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黃帝內經醫學(03)

 黃帝內經醫學(03)



【黃帝內經·素問01】: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

上古有智慧、賢德之人的教導。

這一情況就如今時之人讀上古的醫書,現代人讀【黃帝內經】和【傷寒論】。

到底是今時之人的醫學智慧勝過上古之人,還是現代人的醫學智慧勝過【黃帝內經】時代的古人?

中外歷史(【聖經】和【黃帝內經】)都是同樣的告訴我們,人類的壽命從上古到現代,都是只有越來越短。


為何會是這樣?



“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甚麼是“虛邪”?

甚麼是“賊風”?


“虛邪”者,令人體虛弱的邪氣。

能令人體變得虛弱的東西,在【黃帝內經】時代的人是看不到的,只能感受得到。所以,稱這種令人虛弱的邪氣為“虛邪”。

這虛邪在甚麼時候會感受得到?

就在人受了風寒時,人就會感受到人體變得虛弱。所以,風寒就成為了令人生病,變得虛弱,可以感受到、見到的實在病因。


“賊風”者,偷竊或盜取人體健康的“風”,也就是令人體生病的風寒。



“恬惔虛無”

恬惔者,是指心理上順從自然地生活,並不是刻意的進行苦行的生活。

過度的慾望和刻意的苦行生活,都不是恬惔虛無的生活;因為兩者都已經違反了“虛”,甚至“無”的情況。

所謂“虛無”,是心中不被慾望所充滿。刻意的苦行,也是一種慾望。


現代人有錯誤解讀“恬惔虛無”的,將其延伸到飲食的味道要淡而無味。這是絕對的錯誤和危害健康的行為。



“真氣從之”

“真氣”者,人體神經細胞正常運作的表現;也就是神經細胞能夠順從著人體的生存需要而運作。


除了“真氣”,還有其他的氣嗎?


在古時,凡眼看不見,手抓不到,但又感覺其存在的東西,都被稱為“氣”。所以,在人體中有多種多樣的“氣”,其中包括了陽氣、陰氣、寒氣、邪氣、清氣、濁氣等等……


“精神內守”

精是神的根本,神是精的生化、表現。

以現代的說話來表達,精是神經細胞賴以生存、運作的東西;神是神經細胞生存、運作的表現。

“內守”者,沒有離失。


“病安從來”

神經細胞若能正常運作,人體也不會有生病。因為人體的生病,就是運作的失常,也就是神經細胞的衰老或運作受到影響。


“是以志閑而少欲”

“志”者,思想也。“閑”者,簡樸、踏實。

思想簡樸、踏實者,非分的慾望自然就少。


“心安而不懼”

思想簡樸、踏實者,非分的慾望自然就少;為了達到慾望的擔憂,或不擇手段的行為就不會有,心中自然安然無懼。


“形勞而不倦”

形勞,是指肉體的勞動。

不倦,人的精神狀況沒有出現疲倦。

這說明了甚麼?

說明了體力勞動,肌肉消耗能量,並不是人體疲倦的最大來源;除非在饑餓缺糖的情況下。神經細胞的疲倦,才是人體疲倦的表現。所以,神經細胞越是健康,人體疲倦的速度和程度越慢,越低。

這就是人體疲倦的科學事實。


“氣從以順”

“氣”,是指神經細胞運作表現。

“從”,隨從著。

隨從著甚麼?

隨從著人意,也就是隨意而行。能隨意而運作的神經細胞,是為順暢。

中風的病人,神經細胞不能隨意而運作,是明顯的例子。


“各從其欲”

各人能順從自己的意願而生活。


“皆得所願”

各人都能夠稱心如意的生活。


如何能夠“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關鍵在以下。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食物不講求珍貴,種類的多少;只講究食後是否令人健康。

衣著不講求華麗、珍貴,款式的多少;只講究是否能容易製造、能夠保暖、有合適的禮儀。

在那處生活,就得隨從當地的風俗、生活方式,不標奇立異。

各人只要有正常的生活條件,不用羨慕別人是否富貴,或身份地位高低。

這種就是簡樸的生活。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若心存簡樸,則對無謂的嗜慾(不能吃得飽、穿得暖、不需要的金錢、無意義的身份地位)不感興趣。

一些誘惑人心偏離常規、正道的事情,對其不能造成影響。

愚者,思想愚昧者;

智者,思想敏捷者;

賢者,有好行為之人;

不肖者,沒有好行為之人;

各種人都無懼於天地間悠閒自得地生活。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由於上古之人過著簡樸、悠閒自得的生活,所以,其神經細胞的質素保存良好,衰退的速度慢。

“德”者,本質也。

由於神經細胞的質素保存良好,“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


***

解讀【黃帝內經】是要將作者想說的話全面解讀,需要根據前文後理為依據,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思來解讀,也不能咬文嚼字的單一解讀;因為作者想表達的一大段話,往往只用一句句子記錄下來。這是文字表達和說話的最大分別。只是,古時的文字記錄更為精簡,以及一字多意。


***



易龍         20/03/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