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病毒感染的死亡原因

 病毒感染的死亡原因


【黃帝內經·素問07】: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


太陽經發病,其症狀為發熱、惡寒,下肢發炎腫脹,或出現兩腳麻痺、痠軟乏力(痿厥),小腿疼痛(腨㾓)。


“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其病若不治癒,可傳變為索澤(可能是脫水的表現),更可傳變為頹疝(小腹疝氣下墜,男病者睪丸腫脹痛)。


***

為何會傳變出這些病症?


太陽經,其主為膀胱府,其病之傳變已入於膀胱,故病變在膀胱範圍。

***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


少陽經發病,其病症為少氣(呼吸不暢,或氣喘),容易乾咳,頻頻由口或肛門排出氣。


***

為何會出現這些病症?


以其人腸胃氣脹滿之故。

***


“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其病傳變可出現心臟不適(心掣),更可傳變為隔(就是上下阻隔之意;也就是飲食、呼吸都出現困難。)。


***

為何會出現這些病症?


因胃氣脹滿,往上頂壓胸、心臟、橫膈膜,故導致其人出現胸悶,心臟不適,呼吸困難。


所謂“心胞”者,胃也。

故內關穴不單可以治理嘔逆(胃問題),同時,可以透過治理胃而治理因胃脹滿導致的心臟不適。


所以,【傷寒論】將所有古人治理胃問題的方藥,都稱為治理“心”;其根本原因在於古人並不是不知病在胃脘,是古人知道心的問題源於胃脘出問題而已。

***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陽明與厥陰併病,其病症出現驚駭(因胃氣脹導致低血糖,中樞神經已出現缺糖不穩定的表現。)、背痛(背心痛,因胃氣脹壓背的原故,也稱“真心痛”。)、善噫(頻頻從口中排出胃氣。)、善欠(打呵欠,是低血糖的表現。),整體病症稱為“風厥”;也就是由風(氣)導致的陽氣阻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少陰少陽併病,其人出現腹脹、心下脹滿、胸悶、多風多氣,或頻頻由口和肛門排出的症狀。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太陽太陰併病,其人出現偏側枯痿(因血糖低的原故,調控肌肉的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或衰竭),四肢無力不舉(因血糖低的原故,調控肌肉的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或衰竭)的病症。


***

因低血糖導致的“偏枯、痿易,四支不舉”,是今天導致許多病人出現假“中風”的問題,也是導致“中風”病人出現不同嚴重性的“中風後遺症”問題。

***


***

【黃帝內經·素問31】: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閒,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當你閱讀完【黃帝內經】,又看懂後,你會明白到【傷寒論】中所說的醫理,就是出自【黃帝內經】。


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所有發燒的疾病(即今天醫學所說的病毒感染),都是被“風寒”所傷(因體溫流失,導致自身寄居在細胞內的病毒活躍釋出。)。


【黃帝內經·素問31】: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也就是說人若出現病毒感染,就是患上今天所說的感冒(其中包括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感染、和其他各種的病毒感染。),其人則會出現發燒(病熱);其發燒雖高(熱雖甚),但必不會因發燒而死亡。


“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若其人被風寒傷及兩經併病(兩感於寒,也就是“二陽一陰發病”、“二陰一陽發病”、“三陽三陰發病”。),則其人死亡的機會就會很大。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所說的兩經併病,就是【黃帝內經】這裡所說的三種情況,而其重點在於腸胃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繼而導致血糖低,導致中樞神經細胞嚴重受損的症狀。


因病毒感染而導致腸胃出現嚴重的問題,繼而導致人體出現嚴重血糖持續低下,是病毒感染的死亡重點,也是今天所有病毒感染(患上感冒)死亡的原因。


*****

單經發病與兩經併病的差別在哪?


單經發病,尤其是陽經發病,其問題重點在於病毒感染發生在人體周邊的神經細胞和器官上;其對血糖低下的影響是初步性或較短時間的,嚴重性是較低的。


兩經併病,其重點在於病毒感染發生已不單在人體周邊的神經細胞和器官上,是已經進入到中樞神經細胞;其對血糖低下的影響是持續性或長時間的,嚴重性是高的;故其結果是會導致中樞神經細胞衰竭或死亡。

*****


***


易龍        21/04/2024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二陽之病,發心、脾

 二陽之病,發心、脾


【黃帝內經·素問07】: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二陽者,陽明胃經也。

陽明胃經若有病,其發病當在心(當指胃,並非心臟。【傷寒論】中的瀉心湯已經說明了。)和脾(當指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肌肉)。


其人陽明胃經若有病,其病症表現是明顯不隱,腹當氣脹滿而不能彎曲。若是女子,其月經當紊亂失常,或不行;行經時間或短,或長;其月經量或多,或少,或無。


不月者,指女子行經規律不跟從月經正常時間規律而行。


“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陽明胃經若有病而未能治癒,則可導致其人出現風消的病症(當指其人因腸胃氣滯脹,也就是世人所說的風,導致其人身體消瘦。);若再嚴重下去,其人可以出現息賁的病症(當指其人因腸胃氣脹滿,阻礙橫膈膜的活動,而導致人體出現氣頂、氣喘急速,或甚至呼吸困難。);此時,其人離死也不遠了。


***

為何胃陽經發病會導致這些嚴重的後果?


胃,是人體腦幹激活區的起搏器,也是人體調節血糖最重要的器官(與肺同等重要,肺是人體調節氧氣最重要的器官)。


人體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就是血液中的氧氣和葡萄糖,分別由肺和胃這兩個器官負責供應調整。


所以,當肺偵測到人體血液中含氧量低時,肺就會啟動肺中提升血壓的機制,就是激活酶(Angiotensin 1 Converting  Enzyme, ACE)用以產生血管緊張素(Angiotensin 2)收縮人體血管(抑制ACE作用的降血壓西藥,是現時最常用的降血壓藥。),以提升血液流量的供應,補償血液中的低含氧量。


當胃偵測到血液中含葡萄糖量低時(所謂低血糖,要因應個別人的神經細胞的需要而定,5.5血糖的指標,只是一般神經細胞的需求。),胃就會啟動一系列提升血糖的機制(其中包括腎上腺激素的增加,血清素的下降,somatostatin的增加等等)用以提升人體血壓,增加血液流量的供應,補償血液中的低葡萄糖含量。


由於胃氣脹滿,導致人體的血糖下降,同時,令人體失去飲食的能力(胃口減少),胃失去正常的功能,最終導致人體神經系統因缺糖的原故而不能正常運作。


行醫者當明白一人體生理運作,就是人體所有的分泌系統(荷爾蒙或其他分泌),其主宰者是神經系統(下腦丘,並非腦下垂體)。所以,神經系統若不能正常運作,人體所有的分泌系統都不能正常運作,不單是性荷爾蒙分泌系統(所以,不單是女性會出現問題);只是女性的月經是外在明顯易見的問題而已。


人體的內分泌系統運作:

胃激活腦幹 --> 腦幹激活下丘腦 --> 下丘腦分泌神經激素 --> 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激素 --> 目的分泌器官 --> 產生專有運作反應


胃氣脹滿所導致的低血糖,是以上胃陽明經發病病症出現的主要原因;甚者,可導致死亡。

***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



易龍           14/04/2024






2024年2月16日 星期五

三陽之離合

 三陽之離合


【黃帝內經·素問06】: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陽在人體表離內合的表現,以太陽為表,接觸外界;陽明為內,在人體內;少陽為樞機,處於人體半表半裡。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三條陽經,彼此不得相失,脈象當搏而勿浮,是為一陽之象(不浮不沈之脈象)。



***

三陽經的定義根據【黃帝內經】所說的人體陰陽定義來命名。


人體的表外為陽,上為陽;太陽經所管轄的範圍在人體的表外、上,其性質為陽中之陽,故稱為太陽。


人體的裡內為陰,上為陽;陽明經所管轄的範圍在人體的裡內、上,其性質為陰中之陽,故稱為陽明。


人體的裡內為陰,表外為陽;少陽經所管轄的範圍在人體的表裡之間,其性質為陰中之少陽,故稱為少陽。


所謂“離合”,其中的含意在於經脈所管轄、調控人體活動的部位是伸展,或收縮。

離者,伸展。

合者,收縮。

樞者,協調。


太陽經所管轄的肌肉,基本上就是人體往外伸展的肌肉;這就是離的表現。


陽明經所管轄的肌肉,基本上就是人體往內收縮的肌肉;這就是合的表現。


少陽經所管轄的是筋,是人體監察、協調所有肌肉收縮、伸展的角色;這就是樞的表現。


人體的活動,就是陽的表現;所以,人體上的陽經都是管轄人體活動的經脈。

***


易龍        16/02/2024





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古人對候氣時歲的定義

 古人對候氣時歲的定義


【黃帝內經·素問09】: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黃帝問曰:

“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黃帝說,我聽聞陰陽的定義以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大月,小月(農曆)加起上來,以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一年的日子)。


***

【黃帝內經·素問09】:

「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月為何有大、小之分?


地球自轉一周,為之一日(24小時)。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之一年(約365日)。

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之一月(平均約30.417日)。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之一年;也就是由起點循環運行到起點,也就是圍繞太陽360度運行(約365日)。

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度數:約0.986/日(日行一度)。


然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日所運行的度數,並不一定是0.986度(這是實質觀察的結果)。也就是地球公轉的軌道不是絕對的圓環,或是地球公轉運行的速度受到外在引力的干擾。


由於【黃帝內經】時代的古人已能觀察到和運算出月球圍繞地球圍繞一周的日數,與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度數一個月的差距並不是固定數,是可多,可少的。這就出現了月(日數)的大小不同。



【黃帝內經·素問09】:

「歧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候:五日

氣:三候(15日)

時:六氣(90日)

歲:四時(360日)


這是【黃帝內經】時代,古人對候、氣、時、歲的時日定義。

這些定義,在理論上是正確的。只是,實質上對天文的觀察是有輕微差別的,就是全年相差5日多些。但這些小的差別,古人是完全知道的;因為在【黃帝內經】中已清楚的說明了;所以,這並不是說【黃帝內經】所寫的內容不合乎科學,出現了錯誤。


那到底為何【黃帝內經】會如此說(360日成一歲)?


這一說法,完全是因為【黃帝內經】要解說日、候、氣、時、歲這些定義的關係,而且是以一個完美地球運行速度的情況來解說,也就是地球以一個完美圓形的軌道運行,或是地球的運行沒有受到任何外在引的干擾來說。


5日+/-(0.0685日)是一候的實際時間。

由於這輕微的差別忽略,在表達候、氣、時、歲這些關係的時候,並不會造成誤導,而且能更清析地說明天地運行的規律;故由候至歲都以完整的數字來表達。

然而,古人亦不想後人接收到錯誤的天文知識,所以,在其他章節中作出正確、詳細的解說。


由於5日+/-(0.0685日)是一候的實際時間,在實際的氣也不是15日為一氣。近夏至的氣是多於15日,近冬至的氣是少於15日。


所以,不單是月有大小,候也有大小,二十四節氣也有大小,四時也有大少(潤月),歲也有大少(潤年)。


因為歲、月、日的多少,與大地受陽氣的多少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


易龍        10/02/2024








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可待衰而已

 可待衰而已


【黃帝內經·素問05】:「……其盛,可待衰而已……」


當疾病變得嚴重時,不應以重治的方法治之;應該以溫和的治療方法,以守為攻,等待疾病的情勢自行衰減,最終自行痊癒,或有需要時,才作出徹底的治療。


***

治病,實質跟調兵遣將、佈陣作戰是一樣的,只是戰場就是人體而已。


哪麼敵人是誰?

禦敵的又是誰?


人體的敵人,也就是出現在人體戰場上的敵人,最主要(差不多是唯一的敵人)就是自出娘胎已寄居在人體細胞內超過500種的病毒,而這些各種各類的病毒,絕大多數都是寄居在人體的神經細胞內。


這些病毒為何大部位都是寄居在神經細胞內?


這跟細胞上的蛋白質受體和普通細胞的死亡直接有分不開的關係。


如【黃帝內經】所說,人體因受了風寒,令人體體溫流失,體溫下降,繼而激活了細胞內的病毒活躍起來,大量複製,最終釋出細胞外。

這就是人體病毒感染的事實和真相,也是【黃帝內經】由始至終所要強調避“寒邪賊風”的中心原因。


在人體剛剛受了風寒,病毒還未大量繁殖、釋出細胞前,以針刺經穴刺激人體的神經細胞,以抑制神經細胞內病毒的活躍性,是絕對可行和正確的治療方法(但必須辨證、選經、取穴正確才行,不然,可能會有相反的結果。)。


然而,當大量病毒已生產,釋出細胞外,針刺經穴已達不到抑制病毒繁殖的功效。此時,最有效清除細胞外病毒的機制,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而人體免疫系統的激活和清除病毒的過程,就是人體發炎的表現(出現紅、腫、熱、痛典型的症狀)。發炎,就是人體大部份疾病的表現;所以,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發炎就等同於疾病。


由於無知者對發炎的誤解,無論是中醫學或西醫學,都以針對消炎為治療疾病的目的;結果,出現了無論是甚麼治療的方法(抑制免疫力或提升免疫力),只要能夠消炎,就是好的治療方法。

真的如此嗎?

到底治病的醫者是在治療病毒感染,或是在抑制人體的免疫力,在幫助病毒擴散、橫行?

這就是【黃帝內經】所強調的“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因所在。


因為治病不求於本,根本是在進行治療,或是在助病增長,醫者自己也是弄不清楚。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當人體進入了急性發炎的過程中(病盛之時),醫者要做的事就是以食物或藥物幫助人體,保持著免疫力不衰(以守為攻),盡快將病毒清除(可待衰而已),人體的病就可以治癒。


然而,當人體的免疫力不足時,人體是不可能出現發炎情況,或是處於低發炎的狀況。此時,醫者當以食物和藥物提升人體的免疫力,以加強和加速人體的發炎過程,加速清除那些釋放出細胞外的病毒,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病毒消失,炎症自然消退)。


所以,“可待衰而已”並非是等待人體的正氣(免疫系統)衰退;實質,是等待人體自身將病控制下來,繼而痊癒(“而已”)。


要人體的疾病(發炎)走勢減弱,最終消失,人體必須有強的免疫力才能達到這一目標;並非如西醫學和中醫學清熱醫者所用的治法,以削弱人體的免疫力,繼而令疾病(發炎)減弱或消失。


既然要治療病毒感染,為何不是清除病毒,而是抑制人體自身的免疫力?


這到底是對抗病毒,還是向病毒投降?


若然疾病(發炎)盛時,醫者以清熱法或免疫系統抑制劑將病勢(發炎)減弱,是在戰爭時自我裁軍,助長病毒(敵人)擴散、橫行之舉;將原本的急性炎症(疾病)變成慢性炎症(西醫所說的“自我免疫攻擊”病症)。這是與【黃帝內經】的“可待衰而已”完全相反的錯誤理解。


若然疾病(發炎)不盛時,醫者以清熱法或免疫系統抑制劑將病勢再減弱,是在戰爭時自我解散軍隊,讓病毒(敵人)自由擴散、橫行之舉;將原本的慢性炎症(陽病)變成似是沒有病(炎症)的“病發於陰”;加速人體神經系統的衰老和死亡。這也是與【黃帝內經】的“可待衰而已”完全相反的錯誤理解。


人體要治癒所有病感染,發炎是必須的過程;然而,這發炎只能盛,不能過盛。


為何?


原因是戰場就是人體本身。

也就是說,敵人在你的國家跟你開戰,你只能使用最適當,又能克制敵人的武力跟敵人開戰(發炎),盡量減少對自己國家的破壞。

若然武力過大,則會對自己的身體(國家)造成嚴重的破壞;這就是發炎過盛的不良後果。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其盛,可待衰而已”的原意。


在【傷寒論】中,張仲景以清熱的方藥治病,其原因是所治的都是“壞病”,也就是給先前的醫者醫壞了的病,並非“原病”。這些“壞病”,都是已出現病過盛(炎症過盛)的情況;所以,仲景先以清熱方藥減其過盛之病(過盛的炎症),隨後,若外感風寒症仍在,再給予解其表。

***


易龍       01/02/2024






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病的生成

 病的生成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重陰者,陰上加陰;

重陰的出現,陽必隨之而生。

重陽者,陽上加陽;

重陽的出現,陰必隨之而現。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


人體處於冬季(冬乃太陰),人體又處於陰盛陽虛的情況(免疫力低下),若再傷於寒(寒乃太陰),是為陰上加陰;故人體處於重陰狀況,春日就必發為溫病(陽病)。


***

實際上,若只停留於“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字面上,在臨床上對解釋病因、了解病機、治病應用的實用性並不大。


只有清楚了解為何“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背後意義,才能將這醫學理論充分應用在臨床上。


人體處於冬季,只有寒氣能傷人。而所謂寒氣傷氣,就是人體保暖不足,導致體溫流失(也就是陽氣外泄),繼而導致人體體內的病毒活躍繁殖和釋出(尤其是神經細胞)。

釋出細胞外的病毒,也就是【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陽(就是熱病,即是會令人體發燒的病)。

所以,“傷寒”、“中風”都是重陰所導致的結果,不單是“溫病”。


為何以“溫病”為重陰所導致的陽病例子?


因為“傷寒”或“中風”不一定有發燒,而“溫病”一定是持續發燒的。然而,若其人若免疫力強者,在冬日不慎受了寒,其所發燒的溫度會比“溫病”更甚(也就是陽病更甚)。


由於古人普遍都飲食不足,穿衣保暖不足,故大多數人都是免疫力偏低;而在嚴寒的冬季天氣,人的免疫力就會更差(陰盛陽虛)。因此,大多數人在冬季受了風寒,其人都沒有發病的表現;要等待陽回大地的春天才有較好的免疫力發病(也就是發炎)。

這就是在冬季被寒氣所傷,春日就必發為溫病的原因。


而實質的理解,人為寒所傷就是令人體的陽氣不足,人體則由陽轉為陰;故人體出現了陰上加陰的現象。而處於偏陰的人體,也就是陽氣(免疫力)低下,故只能借助天時之陽氣,在春天才能發病。


若能明白這一發病的原因和機理,醫者才能明白怎樣去預防疾病的發生,才能針對疾病的病因作出準確的治療,才能針對病機作出準確而適當的舒緩病症。

事實上,人體全年所發生的疾病,其中包括“中暑”,都如先前【黃帝內經】所說,都是因冬天受風寒所延續所致。

***


人體處於春季(春乃少陽),傷於風(風乃少陽),是為陽上加陽;故人體被重陽所傷,夏日就會發為飧泄(陰病)。


***

在這裡的風,是指春天溫暖的東風天氣,故風為陽。


人在夏日出現飧泄的原因,實質是“溫病”的延續。

因為出現飧泄的人,必然是在冬日腸胃受了寒,因陽氣不足無力發病;在春天時因天氣回暖,陽氣略為提升,但仍然無力發病;只得待陽盛的炎夏才有足夠陽氣發病(發炎),才出現腸胃炎(飧泄)。


清氣在下則飧泄,故飧泄為陰病。

***


人體處於夏季(夏乃太陽),傷於暑(暑乃太陽),是為陽上加陽;故人體被重陽所傷,秋日就必發為痎瘧(陰病)。


***

人在秋日出現痎瘧的原因,實質是“溫病”的延續。

因為出現痎瘧的人,必然是在冬日因體弱而深受了寒,因陽氣嚴重不足,經過春天或是嚴熱的夏天都無力發病;相反,在暑熱的夏日,反而因寒氣深困,縱然暑熱加諸其身,只會加重其體內積熱,而無力發汗散熱,嚴重者則出現中暑。

由於這類病者因體虛,寒氣深厥而無法發汗,故體內經常感覺到熱熱的,也就是長期出現輕度慢性發炎,而肺部、咽喉是其冬日受寒的重災區,故容易出現乾咳,甚至因炎症咳損出血。


事實上,痎瘧是體內因陽氣嚴重不足所導致慢性發炎的表現。


為何痎瘧發於秋天?


因秋天承接了夏天積下來的陽氣(陽上加陽),再加上外在的秋涼,令熱困於皮下,無法外散,令炎症相比於夏日較為嚴重;而在冬季因陽氣嚴重不足下,故無力發病;所以,秋日就必發為痎瘧;也因其病發於裡,性質虛弱,故為陰病。

***


人體處於秋季(秋乃少陰),傷於濕(濕乃陰),是為陰上加陰;故人體被重陰所傷,就會反復發為欬嗽(陽病)。


***

人體反復發為欬嗽的原因,實質是“溫病”的一種。

因為出現反復發為欬嗽的人,必然是在冬日,腸胃、肺受了寒,因陽氣不足,無力發病。

在春天或是嚴熱的夏天,因為空氣較暖,故肺部表面較暖,裡熱可以往外散發,所以不易發炎,不易導致欬嗽。


因秋天天氣陰寒,再加上濁陰之氣(濕),令肺部積熱、脹滿,故出現炎症(咳嗽)。


因此病症為濕困熱積所導致,故為陽病。

***


易龍        04/01/2024








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善治者治皮毛

 善治者治皮毛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善於醫治者,當風寒傷及皮毛時,就給予防治。

其次者,當風寒傷及皮肉時,才給予治療。

其次者,當風寒傷及筋脈時,才給予治療。

再其次者,當風寒傷及六府時,才知道病人有病,嘗試給予治療。

在下等的醫者,當風寒傷及五藏時,才知道病人有病,才嘗試給予治療。


***

為何會出現這五等的醫者?


以上五等醫者,並不是真實醫者的分類條件。這些不同的條件,只說明了疾病的深淺程度而已。


上等的醫者,在疾病未發生之時,也就是風寒在皮毛時,就教人防病及治療。

中等的醫者,在疾病剛進入人體,在肌膚、筋脈,未進入藏府前,就給病人治療。

下等的醫者,在疾病已進入藏府後,才嘗試給病人治療。


以上三種情況,究竟是病人造成的,還是醫者造成的?


如果是病人造成的,【黃帝內經】豈會說“善治”;因為病人自己耽延了病情,豈能說與醫者是否“善治”有關。因此,病人這五種深淺不同的病情,必定是由醫者所造成。


根據【史記】的記載,與【黃帝內經】同一時代(大約在公元前350年)的扁鵲見齊桓侯一事上,就可以反影出【黃帝內經】的說法。


扁鵲初次見齊桓侯,說齊桓侯有病在表,要盡快治療,不然就會入裡。然而,齊桓侯不願意接受扁鵲的治療。


這難道不是病人的錯嗎?


這的確是病人自己的耽誤,與扁鵲(醫者)無關。然而,世上有不怕病,不怕死的人嗎?


世上不會有不怕病,不怕死的人;尤其是那些貪圖享樂的人,更加不會是這種人。


那為何齊桓侯會不聽從扁鵲的勸告?


原因應該是齊國宮中太醫的問題。

齊國太醫因自己的醫術差劣,對正確的醫理了解甚少,在治病時,根本就不知病因何在;結果,每次為齊桓侯治病,都只是用民間人人都曉得的清熱方法,給齊桓侯暫時舒緩症狀,卻是將風寒外邪引入更深。久而久之,風寒之邪由皮肉進入筋脈,再由筋脈進入藏府,最終導致病入膏肓,藥石無靈。


因為風寒(病毒)對人體造成的疾病,在皮肉或筋脈時,都是屬於病發於陽(也就是發炎的疾病);此時,只要醫者以清熱的方法治療,削弱人體的正氣(免疫力),炎症是可以暫時快速退去的。所以,齊桓侯會覺得自己的疾病並不是如扁鵲所言的那麼嚴重;相反,會質疑扁鵲在誇大事情來牟取利益。


另一方面,齊國的太醫治病根本不知病因,又如何談得上教齊桓侯防病。(這現象跟今天的西醫教民眾防病一樣,根本就是瞎子引路。)

既然齊國太醫不懂正確的防病方法,齊桓侯心中自然也沒有任何正確的防病資訊,又如何叫他去相信扁鵲的一家之言。


所以,齊桓侯有病不及早醫治,又不相信扁鵲的說話;其錯在於齊國的主流醫學的差劣;因齊國的主流醫者給予齊桓侯和民眾錯誤的醫學資訊,和錯誤的醫學治療所導致。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代的醫學,主流的醫學根本是治不了病,防不了病的錯誤醫學,跟現代的中西醫主流醫學無異。其中,根據【史記】的記載,在春秋時代的醫緩為晉景公治病(病入膏肓的出處),醫和為晉平公治病,教其防病的方法;這都是因為晉國主流醫者不能正確地為其君主治病所致。


這些例子,都是發生在【黃帝內經】的時代,所以,撰寫【黃帝內經】的人才因應當時錯誤醫學對民眾帶來的禍害而寫,希望喚醒習醫之人,學習正確的醫術濟世。


無奈呀!歷史都是重複出現的。根本【黃帝內經】不但不能喚醒習醫者的心,相反,被那些無知習醫者曲解過來,將原本科學的中醫學,變成了神化的巫醫學。

***


易龍       21/0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