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為何是“冬不按蹻”?

如果在其他季節“按蹻”又有問題嗎?


***

要理解這一句,首先要明白先前【黃帝內經】說了些甚麼。

就是甚麼是冬季不能犯的?


冬季不能犯的就是受風寒,令人體的陽氣受損。


寫【黃帝內經】的人是醫者,並不是文人或政治家,而古時之人一字可多用,醫者當然取其最合適醫學意義的文字而用。而後世或現代注釋古文者,都是文人或非醫學學者;非醫者,故其文字注釋意義只局限於常人對人體的結構或動作認識,並不能通於醫學。所以,以常人的注釋來解釋“按蹻”,是解讀不了的。

***


“蹻”,是人體主活動的經脈,也是腳活動的意思,是衛氣(陽氣)行走的道路。


“按蹻”,就是治療腳的疲勞和痺痛,或是疏通人體陽氣。


腳為何會出現疲勞和痺痛等不適?

人體的陽氣為何會受阻?


其人必定在寒冬時日勞動,而勞動必在戶外,故必受風寒所傷。


若冬天不勞動,不被寒氣所傷,春天就不會出現“鼽衄”。



“春不病頸項”

春天所出現的頭、頸項疾病,實質就是【傷寒論】所說的“溫病”,只是多數人在冬天時都是局部受寒,並不是全身受寒;因此,這類“溫病”也只是局部發病的疾病。


所以,春天的疾病,實質就是因冬天受了寒,而寒氣(病毒)潛伏於人體所受寒的部位,待春暖人體氣血略旺盛時(免疫力提升時),才會發生發炎的病症(溫病)。



“仲夏不病胸脅”

若冬天不受風寒,盛夏就不會有臟腑的疾病。


***

同樣是冬季受了的風寒,春季發病於頭項和夏季發病於臟腑有何差別?


春季和夏季所發的病都是炎症,都是“溫病”。要令炎症發病,人體必須要有相當程度強的免疫力,也就是人體必須有足夠的陽氣。


只有頭項病發於春季者,其人免疫力相對較強,在冬季保暖的程度也相對較好,不易令臟腑受風寒。


臟腑病發於夏季者,其人免疫力相對較弱,在冬季保暖的程度也相對較差,容易令臟腑受風寒。

這類病者要借助夏季強盛的天然陽氣來提升自身的陽氣(免疫力),才能發病(發炎)。

這類病者是甚麼人?


在【黃帝內經】時代,這類夏季臟腑發病的人,必定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貧苦民眾。

***



“長夏不病洞泄、寒中”

若冬天不受風寒,盛夏就不會有腸胃的疾病。


***

病洞泄、寒中者,是被冬季寒氣傷於陰、陽,所以,其發病也是陰、陽同時出現。

***



“秋不病風瘧”

若冬天不受風寒,盛夏就不會有風寒咳嗽的疾病。


***

秋季病風瘧,是甚麼意思?


這人必定在冬季為風寒久傷,其人變得越來越虛弱,借助盛夏的陽氣也未能清除寒氣,故受了秋季較涼的風,就令其出現咳嗽風疾。

***



“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若冬天不受風寒,四肢也不會痺痛、冰冷,腸胃失去運化功能,裡寒脹滿而大汗淋漓。



“夫精者,身之本也”

話說回來,到底冬天受寒傷了甚麼?


冬天受寒,就是傷了“冬藏”。


“冬藏”是甚麼?


“冬藏”就是藏“精”。

“精”是生化陽氣的根本。所以,冬為寒氣所傷,也就是冬不能藏,故出現以下的那段文字。


***

以上四季的發病,都是因為冬季受寒的結果,並不是上一季發病而導致下一季發病。


四季所表現的春生、夏長、秋收,實質都是建基於冬藏上。


根據【易經】的走勢,“坤”為十月,為冬月藏精表現,為萬物所出;若冬無“坤”,則萬物不生。

***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冬,不受風寒者,“春不病溫”。


***

病溫,就是發為“溫病”。

***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夏,陽氣不足者,“秋成風瘧”。


***

暑汗不出者,以其人深受風寒所傷,虛極也。

***


“此平人脈法也”

這是平常人生病的法規、走勢。



***

後世中醫經常說“冬病夏治”,但卻不曉得當中的醫理何在。然而,【黃帝內經】在這段四季發病的經文中,早已說明了這一醫理。


“冬病夏治”,是免疫力較低下的人,必須依賴全年最熱的“三伏天”時日來提升人體陽氣,以清除冬季所受的風寒。


“冬病春治”,其人的免疫力較“冬病夏治”的人強,只需要在天氣回暖的春季,就可以提升人體陽氣,以清除冬季所受的風寒。


“冬病冬治”,只有免疫力強的人,才不用依賴天時之利,達到治病驅寒的結果。

***


易龍         03/07/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