜歡來形容。因為多食苦只會在兩種不幸的情況下出現:

1. 被錯誤治療或誤導:長期以苦寒藥進行清熱。

2. 饑荒的情況:因為缺乏甘味的澱粉質,只能以苦澀的瓜菜、未成熟的野果來充饑。

***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喜好食辛辣之人,其人出現筋骨無力,手軟腳軟,精神疲倦萎靡。


***

“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甚麼的一回事?


這等人是長期被風寒所困之人。


外感風寒(病毒感染),其重點侵襲(污染)人體的細胞組織就是神經細胞。所以,凡外感風寒之人,其基本最重要的病徵就是神經系統受傷的表現,也就是疲倦乏力,某處器官組織功能的異常或喪失。


一般人的認知,外感風寒只局限於呼吸道和鼻咽;事實上,人體每一處活的細胞組織都可以患上外感風寒,而神經細胞更是必然的襲擊對象。

***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在飲食上和用藥治療上小心謹慎,飲食正確,治療得當,則人體就“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若五味在飲食上、治療上得當,則其人“骨氣以精”。小心謹慎的走在天然大道上,其人則可以健康地享盡天年。



***

自古以來,讀【黃帝內經】之人,都將過食、喜好食這觀念混為一談;也將過食與後面所說的情況、因果顛倒來看。結果,導致錯解、強解、曲解的現象。

這一因果顛倒的曲解,在今天的西醫學是非常普遍的。


人在中風後,其血壓必定大輻度提升(經常過200);原因是要提升血液的滲透壓,提升養分對受血栓或瘀血阻塞的神經細胞的供應。然而,這一現象,卻被西醫曲解為導致中風(無論是血栓性或出血性)的原因,將中風後的結果變成導致中風的原因。這一曲解,不但令醫者作出了錯誤的治療,也令中風者難以自我修復,令缺養分的神經細胞更缺乏養分,逐漸壞死,加速腦退化。


後世醫者對五味的曲解,導致對飲食出現錯誤的曲解,對五味用藥治療出現錯誤。


後世醫者說【黃帝內經】只說醫理,不談用藥治療。這只可以說是醫者的無知,也讀不明【黃帝內經】。你只要細心閱讀,就會看到【傷寒論】的辨證用藥,都是建基在這五味之上。所以,歷代以來,只有張仲景一人讀懂了【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的書寫本無標點符號,其用字也十分精簡,組句工整。所以,閱讀之人要小心理解前後句子的因果關係,更不要被後世的標點符號和自身先入為主的錯誤中醫學理論所誤導。

***



易龍         08/06/2023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醫學(14)

 黃帝內經醫學(14)



【黃帝內經·素問03】:

「黃帝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自古以來,天道的運行與生命是合一的。

甚麼是天道?

就是天陽氣的運行和走勢,也就是“天癸”。


天,以十為數,故天干十數也。


生命運化的根本,以陽氣的運作和走勢為根本。而陰陽者,是陽氣的變化而已。所以,陰陽者,是生命運化的根本。


陰陽者,就是太陽、少陰、少陽、太陰。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在天地之間,東西南北上下,人體之內(六合),整體陽氣可以分為九份,通於九竅,藏於五藏,運行於十二節。所以,人體的運化是與天之陽氣運作相通的。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黃帝內經·素問09】:

「歧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以上【黃帝內經·素問09】這段經文,已為這段經文清楚的解讀。


何謂“其生五”?

何謂“其氣三”?


【黃帝內經·素問09】: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黃帝內經·素問09】:

「歧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其生五,是天氣以五日為基本形成,故“五日謂之候”,氣之所生。


其氣三,是“三候謂之氣”。


“六氣謂之時”,也就是九十日為一時。九十日者,九份天氣也,也就是九州之氣。是“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而通於天地間之氣。


“四時謂之歲”。四時者,太陽、少陰、少陽、太陰也,各主九十日。陰陽四時合起成一歲。


所謂“數犯此者”,也就是天氣不跟從“氣”的正常運作和走勢,“則邪氣傷人”。

“此壽命之本也”,也就是人的壽命長短,就是決定於“氣”的運作和走勢是否正常。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蒼天之氣,陽氣也。

清淨不混濁,也就是不會出現雲不雲,霧不霧的現象。人體的陽氣也是一樣,若能清淨,則能穩固,運行暢順,人體的運作也能正常無礙。



“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若人體陽氣能穩固,運行暢順,雖然天有不測的賊風、外邪來襲,也不易對人體造成傷害。



“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聖人的養生之道,隨從四時變化而生活,其重點不在於形體的表現;是在於精神的表現。以陽氣為養生之本,而令自身達到神通、明清的狀況。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失之”,是失了甚麼?

“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是人體陽氣運化的特質和規律。

若失去“清”、“淨”、“順”這些規律和特質,則人體九竅不通,外壅塞於皮肉下,“衛氣”緩散、瓦解。


甚麼是“九竅”?

甚麼是“衛氣”?


***

九竅,所指的就是人體的眼(2)、耳(2)、鼻孔(2)、口、肛門、尿道。


這九竅與陽氣的運行何干?


從表面上,九竅有從裡通外的錯覺,給人有人體的陽氣由此通於天地陽氣的錯覺。


實際上,【黃帝內經】的作者要寫的陽氣通於九竅,是指九竅的正常功能發擇必須有陽氣的主宰。


哪人體的陽氣到底是指甚麼?


九竅的陽氣,就是人體神經細胞的運作。


眼,因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才能健康正常,發揮視覺的功能。

耳,因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才能健康正常,發揮聽覺的功能。

鼻孔,因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才能健康正常,發揮嗅覺和呼吸的功能。

口,因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才能健康正常,發揮味覺和吞嚥的功能。

肛門,因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才能健康正常,發揮儲存糞便和排便的功能。

尿道,因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才能健康正常,發揮儲存尿液和排尿的功能。


衛氣者,是護衛人體之氣,也就是陽氣的其中一項功能而已。

***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若弄至人體的陽氣失去“清”、“淨”、“順”,是謂自傷。


其病因何在?


其病因在於自我削弱人體的陽氣。在受傷的情況下,人體的陽氣會更傷。



*****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皻,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

【黃帝內經·素問03】: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

 【黃帝內經·素問03】:   

「歧伯曰: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

【黃帝內經·素問03】: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

【黃帝內經·素問03】: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易龍         30/04/2023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醫學(13)

 黃帝內經醫學(13)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道者”

天地萬物運化的規律、法則。



“聖人行之”

聖人是甚麼人?

聖人也是普通人而已。

這些人被後世稱為聖人者,並非其生下來有甚麼優勝過人;只是這些人在其一生中能明白甚麼是天地萬物運化的道理,又能跟隨天道而生活。這些人的優秀者,被後世人稱為“聖人”;次者,被稱為“賢人”。



“愚者佩之”

愚者是甚麼人?

愚者也是普通人而已。

這些人被後世稱為愚者,並非其生下來就是愚昧人;只是這些人在其一生中不能明白甚麼是天地萬物運化的道理(雖然這些道理是眼所看,耳所聞的事實),或能有明白的,但始終不能跟隨天道而生活。這些人被後世人稱為“愚者”。


“佩”,違背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

能跟從四季陰陽變化生活者,則能健康、長壽;違反者,則多奇病、折壽。



“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人體的治病也是一樣。能跟從人體的運化道理、走勢而施治,則其病可治,人體能再次恢復正常運作;若相反而治,人體的運作則會更為錯亂。


***

甚麼是人體正常運化的道理、走勢?


1. 人就是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就是人的真身,其他系統和器官、組織的存在,就是為了提供供養、保護、驅使的功用,生殖系統除外。

2. 頭部是人體神經系統的中心,人體產生陽氣(熱)的中心。

3. 陽氣(神經訊息和熱量)由頭部產生,沿著神經細胞向下、往外的傳送,藉此驅動器官組織運作、溫煦沿途的細胞組織、發散熱量往體外(避免過多熱量的積聚)。

4. 人體的生病就是因為由最表面的神經細胞開始受風寒(包括皮膚和腸胃表面),導致這些神經細胞內的病毒活躍、繁殖,釋放出細胞外,污染了周圍的細胞組織,觸發了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對病毒和受污染細胞組織的攻擊。

5. 由於表層的神經細胞被活躍的病毒所傷,導致所調控的器官組織不能正常運作,人體內所產生的熱也不能正常往外傳遞、散發,故成為了郁熱。

6. 順從人體運作的治療,就是加強神經裡外的溫度,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對活躍病毒的清除和抑制,令神經細胞恢復正常的運作,令熱可以從裡到外再次傳遞和散發,同時溫煦整個人體。這就是整套溫裡解表療法的機理所在。

7. 清熱法或西藥治療是以清除人體裡熱,抑壓人體免疫力為所謂的治療,實質只是暫時舒緩發炎症狀。這種治療方法只會令神經細胞繼續受活躍的病毒所傷,最終蔓延入裡,令在裡產生熱的神經細胞都受損;人體整個神經系統都進入了不能正常運作的狀況。所以,這種治法稱為“逆”,最終,導致人體更大的混亂。


所以,順從人體運作作出的治療,可以快速的令人體恢復正常;違背人體運作作出的所謂治療,只會令人體更混亂不堪,慢慢或快速的走進病入膏肓的地步。

***



“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若然治療不跟從人體正常的方向治療(也就是令風寒之邪從外而入),這種治療是為逆治。


何為“逆治”?


【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如【傷寒論】所說,外感風寒未治癒,不能清熱攻下;若攻下先於驅散風寒,是為“逆治”。


【傷寒論】:「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傷寒論】:「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逆治”有何結果?


“逆治”的結果就是“內格”。內格者,將陽氣困於體內,出現陽氣爭戰的局面。


然而,要治“逆治”的後遺症,就如【傷寒論】中所說,除了溫陽解表以外,還需要使用其他治法;因為此時的病人已不再是單純的風寒外感,是“壞病”。


【傷寒論】: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鍼,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聖人者,通曉養生之人。

一個通曉養生之人,是不會令自己生病的;縱然生病,也會在小病之時,以順著人體運作的走勢來治療,盡快將病驅走。

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義所在。


***

今天西醫學和主流中醫學的防病,並不是在防病,是在自我摧殘;以寒涼的化合物或寒涼的中藥將人體的免疫系統盡量削弱、抑制,令人體受了風寒後不能(根本無能力)出現發炎的情況。這就是現今中西醫學的“治未病”。


相反,這種所謂的“治未病”,不但不是在預防疾病,根本就是縱敵深入,令人體更亂的行為。


其實,西醫藥和寒涼中藥的藥理研究都已經明明白白的說明了,這些藥物的作用就是在削弱人體的免疫系統,達到消炎的作用。

如果,你覺得人體天生的防禦修復機制是蠢貨,人的插手才是聰明的方法,哪你就繼續使用吧!


人的疾病中,有一種病是沒法治療的,就是“人蠢無藥醫”。

***



“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人體的養生,跟治理國家是一樣的;執政者當令國民安居樂業,不應令國家出現混亂。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等到頑疾已成才以藥物治療。



“亂已成而後治之”

就如國家亂了,才想辦法施治。



“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就等同於口渴時才想到要掘井,戰爭發生時才想起要打鑄兵器;是否遲了!



易龍         25/04/2023












2023年4月19日 星期三

黃帝內經醫學(12)

 黃帝內經醫學(12)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四季大自然生活的規律,只有聖人跟從而行;故身無奇難頑疾(但小病還是有的),整體結構和運作仍然正常,人體陽氣不衰。


如果不跟從四季大自然生活的規律而行,會出現甚麼問題?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春天的規律,就會令人體起初的生機和活動能力(少陽)減少,令整體人體的陽氣會不能正常運行,令少陽之氣不能生長成太陽之氣。


甚麼是“少陽”?

甚麼是“肝氣”?


***

少陽者,陽氣初生、初動也。

春三月,“泰”月起始,陽氣初動,冒出地上之象。

這時,人當如何生活?


人的生活當如春三月所說,“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黃帝內經】說,“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其重點就是在春天,人體當以養陽氣,鼓勵陽氣運動;切勿令人體受寒,也不應清減人體陽氣。


肝氣者,陽氣的運行司令者,也就是神經系統的活躍性和運作能力的表現(神經細胞是直接傳導熱到人體表面散發的主要途徑)。由於人體的活動和熱的產生,都是來自神經細胞的活動;當人體外面的散熱功能受損,神經細胞所產生的熱則不能不斷地往外散發,被困於裡。這就是肝氣郁結的表現(也就是神經系統運作不順暢,只是在裡的神經細胞活躍,產生大量的熱,卻不能不斷地往外傳遞、發散,導致熱郁於裡,神經所主宰的器官不能正常運作),導致人體煩躁、煩熱、發怒等等熱郁於裡的反應,器官運作失常,人體失去活動能力。

***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夏天的規律,就會令人體的生機和活動能力(太陽)嚴重減少,整體人體的陽氣就不會增長,也不能正常運行。人體因被寒困,心下的胃會生氣脹滿,變得空洞。


甚麼是“太陽”?

甚麼是“心氣”?


***

太陽者,陽氣旺盛、往外多動也。

夏三月,“乾”月起始,陽氣極動,頂盛之象。

這時,人當如何生活?


人的生活當如夏三月所說,“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黃帝內經】說,“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其重點就是在夏天,人體當以養陽氣,以陽氣生長、運動為主。切勿令人體受寒,也不應清減體內的陽氣。


心氣者,陽氣的運行君主,也就是神經系統的統籌性、活躍性和運作能力的表現。由於人體的活動和熱量的產生,都是來自神經細胞的活動;當人體外面的散熱功能受損,神經細胞所產生的熱則不能不斷地往外散發,被困於裡。這就是心氣熱結的表現(也就是神經系統運作不順暢,只是在裡的神經細胞活躍,產生大量的熱,卻不能不斷地往外傳遞、散發,導致熱留滯於裡,神經所主宰的器官不能正常運作),導致人體煩躁、煩熱、失眠等等熱結的反應,器官運作失常,人體失去正常的運作。


從人體神經系統是否能夠正常運作的角度觀察,心下胃的健康程度是人體整體神經系統能否健康正常運作的關鍵所在;因為胃是人體刺激腦幹正常運作的重要器官,也是神經系統散熱的重要器官。

所以,胃的虛寒(寒困氣脹),會導致人體氣虛,不能正常運作;胃的熱結,導致人體不能安寧、睡眠。而導致胃出現這些問題,都是因為被風寒所困,或所傷。

***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秋天的規律,就會令人體開始儲備的陽氣(太陰)減少,整體人體的陽氣就會不能正常運行。


甚麼是“太陰”?

甚麼是“肺氣”?


***

太陰者,陽氣始收、生殺之始,在人體的陽氣處於少陽狀態,但是往內收,非往外走,故為“太陰”。

秋三月,“否”月起始,陽氣收殺,離大地而去之象。

這時,人當如何生活?

 

人的生活當如秋三月所說,“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黃帝內經】說,“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其重點就是在秋天,當以收歛陽氣,減少陽氣運動。切勿令人體受寒,也不應清減人體陽氣。


肺氣者,陽氣的運行協調者,也就是神經系統的活躍性和運作能力的監督、協調表現。由於人體的活動和熱的產生,都是來自神經細胞的活動;當人體外面的散熱功能受損,神經細胞所產生的熱則不能不斷地往外散發,被困於裡。這就是肺氣焦滿的表現(也就是神經系統運作不順暢,只是在裡的神經細胞活躍,產生熱量,卻不能不斷地往外傳遞、發散,導致熱郁於裡,神經所主宰的器官不能正常運作),導致人體煩躁、煩熱等等焦滿的反應,器官(尤其是肺與皮膚)運作失常,人體失去散熱能力。

***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逆冬天的規律,就會令人體的生機和活動能力(少陰)嚴重受損,整體人體的陽氣運行就會癱瘓。


甚麼是“少陰”?

甚麼是“腎氣”?


***

少陰者,陽氣閉藏於裡、動於裡也。這時的人體要大量在體內產生大量陽氣,以用於禦寒。此時,人體內處於太陽狀況,因在裡,故稱為“少陰”。

冬三月,“坤”月起始,陽氣無現於外,內動之象。

這時,人當如何生活?


人的生活當如冬三月所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黃帝內經】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其重點就是在冬天,當以閉養陽氣,陽氣內動。切勿令人體受寒,也不應清減人體內的陽氣。


腎氣者,陽氣運行的根源,也就是神經系統的活躍性和運作能力的根本表現。由於人體的活動和熱的產生,都是來自神經細胞的活動;當人體因受寒,令人體裡面的產生熱功能受損,神經細胞所產生的熱量則不能不斷地往外溫暖全身,故獨沈於裡。這就是腎氣獨沈的表現(也就是神經系統運作無力、不順暢,只是在裡的神經細胞活躍,產生熱量,卻不足、不能不斷地往外傳遞、溫煦人體,導致陽氣獨沈於裡,神經所主宰的器官無力正常運作),導致人體煩躁、煩熱、譫語等等熱郁於裡的反應,器官運作失常,人體嚴重失去活動能力。

***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四季的陽氣走勢、變化,是大地上所有東西的根本。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


凡跟隨大自然之道生活,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在春夏季會養陽氣,在秋冬季會養陰氣,以大自然的陽氣變化為根本,與大地上所有生物一樣,浮沈於陰陽變化中。


***

甚麼是春夏養陽?

甚麼是秋冬養陰?


根據本章的內容,春夏養陽,就是發動人體的陽氣往外走,也就是養少陽、太陽之氣。

秋冬養陰,就是收閉人體的陽氣往內藏,也就是養太陰、少陰之氣。


在人體中運行的氣只有陽熱氣一種,並沒有陰寒之氣。所謂的陰氣只是【黃帝內經】對不同位置、不同走勢陽氣的稱呼。這一定義,【黃帝內經】在後面會給予解說。


所以,無論養陽,或是養陰,都是養人體的陽熱之氣,並非陰寒之氣。

***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若不跟從大自然規律而生活,就是傷害人體的根本,也就是傷害人體的神經系統。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因此,天地陽氣的變化,是萬物生死存亡的根本。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若是逆天而行,則對人體的災害叢生;若順天而行,則奇難頑疾不生;這就是人的養生之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20/04/2023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黃帝內經醫學(11)

 黃帝內經醫學(11)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

天氣者,是指天和氣,在天地間在上的空間與其中運行的東西,是輕清而無穢物參雜,是日間有光,夜間明亮的。


***

實際上,四季的變化,就是天氣的變化,也就是陽氣走勢的變化;陰氣的生成,只對陽氣的變化而言已。


相應對人體來說,天氣就是人體的頭部,是人體陽氣的來源處。

***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者,有著無限的藏納特性,故在其中的氣(東西)不會滿溢,也就是丟下來。


***

這說明了甚麼?

說明了在人體頭部所藏納的東西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因為人腦中的記憶沒有滿溢的時候。

***



“天明,則日月不明”

天的藏納能力雖然沒有盡頭,但其運作則會出現變化的。


天,何時會出現明?


其實,下一句“邪害空竅”已經作了解說。


邪,是甚麼?

凡阻礙正常運作的東西,就被稱為“邪”。


天氣,必須以清淨為本,才能顯出日、月之光明。

如今,天氣出現了“明”,故日月不明。

【黃帝內經】說這“明”是“邪”,故令日月不明。


“明”,到底是甚麼邪?


其實,【黃帝內經】自己已繼續解說,只是後世讀經之人不能理解而已。


造成天氣“明”的原因如以下【黃帝內經】解說。

原因是“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這一情境,在何時出現?

“陽氣者閉塞”,就是天地陽氣閉塞,這一現象會出現在冬季,“坤”月,夏曆十月,就是陽氣閉塞的起始。


由於陽氣閉塞,地氣(陰寒之氣)冒明(出現籠罩天地)。由於陽氣不足,則“雲霧不精”。所謂“不精”,就是雲不雲,霧不霧,充斥著整個天空,也就是“則上應白露不下”的現象。


【黃帝內經】已經說了,這些雲不雲,霧不霧的邪物,實質就是飄浮於空中的水氣(白露)。這些水氣在日間令太陽不明,在夜間令月亮、星辰不明;但在日月的照耀下,這些水氣充斥的空間是明亮的(也就是“天明”)。


這句經文後世的解經者,都純粹以咬文嚼字的方式,加上自身的知識來解讀;結果,甚難解讀,也不多人能夠清楚解讀。其實,【黃帝內經】已自己清清楚楚的解說了,並沒有甚麼難解的地方。


***

這一句的重點,以天地的寒邪阻礙天地的正常運作,來說明人體正常運作受阻的病因所在。而寒邪傷人的原因,就在於其阻礙陽氣的正常運作(日月不明)。


日月不明,不能單純解讀為耳目不聰明;應該解讀為陽氣不能正常運作。

***



“邪害空竅”

邪氣堵塞空間,也就是阻礙陽氣的運行。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因為陽氣運行受阻,陰寒之氣就籠罩天地。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雲不雲,霧不霧,是為不精。這些飄浮於空中的水氣,因不能成雲或雪,故長時間只能飄浮著,而不能下降於地上。

所以,冬季降雪,對即時和來年生物生存的條件是非常重要的。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

陽氣運行受阻,故霧無力上升,雲(雪)凝聚水氣不足,不能下降;故大地失陽氣溫煦,缺水氣滋潤,“萬物命故不施”(有生命之物缺乏生存的條件,不能繼續生長)。



“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

萬物無條件生長,大小樹木則多有枯萎、死去,山林瘴氣不能發散。



“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

因陽氣運作受阻,則出現氣候不穩定,風雨變化莫測,白露(雨水)不下降,花草枯萎或不榮。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

賊風者,盜取大地東西的風,相反多次出現,導致水患的大雨多次出現。


賊風盜取大地的甚麼?


賊風盜取的就是大地的陽氣、大地上的生命。



“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

若天地四時的運作規律不能保持正常,偏離了正常大自然的道。



“則未央絕滅”

則所有生物在未生成就會滅絕。


***

以上一段經文,在述說天地四時失衡的原因,就是因為陽氣運行受阻礙的原因。

因為陽氣運行的受阻,天地間才會有四季的出現。而四季的氣候若再因陽氣運行受到更嚴重的阻礙時,則會出現難以預測的嚴寒、賊風、乾旱、暴雨等更惡劣的天氣,導致大地上的所有生物難以生長,或甚至滅絕。


只有溫暖,陽氣充足、正常運作的環境才最適合生物生存;因為生物的生長必要條件就是能量,也就是陽氣。


【聖經】所記載的伊甸園及其四周的氣候、環境,就是最適合生物生存、生長的地方;尤其以伊甸園內為佳(四季都是春夏間的氣候)。


當大地上出現四時變化後,人體當如何配合四時的變化?


人體當以保存陽氣和其能正常運作為重點,才能得到健康、長壽。


***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17/04/2023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醫學(10)

 黃帝內經醫學(10)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

冬三月,就是夏曆的十月起始的三個月。

夏曆十月是亥月,也就是“坤”卦。是純陰無陽之象,也就是說大地死寂一遍,毫無生氣。


在這裡的“坤”卦,對人體來說,是甚麼意思?


“坤”卦的無陽,在天地來說,是天地中的生物處於無生長的狀態;在人體來說,是處於無陽的狀態。


甚麼是人體無陽狀態的表現?


人體陽氣的表現,就是氣往外走的表現,也就是人往外活動的表現;相反,陰氣的表現,就是氣生長停留於體內,或是氣往內走的表現,也就是人往屋內躲藏,或是留在室內躲避不利條件的表現。


由於冬季天寒地凍,是天地對人體最嚴重的刑法。為了減少或躲避這嚴刑,人從秋天起就開始減少出外活動(以緩秋刑);到了冬天,躲藏於室內不外出。所以,在冬天,以無陽的“坤”卦為起始,是要說明人體在這時候,應該停止所有對外的活動;重點就是要避風寒,減少人體內陽氣的流失,減少受風寒的機會。


***

【黃帝內經】在以後的經文中會對人體中的陰陽作出定義,避免後世讀者胡亂解讀。

雖然【黃帝內經】對人體運作的陰陽作出了定義,後世讀經之醫者仍然是不理會【黃帝內經】的定義,不求甚解,以自己偏見無知的知識,對人體的陰陽亂解一通,弄得主流中醫學的理論亂七八糟,各人只能自圓其說。

***


“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閉藏”是冬三月的重點。


到底當如何閉藏?

閉藏的又是甚麼東西?


在大地上的閉藏方式是水結冰,土地乾裂,以達到“無擾乎陽”的目的。


***

水,透過結冰,令水中的陽氣被冰封藏起來,使到水分不會隨著陽氣不斷的流失而乾涸,水中生物得以生存。


土地,透過表層的乾硬,將陽氣和水分封藏於地下,使到土壤不易流失,地下的陽氣使藏於地下的生物得以生存,在來年春天可以再次生長。

***


人體相應天地,在冬天同樣需要“閉藏”人體的陽氣,才能透過這陽氣令人體無損傷的渡過嚴寒的氣候,在來年春天得以“發陳”。


人體的陽氣封藏在那裡?


人體的陽氣就封藏在腎(人體的神經細胞)中,也就是腎藏“志”。


以下的人體行為,就是朝著“志”的閉藏,“無擾乎陽”為目的。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由於日照時間短,人體陽氣以停留於體內保暖禦寒為重點,也就是衞氣入於陰(體裡)的時間比秋天更早,人體經常處於陰氣(陽氣處於裡)盛的狀態,也就處於早臥的情況。

陽氣因禦寒而不斷往外流失,導致積在體內熱的累積不足以叫醒人體,所以,就可以長時間睡眠。又因日照短,要避開嚴寒,晚(遲)起床,也就是等待日出之後,是對人體更有利的行為。



“使志若伏若匿”

行為活動要盡量在室內進行,避開風寒;活動也不要太多,過於激烈。



“若有私意”

就是日常活動的範圍、動作、形式等都非常有保留,有私隱的意味。



“若已有得”

有如要得著的東西已經得到,不用再四出尋找。



“去寒就溫”

要避開風寒,往溫暖處去。



“無泄皮膚”

在嚴冬時候,不要令人體出汗。


為何在冬天不要令人體出汗?



“使氣亟奪”

這一句是解釋“無泄皮膚”。

其原因在於出汗會令人體受寒,也就是會令人體的“氣”(陽氣)“亟奪”(消耗)。


***

人體的陽氣消耗意味著甚麼?


就是人體因出汗的原故,導致體溫大量流失,令人體不能保暖;藏在人體中的虛邪(令人體致虛的東西,也就是病毒)就會活躍,令人體生病。


這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的大量出汗而傷及人體陽氣的真正意思和醫理所在(就是體溫流失)。

***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所以,“閉藏”就是冬氣之應。只有好好的保存人體的陽氣,才是冬天“養藏之道”。



“逆之則傷腎”

冬天若令人體陽氣耗損,則會傷腎(人體的神經細胞)。


***

在冬天若受風寒,人體神經細胞中的病毒就會活躍繁殖;這些大量繁殖的病毒,不但會堵塞神經細胞內的運作,也會釋出細胞外導致人體發炎(生病),污染神經細胞的外面,阻礙神經細胞的傳導和運作;同時,也會消耗神經細胞內的資源儲備來繁殖病毒,和人體的儲備來發炎抗病毒。


這就是病的時間越長,令人身體越虛,病情越來越嚴重,甚至病入膏肓的原因所在。

***



“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由於神經細胞在冬天受到傷害,到了春天,人體如何不會出現“痿厥”,又如何推動、調控整個人體的生長、活動!故“奉生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13/04/2023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醫學(09)

 黃帝內經醫學(09)



【黃帝內經·素問02】: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

秋三月,就是夏曆的七月起始的三個月。

夏曆七月是申月,也就是“否”卦,下坤上乾之象。


在這裡的“否”卦是甚麼意思?


“否”卦與春三月的“泰”卦是剛剛相反的。如果“泰”是通泰之意思,“否”則是堵塞之意。然而,“泰”是氣交這一解讀,只是將天地動態運作的觀念,以陰陽上下交泰,才有其實質的意義。事實上,天地的運作主宰者,只是“陽氣”;“陰氣”本不存在,其存在只有與“陽氣”的存在、多少,相對而論而已。也就是說,沒有陽氣的地方,就只有陰氣;陽氣少的地方,陰氣就多。

這以陽氣為主宰運作的系統體系,不但存在於宇宙、天地、萬物,也存在於人體中。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述說的人體真實的運作系統。


在以往的世代,醫者只是將天地動態運作的觀念,以陰陽上下交泰這一觀念錯誤的應用在人體上,結果,導致中醫學出現了抽象的人體陰陽運作觀念為事實,將正常真實的人體,變成了抽象神化的運作結構;這也就將中醫學抽象神化了。


以上說法,有何實證?


實證就在【黃帝內經】自身的解讀。


【黃帝內經·素問02】: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黃帝內經·素問02】: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


也就是說,天地氣交是在夏三月的“乾”卦起始,是藉著陽氣的旺盛,將天地打通。人體也是一樣,藉著體內旺盛的陽氣,由裡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這才是天地氣交,人體裡外氣交的必要條件和表現。


***

所以,凡阻礙陽氣往外宣發的,就是阻礙天地氣交,也就是阻礙人體裡外氣交,令人體生病的因素。

人體氣交受阻,則會出現陽郁於裡,也就是氣滯的現象。

當如何治療?

豈不是驅散外邪嗎!

***


在實質的天地和人體來說,“泰”卦的意思在於陽氣要冒出於地,在人體來說,則是氣要從裡往外宣發,才能達到“發陳”的目的。


所以,“否”卦的出現,說明了甚麼?


“否”卦的出現,說明了人體陽氣的運行,與天地走勢一樣,已經到了與春三月相反的狀況,就是不再往外走(“志”生),是往內收斂(“志”收)。這也是以下【黃帝內經】對秋三月的解說內容。



“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容平者,適當地進行收納,不再積極宣發。


收納甚麼?


收納人體的陽氣。減少人體陽氣往外的宣發,也就是減少人體的活動。減少往外宣發,也就是增加收納陽氣,這就是“志”收的表現。這時的人體陽氣,隨著天地陽氣的走勢,慢慢的收納、積藏起來。


“天氣以急”,就是陽氣正在收縮。天氣,陽氣也;急,收縮也。


“地氣以明”,就是陰氣正在顯露。地氣,陰氣也;明,顯露也。


為何有地氣的出現?


前一句不是說明了嗎。由於陽氣的收縮,大地的日照時間不斷減少,溫熱的陽氣自然減少;相反,寒涼的陰氣自然增加。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由於日照時間的減少,人體陽氣收納多過宣發,也就是衞氣入於陰(裡)的時間提早,人體就能早臥。實質上,這時候的人體是可以睡得更長時間,因為地氣以明。然而,日照時間跟春三月相差無幾,所以早起是正常的。

因為這時仍然需要早起,但人體又不易醒過來,故以雞鳴為鬧鐘。這就是“與雞俱興”的意義所在。



“使志安寧”

進入秋三月的“志”,要不生,也不長,要收斂,使其安寧,也就是“容平”。



“以緩秋刑”

秋三月的刑是甚麼?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就是秋刑。


秋三月,天地陽氣正在收縮中,大地上的陰寒之氣越來越明顯。這時,人體的陽氣若不收斂,繼續往外宣發,人體就會易受風寒,令人體的陽氣受損,出現“剝”卦(戍月,夏曆九月)的現象。

這“剝”卦就是秋刑“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進行的結果;最終,進入十月的“坤”卦(天地無陽)。

所以,“志”安寧,可以減少人體陽氣的損傷。



“收斂神氣”

也就是收斂人體陽氣往外的表現。



“使秋氣平”

令人體在秋天的陽氣無過於旺盛,如秋天的湖水,平靜如鏡,無泛波瀾。



“無外其志”

無使人體的“志”過於往外走,逐漸的往內收斂。



“使肺氣清”

也就是無傷於肺。

肺氣以清為常,以濁為病。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以“容平”的行為以應對於秋天,這就是養生之道;其道的重點在於陽氣的收斂、儲存。



“逆之則傷肺”

違背秋天的養生規則,則會令肺容易受傷。


為何傷於肺?


秋天,若在外過度活動,吸了過多寒涼之氣,則會令肺受傷;同時,脾胃也會被風寒所傷。



“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由於秋天的陽氣“奉藏者少”,在冬天人體就會出現陽虛,無以抵禦冬天的寒氣,故脾胃無以運化,出現食甚麼,泄瀉甚麼的現象。


***

在閱讀【黃帝內經】時,讀者應該小心留意古人用字的精妙之處,絕無虛用。如果讀者有讀【春秋】或其他古書,就會明白我所說的;因為,孔子在寫【春秋】時,用字是有其特定的意義,並非隨意而用。

同樣,寫【黃帝內經】的古人,其用字也是十分嚴謹;因此,一字之用,可以以一篇文章來作解讀。


如“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的“急”與“明”,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



*****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11/04/2023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黃帝內經醫學(08)

 黃帝內經醫學(08)



【黃帝內經·素問02】: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

夏三月,就是夏曆的四月起始的三個月。

夏曆四月是巳月,也就是“乾”卦,純陽之象。

在這裡的“乾”卦是甚麼意思?

在這裡的“乾”卦是表示了人體陽氣之盛,由裡到外都充滿了陽氣。

這些陽氣從那裡來?

這些陽氣就是從“春三月”的“志”生而來。所以,若“志”不生或是“志”生出了問題,則會出現“夏為寒變,奉長者少”的現象。

而這裡的“乾”卦主旨在於“上九”,陽氣的運行達到最高峰,不斷往外宣發。這也是夏三月人體的運作走勢。

物極必反,熱極必寒。由於陽氣不斷的往外宣發,又天氣嚴熱,相對體內的熱不及於體外,出現一陰而生的“姤”卦。這一現象,人體也表現出相應於天時,因為“夏至”到。



“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蕃秀”,是指人體的外在表現良好。

這外在表現包括了肉體的結構、活動能力、精神表現等等。


“天地氣交”是甚麼意思?

在陰陽的理論來說,天地氣交應該發生在“泰”卦,也就是春三月的寅月。然而,春三月只是“發陳”,“志”生的時候,陽氣還未足以通達天地(這應該是天地氣交的意思),也就是人體的陽氣裡、外還未足以暢通,陽氣未能源源不絕的由裡往外走,令“萬物華實”;也就是令人體健康、充滿活力。



“夜臥早起”

這時候,人體的睡眠狀況跟春季一樣,因大地的日照、陽氣(溫度)比春季提升,人體中的陽氣也隨之提升,故人體也走向“夜臥”的現象(原因是睡意較遲出現)。


但為何不是比春季更夜臥?


人是否有睡意,或早起,正確來說,是跟積聚在體內的熱成直接關係,天地的規律只是帶領著正常人體熱(陽氣)的產生和熱散發的速度。

夏季雖熱,令人體熱的產生增加,但散發熱的速度也勝過春季,所以,積聚於體內的熱並不會多過春季。


因大地的日照、陽氣(溫度)提升,人體在早上也容易積累較多陽氣,令人體甦醒過來。這就是“早起”的原因。



“無厭於日”

這一說法,一針見血的說明了人體出了甚麼問題。


無厭,就是不厭惡;日,是陽氣(熱)和戶外的意思。

也就是其人不厭惡熱和勞動。


***

現代人,大多數人已是厭惡日的,因為長期被風寒所困,結果出現喜冷厭熱的怪現象,若沒有冷氣,根本就過不了日子。

因為厭日,才出現以下“志”怒的情況。

***


“使志無怒”

“志”,就是人體的陽氣,是人體的推動力所在。

若“志”受屈而行不暢順,則郁結於裡;當郁結達到某程度時,則令人發怒,或是癲狂。

這就是抑鬱症與癲狂症的兩極表現,其原因就是陽氣被風寒所困之故。


如何能夠“使志無怒”?


就是令人體外無風寒,內有充足陽氣,使陽氣能夠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



“使華英成秀”

使人的生長、發展得以健康、正常,其原因在於陽氣能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



“使氣得泄”

使人體陽氣可以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

這就是天地氣交的現象。



“若所愛在外”

這句是夏三月健康正常人表現的關鍵所在。其人以上的表現,當是“喜愛”,不單是“無厭”。


由於只有身體的運作正常,人體才會有喜好戶外,無厭日之“志”。


***

其實,這段經文已說明了人生病的原因,當如何治理,才能使人體回復到夏三月的境地。


夏三月,是人體是否能夠健康正常運作的表現時間,因為,這時應該是人體“志”盛,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根據【黃帝內經】夏三月的描述和卦象,人體的治療當以宣發陽氣為重點,因為只有外來的寒氣會阻厥人體的陽氣往外宣發。


若裡陽虛,再加上外寒困,這就是人體在夏日中暑的病因所在。

***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人體若能使陽氣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這就是正常人體在夏季的運作,也是人體養生、成長的正確運作。



“逆之則傷心”

若違反了人體夏三月的正常運作,會出現甚麼問題?


心主神。

傷心者,傷於人體的神也。


甚麼是人體的神?


神,就是人體外在的表現,也就是說整個神經系統不能正常運作的表現。


為何夏三月的不正常運作,其重點會影響到心的不正常?


事實上,夏三月的不正常運作是會傷於胃,並不是心臟,或直接傷害到神經系統。(在五行學說中,傷於胃,也就是肝郁氣滯的表現;這也就是“逆”帶出來的後果。)


由於胃受了風寒,導致生氣、氣滯,熱郁結於裡。因胃的位置在心口,胃的不適,在古時就被稱為心不適(這在【傷寒論】的瀉心湯已經說明了)。


***

胃,是人體激活腦幹的重要器官;故胃的受傷,直接影響到整個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所以,傷胃,就是傷心;傷心,就是傷神經系統;可以說是同一觀念的說法。這也可以說明,胃在人體中的角色是何等的重要。

***


“秋為痎瘧”

秋天將會患上咳嗽頑疾。


為何秋天會患上咳嗽?


在五行學說來說,夏為風寒所傷,則陽氣不長而傷於心。心乃火,火不足則無以生土,土虛則無以生金,故秋季則肺虛而咳嗽。


而實質上,是風寒傷於胃,胃寒則生痰濕,故秋季出現咳嗽。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天乃收成的季節,人體也是一樣。


人體在秋天收成甚麼?


跟大地一樣,夏長,秋收。人在夏季長成的就是“志”,也就是陽氣。


後世醫者,只知道腎藏“志”,並未曾想過“志”在何時生,在何時長,在何時收。這段經文,不就說明了嗎!


“志”在夏天不能長,不是小事。不但在秋天會出現咳嗽,在冬天更是會出現重病。


“冬至重病”出現的原因在哪?


***

“冬至重病”出現的原因在於神經細胞和系統,在夏天因受風寒的原故而功能受損,神經細胞的生長和發展受到損害,受損的神經細胞得不到修復,以及神經細胞中的儲備得不到補充;這些都會令人體在冬天時出現嚴重的運作問題(重病),甚至死亡。


所以,人體的運作是否正常,夏天是其表現,也是最容易受傷或是修復的時候。

***


***

現代社會,是甚麼破壞了人體的“蕃秀”?


在現代社會,出現在夏季的風寒就是冷氣、冷凍的飲食。這兩種人造風寒,比天然的“邪風”對人體的傷害更為嚴重;這也是現代人越來越多頑疾、奇難雜症的主要因由。


所以,汽水,其害處不在於糖,在於凍;糖是對人體有益無害的能量來源。


肺癌的病因在於冷氣,不在於抽煙;因為在生物化學和藥理學的層面分析,只有冷氣能令人體中的病毒活躍,改變人體細胞的基因,煙草中的化學成份,是不能令基因變異的。


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現代醫院是住死病人的地方;因為其冷氣的溫度遠低於任何人家中的溫度。

***



*****


【黃帝內經·素問02】: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09/04/2023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醫學(07)

 黃帝內經醫學(07)



【黃帝內經·素問02】: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三月”

春季三個月。

到底春三月是現代的哪三個月?

【黃帝內經】成書的時間應該是周朝。周朝建子,一年的開始在於子月,也就是今天冬至日的那一個月(公曆的12月和1月之間)。

然而,周朝建子只是政治曆,在農事曆上,如孔子所說,仍然採用夏朝建寅為曆法,以便民間播種耕種。

而夏曆的運行,跟二十四節氣是相接近的。(其相差在於潤月的偏差。)


【黃帝內經·素問09】:

「歧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根據【黃帝內經】自身的解讀,其時日、節氣之計算,應該以二十四節氣為準繩。


所以,春三月,應該以“立春”之日計起(也就是夏曆正月的附近。)的三個月。


夏曆的正月,就是十二月卦的“泰”卦,也就是建寅。


***

這就是文化的隔膜。

就以簡單的春天三個月,若不懂當時文化,又不理解閱讀【黃帝內經】全文,只是以當時人的曆法和文化去理解,已可以出現天大的謬誤。

***


“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發陳”是甚麼意思?


***

這段四季文字,表面錯看起來是在述說天地、大自然的變化;然而,只要細心看清楚前文後理,根本就是在說人體四季的不同表現。(當年讀中醫時,大學那位出名教【黃帝內經】的教授,跟我們說這段經文是在說環保,真是令人摸不著頭腦。)

***


“發陳”,就是清理先前積下來的東西。

人體在先前積下些甚麼?

跟大地一樣,人體在冬季積下來的東西就是“寒氣”(在人體就是因受寒而釋出細胞外的病毒)。

“發陳”的進行,就會出現【傷寒論】所說的“溫病”。


***

“溫病”,就是免疫力低下的人,人體藉著天氣的回暖而有所提升的免疫力,對冬天因不慎受風寒而釋出細胞外的病毒進行清洗。

若病毒積累過多,病者的免疫力又不足夠,再加上醫者以清熱的錯誤方法治療,這“發陳”行動則會以失敗告終,病者則會進入反復出現的慢性發炎(類風濕病),或是身體變得更差、衰弱。

***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有兩重意義。

1. 在天氣回暖時,天地萬物,包括人體,都一同生長、活躍,這是“發陳”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2. 只有透過“發陳”,將不利於天地萬物生長、發展的障礙物清除,才能使人體或萬物蓬勃生長、發展。



“夜臥早起”

人體的睡眠,以天地的陽氣對人體的影響為重點。

由於大地的日照、陽氣(溫度)在春季逐漸提升,人體中的陽氣也隨之提升,故人體走向“夜臥”的現象(原因是睡意較遲出現)。

因大地的日照、陽氣(溫度)在春季逐漸提升,人體在早上也容易積累較多陽氣,令人體甦醒過來。這就是“早起”的原因。


***

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也就是天道。人體的睡眠,是不用人體刻意去控制的,也就是不是早睡就有益處,早起就會健康。

正常運作的人體,何時需要睡眠,何時起床,人體自身會因應大自然規律變化而進行的,是不能強行的。

人體甚麼時候在運作甚麼經脈,這是毫無根據的說法;因為人體的所有經脈,是無時無刻的在運作中,並無時間局限的。


就是這些無根據的個人陰陽、五行學說,將中醫學和中醫學人體弄出個神化飄渺的虛幻世界,令中醫學走入絕路。


原本的【黃帝內經】,所述說的都是大自然的規律和現象,並無甚麼不實的說法,只是邪教教主將其歪曲、誤解而已。

***


“廣步於庭”

這是人可以在適當的地方進行適當活動的意思。

“廣步”者,可以進行運動、勞動,比較大動作的活動。

“於庭”者,在風寒受限的地方進行活動。

因為縱然是春天,天地仍然寒冷。以“泰”卦陽氣的表達,大地的陽氣只是處於“龍躍在淵”的狀態,也就是初試牛刀。

在冬季,人體是不應有任何“廣步”的活動,無論在那裡;也就是要避免受風寒。


***

這不是令人體輕鬆的意思表達,其真正的意義在於適當的活動或勞動範疇。

***


“被髮緩形”

是可以減少保暖的程度。因為人體隨著大地回暖,要適量將體溫散發。令人體增加其活動的能力和傾向。



“以使志生”

生甚麼“志”?

春天的“志”就是開始活動、發展。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這三句看似是對大自然生態的態度,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而,讀者要明白自己在讀甚麼書,要看清楚整篇文章在說甚麼,看清楚前文後理,才能正確理解、解讀這三句經文。


“生而勿殺”,必須承接上文,到底是生甚麼?

生“志”。

上文若沒有錯誤理解,下文又能夠承受上文解讀,才能正確地解讀這三句經文。


要令“志”生,也就是令人體增加其活動的能力和傾向。


如何能令“志”生?

腎藏“志”。

要令“志”生,也就是提升神經細胞的活躍性和運作功能。精氣,是神經細胞的運作根本;陽氣,是維持其運作東西。

所以,要令“志”生,必先令陽氣生。要維持“志”生,陽氣只能生,不能殺;只能予,不能奪;只能賞,不能罰;才能發揮人體在春季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這句是對春季正常人體運作的總結。只有符合以上的運作,人體才能健康長壽。



“逆之則傷肝”

如果違反了以上的運作,有甚麼問題出現?

問題就是會“傷肝”。


“傷肝”又是甚麼意思?

“傷肝”,並不是真的傷害了肝臟器官。

【黃帝內經】經常以肝來說明由五藏的肝所負責的一切身體運作,尤其是其活動和生長能力。事實上,器官的肝臟是一點也沒有關連。


***

由於前人解讀【黃帝內經】的錯誤,導致【黃帝內經】的醫理錯綜複雜、難解,而且脫離了現實的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令【黃帝內經】醫理成為後世的笑話。

***


“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由於春季的陽氣生化不足,也就是所有神經細胞處於低活躍狀態;進入到夏天,當然會出現陽氣虛的現象(寒變)。陽氣虛,又何來有生長的能力?故“奉長者少”。


***

解讀不通這四季陰陽在人體中所發生的事情,根本就無法繼續了解以後的醫理,也會將整套【黃帝內經】的醫理曲解、誤解。


俗語說:“讀書不成,三大害。”

這話說得好,也有其道理。

在漢朝以後的醫者,絕大多數是當不了官的讀書人。這些當不了官的讀書人真的可以當一名良醫嗎?

這些當不了官,又當不成良醫之人,又喜歡曲解【黃帝內經】,結果,留下一大堆錯誤的醫學理論,導致中醫學錯謬百出,誤導後世。

***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


【黃帝內經·素問02】: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06/04/2023












2023年4月5日 星期三

黃帝內經醫學(06)

 黃帝內經醫學(06)



【黃帝內經·素問01】: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歧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有些人雖然過了人所皆知的生育期,仍然可以生子。是為何?


“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這些人是因為天生有異於常人,其神經細胞的運作壽命(天壽)比一般人長,其神經系統能正常運作;以其神經細胞(腎氣)天生比正常人健康之故。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這些人雖然能夠生育,男子都只能在72歲之內,女子都只能在56歲之內,因為,這是上天賦予人最盡的運作資源。



【黃帝內經·素問01】: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跟隨天道而生活的人,其壽命皆有百歲,是否仍然可以生子?


“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跟隨天道而生活的人,若能肉體不衰老、運作不敗壞,身體年歲雖大,仍然能夠生子。


***

歧伯的回答是直接,合乎科學的,後世的人不要曲解或強解其原意。


歧伯是說,要可以生子,人體的整體肉體結構和功能要不能衰老為前題。

但跟隨天道而生活的人是否能達到整體肉體結構和功能都不衰老?

不然,是不可能生子的。

***


“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這是傳說中上古時代的“真人”。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這是模仿“真人”生活的中古至人,其目標是希望達到“真人”的地步。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這是現實中跟隨天道生活而長壽之人。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這是次等現實中跟隨天道生活而長壽之人。


***

黃帝在此說了四種長壽之人,就是傳說中的真人、以真人為目標的至人、現實生活中的聖人和賢人。


而事實上,這四種人都是實在存在過於地球上。


黃帝雖說是傳說中有“真人”,但真人的存在,在【聖經】中是實實在在的記載著的。

根據【聖經】的記載,人本來是可以永生不死的,後來縱然會死,其普遍的歲數也在九百多歲。這些壽數的上古之人,不就是黃帝口中傳說中上古的真人嗎!

這些上古之人,的確是肉體結構和運作功能都能不衰老,故幾百歲仍然能生子。


至於至人,只是不知長壽的原因何在,強行追求上古之人壽命的人。以為可以透過修行來達到上古真人的壽命,實際上,只有一些人能延長多些少壽命而已。根據【聖經】的記載,【黃帝內經】所說的中古之人,其壽命都有幾百歲的壽命。


聖人和賢人,則是現實生活中能跟隨天道生活而享天年(過百歲)之人而已。


這一章【黃帝內經】的內容是實實在在的記錄了前人的傳聞,和現實生活中臨床觀察的數據,是科學的醫學理論講解和記錄,一點也不神化或脫離現實。只是歷代至今,研讀【黃帝內經】之人,根本看不到【黃帝內經】所說的人類全貌,再加上自身的無知和偏見,將整章或整本【黃帝內經】都曲解了。


看!【黃帝內經】所記載人類壽命的走勢,跟【聖經】的記載是不謀而合的。


人呀!由始祖到現在,根本就不懂寫個“死”字,還說甚麼養生、治療。強行將自己的偏見當成科學,將科學的事實排除於科學之外。

***



易龍         05/04/2023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黃帝內經醫學(05)

 黃帝內經醫學(05)



【黃帝內經·素問01】: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男子到了8歲,人體腎氣充足,也就神經細胞開始生長發展,頭髮開始生長,恆齒生長出來,取代乳齒。


***

人體的頭髮和牙齒生長,是直接與“腎氣”有關;而【黃帝內經】的“腎”,就是指神經細胞;“腎氣”,就是指神經細胞的運作。

人體神經細胞的運作,若要發揮其正常的功能,就必須有腦幹的激活;而腦幹最穩定和重要的激活來源,就是來自人體的胃。


女子7歲出現這種變化,男子8歲出現同樣的變化,並不是甚麼陰陽神秘的理論;這是寫【黃帝內經】之人的臨床客觀醫學上科學的觀察事實。這一觀察,也發現了男子的人體生長、發展,比女子是較遲的事實。


***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男子到了16歲,腎氣旺盛,也就是神經系統發展旺盛;整體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高,也就是陽氣旺盛(天癸至)的表現;精液製造能力高,故可以取妻生子。


***

【黃帝內經】以“經脈”的運作來作女子人體生長發展的主要描述,卻以“腎氣”和“藏氣”來描述男子的人體生長、發展。為何?

難道女子只有“經脈”而無“藏氣”?

還是男子只有“藏氣”而無“經脈”?

男子、女子的人體結構真的有不同嗎?


事實上,男女的身體結構、運作,除了生殖器官結構和內分泌之外,其餘的都是一樣的。

而【黃帝內經】的作者,用“經脈”和“腎氣”來表達於男、女身上,是要說明這兩樣是同一種的東西,並不是要表達男女有甚麼分別。


然而,後世醫家不求甚解,對人體的結構運作也不了解;在自己對男女有所偏見的狹隘思想下,更將“經脈”錯解為血管,所以,錯解讀女子為血所生(難道男子可以一刻不用血嗎?);又錯解“腎”是指那排尿的器官,故精液與“腎氣”混為一談;結果,將排尿的器官錯解為主宰男子生長、發展、性功能、生育能力的結構。(難道女子沒有那排尿的“腎”器官,其功能與男子的腎器官有所不同嗎?)


由於這些對【黃帝內經】錯誤的解讀,發展出後世多種多樣錯誤的醫學理論,令中醫學與真實的人體結構、生理脫勾,出現“撞彩”式的治療效果。


***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24歲,男子的腎氣接近頂峰,進入穩定狀態;筋骨發展堅強,人體長出智慧齒,人體發育達到盡頭。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32歲,筋骨粗壯,肌肉豐滿、結實。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40歲,神經細胞運作開始走下坡。這就是女子35歲陽明脈衰的原因,並非血液供應不足。


***

人體的衰退,就是神經細胞運作功能的衰退。


為何是陽明經脈首先衰退?


陽明經的主宰是胃。

胃是人體攝取血糖,調整血糖,調整血壓,激活腦幹提升人體所有神經細胞運作功能的最重要地方。


然而,胃是最容易受傷的對外器官之一。由於胃的受傷不同於其他器官,是關連到其他神經細胞功能的正常運作,尤其是胃陽明經脈的神經細胞運作,與胃的功能更為密切。所以,陽明經的神經細胞功能的衰退是更為明顯先出現。


隨著陽明經脈衰退的出現,其他經脈的衰退也隨之而來,其出現的次序要因個別人受寒的情況。但整體上,陽經的受寒機會必然比陰經高。


***


“髮墮、齒槁”,在過往的主流中醫學,都以排尿器官的“腎”主之。結果,都將矛頭指向內臟腎臟器官醫治。

然而,【黃帝內經】在這裡清清楚楚的告訴世人,女子35歲出現的“陽明脈衰”,就是男子40歲出現的“腎氣衰”;因為其涉及的年歲階段、人體部位、細胞組織,都是同一的層次。


因為神經細胞的衰退,導致“髮墮、齒槁”;若要進行治療,必定只有改善胃寒,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48歲,陽氣(三陽脈)衰敗於上焦,面容無華,頭髮變白。


***

原來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表現,就是“陽氣”的表現;因為神經細胞的運作,必然產生大量的熱能。所以,人體最多細胞活躍,最多熱能產生的地方並不是肝臟,是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也就是頭部。因此,頭部是諸陽交會之處。


***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56歲,肝氣衰,關節活動能力下降,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衰敗,人體的所有功能都下降;腎藏衰,人體的結構也開始衰退、萎縮。


***

甚麼是“肝氣”?

甚麼是“腎藏”?

甚麼是“腎氣”?


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肝氣”就是人體神經系統調控人體活動、細胞組織運作的功能。所以,當這一調控功能下降,人體的活動能力和細胞組織(包括神經細胞自身)的運作都會下降。


“腎藏”是指人體的神經細胞。人的生長、發展始於神經細胞、系統的生長、發展,終於神經細胞、系統的衰退、萎縮。


“腎氣”是指神經細胞自身的功能,與“肝氣”所指的神經系統獨特調控、驅動功能有所差別。


***


“八八,則齒髮去”

64歲,則牙齒、頭髮都脫落得七七八八。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腎者,其功能如水,是五藏、六府(神經系統)的本體,為五藏、六府執行功能的本體;故腎氣盛,則五藏氣盛,五藏能夠自如運作。


“寫”者,瀉也,流出、執行的意思。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

如今整個神經系統都衰退,人體結構和活動能力隨之而衰,是人體陽氣(神經系統運作)將盡的表現。



“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因此,頭髮變白,身重乏力,走路不穩,失去生育能力是必然的事。


***

其實,【黃帝內經】在開章短短的述說女子、男子的生長、發展、衰老的過程中,已經概括述說了人體的身體結構和運作的根本,五藏、六府是甚麼,經脈是甚麼,陽氣是甚麼,人體生病、衰老、死亡的原因等等,只是閱讀【黃帝內經】之人能夠明白多少而已。


同時,【黃帝內經】在這裡所述說男女衰老的歲數,已是因為神經細胞受風寒(病毒)所傷的結果。

所以,要延長健康、壽命,【黃帝內經】已給世人說明了,就是延長“腎”(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和壽命;也就是要避風寒。


***


*****


【黃帝內經·素問01】: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歧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易龍         28/03/2023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醫學(04)

 黃帝內經醫學(04)



【黃帝內經·素問01】: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歧伯曰: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人因年老而失去生育能力,是甚麼原因導致?

是因為人體的資源耗盡?

還是因為上天定下來的規律?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女子,到了約七歲,人體的腎氣開始旺盛。

甚麼是“腎氣”?


***

腎,在主流中醫學過往的解釋,就是人體排尿的腎臟。

氣,在主流中醫學過往的解釋,更是抽象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東西。

結果,腎氣,就成為了眼看得見的排尿臟器與抽象神秘力量的結合。

人體真的存在這種東西嗎?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藏,真的是指人體腹胸內的五個可以更換的臟器嗎?


“腎”與“賢”兩字有類似的意義,就是藏有珍貴、美好之意。

在人體來說,那裡藏著人體珍貴、美好的東西?

這地方就是人體的神經細胞。

神經細胞藏有人體甚麼珍貴、美好的東西?

神經細胞藏有人體的基因(DNA)。這基因,就是人體珍貴、美好的東西。


其他細胞也藏有人體的基因,為何只說神經細胞為“腎”藏,其他細胞不是?


原因在於神經細胞所藏的基因主宰著人體的生長、發育、思想、活動等等所有的東西。所以,腎藏被稱為“先天之本”,其原因在於人出生後,人體所有的東西都由神經細胞支配;所以,只有強健的神經細胞、系統,才能夠有出生後健康、長壽的人生。


人體的生長,必須依據神經細胞基因的表達來生長。這是兄弟姊妹中,甚至孖生子女之間有所分別的最大原因。其原因在於其神經細胞被病毒所傷害的程度各有不同,故在神經細胞基因表達上各有差異。


人體的發育,必須依據神經細胞基因的表達來發展。


人體的思想,必須依據神經細胞基因的表達來思想。


人體的活動,必須依據神經細胞基因的表達來活動、運動。


***


“腎氣”,就是人體神經細胞基因表達的能力,也就是神經細胞的運作能力。

“盛”者,充足也。也就是神經細胞的運作能力充足。


“齒更”:神經細胞的運作能力充足,令到骨骼的成員“恆齒”生長出來,取代乳齒,故“齒更”。


***

人體的骨骼生長,維護,全都是神經細胞所主宰。

生長骨骼的次序:

1. 神經細胞的延伸;

2. 血管緊貼神經細胞一同延伸;

3. 神經細胞分泌激素吸引造骨細胞前來,並分泌出骨質;

4. 神經細胞分泌激素吸引破骨細胞前來,修飾、清除過多的骨質。


所以,牙齒和所有骨骼中,都是佈滿了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隨後負責人體骨質疏密的調控,因應人體活動能力的需要,令人體達到最有效的運作。


全身所有細胞組織的生長、發展,都由神經細胞主宰;神經細胞延伸到那裡,人體的組織就生長到那裡;所以,人的高矮,其關鍵在於神經細胞的運作能力,並不在於基因(DNA)本身。


“腎氣”就是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其運作的能力(基因的表達),主宰著人體由生到死的一切。

這就是【黃帝內經】的“腎藏”,是人一生生、長、老、死的主宰。


***


“髮長”:頭髮的生長,同樣受著神經細胞的主宰。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約14歲,“天癸至”。

甚麼是“天癸至”?

天癸,是陽氣的意思。天,是天干;癸是天干的盡頭。所以,天癸至者,陽氣盛也。

所以,“任脈通,太衝脈盛”,

也就是整個中樞神經系統正常運作,故所有經脈暢通。


“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是人體內分泌的最高主宰;只有中樞神經系統能夠正常運作,人體才能有正常的內分泌,女子才能“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

“腎氣盛”與“天癸至”有何分別?

腎氣者,指單獨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

天癸者,指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功能,其中包括了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發展。只有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發展完善,人體的經脈才能完全正常運作,內分泌系統才能正常運作。


幾多歲,人體出現甚麼變化,並不是【黃帝內經】中醫學的理論;是寫【黃帝內經】之人臨床實在的客觀觀察統計,是科學數據的表達。


***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21歲,女子的腎氣接近頂峰,進入穩定狀態。

這時,長出智慧齒(真牙),人體的生長發展到達盡頭。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28歲,筋骨堅強,頭髮的長度已達盡頭,人體結構、運作處於旺盛、強壯狀況。


***

人體的運作,跟人體的神經系統健康程度是直接掛勾的。

***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35歲,陽明經脈的運作開始走下坡,面容開始失去光澤,頭髮開始脫落。


***

從以上的描述,人應該明白到人的皮膚好壞,與甚麼有關?


今時今日的西醫學和美容學,基本上當人體是死物處理,所以出現冷縮熱脹的現象,說熱和糖會加速皮膚的衰老。


但【黃帝內經】明確的告訴世人,皮膚的衰老是神經細胞和系統的衰敗而導致;而熱和糖正是減慢神經細胞衰敗的最重要東西。


從以上【黃帝內經】中也說明了脫髮的原因,這一原因跟接受化療的脫髮原因是一樣的。就是因寒涼或生冷傷害了“胃陽”,繼而影響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導致“腎氣”衰敗而脫髮。

***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42歲,太陽經脈、陽明經脈、少陽經脈三脈都衰退,面容全面失去光澤,頭髮開始變白。


***

為何頭髮會變白?

如何能夠使白髮變黑?

***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49歲,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聯繫運作都衰敗,故所有經脈都不能正常運作(整個神經系統都不能正常運作)。


甚麼是“地道不通”?

地道者,相對於“天癸”而言。

“天癸竭,地道不通”的“天癸”既然是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地道”就是指人體的肉體運作,也就是肉體不能正常運作。

人體的結構、運作,實質分為兩部份,就是屬天無形的中樞神經運作(陽氣的表現),和屬地有形的人體運作。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衰敗,不但導致人體不能正常運作,也導致“形壞”(身體衰退),女子失去生育能力。


***

是甚麼導致經脈的衰敗?

又是甚麼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的衰敗?

在男子的人生過程中,【黃帝內經】已經作了明確的解讀。


雖然歧伯在為黃帝解說人無子的因由,但讀【黃帝內經】之人不應將重點全放於生育功能上。歧伯實質是在解說人體的整個人生過程,只是以生育帶出話題而已。


讀【黃帝內經】之人若心存偏見,則會出現強解、誤解的現象。這樣,不但不能學到【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正確醫理,反而會錯走歪理的道路,害己害人。


***


*****


【黃帝內經·素問01】: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


【黃帝內經·素問01】: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歧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易龍         23/03/2023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黃帝內經醫學(03)

 黃帝內經醫學(03)



【黃帝內經·素問01】: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

上古有智慧、賢德之人的教導。

這一情況就如今時之人讀上古的醫書,現代人讀【黃帝內經】和【傷寒論】。

到底是今時之人的醫學智慧勝過上古之人,還是現代人的醫學智慧勝過【黃帝內經】時代的古人?

中外歷史(【聖經】和【黃帝內經】)都是同樣的告訴我們,人類的壽命從上古到現代,都是只有越來越短。


為何會是這樣?



“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甚麼是“虛邪”?

甚麼是“賊風”?


“虛邪”者,令人體虛弱的邪氣。

能令人體變得虛弱的東西,在【黃帝內經】時代的人是看不到的,只能感受得到。所以,稱這種令人虛弱的邪氣為“虛邪”。

這虛邪在甚麼時候會感受得到?

就在人受了風寒時,人就會感受到人體變得虛弱。所以,風寒就成為了令人生病,變得虛弱,可以感受到、見到的實在病因。


“賊風”者,偷竊或盜取人體健康的“風”,也就是令人體生病的風寒。



“恬惔虛無”

恬惔者,是指心理上順從自然地生活,並不是刻意的進行苦行的生活。

過度的慾望和刻意的苦行生活,都不是恬惔虛無的生活;因為兩者都已經違反了“虛”,甚至“無”的情況。

所謂“虛無”,是心中不被慾望所充滿。刻意的苦行,也是一種慾望。


現代人有錯誤解讀“恬惔虛無”的,將其延伸到飲食的味道要淡而無味。這是絕對的錯誤和危害健康的行為。



“真氣從之”

“真氣”者,人體神經細胞正常運作的表現;也就是神經細胞能夠順從著人體的生存需要而運作。


除了“真氣”,還有其他的氣嗎?


在古時,凡眼看不見,手抓不到,但又感覺其存在的東西,都被稱為“氣”。所以,在人體中有多種多樣的“氣”,其中包括了陽氣、陰氣、寒氣、邪氣、清氣、濁氣等等……


“精神內守”

精是神的根本,神是精的生化、表現。

以現代的說話來表達,精是神經細胞賴以生存、運作的東西;神是神經細胞生存、運作的表現。

“內守”者,沒有離失。


“病安從來”

神經細胞若能正常運作,人體也不會有生病。因為人體的生病,就是運作的失常,也就是神經細胞的衰老或運作受到影響。


“是以志閑而少欲”

“志”者,思想也。“閑”者,簡樸、踏實。

思想簡樸、踏實者,非分的慾望自然就少。


“心安而不懼”

思想簡樸、踏實者,非分的慾望自然就少;為了達到慾望的擔憂,或不擇手段的行為就不會有,心中自然安然無懼。


“形勞而不倦”

形勞,是指肉體的勞動。

不倦,人的精神狀況沒有出現疲倦。

這說明了甚麼?

說明了體力勞動,肌肉消耗能量,並不是人體疲倦的最大來源;除非在饑餓缺糖的情況下。神經細胞的疲倦,才是人體疲倦的表現。所以,神經細胞越是健康,人體疲倦的速度和程度越慢,越低。

這就是人體疲倦的科學事實。


“氣從以順”

“氣”,是指神經細胞運作表現。

“從”,隨從著。

隨從著甚麼?

隨從著人意,也就是隨意而行。能隨意而運作的神經細胞,是為順暢。

中風的病人,神經細胞不能隨意而運作,是明顯的例子。


“各從其欲”

各人能順從自己的意願而生活。


“皆得所願”

各人都能夠稱心如意的生活。


如何能夠“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關鍵在以下。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食物不講求珍貴,種類的多少;只講究食後是否令人健康。

衣著不講求華麗、珍貴,款式的多少;只講究是否能容易製造、能夠保暖、有合適的禮儀。

在那處生活,就得隨從當地的風俗、生活方式,不標奇立異。

各人只要有正常的生活條件,不用羨慕別人是否富貴,或身份地位高低。

這種就是簡樸的生活。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若心存簡樸,則對無謂的嗜慾(不能吃得飽、穿得暖、不需要的金錢、無意義的身份地位)不感興趣。

一些誘惑人心偏離常規、正道的事情,對其不能造成影響。

愚者,思想愚昧者;

智者,思想敏捷者;

賢者,有好行為之人;

不肖者,沒有好行為之人;

各種人都無懼於天地間悠閒自得地生活。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由於上古之人過著簡樸、悠閒自得的生活,所以,其神經細胞的質素保存良好,衰退的速度慢。

“德”者,本質也。

由於神經細胞的質素保存良好,“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


***

解讀【黃帝內經】是要將作者想說的話全面解讀,需要根據前文後理為依據,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思來解讀,也不能咬文嚼字的單一解讀;因為作者想表達的一大段話,往往只用一句句子記錄下來。這是文字表達和說話的最大分別。只是,古時的文字記錄更為精簡,以及一字多意。


***



易龍         20/03/2023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黃帝內經醫學(02)

 黃帝內經醫學(02)



【黃帝內經·素問01】: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

今時之人的生活、飲食與上古之人截然不同。

有甚麼不同?

是比上古之人更健康嗎?

不是的。

今時之人以酒當作水液,毫無節制的飲用,以胡作妄為為常行。


“醉以入房”

醉酒後進行房事。


***

不跟常規行事,凡事胡作非為,根本就是醉酒的行為,是失去理性的行為。這種醉酒的行為,就會導致以下的結果,並非單指房事。


***


“以欲竭其精”

失理智的縱情虛耗精力。

這裡所說的不要誤解為男性的精液。【黃帝內經】所說的是人,不是男人或女人。

“精”,是人體的精氣,是神經細胞(腎)的活動原料。


“以耗散其真”

人體的所有行為,最終,最多的消耗都是神經細胞(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腎)。神經細胞的疲勞,就是人體真氣的損耗。

所以,五情(喜、怒、悲、思、恐)的太過,都能大量損耗神經細胞的真氣(精氣),導致神經細胞出現不正常的運作,或停頓。這就是嚇死人和笑死人的最終原因。


***

人在運動時的疲勞是來自調控肌肉的神經細胞,並非來自肌肉細胞。因為只有解讀神經細胞中基因訊息的蛋白重複大量出現,就會將神經細胞的運作塞死,最終停止下來。這種疲倦,不是大量補充糖分和氧氣可以立即解決的。


***


“不知持滿”

不懂保持神經細胞精氣充足的重要性。

要保持神經細胞精氣的充足,必須有適當的休息,正確、充足的飲食。

甚麼是正確、充足的飲食?

現代人當以當時的人(今時之人)引以為鑒,作出深徹的反思。


“不時御神”

在不適當的時間、季節,作出不適當的活動。

猶如在日間睡覺,晚間耕田的顛倒行為。


“務快其心”

失去理智的縱情於過度的慾望。


“逆於生樂”

生活於違反正常自然規律的生活之中。


“起居無節”

生活起居毫無節制、規律。


“故半百而衰也”

因此,到五十歲,人就出現衰老、退化。


***

在過往習醫的人來說,不要說對【黃帝內經】中的陰陽和醫理有錯誤的理解;就是在醫的基本觀念上,已出現令人難以置信的錯誤。

這錯誤就是只有男人有陽氣,所以,凡說到陽氣或精氣,都是指著男人說的。

但是,【黃帝內經】真的是如此,只說男人嗎?

這顯然是讀【黃帝內經】的人對其錯誤的理解。

【黃帝內經】在隨後的內容,即先說女人的生理和病理過程,是跟男人有著同等的描述。


事實上,世人不單在習醫的思維上被人不知不覺的以錯誤的訊息洗了腦;在許多以為對的事物上,都是被錯誤的資訊洗腦;導致凡事都偏離大自然的規律而行(逆天而行),還以為自己走在科學與事實之中。


原來,一生中都在錯謬中渡過,從未看見過真理。比世上其他動物活得更為可悲呀!


***


【黃帝內經·素問01】: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易龍         18/0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