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病毒感染的死亡原因

 病毒感染的死亡原因


【黃帝內經·素問07】: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


太陽經發病,其症狀為發熱、惡寒,下肢發炎腫脹,或出現兩腳麻痺、痠軟乏力(痿厥),小腿疼痛(腨㾓)。


“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其病若不治癒,可傳變為索澤(可能是脫水的表現),更可傳變為頹疝(小腹疝氣下墜,男病者睪丸腫脹痛)。


***

為何會傳變出這些病症?


太陽經,其主為膀胱府,其病之傳變已入於膀胱,故病變在膀胱範圍。

***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


少陽經發病,其病症為少氣(呼吸不暢,或氣喘),容易乾咳,頻頻由口或肛門排出氣。


***

為何會出現這些病症?


以其人腸胃氣脹滿之故。

***


“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其病傳變可出現心臟不適(心掣),更可傳變為隔(就是上下阻隔之意;也就是飲食、呼吸都出現困難。)。


***

為何會出現這些病症?


因胃氣脹滿,往上頂壓胸、心臟、橫膈膜,故導致其人出現胸悶,心臟不適,呼吸困難。


所謂“心胞”者,胃也。

故內關穴不單可以治理嘔逆(胃問題),同時,可以透過治理胃而治理因胃脹滿導致的心臟不適。


所以,【傷寒論】將所有古人治理胃問題的方藥,都稱為治理“心”;其根本原因在於古人並不是不知病在胃脘,是古人知道心的問題源於胃脘出問題而已。

***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陽明與厥陰併病,其病症出現驚駭(因胃氣脹導致低血糖,中樞神經已出現缺糖不穩定的表現。)、背痛(背心痛,因胃氣脹壓背的原故,也稱“真心痛”。)、善噫(頻頻從口中排出胃氣。)、善欠(打呵欠,是低血糖的表現。),整體病症稱為“風厥”;也就是由風(氣)導致的陽氣阻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少陰少陽併病,其人出現腹脹、心下脹滿、胸悶、多風多氣,或頻頻由口和肛門排出的症狀。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太陽太陰併病,其人出現偏側枯痿(因血糖低的原故,調控肌肉的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或衰竭),四肢無力不舉(因血糖低的原故,調控肌肉的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或衰竭)的病症。


***

因低血糖導致的“偏枯、痿易,四支不舉”,是今天導致許多病人出現假“中風”的問題,也是導致“中風”病人出現不同嚴重性的“中風後遺症”問題。

***


***

【黃帝內經·素問31】: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閒,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當你閱讀完【黃帝內經】,又看懂後,你會明白到【傷寒論】中所說的醫理,就是出自【黃帝內經】。


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所有發燒的疾病(即今天醫學所說的病毒感染),都是被“風寒”所傷(因體溫流失,導致自身寄居在細胞內的病毒活躍釋出。)。


【黃帝內經·素問31】: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也就是說人若出現病毒感染,就是患上今天所說的感冒(其中包括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感染、和其他各種的病毒感染。),其人則會出現發燒(病熱);其發燒雖高(熱雖甚),但必不會因發燒而死亡。


“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若其人被風寒傷及兩經併病(兩感於寒,也就是“二陽一陰發病”、“二陰一陽發病”、“三陽三陰發病”。),則其人死亡的機會就會很大。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所說的兩經併病,就是【黃帝內經】這裡所說的三種情況,而其重點在於腸胃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繼而導致血糖低,導致中樞神經細胞嚴重受損的症狀。


因病毒感染而導致腸胃出現嚴重的問題,繼而導致人體出現嚴重血糖持續低下,是病毒感染的死亡重點,也是今天所有病毒感染(患上感冒)死亡的原因。


*****

單經發病與兩經併病的差別在哪?


單經發病,尤其是陽經發病,其問題重點在於病毒感染發生在人體周邊的神經細胞和器官上;其對血糖低下的影響是初步性或較短時間的,嚴重性是較低的。


兩經併病,其重點在於病毒感染發生已不單在人體周邊的神經細胞和器官上,是已經進入到中樞神經細胞;其對血糖低下的影響是持續性或長時間的,嚴重性是高的;故其結果是會導致中樞神經細胞衰竭或死亡。

*****


***


易龍        21/04/2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