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醫學(07)

 黃帝內經醫學(07)



【黃帝內經·素問02】: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三月”

春季三個月。

到底春三月是現代的哪三個月?

【黃帝內經】成書的時間應該是周朝。周朝建子,一年的開始在於子月,也就是今天冬至日的那一個月(公曆的12月和1月之間)。

然而,周朝建子只是政治曆,在農事曆上,如孔子所說,仍然採用夏朝建寅為曆法,以便民間播種耕種。

而夏曆的運行,跟二十四節氣是相接近的。(其相差在於潤月的偏差。)


【黃帝內經·素問09】:

「歧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根據【黃帝內經】自身的解讀,其時日、節氣之計算,應該以二十四節氣為準繩。


所以,春三月,應該以“立春”之日計起(也就是夏曆正月的附近。)的三個月。


夏曆的正月,就是十二月卦的“泰”卦,也就是建寅。


***

這就是文化的隔膜。

就以簡單的春天三個月,若不懂當時文化,又不理解閱讀【黃帝內經】全文,只是以當時人的曆法和文化去理解,已可以出現天大的謬誤。

***


“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發陳”是甚麼意思?


***

這段四季文字,表面錯看起來是在述說天地、大自然的變化;然而,只要細心看清楚前文後理,根本就是在說人體四季的不同表現。(當年讀中醫時,大學那位出名教【黃帝內經】的教授,跟我們說這段經文是在說環保,真是令人摸不著頭腦。)

***


“發陳”,就是清理先前積下來的東西。

人體在先前積下些甚麼?

跟大地一樣,人體在冬季積下來的東西就是“寒氣”(在人體就是因受寒而釋出細胞外的病毒)。

“發陳”的進行,就會出現【傷寒論】所說的“溫病”。


***

“溫病”,就是免疫力低下的人,人體藉著天氣的回暖而有所提升的免疫力,對冬天因不慎受風寒而釋出細胞外的病毒進行清洗。

若病毒積累過多,病者的免疫力又不足夠,再加上醫者以清熱的錯誤方法治療,這“發陳”行動則會以失敗告終,病者則會進入反復出現的慢性發炎(類風濕病),或是身體變得更差、衰弱。

***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有兩重意義。

1. 在天氣回暖時,天地萬物,包括人體,都一同生長、活躍,這是“發陳”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2. 只有透過“發陳”,將不利於天地萬物生長、發展的障礙物清除,才能使人體或萬物蓬勃生長、發展。



“夜臥早起”

人體的睡眠,以天地的陽氣對人體的影響為重點。

由於大地的日照、陽氣(溫度)在春季逐漸提升,人體中的陽氣也隨之提升,故人體走向“夜臥”的現象(原因是睡意較遲出現)。

因大地的日照、陽氣(溫度)在春季逐漸提升,人體在早上也容易積累較多陽氣,令人體甦醒過來。這就是“早起”的原因。


***

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也就是天道。人體的睡眠,是不用人體刻意去控制的,也就是不是早睡就有益處,早起就會健康。

正常運作的人體,何時需要睡眠,何時起床,人體自身會因應大自然規律變化而進行的,是不能強行的。

人體甚麼時候在運作甚麼經脈,這是毫無根據的說法;因為人體的所有經脈,是無時無刻的在運作中,並無時間局限的。


就是這些無根據的個人陰陽、五行學說,將中醫學和中醫學人體弄出個神化飄渺的虛幻世界,令中醫學走入絕路。


原本的【黃帝內經】,所述說的都是大自然的規律和現象,並無甚麼不實的說法,只是邪教教主將其歪曲、誤解而已。

***


“廣步於庭”

這是人可以在適當的地方進行適當活動的意思。

“廣步”者,可以進行運動、勞動,比較大動作的活動。

“於庭”者,在風寒受限的地方進行活動。

因為縱然是春天,天地仍然寒冷。以“泰”卦陽氣的表達,大地的陽氣只是處於“龍躍在淵”的狀態,也就是初試牛刀。

在冬季,人體是不應有任何“廣步”的活動,無論在那裡;也就是要避免受風寒。


***

這不是令人體輕鬆的意思表達,其真正的意義在於適當的活動或勞動範疇。

***


“被髮緩形”

是可以減少保暖的程度。因為人體隨著大地回暖,要適量將體溫散發。令人體增加其活動的能力和傾向。



“以使志生”

生甚麼“志”?

春天的“志”就是開始活動、發展。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這三句看似是對大自然生態的態度,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而,讀者要明白自己在讀甚麼書,要看清楚整篇文章在說甚麼,看清楚前文後理,才能正確理解、解讀這三句經文。


“生而勿殺”,必須承接上文,到底是生甚麼?

生“志”。

上文若沒有錯誤理解,下文又能夠承受上文解讀,才能正確地解讀這三句經文。


要令“志”生,也就是令人體增加其活動的能力和傾向。


如何能令“志”生?

腎藏“志”。

要令“志”生,也就是提升神經細胞的活躍性和運作功能。精氣,是神經細胞的運作根本;陽氣,是維持其運作東西。

所以,要令“志”生,必先令陽氣生。要維持“志”生,陽氣只能生,不能殺;只能予,不能奪;只能賞,不能罰;才能發揮人體在春季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這句是對春季正常人體運作的總結。只有符合以上的運作,人體才能健康長壽。



“逆之則傷肝”

如果違反了以上的運作,有甚麼問題出現?

問題就是會“傷肝”。


“傷肝”又是甚麼意思?

“傷肝”,並不是真的傷害了肝臟器官。

【黃帝內經】經常以肝來說明由五藏的肝所負責的一切身體運作,尤其是其活動和生長能力。事實上,器官的肝臟是一點也沒有關連。


***

由於前人解讀【黃帝內經】的錯誤,導致【黃帝內經】的醫理錯綜複雜、難解,而且脫離了現實的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令【黃帝內經】醫理成為後世的笑話。

***


“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由於春季的陽氣生化不足,也就是所有神經細胞處於低活躍狀態;進入到夏天,當然會出現陽氣虛的現象(寒變)。陽氣虛,又何來有生長的能力?故“奉長者少”。


***

解讀不通這四季陰陽在人體中所發生的事情,根本就無法繼續了解以後的醫理,也會將整套【黃帝內經】的醫理曲解、誤解。


俗語說:“讀書不成,三大害。”

這話說得好,也有其道理。

在漢朝以後的醫者,絕大多數是當不了官的讀書人。這些當不了官的讀書人真的可以當一名良醫嗎?

這些當不了官,又當不成良醫之人,又喜歡曲解【黃帝內經】,結果,留下一大堆錯誤的醫學理論,導致中醫學錯謬百出,誤導後世。

***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


【黃帝內經·素問02】: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06/04/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