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 星期二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黃帝內經·素問05】: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人活到四十歲,人體的五藏氣(陰氣,也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已只剩下一半,人體生活起居的活動能力也就出現問題。


***

歧伯為何要強調,醫者必須要清楚明白人體“七損八益”走勢的原因?


在“陰氣自半”這一句,後世醫家就即時出現了錯誤的理解,將“陰氣”這“五藏氣”,也就是“裡氣”,解讀為陰寒之氣(邪氣);這就是錯誤理解“七損八益”的結果。


因為錯誤解讀了“陰氣(五藏氣)”為陰寒之氣,結果,以慢性清熱方法作為所謂的“滋陰治療”,削弱人體的陽氣,為人體深深的引入陰寒邪氣;如此,豈能不導致人體早衰,或折壽,或甚至夭折。(這就是歷代皇室折壽、夭折的寫實;尤其是清朝皇室,其夭折率達到70%以上。)


所以,人體四十歲後出現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中醫學理論,根本就是不曉得“七損八益”之人的謬論,為害天下蒼生。

***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人活到五十歲,已因神經細胞的運作(陽氣)嚴重出現問題,出現體重乏力,耳、目功能出現了嚴重問題。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年六十歲,則身體痿縮(陰痿),神經系統嚴重衰退(氣大衰),故九竅功能出現嚴重問題,出現下虛上實,口水、鼻涕、淚水失控而流出的現象。


***

甚麼是“下虛上實”?

為何是“下虛上實”?


【黃帝內經】說,虛者,正氣虛;實者,邪氣實。


易龍        14/01/2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