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甚麼是食物(五味)

 黃帝內經醫學(20)



【黃帝內經·素問03】: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陰者,是指裡氣,也就是指五藏之氣的生成,其根本在於食物(五味)。然而,導致五藏損傷的,也是食物(五味)。


***

甚麼是食物(五味)?


在人類的生活中,甚麼是食物,甚麼是藥物,根本是沒有絕對的界線,只是看當時實際的環境和情況而定。

所以,一般人對食物的定義就是吃下去不會導致死亡,又能充饑的東西,就是食物。至於這些吃下去的東西是否對人體有益,或是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或是垃圾糞料,一般人是不會理會的。其對所謂食物的取向、選擇,基本上基於群眾或先輩的取向、選擇。


然而,【黃帝內經】早已給食物作出了定義。


【黃帝內經·素問22】: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黃帝內經】說了,人必須以“五穀為養”,也就是以澱粉質(糖)作為主食;因為澱粉質是人體神經細胞的必要營養物。人體能夠生存和每刻正常運作、活動,全賴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若是缺乏澱粉質,人體的所有神經細胞就沒有能量,或是餓死,失去其正常功能運作,導致人體失去正常運作,或死亡。


“五果為助”,也就是吃那些已成熟,又適合人類食用的果子(並不是泛指所有生果和未成熟的果子)。其重點也是攝取果子的澱粉質(糖)。但果子中適合人體的澱粉質比五穀為少,故只能“為助”。


其次,就是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所以,“五畜為益”。


當沒有足夠澱粉質供應的情況下,就只能以“五菜為充”。也就是暫時充當食物,頂肚而已。


然而,五菜、未成熟的果子、或不適合人類食用的果子根本不是食物,是藥物(毒藥),因此,才有五味傷人五藏,或調理人體疾病的醫理。

***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其人若喜歡食酸的東西,原因何在?


此人的腸胃必為風寒所困,導致多風多氣,食滯噦氣,胸悶作嘔,食慾不振。


這是甚麼的表現?


這是肝氣鬱結、木不條達的表現。


這時候,病者偏好多吃酸味食物。因為酸能減低腸胃肌肉的收縮力(張力),減少腸胃的脹滿食滯感,故能增加食慾,舒緩嘔吐,也能舒緩腸胃痙攣的腹痛(小建中湯的治療機理)。

然而,只是酸的舒緩,只會滋長肝氣的鬱結(胃氣生成),最終導致脾胃功能嚴重衰敗,也就是“肝氣以津,脾氣乃絕”的結果。(所以,小建中湯的主藥是飴糖,並非白芍。)


***

正常的人體,在神經系統正常的調控下,是不會偏向過食五味的。


人體過食五味的原因,必定是人體出了問題,希望透過進食某一種五味來即時治療或舒緩人體不適的感覺。


所以,偏於過食五味的人都是病人,不是平人,因為五味也是藥物。

***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喜歡食鹹味的人,其人必定是大量體力勞動的人;所以其人必定是四肢(大骨所在)勞動而耗氣,肌肉緊收(短肌),經常閉氣用力,導致“心氣抑”(指的是胃部)。


***

【黃帝內經】在五味這段經文中,到底要表達甚麼?


【黃帝內經】在這裡要說的並不是要說因個人的偏食某種五味而導致人體出現問題,是要說明那些人為何偏好某種五味的因由。所以,過食(喜歡)某種五味的描述,並不一定是結果,也可以是偏好者的生病或處境的原因。


這裡就說明了那些人偏好鹹味的特點。


為何大量體力勞動之人會特別喜歡食鹹味?


因為在勞動時導致大量汗液排出,人體的鹽分也隨之流失,故其人必須比常人更大量的補充鹽分;而鹽分又是人體神經細胞運作不可缺乏的東西,否則,其人則再沒有氣力進行體力勞動;故其人必偏好食鹹。


在現實中,是沒有人會多食鹹的;除了流失與補充的情況。

***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喜歡食甘甜之人,其人必定是心下脹滿(胃氣脹)而氣喘,皮膚或傷處色黑,整個人有神無氣、疲倦乏力(腎氣不衡)。


***

為何喜歡食甘甜之人會出現以上的症狀?


其實,這等人就是今天西醫所說的糖尿病人。


為何糖尿病人喜歡食甘甜?


血糖高的人,其原因就是神經細胞內缺乏糖,導致人體要大量攝取糖分,來提升神經細胞內的糖分;不然,神經細胞細胞就會缺糖逐漸壞死(酮酸中毒)。


神經細胞(腎)為何會在人體不缺糖的情況下而缺糖?


因為神經細胞受到風寒(病毒)侵襲的緣故,導致某些神經細胞失去主動攝取血糖的能力;所以,這等人在天然求存的反應下,神經細胞會要求人體大量攝取糖分以提升血糖;故其人多食甘甜。

***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多食苦味東西的人,其人脾氣越來越差,胃中則氣滯脹滿。


***

世上有人喜歡食苦味的東西,而且過食嗎?


多食鹹或甘味可以用喜歡來形容,因為這些是在補充修復人體。

然而,多食苦只能說是無奈,或神經系統,或心理上出現了問題,絕不能以喜歡來形容。因為多食苦只會在兩種不幸的情況下出現:

1. 被錯誤治療或誤導:長期以苦寒藥進行清熱。

2. 饑荒的情況:因為缺乏甘味的澱粉質,只能以苦澀的瓜菜、未成熟的野果來充饑。

***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喜好食辛辣之人,其人出現筋骨無力,手軟腳軟,精神疲倦萎靡。


***

“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甚麼的一回事?


這等人是長期被風寒所困之人。


外感風寒(病毒感染),其重點侵襲(污染)人體的細胞組織就是神經細胞。所以,凡外感風寒之人,其基本最重要的病徵就是神經系統受傷的表現,也就是疲倦乏力,某處器官組織功能的異常或喪失。


一般人的認知,外感風寒只局限於呼吸道和鼻咽;事實上,人體每一處活的細胞組織都可以患上外感風寒,而神經細胞更是必然的襲擊對象。

***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在飲食上和用藥治療上小心謹慎,飲食正確,治療得當,則人體就“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若五味在飲食上、治療上得當,則其人“骨氣以精”。小心謹慎的走在天然大道上,其人則可以健康地享盡天年。



***

自古以來,讀【黃帝內經】之人,都將過食、喜好食這觀念混為一談;也將過食與後面所說的情況、因果顛倒來看。結果,導致錯解、強解、曲解的現象。

這一因果顛倒的曲解,在今天的西醫學是非常普遍的。


人在中風後,其血壓必定大輻度提升(經常過200);原因是要提升血液的滲透壓,提升養分對受血栓或瘀血阻塞的神經細胞的供應。然而,這一現象,卻被西醫曲解為導致中風(無論是血栓性或出血性)的原因,將中風後的結果變成導致中風的原因。這一曲解,不但令醫者作出了錯誤的治療,也令中風者難以自我修復,令缺養分的神經細胞更缺乏養分,逐漸壞死,加速腦退化。


後世醫者對五味的曲解,導致對飲食出現錯誤的曲解,對五味用藥治療出現錯誤。


後世醫者說【黃帝內經】只說醫理,不談用藥治療。這只可以說是醫者的無知,也讀不明【黃帝內經】。你只要細心閱讀,就會看到【傷寒論】的辨證用藥,都是建基在這五味之上。所以,歷代以來,只有張仲景一人讀懂了【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的書寫本無標點符號,其用字也十分精簡,組句工整。所以,閱讀之人要小心理解前後句子的因果關係,更不要被後世的標點符號和自身先入為主的錯誤中醫學理論所誤導。

***



易龍         08/06/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