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病的生成

 病的生成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重陰者,陰上加陰;

重陰的出現,陽必隨之而生。

重陽者,陽上加陽;

重陽的出現,陰必隨之而現。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


人體處於冬季(冬乃太陰),人體又處於陰盛陽虛的情況(免疫力低下),若再傷於寒(寒乃太陰),是為陰上加陰;故人體處於重陰狀況,春日就必發為溫病(陽病)。


***

實際上,若只停留於“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字面上,在臨床上對解釋病因、了解病機、治病應用的實用性並不大。


只有清楚了解為何“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背後意義,才能將這醫學理論充分應用在臨床上。


人體處於冬季,只有寒氣能傷人。而所謂寒氣傷氣,就是人體保暖不足,導致體溫流失(也就是陽氣外泄),繼而導致人體體內的病毒活躍繁殖和釋出(尤其是神經細胞)。

釋出細胞外的病毒,也就是【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陽(就是熱病,即是會令人體發燒的病)。

所以,“傷寒”、“中風”都是重陰所導致的結果,不單是“溫病”。


為何以“溫病”為重陰所導致的陽病例子?


因為“傷寒”或“中風”不一定有發燒,而“溫病”一定是持續發燒的。然而,若其人若免疫力強者,在冬日不慎受了寒,其所發燒的溫度會比“溫病”更甚(也就是陽病更甚)。


由於古人普遍都飲食不足,穿衣保暖不足,故大多數人都是免疫力偏低;而在嚴寒的冬季天氣,人的免疫力就會更差(陰盛陽虛)。因此,大多數人在冬季受了風寒,其人都沒有發病的表現;要等待陽回大地的春天才有較好的免疫力發病(也就是發炎)。

這就是在冬季被寒氣所傷,春日就必發為溫病的原因。


而實質的理解,人為寒所傷就是令人體的陽氣不足,人體則由陽轉為陰;故人體出現了陰上加陰的現象。而處於偏陰的人體,也就是陽氣(免疫力)低下,故只能借助天時之陽氣,在春天才能發病。


若能明白這一發病的原因和機理,醫者才能明白怎樣去預防疾病的發生,才能針對疾病的病因作出準確的治療,才能針對病機作出準確而適當的舒緩病症。

事實上,人體全年所發生的疾病,其中包括“中暑”,都如先前【黃帝內經】所說,都是因冬天受風寒所延續所致。

***


人體處於春季(春乃少陽),傷於風(風乃少陽),是為陽上加陽;故人體被重陽所傷,夏日就會發為飧泄(陰病)。


***

在這裡的風,是指春天溫暖的東風天氣,故風為陽。


人在夏日出現飧泄的原因,實質是“溫病”的延續。

因為出現飧泄的人,必然是在冬日腸胃受了寒,因陽氣不足無力發病;在春天時因天氣回暖,陽氣略為提升,但仍然無力發病;只得待陽盛的炎夏才有足夠陽氣發病(發炎),才出現腸胃炎(飧泄)。


清氣在下則飧泄,故飧泄為陰病。

***


人體處於夏季(夏乃太陽),傷於暑(暑乃太陽),是為陽上加陽;故人體被重陽所傷,秋日就必發為痎瘧(陰病)。


***

人在秋日出現痎瘧的原因,實質是“溫病”的延續。

因為出現痎瘧的人,必然是在冬日因體弱而深受了寒,因陽氣嚴重不足,經過春天或是嚴熱的夏天都無力發病;相反,在暑熱的夏日,反而因寒氣深困,縱然暑熱加諸其身,只會加重其體內積熱,而無力發汗散熱,嚴重者則出現中暑。

由於這類病者因體虛,寒氣深厥而無法發汗,故體內經常感覺到熱熱的,也就是長期出現輕度慢性發炎,而肺部、咽喉是其冬日受寒的重災區,故容易出現乾咳,甚至因炎症咳損出血。


事實上,痎瘧是體內因陽氣嚴重不足所導致慢性發炎的表現。


為何痎瘧發於秋天?


因秋天承接了夏天積下來的陽氣(陽上加陽),再加上外在的秋涼,令熱困於皮下,無法外散,令炎症相比於夏日較為嚴重;而在冬季因陽氣嚴重不足下,故無力發病;所以,秋日就必發為痎瘧;也因其病發於裡,性質虛弱,故為陰病。

***


人體處於秋季(秋乃少陰),傷於濕(濕乃陰),是為陰上加陰;故人體被重陰所傷,就會反復發為欬嗽(陽病)。


***

人體反復發為欬嗽的原因,實質是“溫病”的一種。

因為出現反復發為欬嗽的人,必然是在冬日,腸胃、肺受了寒,因陽氣不足,無力發病。

在春天或是嚴熱的夏天,因為空氣較暖,故肺部表面較暖,裡熱可以往外散發,所以不易發炎,不易導致欬嗽。


因秋天天氣陰寒,再加上濁陰之氣(濕),令肺部積熱、脹滿,故出現炎症(咳嗽)。


因此病症為濕困熱積所導致,故為陽病。

***


易龍        04/01/2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