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古人對候氣時歲的定義

 古人對候氣時歲的定義


【黃帝內經·素問09】: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黃帝問曰:

“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黃帝說,我聽聞陰陽的定義以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大月,小月(農曆)加起上來,以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一年的日子)。


***

【黃帝內經·素問09】:

「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月為何有大、小之分?


地球自轉一周,為之一日(24小時)。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之一年(約365日)。

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之一月(平均約30.417日)。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之一年;也就是由起點循環運行到起點,也就是圍繞太陽360度運行(約365日)。

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度數:約0.986/日(日行一度)。


然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日所運行的度數,並不一定是0.986度(這是實質觀察的結果)。也就是地球公轉的軌道不是絕對的圓環,或是地球公轉運行的速度受到外在引力的干擾。


由於【黃帝內經】時代的古人已能觀察到和運算出月球圍繞地球圍繞一周的日數,與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度數一個月的差距並不是固定數,是可多,可少的。這就出現了月(日數)的大小不同。



【黃帝內經·素問09】:

「歧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候:五日

氣:三候(15日)

時:六氣(90日)

歲:四時(360日)


這是【黃帝內經】時代,古人對候、氣、時、歲的時日定義。

這些定義,在理論上是正確的。只是,實質上對天文的觀察是有輕微差別的,就是全年相差5日多些。但這些小的差別,古人是完全知道的;因為在【黃帝內經】中已清楚的說明了;所以,這並不是說【黃帝內經】所寫的內容不合乎科學,出現了錯誤。


那到底為何【黃帝內經】會如此說(360日成一歲)?


這一說法,完全是因為【黃帝內經】要解說日、候、氣、時、歲這些定義的關係,而且是以一個完美地球運行速度的情況來解說,也就是地球以一個完美圓形的軌道運行,或是地球的運行沒有受到任何外在引的干擾來說。


5日+/-(0.0685日)是一候的實際時間。

由於這輕微的差別忽略,在表達候、氣、時、歲這些關係的時候,並不會造成誤導,而且能更清析地說明天地運行的規律;故由候至歲都以完整的數字來表達。

然而,古人亦不想後人接收到錯誤的天文知識,所以,在其他章節中作出正確、詳細的解說。


由於5日+/-(0.0685日)是一候的實際時間,在實際的氣也不是15日為一氣。近夏至的氣是多於15日,近冬至的氣是少於15日。


所以,不單是月有大小,候也有大小,二十四節氣也有大小,四時也有大少(潤月),歲也有大少(潤年)。


因為歲、月、日的多少,與大地受陽氣的多少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


易龍        10/02/2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