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醫學(09)

 黃帝內經醫學(09)



【黃帝內經·素問02】: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

秋三月,就是夏曆的七月起始的三個月。

夏曆七月是申月,也就是“否”卦,下坤上乾之象。


在這裡的“否”卦是甚麼意思?


“否”卦與春三月的“泰”卦是剛剛相反的。如果“泰”是通泰之意思,“否”則是堵塞之意。然而,“泰”是氣交這一解讀,只是將天地動態運作的觀念,以陰陽上下交泰,才有其實質的意義。事實上,天地的運作主宰者,只是“陽氣”;“陰氣”本不存在,其存在只有與“陽氣”的存在、多少,相對而論而已。也就是說,沒有陽氣的地方,就只有陰氣;陽氣少的地方,陰氣就多。

這以陽氣為主宰運作的系統體系,不但存在於宇宙、天地、萬物,也存在於人體中。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述說的人體真實的運作系統。


在以往的世代,醫者只是將天地動態運作的觀念,以陰陽上下交泰這一觀念錯誤的應用在人體上,結果,導致中醫學出現了抽象的人體陰陽運作觀念為事實,將正常真實的人體,變成了抽象神化的運作結構;這也就將中醫學抽象神化了。


以上說法,有何實證?


實證就在【黃帝內經】自身的解讀。


【黃帝內經·素問02】: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黃帝內經·素問02】: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


也就是說,天地氣交是在夏三月的“乾”卦起始,是藉著陽氣的旺盛,將天地打通。人體也是一樣,藉著體內旺盛的陽氣,由裡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這才是天地氣交,人體裡外氣交的必要條件和表現。


***

所以,凡阻礙陽氣往外宣發的,就是阻礙天地氣交,也就是阻礙人體裡外氣交,令人體生病的因素。

人體氣交受阻,則會出現陽郁於裡,也就是氣滯的現象。

當如何治療?

豈不是驅散外邪嗎!

***


在實質的天地和人體來說,“泰”卦的意思在於陽氣要冒出於地,在人體來說,則是氣要從裡往外宣發,才能達到“發陳”的目的。


所以,“否”卦的出現,說明了甚麼?


“否”卦的出現,說明了人體陽氣的運行,與天地走勢一樣,已經到了與春三月相反的狀況,就是不再往外走(“志”生),是往內收斂(“志”收)。這也是以下【黃帝內經】對秋三月的解說內容。



“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容平者,適當地進行收納,不再積極宣發。


收納甚麼?


收納人體的陽氣。減少人體陽氣往外的宣發,也就是減少人體的活動。減少往外宣發,也就是增加收納陽氣,這就是“志”收的表現。這時的人體陽氣,隨著天地陽氣的走勢,慢慢的收納、積藏起來。


“天氣以急”,就是陽氣正在收縮。天氣,陽氣也;急,收縮也。


“地氣以明”,就是陰氣正在顯露。地氣,陰氣也;明,顯露也。


為何有地氣的出現?


前一句不是說明了嗎。由於陽氣的收縮,大地的日照時間不斷減少,溫熱的陽氣自然減少;相反,寒涼的陰氣自然增加。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由於日照時間的減少,人體陽氣收納多過宣發,也就是衞氣入於陰(裡)的時間提早,人體就能早臥。實質上,這時候的人體是可以睡得更長時間,因為地氣以明。然而,日照時間跟春三月相差無幾,所以早起是正常的。

因為這時仍然需要早起,但人體又不易醒過來,故以雞鳴為鬧鐘。這就是“與雞俱興”的意義所在。



“使志安寧”

進入秋三月的“志”,要不生,也不長,要收斂,使其安寧,也就是“容平”。



“以緩秋刑”

秋三月的刑是甚麼?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就是秋刑。


秋三月,天地陽氣正在收縮中,大地上的陰寒之氣越來越明顯。這時,人體的陽氣若不收斂,繼續往外宣發,人體就會易受風寒,令人體的陽氣受損,出現“剝”卦(戍月,夏曆九月)的現象。

這“剝”卦就是秋刑“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進行的結果;最終,進入十月的“坤”卦(天地無陽)。

所以,“志”安寧,可以減少人體陽氣的損傷。



“收斂神氣”

也就是收斂人體陽氣往外的表現。



“使秋氣平”

令人體在秋天的陽氣無過於旺盛,如秋天的湖水,平靜如鏡,無泛波瀾。



“無外其志”

無使人體的“志”過於往外走,逐漸的往內收斂。



“使肺氣清”

也就是無傷於肺。

肺氣以清為常,以濁為病。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以“容平”的行為以應對於秋天,這就是養生之道;其道的重點在於陽氣的收斂、儲存。



“逆之則傷肺”

違背秋天的養生規則,則會令肺容易受傷。


為何傷於肺?


秋天,若在外過度活動,吸了過多寒涼之氣,則會令肺受傷;同時,脾胃也會被風寒所傷。



“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由於秋天的陽氣“奉藏者少”,在冬天人體就會出現陽虛,無以抵禦冬天的寒氣,故脾胃無以運化,出現食甚麼,泄瀉甚麼的現象。


***

在閱讀【黃帝內經】時,讀者應該小心留意古人用字的精妙之處,絕無虛用。如果讀者有讀【春秋】或其他古書,就會明白我所說的;因為,孔子在寫【春秋】時,用字是有其特定的意義,並非隨意而用。

同樣,寫【黃帝內經】的古人,其用字也是十分嚴謹;因此,一字之用,可以以一篇文章來作解讀。


如“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的“急”與“明”,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



*****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11/04/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