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陽明脈解(6)

 陽明脈解(6)



【黃帝內經·素問30】: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此人瘋人瘋語,不避親疏,隨處高歌。為何?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陽盛者,熱盛也。熱盛則令人狂躁。


在一些自閉症的病人身上,也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也就是過度活躍症。


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治療,發現這種陽明病症,在成年人身上出現就是抑鬱---癲狂症;在兒童身上出現就是自閉---過度活躍症。兩種病症都是由風寒厥阻陽明所致,並非有大量的熱所導致。不同的是幼兒發病影響其語言能力,所以,兒童病發只會出現在過度活躍症的表現上;加上兒童因缺乏語言能力,心中郁熱不能透過語言表達,所以,其狂躁程度更嚴重,更有些會自我傷害身體來發洩郁熱。



”而不欲食“。陽明熱盛,激活整個大腦的活動能力,令人處於作戰狀態,故不欲食。

事實上,並不只是不欲食,此人可以不眠不休。這一情況,在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是同樣出現的。



“不欲食,故妄走也。”

並非不欲食會令人“妄走”,是有“不欲食”的症狀的同時,其人會出現“妄走”的情況。


不欲食、妄走、不眠不休,不但會出現在狂躁症的病人身上,也會出現在過度活躍症的兒童身上。


***

為何安非他命這類中樞神經興奮藥,能夠減少兒童的過度活躍症?


原因應該是中樞神經興奮劑能夠全面激活腦部活躍性,令人體的冷熱感覺對比減低,令人郁熱煩躁減低;另一方面,因中樞神經興奮劑會快速虛耗原本不多的神經細胞資源,故服藥隨後,可令人出現疲倦狀態。


***

抑鬱---狂躁症、自閉---過度活躍症的病症治療切忌清熱攻下,因為這種治療,只會將外面的寒厥深引入內,造成更大的傷害。


根據本人的治療心得,在臨床治療上,只能用溫裡散寒治療,才能達到長治久安。


患有自閉---過度活躍症的病症兒童,其治療必須要在發病之初及早以正確的中醫藥治療,才能將問題逆轉過來,改變其一生的命運。


*****


【黃帝內經·素問78】: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易龍         20/12/2022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陽明脈解(5)

陽明脈解(5)



【黃帝內經·素問30】: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為何這些人會脫衣而走呢?原因何在?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熱盛於身”是這些病患者脫衣而走的原因。


為何會出現“熱盛於身”?

這些病人到底是患了甚麼病 ?


後世的中醫,治療這些人的疾病就是“清熱”。因為熱盛是這些病人現在的表現。


然而,【黃帝內經】已經說明,“治病必求於本”。


甚麼是這疾病的“本”?

“本”,就是形成疾病的根本,也就是病因。


難道“熱盛”是這疾病的根本?

斷然不是。


熱盛,只是這疾病的結果,也就是這疾病的最後症狀表現。所以,只是疾病的“標”,並非“本”。


哪為何後世醫者都只是治其標,而不懂治其本。


原因是治標容易(也就是西醫學的治療方式),因為直接能見;而治本難,因為要從病機中推本尋源。更直接的說,因為這些醫者根本不明白疾病是怎樣形成的,又如何治得了 “本” ?


也就是說,後世治病,絕大多數的中醫和全部西醫都不明白疾病是如何形成的,更不知道病因何在;所作出的治療,自然都是症狀舒緩而已。


然而,有人會問,被譽為中醫學臨床寶典的【傷寒論】,其治療陽明熱盛,也不就是用氶氣湯這攻下清熱的方法嗎?


這就是世人讀死了【傷寒論】的問題所在。

【黃帝內經】已說了,急則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黃帝內經·素問65】: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而【傷寒論】所作出的治療就是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就是說張仲景在短暫使用承氣湯治療後,必需再用解表治療,給予病者根本的治療。所以,在【傷寒論】中,張仲景多次重復強調,表未解者,當解其表。


“熱盛於身”的病因在於風寒外困。由於風寒長時間未解,導致人體散熱功能受到破壞,導致由體內中樞神經系統(五藏)所產生的熱(陽氣)積聚於內,不能正常外散。


隨著風寒的累積,人體散熱系統受風寒(病毒)破壞的程度逐漸加深,熱郁結在裡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最終嚴重干擾人體對冷熱的感覺,令人體出現身熱不用穿衣的感覺,同時也煩躁不安,行為暴躁。這也就是世人所稱的“熱底”體質。這等人冬天不用穿厚衣,夏天甚惡熱。


事實上,從【黃帝內經】描述其人素不能上的高處內容,已可以看到,其人素來並不是如此熱盛;只是當熱累積到某程度,或因散熱系統突然再受風寒破壞,導致突然間體內積熱更甚而致。


這些熱盛病人的病症,在今天就是癲狂症,是與抑鬱症相對的兩極病症。


所以,精神病的元兇就是風寒(病毒),並不是其他。治療精神病的根本方法就是驅散風寒。驅散風寒就是“理氣”,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散結解郁。其關鍵在於陽明胃,不在於肝。


***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黃帝內經·素問78】: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易龍         13/12/2022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陽明脈解(4)

 陽明脈解(4)



【黃帝內經·素問30】: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陽明病甚者,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其所登上的高處,是平日不大可能上去的;然而,在病發時,卻能輕易上去。為何?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為何“四支者,諸陽之本也”?


要解讀【黃帝內經】,必須以【黃帝內經】的定義為解釋。


甚麼是【黃帝內經】的陰、陽?


【黃帝內經】定義人體的內為陰,人體的外為陽。

人體的“氣”生成於體內的五藏,故五藏屬陰,其所產生的氣也屬陰,故稱為“陰氣”。


人體的“氣”由內往外走,相對而言,在外的氣就被稱為“陽氣”。在陰陽的相對論而言,人體最外的部位,必定是陽,故陽氣由此而生;這也是所有陽脈起於四肢末端的因由。


所以,【黃帝內經】以“四支者,諸陽之本”。本,就是手足陽經脈“陽氣”的起源處。


人體,手足的陽經脈,都是調控人體伸展肌的神經組合,是令人體往陽(外、伸展)的方向活動,就是伸直腰項,伸直手腳,調控手腳的外展活動。故人體的活動能力,重點來自手足陽經脈的調控能力。


以陽明經脈主肌肉,也就是陽明經脈的神經訊息越強,肌肉的活動能力就越高。


少陽經脈主甚麼?

太陽經脈又主甚麽?


這些,在【黃帝內經】中早已解說。


“陽盛則四支實”。此處的陽盛,當指”胃陽“氣盛,也就是“藏氣”盛。藏氣盛就是腦幹激活的活躍性高。人體所有的正常神經活動,必須有正常的腦幹激活,才能正常運作,其中包括了人體的活動能力、情緒、思維等等。所以,當腦幹活躍性嚴重減低或停止活動,人體就會進入昏迷或死亡。


甚麼原因會導致“陽盛”?


世上,除了一些能刺激人體腦幹神經細胞,提升其活躍性的化合物,如腎上腺素、附子、肉桂等,能令神經細胞產生大量的熱;就只有因受了風寒,病毒破壞了人體的神經調節人體散熱功能,而導致熱(陽氣)的積聚,而出現“陽盛”。


這病毒的破壞,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寒厥”;因風寒引致的厥阻。


“四肢實”,與“四肢虛”是相反的。實,就是有過多的“氣”,就是有過多的活動能力。


過多的“氣”,就是“邪氣”。所以,【黃帝內經】說,實者,只有邪實;虛者,只有氣虛。


為何過多的氣會成了邪氣?


邪者,不正也。過多的氣會令人體出現不正常的運作,故這些氣稱為“邪氣”。


“實則能登高也”。由於四肢有過多的氣,也就是有過多的活動能力,就能登上平日上不了的高處。


所以,人體要有正常的運作能力,要有好的活動能力,保暖,保持著人體有充足的陽氣,但不能過盛,是關鍵性的因素。這也是全身有厚厚皮毛的動物,擁有高度活動能力的最重要條件,也是牠們不能長時間高度活動的限制。



***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


【黃帝內經·素問78】: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易龍         11/12/2022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陽明脈解(3)

 陽明脈解(3)



【黃帝內經·素問30】: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帝曰:其惡人何也。”


為何病者會不喜歡與人接觸?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陽明厥”是甚麼思?


陽明就是胃,厥是寒氣厥阻。胃為寒氣所困,陽明經脈為寒氣厥阻,不能推動人體的陽氣運行,故出現”喘而惋“。


惋者,心情屈結,情緒低落。


為何會出現喘 ?


在臨床上,人氣喘的原因大部份是來自胃受了風寒,並不多是來自肺。


為何?


因為正常人只需要一側的肺組織,就能正常活動,不會出現氣喘。


當胃部受了風寒,傷及胃對腦幹激活的神經系統,或是運作呼吸的神經,這就是氣喘的因由。因為人體的呼吸中樞和心血管中樞就在腦幹,運作的神經就在大腦,若缺乏了胃的激活,整體運作都會嚴重下降、紊亂。


在垂危的病人所注射的腎上腺素,其真正作用的目標就是人體的腦幹。若能激活腦幹,人就能繼續活下去,不然,就是死亡。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有人因氣喘而死,有人有氣喘而不死。為何 ?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若然風寒對五藏造成厥阻,也就是在腦幹的神經細胞運作受到病毒阻厥,其人死亡的機會就會很大。

若然風寒對陽明經脈造成厥阻,也就是在胃部,或大腦的神經細胞運作受到病毒阻厥,其人就只會影響呼吸運作,不會造成生命危險。


***

腦幹神經的活躍性,直接與人體的活動能力、情緒的穩定性、內臟器官的運作、人體的生死直接掛勾。


以胃部作為腦幹最主要、穩定的激活來源,因胃部的運作下降,可導致腦幹的活躍性下降,繼而影響整體人體的活躍程度。


無論是胃部和腦幹,血糖是神經細胞活躍的必要因素,所以,低血糖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除了病毒或寒涼化合物,導致人體出現情緒低下、抑鬱。這應該是現代人大量出現抑鬱症的原因。


所以,在臨床上若要治癒抑鬱症,必定以溫陽散寒方法治其胃,再吩咐病人不要飲食生冷,不要吃清熱寒涼的藥物,不要吃生果,不要吃寒涼瓜菜,少吃菜蔬,以吃米飯為主,吃肉為餸,多吃甜、辛辣、溫熱、燒烤、煎炸食物,不要少鹽少糖,飯餸要好味道,不要吃得太多過飽或食滯。


若然跟從以上方法治療,抑鬱症必定能治,人也能健康長壽。


***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


【黃帝內經·素問78】: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易龍         08/12/2022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陽明脈解(2)

 陽明脈解(2)



【黃帝內經·素問30】: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


”足陽明之脈“如果生病,其人將會出現以下情況,就是”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


為何會是這樣 ?


【黃帝內經】以下內容自有解說。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為何”聞木音而驚“ ?


以”胃者,土也“,因”土惡木也“。


在五行中,以木克土,故土惡木是自然的事。


然而,土惡木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陽明脈有病者,其人惡火,與有被困壓的感覺。


為何陽明脈有病者,其人惡火 ?


要明白病症,必先了解病因。


為何【黃帝內經】不直接說胃腑生病 ? 要說陽明脈生病 ?


這是所有讀【黃帝內經】的人最容易忽略、誤解的地方。原因就是讀【黃帝內經】的人,都錯誤理解或是不能理解【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藏、經脈、六腑的存在性和意義。


所以,【黃帝內經】在此鄭重說明,陽明脈生病,並非胃腑生病,只是陽明脈屬胃而已。


同樣,在【傷寒論】中所說的六經受風寒,也是指太陽脈、陽明脈、少陽脈、太陰脈、少陰脈、厥陰脈生病,並不是指這些內臟器官生病。提及這些器官,是因為經脈與藏府的從屬、歸類而已。


所以,太陽脈病,並非指膀胱生病(但膀胱和其他器官也有機會受寒生病);

陽明脈病,並非指胃生病;

少陽脈病,並非指膽生病;

太陰脈病,並非指腸胃生病;

少陰脈病,並非指腎或心器官生病;

厥陰脈病,並非指肝器官生病。


正因為是經脈(中樞神經系統)生病,在診脈時才會出現不同脈象的表現;原因是脈象的本身,除了是血流、心臟運作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中樞神經對血管壁不同部位調控的表現。若某處經脈、藏生了病,則對血管壁不同部位的調控就會出現不同的表現;同時,經脈、藏的生病,也會直接影響到心臟的運作和血流的情況。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陽明脈,是負責調控人體肌肉活動和生長的經脈;要調控人體肌肉活動和生長,這些經脈的神經細胞必定是活動繁重,產生出大量的熱。(神經細胞的活動,就是人體氣的表現;要令神經細胞有足夠的養分供應,神經細胞才能應付繁重的運作。這就是陽明脈多氣多血(“其脈血氣盛”)的原因。)


由於陽明脈產生大量的熱,若不能正常宣發散去,則會出現郁熱的情況;而陽明脈的郁熱往往比其他經脈的郁熱嚴重。


“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是甚麼邪客於陽明脈,導致郁熱 ?


陽明脈的熱是產生自人體神經細胞,並非外來的。只有這樣的熱,才會出現郁熱的情況。


要令人體出現郁熱,就必先破壞人體的散熱系統,但熱的產生源頭(五藏、六府)卻是沒有受損。


人體神經細胞中的熱,是透過神經細胞的傳送,再透過血管壁,傳送入血液中;或直接傳送到皮膚表面,經過發汗這一散熱過程,將熱散去。


然而,當神經細胞傳送熱的過程受阻,熱則不能往外散去,積聚於中樞神經系統內,成為了郁熱。


是甚麼阻礙神經細胞傳送熱的過程 ?


是病毒(也就是寒邪)的阻礙。


因人體受了風寒,在體溫下降的情況下,導致由外而內的神經細胞中的病毒活躍、釋放,故導致人體逐步由外至內的散熱功能受到破壞;這就是寒邪逐步深入的表現。最終,若病毒充滿了神經細胞內,人體產生熱的功能也會徹底癱瘓(也就是神經細胞死亡的時候)。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積熱,人體的感覺自然也是煩熱,對外在熱的東西自然也會抗拒。這就是“惡火”的原因。


為何“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 ?


***


陽明脈生病,是人體出現精神病症的主要因由所在。(其他經脈生病,也會導致不同的精神病症,但遠比不上陽明脈生病的禍害。)


為何現代人有如此多的精神病症 ?


歸根究底,與風寒久困、飲食冷凍、寒涼食物、西醫藥的應用有著直接的掛勾。因為這些因素,都是導致陽明脈被寒邪(病毒)厥困的最主要原因。


***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


【黃帝內經·素問78】: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易龍         03/11/2022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陽明脈解(1)

 陽明脈解(1)



【黃帝內經·素問30】: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足陽明之脈” 也就是胃脈。

這裡所說的脈,並不是血管,是人體的經脈。


甚麼是經脈?


經脈,在人體表面是找不到的。由於在人體表面找不到實在的經脈結構,這也成為西方醫學和現代科學攻擊中醫學不合乎科學和現實人體結構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脈結構真的是不存在嗎?是虛幻的東西嗎?


經脈結構是實實在在存在於人體中的,並不是虛幻的結構。不能明白經脈是實在存在的人,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經脈,更不明白現代人體解剖生理學。


一般人,包括中醫和西醫,對中醫學經脈的理解只局限於“穴位”。


穴位,就是中醫學透過外在物理刺激(包括金刺、灸)人體某條神經,來治療人體疾病的位置。


這些穴位的範圍大少,通常不大於3至4毫米直徑。而針刺或灸穴位的作用,在於刺激該條神經末梢所連繫的不同感覺受體(其中包括冷熱受體、壓力受體、疼痛受體、質感受體等等);並不是直接刺激神經細胞本身。所以,不同的刺激穴位方法,不同的針刺手法,不同的針刺深淺,有不同的治療感覺反應,是因為刺激了不同受體的原故。


人體的針灸穴位感覺,實質是來自中樞神經系統對刺激訊息的演繹。人體能夠感覺到人體某處受到的不同刺激,是純粹來自中樞神經系統的演繹結果;縱然表面神經沒有接收到任何刺激,中樞神經細胞若從鄰近神經細胞接收到神經脈衝刺激,這中樞神經細胞同樣會演繹出其所調控的人體表面部位受到刺激的訊息。(這一現代臨床的觀察,可以出現在截肢後的病人,仍然感覺到自己的手指、腳趾的不適。)


由於中樞神經細胞在接收到穴位刺激後,出現強烈的神經脈衝演繹訊息,這一神經脈衝演繹訊息若足夠刺激鄰近相關的中樞神經細胞,接收到鄰近脈衝刺激的神經細胞,會演繹出人體某處表面受到刺激的感覺,繼而由一處的神經脈衝輸送到下一處中樞神經細胞,直至神經脈衝刺激變弱為止。


這一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細胞彼此傳送神經脈衝的情況,在人體表面部位表現出來,就是人體表面有刺激的感覺,並由一處穴位傳送到下一處穴位的感覺。這種感覺,也就是經脈氣運行的感覺。


這種人體經脈氣運行的感覺,在【傷寒論】中所說的“奔豚氣”就是。實質是中樞神經任脈神經細胞的神經脈衝刺激傳送的表現。


【傷寒論】: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傷寒論】: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



經脈實質存在的位置是在人體的中樞神經(大腦的部位),是在中樞神經中一組與相關人體部位或內臟器官調控有相關的神經列陣。由於刺激這些與某器官或部位有相關的神經經列,對某器官或部位作出明顯的反應,這組神經就歸納到某個器官上。這就是【黃帝內經】對內臟器官與經脈連繫、命名的根據所在。


實際上,在人體體表所看到或感覺到的經脈,其感覺只是中樞神經脈衝運行的投射;而將所有表面相關的穴位連繫起來,就給人看起來有一種經脈實質出現在人體表面的錯覺;事實上,表面穴位之間是沒有實質連繫的。


***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


【黃帝內經·素問78】: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易龍         02/11/2022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能冬不能夏(5)

 能冬不能夏(5)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甚麼是“知之則強”?


就是知道“七損八益”的人,人體則能健康長壽。


明白”七損八益“有那麼重要嗎?


不知“八益”則人不知人體會被風寒(病毒)所傷。而隨著年紀的增長,這積聚於人體中的寒邪(病毒)也越來越多。隨著寒邪的增長,人體”七損“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結果,因陽氣的減少,人體也越來越衰老,最終走向死亡。


人只有清楚明白人體衰老、生病的原因(就是“七損八益”),才能知道怎樣防止風寒入侵,減慢寒邪(病毒)的增長(八益);才能知道怎樣減慢人體陽氣的減少(七損);才能減慢人體衰老的速度,防止人體生病,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而“不知則老”,實質與“知之則強”是同樣意思,只是相對而言已;“故同出而名異耳”。


***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是甚麼意思?


有智慧的人,在人體未出現異常(疾病)之先,就洞察到甚麼是令人體異常的因素,就已經懂得避開,令自己的身體不致於出現異常(生病)。這就是預防生病的智慧。(這就是“智者察同”。)


愚昧的人,在人體出現了異常(疾病)之後,才看到甚麼是令人體異常的因素,才懂得避開,令自己的身體不致於再次出現異常(生病)。這也是預防生病,但卻是要身受其害之後,才能發覺。(這就是“愚者察異”。)


然而,【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愚昧人,在現代社會卻是智者,是大學的醫學教授們。而所說的智者,卻是成為了不可多得的“神人”。


而事實上,今天的人類,甚少人可以成為【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愚昧人。因為【黃帝內經】所說的愚昧人,還能根據大自然規律,從科學實踐出來的結果,作出檢討,獲得正確的知識。

然而,現代人卻是生活在違反大自然規律中,在出現異同的事實面前,也是仍然分不清對錯;不但吸收不到正確的知識,更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以今天的形容詞來說,今天的人類是“低能人”。

    

有智慧的人只要聽到事情一邊的原因,就已經能明白到另一邊相反的結果。因為這些智者以觀察大自然規律為本。凡事只要從大自然規律,以科學邏輯角度推測,就可以預測到未發生事情的結果。

在現代不講科學的人類來說,這些人就是“神人”。而實際上,在凡事以大自然科學來觀察事情的中國古人來說,這些人只是“智者”。


***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愚者因生病後才能作出檢討、預防,甚至有不懂檢討、預防的。因疾病已生,寒邪必定增加,陽氣受損,故必然出現“不足”。


智者因能吸取前人的知識或自我能洞察到大自然的規律,可以在未病(出現異常)以先而作出預防;相對愚者而言,必定是“有餘”。


***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陽氣有餘,也就是產生陽氣的五藏(中樞神經系統)運作正常,人體的神經細胞能夠正常運作,自然就會出現“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的現象。


只有陽氣充足之人,才能將身體治理得更好。這就是“壯者益治”的意思。



*****


人為何會出現“能冬不能夏”,或是”能夏不能冬“?


歸根究底,在於人類不能明白“七損八益”這大自然的規律;而最可怕的,連醫者也不能明白這大自然的規律,就妄以給病人治病,胡亂建議病人防病。結果,病是越治越嚴重,病是越防越多越嚴重。


為何會是這樣?


就是這些醫學理論不是乎合大自然規律科學的醫學。這些害人的醫學理論,都是違反了大自然規律科學,是人類自己胡亂假設的所謂醫學理論。


而人類,就是這些違反了大自然規律科學,胡亂假設的所謂醫學理論的實驗品。這些實驗只會毀滅人類,並不會為人類帶來健康長壽。因為這些都是偽科學。


諺語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正是這“七損八益”的大自然規律治理的表現。


*****




易龍           31/10/2022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能冬不能夏(4)

 能冬不能夏(4)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如何治理“陰陽更勝之變” ?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甚麼是七損八益?


七,乃陽氣之數;八,乃陰氣之數。


***


這裡的陰、陽解釋,不單是局限於人體部位的陰陽,也是整個宇宙的陰陽觀念解釋,就是【易】所說的陰陽解釋。


由於古人在解釋陰陽變化時,是根據當時人能理解的陰陽變化和範疇來述說,不會刻意每一句加以注釋;後世讀者若不明白前文後理,不理解宇宙的陰陽變化,則甚容易錯誤解讀陰、陽之意,導致離經叛道,走入岐途;因為在一句中的陰陽,已可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


七損,也就是陽氣受損。七受損,也就會變成“六”;六,乃陰氣盛之意。若六再損,則變成了“五”,也就是歸於泥土中。


八益,也就是陰氣增加之意。八增益,也就會變成“九”;九,乃盛陽之意。陽因外無出路(汗不出),故盛極;陽盛則出現“亢龍有悔”,路之盡頭。


然而,陽損並不難理解;陰增益,卻是還有一層面的解讀,就是人體寒邪陰寒之氣增加,深厥於人體內。由於外來的陰寒邪氣不斷增加,令人體陽氣深深郁結於五藏(陰),或令五藏產生陰氣(裡陽)無權,最終陽絕而亡。


***


人體陰寒邪氣的積聚解讀,與”八“益變為”九“的觀念是一致的,是這一走勢形成的因由解說。

所以,正確的解讀【黃帝內經】,其醫理是前後一致,與陰陽哲學也是沒有任何矛盾的;是不會出現自圓其說的現象(也就是吹水現象。)。


***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這一句的解讀,歷代以來都被絕大多數人錯誤解讀,結果,將人體變成了能夠產生陰寒之氣的雪櫃來解讀。(這些人的思維也是超越時空的思維,居然在現實中未曾見過的東西,也能想像出來。這些人只適合於武俠小說創作,若然為醫,必定禍及蒼生。)


【黃帝內經·素問01】: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黃帝內經·素問01】: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七”是女子身體陽氣的走勢,“五八”是男子身體陽氣的走勢。


“三陽脈衰於上”、“腎氣衰”有何差別?


兩者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在說人體的神經細胞運作功能在下降。

下降到甚麼程度?

後面的“面皆焦“、”髮始白”、“髮墮“、“齒槁”,就是可見的指標。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藏,由始至終都是在說中樞神經系統;所以,腎藏並不是指那泌尿器官的腎臟,是指人體的神經細胞(只有神經細胞才是人體的先天之本);腎氣,也就是指人體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


人體的陽氣(熱),最重要產自人體的神經細胞,基本上來自中樞神經系統。所以,隨著年紀的增長,神經細胞內病毒(風寒)的積聚增加,神經細胞的運作也越來越差,所以,產生的熱(陽氣)也越來越少。


【黃帝內經】稱五藏所產生的陽氣(五藏氣)為陰氣,以五藏屬陰的原故。因此,“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並不是說人體中的陰寒之氣自半,是說五藏所產生的陽氣減半,也就是說人體的神經細胞運作功能減半。

由於活物的活動必定依靠陽氣,陽氣減半,自然令人體出現“起居衰矣“。

神經細胞運作功能減半,人體的活動能力不會減半嗎?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說明了人體神經細胞進一步的衰敗,陽氣產生不足,對人體影響範圍的擴大。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陰痿“,五藏衰竭也;並不是指人體性功能的衰退。

由於五藏為寒邪厥阻而衰竭,陽氣產生出現了嚴重問題,導致人體出現半癱瘓狀態。而少量的陽氣因受寒氣厥阻,只出現在五藏周圍,不足以往下、往外宣發,故出現”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 的現象。


*****


【傷寒論】: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


對【黃帝內經】解讀的錯誤,導致中醫學錯誤的治療。


歷代主流中醫學以”陰氣自半”為腎藏陰寒之氣減半的意思,因此,人體內出現裡熱(也就是今天主流中醫學所說的陰虛火旺)。


由於這【黃帝內經】解讀的錯誤,主流中醫學就採用“溫病學說”為治療根本,以滋陰(慢性清熱)補腎(泌尿系統的腎臟)為養生,為治療所有先天疾病的方針。最終,誤害了所有先天不足疾病的病人,導致世人百病叢生而早衰,甚至於出現器官衰竭。


因為養陰寒之氣,不但會削弱人體陽氣,更有助風寒(病毒)在人體中的繁衍、擴散。


但為何滋陰清熱可以令人體感到舒服?


原因非常簡單。人體的生病不適根本就是人體清除垃圾發炎的反應。滋陰清熱的作用,就是對人體作出慢性的清熱,是跟西藥免疫抑制劑、消炎止痛退燒藥、抗生素等削弱人體免疫力的藥物作用是類似的;所以,有消炎(清熱)的作用。


*****


能冬不能夏(5)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易龍           30/10/2022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能冬不能夏(3)

 能冬不能夏(3)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

為何陽氣郁結不是好事?


陽氣郁結的原因只有一種,就是寒氣厥阻,導致人體陽氣運行不暢。


人體的陽氣運行不暢,也就是衛氣虛弱;衛氣虛弱,則腠理不開,則汗不能出。


人體無力出汗,在現代生理學上當如何解讀?


事實上,出汗並不是排汗的過程。正常的出汗,只是反影出人體本身夠熱,有足夠的免疫力清除污染人體的病毒(風寒)。人體的免疫力屬於【黃帝內經】所說的”衛氣”。


在【傷寒論】中也已說明了,只有正常的排汗,才能驅除風寒;若是大汗淋漓,這只是人體氣虛的表現,是不能驅散風寒的,相反,會更加耗散陽氣。所以,強發汗或服食西藥退燒藥後的出汗,都是大汗淋漓,是不能驅除風寒(病毒感染)的。


【黃帝內經·素問26】: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沈。”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由於”衛氣”為寒氣所厥阻,力不足以驅除風寒,故汗不出,皮膚發熱。這種半桶水的免疫力,所帶出來的結果只是長期的慢性發炎。

所以,這陽氣郁結不是好事,只會為人體帶來長期的病痛。



不是熱就對人體有益嗎?


在人體中郁結的陽氣所產生的熱,不但不能清除人體所釋出來的病毒,同時為人體帶來長期的慢性發炎。


然而,要解決陽氣郁結這一問題,並不是將陽氣往下引走,也就是使用攻下清熱法。


這一治法有何不妥?


攻下清熱法是違反了人體生理學上,人體熱從內往外擴散散走的規律。


人體由內往外散熱的規律,不但是要散走人體不斷產生過多的熱(陽氣);更重要的是要溫煦人體所有的細胞組織,提升人體的免疫力,達到驅寒(也就是清除病毒)預防疾病的功能。


除非人體在受風寒後,導致陽氣郁結嚴重,人體出現嚴重的不適,才以清熱法舒緩一下嚴重不適症狀。不然,醫者應回到“治病求本”的原則上,以溫裡驅散風寒為治,才能符合人體的生理規律,將人體的正常運作功能恢復過來。這樣,人體才能再次正常的自行不斷運作。


所以,習醫之人當先清楚了解人體正常的運作,才能學習得正確的醫學理論,作出正確的治療。只有懂得人體的根本生理運作,風寒(病毒)與人體之間的關係,才能不被那些錯誤的醫理誤導,醫壞病人,為禍人間。

這就是【黃帝內經】強調“治病求本”的原因所在。


因人體的散熱系統受到風寒的破壞,導致人體不能發汗,陽氣(熱)郁結。若在炎熱的環境中,也就是夏季,只會增加人體陽氣(熱)的郁結,最終導致人體出現中暑而死亡。故這類病人只能冬,不能夏。


但醫者必須明白,如【傷寒論】所說,中暑的病因在於受了風寒;因寒氣所厥,才導致陽氣(熱)郁結。


***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陰勝者,則陽氣郁結於五藏內(中樞神經系統內),不能外宣,不能溫煦身體的細胞組織,故出現“身寒”。


因熱郁結於陰,不能外散,故以出汗散其積熱。這是人體緊急散熱的機制。


為何人體的陽氣會郁結於陰(體內深處),這才是問題所在。


歸根究底是因為外感風寒久困,加上錯誤的治療(清熱法),或飲食生活不正確(過於寒涼),或其人先天體虛,導致外界寒邪深入,故出現“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 的現象。


腹滿者,不能忽視。因寒厥導致腹滿,其人則飲食差,身體會越來越虛弱,或突然出現血糖下降,昏厥而奪人性命。故以“死”來說明病情之嚴重性。


人體陽氣內郁結(陰盛)可分為多個層次,這些層次都是漸變的,並沒有明顯斷層式之分。但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層次:

1. 陽氣郁結於五藏。(最嚴重的病情。)

2. 陽氣郁結於中焦。(胃)

3. 陽氣郁結於筋肉。

4. 陽氣郁結於皮下。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陰盛生內寒,柰何?

歧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由於陽氣郁結,導致調控人體體溫的神經系統不能正常運作,故體溫下降,人體容易出現出汗、身冷。

附子、乾薑這類溫陽藥物有提升人體神經細胞運作的功能,故能提升人體調控體溫的神經系統,繼而出現身暖、止汗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這一種情況,是五藏生化陽氣不足,又為寒氣所厥,則陽氣不足以令九竅正常運作,故出現“不通”。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這就是疾病陰陽各有勝負的形成原因和表現的狀況。


***


【黃帝內經·素問26】: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黃帝內經·素問35】:

”歧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


***


中醫學的脈象,是有實質科學根基可循的,因為脈象,實質就是中樞神經對血管、血流、心臟活動的真實反影,也就是陽氣的走勢表現。


中樞神經(五藏)所產生的陽氣(熱),透過神經細胞的傳送,由中樞神經傳送出外至手腕上,或其他部位的動脈血管壁上。由每條神經細胞所管轄的血管範圍少於1cm長度,不同神經細胞所傳送的陽氣(熱)都有所不同;這樣,出現了寸口上寸、關、尺不同部位,脈象浮沈、弦弱、大細、結代、數緩的不同。

透過觀察這些不同神經對血管不同部位的影響,來診斷中樞神經(五藏)的功能情況(也就是產生陽氣和傳送陽氣的能力)。


胃所產生的”胃陽”又是甚麼回事?


這”胃氣”為何對脈象有如此重要?


又是如何判斷”胃氣”的存在與否?


診斷脈象能判斷生死,是因為脈象能真實反影出中樞神經的健康狀況。


***


能冬不能夏(4)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

能冬不能夏(5)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易龍           28/10/2022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能冬不能夏(2)

 能冬不能夏(2)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陰陽這一觀念,是觀察、思維宇宙萬物的終結和起始。萬物中都有其陰陽的相對面,縱然是看不著,摸不著的時間、空間,都有其相對性存在。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凡在內的,都屬陰;在外的也就屬陽。這是中國古人對萬物陰陽的定義,也是【黃帝內經】對人體陰陽的最基本定義。

在內的當然是守國者,在外的是出使者。所以,“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如何能懂得陰陽的法則,跟從法則而行?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氣勝,也就是陽氣積聚過多之意。

陽氣者,人體在外的氣,也就是在皮膚以下的熱氣。故陽勝則身熱,也就是皮膚發熱。其原因在於”腠理閉“,也就是“汗不出而熱”。同時,有些病人會出現”喘麤為之俛仰“,也就是氣喘不能平臥。


“齒乾以煩冤腹滿”,也就是口乾、鼻乾、煩躁不安、腹部脹滿。若這種情況治理不妥,病者可以隨時死亡。縱然不死,這些病人也只能生活於冬天寒涼的環境,不能生活在炎熱的夏天。


為何會出現如此情況?


讀【黃帝內經】之人必須不斷自我反問,才能歸根究底,找出疾病的病因。而【黃帝內經】本身已為讀者提供了正確的答案,只是有些答案散落全書,讀者若不能綜覽全書,難以找到答案。


***

【周易】:“履霜、堅冰至。”


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這個意思。凡事都有其因果,不能只看其果,不尋其因。

醫者若只看廿其果治病,只是治其病徵,並沒有治其疾病的根本。這種治病的方針,剛剛與疾病的根源相背而馳。因為疾病的自然發展,是人體自我修復的表現,只是修復能力足夠與否的差別。

然而,今天的西醫藥治療,中醫的清熱治療,全都針對疾病的發展結果病徵作出所謂的治療。


“聖冰”者,是要保存水池中的陽氣,令水中的生物能渡過嚴寒的冬天。人若將水上的冰封不斷清除,只會為水中的生物帶來滅頂的災難。



為何會出現“腠理閉”?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為何”上焦不通利“?


上焦也就是人體胸以上的部位,是人體神經系統中樞所在。故上焦運作不通利,也就是人體調控身體運作不利。故腠理閉,陽氣積聚。


是甚麼因素令致”上焦不通利“?


是風寒傷了上焦,也傷了皮毛,故腠理閉,陽氣郁結於皮下,出現陽勝身熱的情況。


【黃帝內經·素問39】: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陽氣郁結於皮下,以現代生理學當如何解讀?


陽氣郁結於皮下,實質就是皮膚發炎的表現。而這些發炎,大多數是慢性發炎。


這些發炎,較深的部位只會導致皮膚發紅、發熱;而近淺表的部位,則會出現皮疹。整體而言,就是皮膚發炎。所以,這些陽氣郁結於皮下的現象,若不能正確治理,是可以困擾患者一段長時間,甚至於一生。


而這些陽氣郁結於皮下的現象,不單會出現於皮膚,也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的器官、組織上。這就是所謂的胃炎、牙齦炎、氣管炎、腸炎、咽喉炎、肝炎、腎炎、心肌炎、肺炎、肌肉炎膀胱炎、腦炎等等所有的炎症。只是皮膚的炎症人可以看見,不是皮膚的炎症,人就看不見,也覺得特別可怕、嚴重。


人體所有炎症的機制都是一樣,就是免疫系統攻擊、清除那些受外來蛋白質(絕大多數來自病毒)污染的細胞組織。


若然是血管發炎,則會道致血管破損出血。這就是胃炎嘔血、咽喉炎咳血、氣管炎咳血、肺炎出血、腎炎尿血、膀胱炎尿血、尿道炎尿血、皮疹破損出血的真正病因。


所以,陽氣郁結於皮下不是獨有的表現,陽氣可以郁結於任何器官、組織中。


為何陽氣郁結不是好事?


不是熱就對人體有益嗎?


***


【黃帝內經·素問26】: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黃帝內經·素問35】:

”歧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



***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易龍           26/10/2022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能冬不能夏(1)

 能冬不能夏(1)



*****

【黃帝內經·素問04】: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這是人體陰陽最大的定義,以下再分的陰陽,必須建基於這一定義內。)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

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


以上是【黃帝內經】對人體陰陽的定義。當醫者研讀【黃帝內經】時,必須根據這陰陽的定義來解讀,才不會偏離【黃帝內經】中正確的醫理,才能全面正確的學習到中醫學。


*****


生物與死物有何區別?


生物與死物都有陰陽的存在,其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生物擁有一系列的生物酶,而死物是沒有的。


這一系列的生物酶真的如此重要嗎?


這一系列的生物酶就是控制所有生物有目的活動的關鍵所在。


生物與死物,都擁有著共同的陰陽結構,都擁有著能量。然而,死物要產生能量和使用能量(在死物中稱為釋出能量或吸收),只能根據大自然物理的規律,跟隨隨機性的高低來產生和使用;是不能逆大自然物理隨隨機性的高低規律而行,太陽和宇宙的運作規律就是如此。


然而,生物可以透過生物酶的運作,可以違反大自然物理隨機性高低的規律而運作。是可以隨著生物自身的規律而運作,不受物理隨機性規律的規限。這就是生物。


所以,生物若失去生物酶的運作,這生物就變成了死物,也就是生物的死亡。



生物酶是甚麼東西?


為何生物酶可以違反物理隨機性規律的規限運作,將死物變成了生物?


生物酶是生物中一種複雜的立體蛋白質分子結構。每一種不同功能的生物酶,都有著其非常獨特專有的結構。這一結構只要有輕微的受損,就會嚴重影響或停止其運作,繼而影響或停止整個細胞的運作,最終,影響或停止整個生物體的運作。


生物細胞的運作受到影響,這生物就出現了衰老、生病。


生物細胞的運作停止了,這生物就出現了死亡。


能夠令生物酶逆物理隨機性高低運作的原因,在於生物能量(ATP)的出現。這就是生物產生的陽氣。

所有生物,必定要擁有生物能量(陽氣),才能正常運作,才能處於生物狀態。若是沒有了陽氣,無論生物酶是如何的毫無損壞,也必定停止運作,令生物變成了死物。



除了陽氣,是甚麼原因導致生物酶的運作受影響,或是停了下來?


這就是醫學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也就是治病的關鍵性所在。


若然所謂的醫學理論不能解釋是甚麼原因導致生物酶的運作受影響,或是停了下來。這不能稱為醫學理論,只是胡說八道而已。

若然所謂的醫學不能解決導致生物酶運作受影響,或是停了下來的原因。這不能稱為醫學。


然而,不是所有受破壞的生物酶都能以正確的醫學修復過來的;要將停止了運作的生物酶激活過來,其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當今現存的醫學理論,只有【黃帝內經】能夠解釋人體生物酶運作受影響,或停止運作的原因。其餘的,包括西醫學的醫學理論,都是胡說八道,胡亂假設的。



*****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易龍           24/10/2022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五藏(3e)

 五藏(3e)



【黃帝內經·素問04】: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



*****




北方黑色:北方在五行中屬水。水者,玄冥陰寒也。故其色黑。



入通於腎:這組的人體神經活動功能,立論者稱其為“腎”。

為何稱其為“腎”?

腎者,儲存也。

儲存甚麼?


腎,是儲存人體根本的地方,所以,被稱為“先天之本”。


甚麼是人體的根本?


人體的根本就是人體的基因(DNA)。人之為人,就是有人類的基因。而基因就是發展正常人體結構的根本,是調控整個人體正常運作的根本。


哪裡是人體儲存基因,又透過基因解讀來調控人體的地方?


人體的神經細胞,就是儲存基因,又透過基因解讀來調控人體的地方。所以,腎氣的表現,就是神經細胞儲存基因質素的表現;因為基因的質素,直接影響著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也就是直接影響著對人體所有的生長、發展、調控質素。


在五藏來說,腎藏是藏寶金匱。匱裡面的東西是人體的寶器,要小心看守,不能受污穢之物(病毒的基因)沾染。

隨著歲月,人體神經細胞的基因不斷受著病毒基因的污染,細胞內積聚病毒的蛋白質越來越多,神經細胞的功能也越來越差,腎氣的表現也就越來越弱;直到神經細胞被病毒堵塞,完全喪失功能,也就是腎氣用完的時候,是人體死亡之時。





開竅於二陰:腎乃藏器,故為陰藏。二陰者,大、小二便處,也是藏器。直腸藏糞便,膀胱藏尿液,在適當時候釋放出所藏之物,故開竅於二陰。


藏精於腎:腎藏活動的精氣藏於腎,也就是藏於腎藏系的神經細胞內(即是所有神經細胞內)。



故病在谿:為何病在谿?

為何病不在腰,不在二陰,不在生殖器官?

器官的腎臟,只是人體中一個過濾器,負責將人體血液中的廢物過濾掉,對人體的生長、發展、調控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甚麼是“谿”?


谿,就是人體關節的凹陷處。這裡是人體神經聚集,用以調控肌肉活動和整個人體活動的地方。所以,人體的神經細胞若受了風寒,外在的表現就會出現關節疼痛(發炎)。



其味鹹:鹹乃水味,因為大地上最多的水就是海水。

其類水:北方玄色,五行配水,以水深淵玄不見底。


其畜彘:彘,豬也。主要產於北方。

其穀豆:以豆類冬收,大黑豆為主,故配以豆。又豆是醬油的主要原料。醬油者,鹹味。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即是水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腎主骨。為何腎主骨?

原來,骨的長短、厚薄、鬆密,全由神經細胞調控。神經細胞延伸的長度,就是骨能生長的長度。甲狀腺素的功能是提升人體的新陳代謝。

甚麼是人體的新陳代謝?


人體的新陳代謝表現不在於普通細胞,其重點在於調控普通細胞的神經細胞的活躍程度。因為人體的普通細胞在未接收到神經細胞的指令下,是不會隨意進行活動的,其中包括了細胞分裂。


由於甲狀腺素的功能是提升神經細胞的活動功能,在發育期間的人體,更是刺激神經細胞延伸的激素。(甲狀腺對神經細胞的作用,與類固醇對神經細胞的作用剛剛是相反的。)

所以,在發育成長期間,若然出現甲狀腺素低下,可以導致四肢發育短小,智力發展低下。


若然神經細胞的活躍性出了問題(生病),骨的長短、厚薄、鬆密都會有很大機會出現問,導致發育出現問題,已成長的人會出現骨塌,骨容易折斷的問題。



其音羽:羽音,是水流發出的聲音,故配以羽。

其數六:5+1=6,乃生水之數。

其臭腐:冬藏。藏甚麼?醃漬物也。故其臭腐。


***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故善於診脈者,小心觀察五藏六府的變化、差別。


五藏六府有何變化、差別?


五藏六府的變化、差別:

1. 一逆一從:脈象與病的相乎合,與人體肥瘦、大小的相乎合。

2. 陰陽表裏:病在表裡的診斷,人體陽氣的走勢,外來寒氣的走勢。

3. 雌雄之紀:男女生理規律的差別。

4. 藏之心意:人體五藏受心的影響,也就是情緒變化的影響。

5. 合心於精:此謂之“神”。中樞神經細胞、系統的活躍能力,是否能配合心的調控而運作;這就是人體“神”的活動表現。所謂“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 也就是生死的診斷。


***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正確的醫學理論,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明白。這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不流行於世的主要原因。


若然將【黃帝內經】傳授於一個讀不明其中醫理的人,最終只會培訓出一個曲解醫理的庸醫來,為害蒼生。


如何曲解醫理?


若是明顯的錯誤,當然絕少人犯。所謂的曲解,往往將溫病學(西醫學)那套原始,又廣泛流行於民間的主流醫學來解釋【黃帝內經】。結果,導致大道偏離,為禍世人。


傳授【黃帝內經】醫理的人必須徹底了解正確的醫理,故非其真勿授。

今天醫學院教授醫學的人,有幾人真的徹底明白正確的醫理?

如此,會教出甚麼的醫學生來?


***


根據【黃帝內經】的記載,中國古人早已明白到神經系統就是人體的真身,人體的生長、發展、健康、壽命、生病、抗病、治療修復、活動能力等等,全都出自神經系統。


總結整部【黃帝內經】如下:

1. 五藏:中樞神經系統的五種功能。

2. 經絡: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不同部位的神經陣列。

3. 穴位:神經在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末梢。

4. 氣:神經細胞活躍的表現。

5. 邪氣:病毒。

6. 邪風:令人體受寒的環境。

7. 陰陽:人體的不同位置。


這些就是【黃帝內經】當中所說的內容。只因後世習醫之人不能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配合上當世的正確醫學資料;結果,出現胡亂曲解,將原本合乎科學邏輯的【黃帝內經】醫學理論,變成了虛無縹緲的神化醫學。




易龍            09/09/2022













2022年8月23日 星期二

五藏(3d)

 五藏(3d)



【黃帝內經·素問04】: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



*****


西方白色:西方在五行中屬金。金者,金屬也,非指黃金。故其色白。


入通於肺:這組的人體神經活動,立論者稱其為“肺”。

為何稱其為“肺”?

肺者,市集也。

市,是四方人口聚集交易之地,也是收集四方訊息之地。

器官的肺,是人體氣體聚集交易的地方。

在五藏來說,肺藏是人體的“相傅”之官。相傅者,收集全國資訊,過濾,輔導君主治國。因為有豐富的知識,是君主治國的咨詢者,或老師;也有責任校正、勸諫君主的治國政策。

是人體負責接收、收集、校正、過濾神經訊息的神經系統。人體能否正常、有協調的運作,肺藏是一關鍵系統。


開竅於鼻:氣由鼻而入,故開竅於鼻。然而,開竅於鼻還有一個更深的意義,就是鼻是人體上收集資訊最多的器官,也是非常敏感的器官,故大地上的動物大多以嗅覺作出反應行動。


藏精於肺:肺藏活動的精氣藏於肺,也就是藏於肺藏系的神經細胞內。


故病在背:為何病在背?

為何病不在鼻,不在咽喉,不在胸?

器官的肺臟,其受寒的原因必然在吸入寒冷的空氣;所以令肺臟生病或肺臟生病的表現應該在鼻、咽喉這些呼吸道上。

然而,【黃帝內經】所說五藏的肺,是指腦神經系統。肺藏的神經分布重點在人的背,其分布分別在首幾節的胸椎上和背斜方肌上。所以,當肺藏受寒生病,可以導致背部脊椎骨塌陷,出現駝背;也因為影響背斜方肌的運作,導致兩肩下垂。

而導致五藏肺藏受寒生病的主要部位是人體的背部受風寒。


其味辛:辛乃金屬味。

其類金:西方白色,五行配金,以金為銀白色。

其畜馬:馬主要產於西北方。

其穀稻:稻以其夏種,秋收,其米色白,故配以稻。

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即是金星。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肺主皮毛。為何肺主皮毛?

皮毛,是人體對外最大,最多樣化的接收訊息器官。肺,是神經系統接收訊息的統籌者,故為皮毛之主。

眼,視訊息有視覺中心獨立主理。

耳,聲音訊息有聽覺中心獨立主理。


其音商:商音,是金屬發出的聲音,故配以商。

其數九:5+4=9,乃生金之數。

其臭腥:金屬者,殺戮之器,故其臭腥。



***

研讀【黃帝內經】,切不能以現代人自己對人體有限的知識來理解或強解。必須以整部【黃帝內經】的前文後理相互解釋,切忌斷章取義。

閱讀者必須了解【黃帝內經】時代中國人的生活文化,了解中國的天文、地理、氣候。


***




易龍            24/08/2022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五藏(3c)

 五藏(3c)



【黃帝內經·素問04】: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



*****


中央黃色:中央屬土,故其色黃。

入通於脾:這組的人體神經活動,立論者稱其為“脾”。

為何稱其為“脾”?

脾者,卑將也,是人體負責執行命令的神經系統。人體的運作類似行軍作戰,而脾就是負責執行將軍命令的卑將,其中包括了作戰、糧草補給、資源的運送等等。

開竅於口:口,是人體補給的關口,故開竅於口。

藏精於脾:脾藏活動的精氣藏於脾,也就是藏於脾藏系的神經細胞內。


*

故病在舌本:甚麼是舌本?

舌表,其功能在於測試五味。

舌本,其功能在於調控舌體的運動,也就是負責人體的說話。


【黃帝內經·素問47】:

“歧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


因傷於“舌本”,“故不能言”。


故舌本者,脾藏也:也就是調控舌運動的神經系統。


【黃帝內經·素問19】: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歧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舌乃九竅之一。脾藏有病,不但令舌出現問題,同時,也令眼、耳、鼻、小便、大便出現問題。不通者,運作癱瘓也。然而,以舌主說話,以舌的問題全面反應出脾主思的神經系統上出現了問題。


為何“太過”與”不及“導致的四肢和九竅的疾病都稱為“重強”?


“重強”者,嚴重僵硬、收縮。

原因在於人體所有肌肉的運作,都是對抗性的兩組肌肉活動,無論是調控那一組肌肉的神經出現了過強的活躍性或過低的活躍性問題,受調控的部位都會出現嚴重僵硬、往另一方收縮的問題。這時的器官或部位,只能處於一種僵死狀況,卻不能正常運作;“中風”的病人,就是例子。


【黃帝內經·素問74】: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蟄蟲不去,病本于脾。“


“舌本強”……“病本于脾”。


【黃帝內經·素問31】: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舌本,就是脾。脾主津液,舌本病,故導致“口燥舌乾而渴”。


*


其味甘:脾土負責糧食,故其味甘甜。

其類土:以中央多平原,是五穀出產之地,故配以土。

其畜牛:牛,為耕田、拉車的家畜,故配之。

其穀稷:稷為當時人最主要的五穀食糧。   


其應四時,上為鎮星:鎮星,就是土星。中央屬土,故配以鎮星。


*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肉者,人體所有器官運動的動力來源,其中包括腸胃的運動、血管的收縮、眼睛的運動、聲帶的發聲,舌頭的運動等等。


【黃帝內經·素問22】: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黃帝內經·素問29】: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歧伯曰: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脈道不利”的脈,是指經脈,也就是指神經,並非指血液供應。


五藏的脾,是指人體中樞神經自主或不自主,受命令於心而調控人體全身運動的神經系統。


“知病之在肉”是指脾沒有命令發出,或是傳達脾命令方面出了問題。今人體的肌肉運作出現了疾病,故知脾藏生病。


*


其音宮:宮音,在五音中位中,故配以中央。

其數五:五生土,在數中處中位。

其臭香:土出之物,以香氣吸引進食者。



*****

【黃帝內經·素問03】: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五藏以陽氣為本。要確保人體健康,能正常運作,就要確保陽氣能運行暢順。陽氣若受到阻厥,則會出現“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黃帝內經·素問29】: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脾”常以四時長四藏“,是負責運送“精氣”給其餘四藏者,故必須陽氣衡穩,不能隨四時而變化,故不主四時。



【黃帝內經·素問47】: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


【黃帝內經·素問44】: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為何會出現“脾氣熱”?


凡事必須查根究底,尤其是治病,更是不能見病治病,必須深究病因何在,才能一針見血,根除病禍。


“脾氣熱”的病因在於外為風寒所困,導致脾陽不能外宣,故出現郁熱。故治療當以散其風寒阻厥,通其陽氣,則人體能恢復正常運作。


若見病治病,則以苦寒攻下,達到一時之快;卻是自傷陽氣,令外邪風寒更加深厥,將人體變成裡郁熱,外寒涼的身體。這時的人體,會容易出現潮熱,易出汗,怕熱不怕冷的不正常現象。


*****




易龍            15/08/2022










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五藏(3b)

 五藏(3b)



【黃帝內經·素問04】: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



***

南方赤色:南方熱,故配五行的火。以火為赤色,故南方赤色。

入通於心:這組的人體神經活動,立論者稱其為“心”。

為何稱其為“心”?

心者,人體的中心,是人體任何活動(包括思想和肉體)的命令所出之處。人體的活動以陽氣為本,故能支配人體所有活動者,必為陽氣最盛之處。 夏天為火,四時中以其陽氣最盛;故配人體陽氣最盛的心藏。

開竅於耳:心為君主,其要在於決斷。善聽者聰明,故能決斷,令其餘四藏各守其職,不偏離其道。

為君者,必須接收各方的訊息,才能作出準確的決斷。故其開竅不只在耳,也在眼,在鼻,在舌,在皮膚。

但為何獨開竅於耳?

以君主比喻心藏而已,故聽為重。

藏精於心:心藏活動的精氣藏於心,也就是藏於心藏系的神經細胞內。


故病在五藏:五藏者,非指內臟器官的五臟。心為五藏之君主,若心藏出了問題,其餘四藏則失其主。也就是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都有機會出現問題,問題只是看心的病況嚴重程度。

“病在五藏”是指人體的情緒思維、肉體調控,全都出現了問題。


其味苦:火燒之物,其味必苦;不同者,在乎程度而已。

其類火:以南方炎熱,故配以火。

其畜羊:其性耐熱耐旱。

其穀黍:黍,俗稱“大黃米”,是生長於中國中原地區夏季乾熱環境中唯一產量多的五穀。


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熒惑星,也就是火星,是夏季出現的星。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脈者,經脈也;非指血管。

【黃帝內經·素問01】:”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因為五藏的心,是指人體中樞神經自主或不自主,發命令調控其餘四藏和全身的中心;而經脈就是傳遞心所發出命令的中樞神經列陣。所以,“中風”者,因心受損,或經脈受損,導致失去調控五藏和身體的能力。

“知病之在脈”是指心所傳達的命令不行或無命令可傳達之意,因為經脈的專責是為心傳達命令。今人體肉體調控出現了疾病,故知心藏生病。


其音徵:徵為火音。

其數七:七生火。

其臭焦:火燒的嗅味。


***


這是【黃帝內經】所含的本意,並非是後世醫家所誤解的內臟心臟器官和脈管。因為整部【黃帝內經】所說的,都是在說人體的神經系統,生病的是神經系統,治療的也是神經系統,無論是用藥或是針灸,都是針對神經系統作出治療。因為神經系統,就是大地上所有大型動物的本體。


西醫根本完全看不明白【黃帝內經】所說的內容,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明白一個活人是怎樣運作的。然而,這些無知者卻以其疏漏的人體知識,來批評【黃帝內經】是不合乎人體科學的醫學,強行將先進的中醫學拒諸門外。中國人真的是如此不懂先祖留下來的珍寶嗎?非要取西方的石頭而棄家中的寶玉不可。




易龍          13/08/2022










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

五藏(3a)

 五藏(3a)



【黃帝內經·素問04】: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



***


東方青色:在五行學說中,東方屬木。青色乃草木初生之色。

入通於肝:入通者,創中醫學這套醫學理論者,將五行學說的木配上人體的這一組活動表現(也就是神經活動表現)。而這組的人體活動,立論者稱其為“肝”。

為何稱其為“肝”?

肝者,人體的天干,也就是人體的陽氣。

東方,大地陽氣全年的起始;肝,就是人體陽氣全年的起始;所以,肝配五行的木,天干的甲乙;以五行全年的序列為木、火、土、金、水,天干的全年序列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開竅於目:人以目開而動,目閉而靜。東方,萬物始動,故開竅於目。

藏精於肝:人體活動的精氣藏於肝。

甚麼是人體活動的精氣?

就是能產生陽氣的東西,也就是說東方陽氣藏於肝。


這是天人合一的五行學說。


其病發驚駭:肝藏有病,其病為驚駭。

為何肝藏有病,其病發驚駭?

(凡讀書之人,對書上所說的理論,都必須不停發出疑問,直至找到合乎邏輯和乎合最基本道理上的解釋為止。這就是求學的精神,也是【大學之道】所說的”致知在格物”的科學研究方向。)

在五行學說來說,木(肝)以條達(暢通)為常;也就是說風以流動為風,若不流動,就不再是風了。這種情況,中醫學稱為“氣滯”。所以,肝藏以氣滯為病。

人體氣滯的表現在那?

人體氣滯的表現在胃,不在肝臟器官。在五行學說中,可以說是木克土的表現。實質是胃神經為風寒所傷,傷及胃陽,導致裡生脹滿,腸胃運化無力。

由於胃陽受損,無法穩定激活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導致神經系統的協調出現了問題。驚駭,只是神經系統不能正常協調運作的較突出明顯的情志外在病徵表現,事實上,還有其他大大小小一連串各種疾病的出現。

其味酸:草木者以酸味為常,其中包括草酸、維生素C、以及其他各種的植物酸。

其類草木:大地的生機表現在草木。

其畜雞:在人所飼養的禽畜中,以雞最先迎接大地陽氣而動。

其穀麥:五穀中,以麥能在春天較寒涼的環境中生長,而其色青。西藏人稱麥為“青稞”。


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歲星,也就是木星。

為何以歲星應五行的木?

以歲星的公轉為近乎12年,應地支的12位處,也就是黃道十二宮。歲星每換一位處,就是新的一年,也就是春天的來臨。

是以春氣在頭也:以頭為人體陽氣的起始。

其音角:五音配五行,角為木音。

其數八:在【河圖洛書】中,天一生水,二生火,三生木,四生金,五生土,這是天數。

大地生萬物,故六(五加一)生水,七生火,八生木,九生金。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肝藏主動。人之動在於肌肉筋腱的運作,故肝藏有病,人的活動能力就會下降,其外在的表現就是筋腱的活動能力下降。

“其病發驚駭”與“知病之在筋”有何差別?

“其病發驚駭”是情志上的疾病,“知病之在筋”是肉體上的疾病。也就是說,肝藏發病,可以出現情志或肉體上的疾病。

其臭臊:類似海水的嗅味。


***

在【黃帝內經】的文章中,就算小小的幾個字,讀者必須明白其背後的含意,才能真正明白和了解當中的意義,才能明白其正確的醫理所在。若只著重於字面上的解釋,是永遠讀不通【黃帝內經】的。


醫道窮,窮在後學者的不學無知。


***




易龍        11/08/2022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五藏(2)

 五藏(2)



何謂【黃帝內經】中的“五藏”?


五藏者,是因五行學說所產生的人體神經系統的五種功能。這五種功能是能夠將人體的神經系統歸納起來,以完整全面的醫理去解釋人體神經系統的所有運作、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04】:

”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


八風:四時之風。東南西北加上偏東偏南偏西偏北八方吹來的風。

發邪:發動令人體生病的邪氣(病毒)。人體受風寒,則發動人體中的邪氣。

以為經風:正常四時之八風,令人體受風寒而發動人體邪氣生病,這種風稱為“經風”。

觸五藏邪氣發病:經風令人生病的原因在於使五藏(神經細胞)受寒,觸發五藏中之邪氣(神經細胞中的病毒),而令人體發病。


然而,“發邪”與“發病”是兩回事,不能混然一談。


看看【黃帝內經】給“發病”的定義和機理。


【黃帝內經】早已明白到甚麼是人類所說的疾病,就是今天西醫所說的“發炎”(典型症狀:紅、腫、熱(發燒)、痛(輕者為癢))。

而要出現“發炎”的情況,【黃帝內經】也清析的解說了,就是只有病邪(病毒),或免疫系統(衛氣)單一的出現,是不會發病(發炎)的;只有兩者相遇上,才會發病。

這一醫理,在後世的【傷寒論】中也再次重申說明。不過,這一醫理,除了醫聖張仲景,極少人能明白過來;結果,造成日後千差萬錯的所謂各醫家學說,還發展出走回原始醫學(跟西醫學一樣)的“溫病學說”來。


只有明白發邪與發病是兩樣的東西,讀【黃帝內經】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醫理,也才能明白到為何在某些條件下人才會發病,明白到西醫自己也不明白的免疫抑制治療的真正機理所在。


事實上,【黃帝內經】在發邪和發病的醫理上,早已為後學者作出了定義和解釋。


八風或邪風,若是造成人體體溫流失的,只會造成發邪的情況;若能提升人體溫度的話,則能提升人體原本較弱的免疫系統,造成發病的現象。所以,一風可發邪,也可發病病,要看當時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也就是其人的免疫力)。


【黃帝內經·素問35】:

“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


這段經文,是以【黃帝內經】當時人所觀察到的人體表現來解釋發病的機理。由於風邪必定由外而入,所以,衛氣(免疫系統)與外來的邪氣相遇(在風府),則發病。這是正常免疫力的人的反應。若免疫力低下的人,腠理開,邪氣入,人體即時是不會發病的,只會在回暖時成為“溫病”。



【黃帝內經·素問35】:

“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

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

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

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黃帝內經·素問35】:

”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以上是人體發邪和發病的機理所在。讀【黃帝內經】或習醫之人必須徹底明白這一醫理,才不會走錯醫道。



【黃帝內經·素問04】: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人體為何會被經風所傷?

原因是四時經風,也會被邪風所勝。所謂邪風,讀【黃帝內經】之人必須弄清,就是氣溫的改變;而這氣溫的改變,根本就是針對人體體溫的流失速度而言,並不只局限於天氣的改變影響。(這一點是讀死書的人最難理解的,也是歷代庸醫家的歪論根源。)

四時之勝者,就是在當時保暖的情況下,外在環境溫度的改變。(這是四時八風所勝的要旨。)


春勝長夏:長夏,在盛夏過後,秋涼之前,是全年最炎熱的時日。其保暖措施是最低下,只要溫度稍為下降,就會令人體受寒,“觸五藏邪氣發病”。春勝長夏,也就是在長夏出現春天的氣溫,足以令人生病。這就是為何在熱帶氣溫國家或炎夏的香港,有那麼多人患上外感確診(新冠確診)的原因。其元兇就是冷氣和冷凍飲食,這些就是春勝長夏的表現。


長夏勝冬:長夏勝冬,本為好事。為何會出現在因氣候相勝發病的這一章中,用以來解說五行相勝發病的病因?

【傷寒論】說了,君子慎密。

在寒冬的環境中,出現了炎熱的環境,人體就會出汗受寒,

“觸五藏邪氣發病”。

另外,在寒冬的日子,突然溫度上升,會將原本免疫力較弱的人免疫力提升,出現【傷寒論】所說的“溫病”。


冬勝夏:這跟春勝長夏是同一的原理,只是嚴重性的不同,以及配合五行學說來說而已。


夏勝秋:這跟長夏勝冬是同一的原理,只是嚴重性的不同,以及配合五行學說來說而已。


秋勝春:在回暖,保暖措施鬆懈的情況下,突然吹來涼風,“觸五藏邪氣發病”。

這是涼勝溫致病的觀念。

因為春回大地,人民出外活動,若突然有涼風吹襲,則會對呼吸道造成外感風寒疾病。


所謂四時之勝也:這就是四時邪風致病的原因所在。


【黃帝內經】這段文的要旨在於說明氣溫的改變,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並不是單純的五行理論,或是與醫學無相關的五行學說;是讀【黃帝內經】之人必須明白的致病機理。不然,無法明白病因的由來,不能作出對應的治療。



【黃帝內經·素問04】: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東風生於春:春天吹的是東風。因為是從大海吹來,所以是溫暖、濕潤的氣流。

病在肝俞:甚麼是肝俞?

肝俞,是肝陽氣所注;也就是說傷在肝之陽氣。所以,病在肝陽氣的運作。

在頸項:因天氣回暖,頭項是人體最常露於寒氣中受寒的部位。所以,天氣回暖,頭項是最常見發病的部位(溫病)。

而東風之寒,只能傷到保暖較差的頭項;所以,春暖,以頸項以上的發病為常見。


南風生於夏:夏天吹的是南風。因為是從赤道吹來,所以是溫熱的氣流。

病在心俞:心俞,是心陽氣所注;也就是說傷在心之陽氣。所以,病在心陽氣的運作。

中醫學所說的心,除了心藏,都是指胃而已。這在【傷寒論】已經表露無遺。

也就是說病在胃。

在胸脅:隨著天氣轉熱,受風寒的情況由頸項擴大至胸脅。同時,因為胃的不適,連及胸脅,易出現胸脅脹悶不適。


西風生於秋:秋天吹的是陸風。因為是從西面大陸吹來,所以是乾燥、涼爽的氣流。

病在肺俞:肺俞,是肺陽氣所注;也就是說傷在肺之陽氣。所以,病在肺陽氣的運作。

秋涼,吸入寒涼空氣,則直接令肺受寒。

在肩背:因保暖不足,肺和肩背而外感風寒不適。


北風生於冬:冬天吹的是北風。因為是從冰天雪地的北方吹來,所以是寒冷的氣流。

病在腎俞:腎俞,是腎陽氣所注;也就是說傷在腎之陽氣。所以,病在腎陽氣的運作。

在腰股:天寒地凍,人必須有好的保暖,才不至受寒。若不慎受寒,中而即發病者,是為“傷寒”。患傷寒者,其腰股、手腳關節必痛。


中央為土:意思是指沒有被風寒所傷。

病在脾俞:脾俞,是脾陽氣所注;也就是說傷在脾之陽氣。所以,病在脾陽氣的運作。

沒有被風寒所傷,卻傷在脾陽。為何?

長夏雖不為風寒所傷,卻傷在飲食上。因天氣炎熱,故喜飲食寒涼、生冷。

在脊:傷在肌肉也。脾藏,主宰人體神經細胞活動的功能,其外在活動表現從肌肉的活動能力可以明顯看見。


【黃帝內經】只是以五藏俞來述說以上的五行與季節的配合;實際上,陽氣的受傷,要因人看實質部位的受寒。

而發病的部位,以人體受寒的次序和程度來說,只是配上五行而已;所以,這段經文令不明病因的習醫者,根本無法理解。


【黃帝內經·素問35】:

”歧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這段經文已經解說,實際上人體的風府無常,那處受風寒發病,那處就是風府。

同樣,人的發病並不是真的跟隨著死的季節規律而發病。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春氣者,病在頭:以頭部受寒最嚴重,因頭項在寒冷的環境下保暖不足。

發病,必須有陽氣(衛氣),以頭為人體陽氣最盛之處。

夏氣者,病在藏:以胸背保暖不足,生冷食物傷於脾胃。

此時,人體陽氣旺盛,在寒冷時被寒冷所傷的部位,都有機會發病。

秋氣者,病在肩背:以肺保暖不足,吸入冷空氣之過。

冬氣者,病在四支:以其人胃陽為風寒所厥,四肢保暖不足。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故春善病鼽衄:鼻炎和鼻出血(鼻損)常見於春天。因頭項陽盛,又受寒嚴重。

仲夏善病胸脅:胸脅疾病常見於盛夏。因全身陽盛,以中焦為寒氣所困,故出現胸脅不適。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泄瀉、裡寒常見於長夏。因下焦陽盛,又腸胃為寒凍、生冷飲食所傷,故出現中、下焦疾病。

秋善病風瘧:風寒外感常見於秋天。因肺為冷空氣所傷。

冬善病痺厥:四肢麻痺、冷凍,常見於冬天。因天氣寒冷,人體保暖不足所致。痺厥,是邪氣傷及根本,也就是傷及人體神經細胞所致;嚴重者可出現凍瘡或組織壞死。(這是糖尿腳的根本病因所在。)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故冬不按蹻:按,手的活動;蹻,腳的活動。意思就是說勞動。

也就是說,在冬天勞動(也就是今天人所說的運動),是人體生病的根源。

為何?

不是運動有益於人體嗎?


運動,就是前人所說的勞動。動物的勞動是為了尋走食物,或逃避敵人;並不是為運動而勞動。

人在勞動時,不但消耗人體的資源,更是會產生大量的熱,導致人體大量出汗,撤去人體保暖的東西。如此,則令人體處於極易受寒(體溫流失)的狀況。這就出現了”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的情況,更何況在嚴寒的冬天。



【黃帝內經·素問04】: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甚麼是人體的精,也就是人身之本?

可以產生陽氣的東西,就是人體的精,也就是人身之本。

故藏於精者:人體能夠產生陽氣的東西,就只有氧氣和血糖(葡萄糖)。氧氣是不能藏於人體的,也不用藏,因為你只要呼吸就有。

然而,只有血糖,人必須通過食物攝取,而且必須有多餘量才可以藏。

也就是說,在冬天裡只有足夠的陽氣才能保暖禦寒,

在冬天若能保暖,則不會出現”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的情況,也就不會出現隨後所說的疾病。



這是【黃帝內經】以五行學說,配合五藏、五時來解說八風就是人體生病的病因。其關鍵就是“受風寒”。


*****

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切忌斷章取義,切勿以自己有限的知識去理解、強解,要以經典中的前文後理來解釋經文,才不會曲解、錯解書中的醫理。


*****




易龍           10/08/2022









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五藏(1)

 五藏(1)



【黃帝內經·素問01】: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肝氣衰,筋不能動“

為何肝氣衰,筋不能動?

到底甚麼是“肝氣”?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是抽象的東西嗎?

是根本不合乎人體基本解剖生理學的東西嗎?

還是後世人根本看不明,錯誤理解了【黃帝內經】的本意?


“天癸竭,精少。” 也就是說男子的生育能力下降。

肝氣衰,又為何與生育能力下降有關?

到底【黃帝內經】中的醫學理論,是否胡說八道,像今天的西醫學一樣,你喜歡怎樣說就怎樣說,完全無科學邏輯可言?


”腎藏衰,形體皆極“

腎藏,是指甚麼?

腎藏衰,又如何與“形體皆極”相關?


就這【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章的其中短短一節,世上讀【黃帝內經】的人,有幾人思索清楚當中的意義何在?

真的明白自己吸收到的是文字表面的描述,還是當中包含的意義?


世上絕大多數人閱讀,都是吸收文字表面的描述意思,並不能徹底了解文字中的含意;尤其是閱讀中國古文,文字中的含意,遠超過文字表面的描述千百倍。


然而,要徹底明白【黃帝內經】文字包含的意義,讀者必須對人體的運作(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生理學)有徹底的了解,不然,是不能理解【黃帝內經】的內容;因為整部【黃帝內經】所說的,除了穴位,全都是活人運作的結構表達,並不是死人的解剖結構。


為何【黃帝內經】只說活人運作的結構表達,而不說死人的解剖結構?


因為在【黃帝內經】時代的人,已明白到治病是活人的事,死人的結構是治不了病的。所以,習醫之人,只有明白這一觀念,才能明白到甚麼是治病,才能看得明【黃帝內經】。


何謂五藏?

這是一個想學習好中醫學的人必須要明白的要旨,因為這是【黃帝內經】人體醫學理論的核心。弄不清甚麼是五藏,學習之人根本就不能腳踏實地的學習,對自己所學習的東西學得虛無飄渺,總是覺得不乎合真實的人體醫學。這樣的學問,還能繼續發展下去嗎?倒頭來,還是原地踏步,或是走回頭路,更糟的是邪說歪理叢生,禍害蒼生。這就是自【黃帝內經】以後,歷代直到此時,中醫學發展的實況。


五藏與五行學說又是甚麼關係?

若沒有五行學說,【黃帝內經】中根本就不存在五藏。為何?


【黃帝內經·素問11】:

“魄門亦為五藏,使水穀不得久藏。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

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以上就是【黃帝內經】對五藏和六府的定義。



七八:男子到了約五十六歲。


肝氣衰:在【黃帝內經】中,凡說五藏的,都是五藏氣,也就是五藏的功能,除了腎。因為【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腎,就是人體的神經細胞本身;而五藏氣,就是人體神經細胞的不同功能。

所以,肝氣,是指人體神經細胞調控的功能。【黃帝內經】以”將軍“來形容這調控功能,就如行軍調兵遣將一樣。

肝氣衰,也就是調控功能走下坡,軍隊對軍令的服從性下降。


筋不能動:神經對關節活動的調控功能下降,導致肌肉收縮無力。

由於關節四周是布滿筋腱、靭帶,所以,關節的活動能力就與筋成了掛勾。


天癸竭,精少:神經對生育器官的調控功能下降,令生育功能下降。


腎藏衰:腎藏,就是指人體的神經細胞,以及其潛藏的活動能力。腎藏衰,就是人體的神經細胞基本功能,以及其潛藏的活動能力都下降。

由於腎藏是指人體的神經細胞,所以,腎是人體的先天之本,也就是說,在母體中胎兒的神經細胞發展,斷定了日後出生後人體的強弱。


形體皆極:必須先有腎藏衰的前題下才會發生,因為整個人體的形體結構,是隨著人體神經細胞的活動能力而變化。

在現實的人體中,神經細胞生長到那裡,受其調控的細胞組織就生長到那裡。

腎主骨,這一真實的情況是神經細胞延伸到那裡,骨就生長到那裡。而骨質的密度,更是無時無刻由神經細胞感受骨所承受的壓力而作出準確的調控。




易龍      06/08/2022










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兩感於寒而病者

 兩感於寒而病者




【黃帝內經·素問31】: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傷寒論】:

“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黃帝內經】這小小的一段話,到底說出了傷寒病的甚麼?


甚麼是傷寒病?


【傷寒論】: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這段文字說明了傷寒病的由來。就是說,人在嚴寒的環境下,因保暖不足,被寒氣所傷,導致身體出現不適的疾病情況;這種疾病稱為傷寒。


【傷寒論】: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


”太陽受病也“,就是病發於太陽經脈。因頭後、項背、腰脊屬太陽經,故出現“頭項痛,腰脊強”的病症。


【傷寒論】: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


”陽明受病也“,就是病發於陽明經脈。因鼻、目、面、胃屬陽明經,故出現“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的病症。


【傷寒論】: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少陽受病也“,就是病發於少陽經脈。因耳、人體兩側屬少陽經,故出現“胸脅痛而耳聾”的病症。


為何人體被風寒所傷,三陽經會出現以上的病症?


風寒,就是人體受了風寒的意思。當人體受了風寒,體溫下降,神經細胞內的病毒釋出。病毒入血就會導致發燒,污染周圍組織,就會導致受污染組織發炎,出現紅、腫、熱、痛,所以,受牽連的肌肉繃緊、疼痛,受牽連的關節紅腫、疼痛。


是否一定是太陽經先受風寒?


太陽經又是甚麼意思?


傷寒,就是人體受了風寒。

傷寒,就是今天的嚴重感冒,也就是嚴重的病毒感染。


感冒和傷風,都是病毒感染。


哪傷寒、感冒、傷風有何差別?


在過往,醫學專家會給你說,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或感冒病毒導致,傷風是由傷風病毒導致。


事實,並不是這樣。傷風、感冒、傷寒三者的差別不在於病毒的不同,其差別只在於人體受風寒的程度;只是上呼吸道(鼻、咽喉)受了風寒,其中的病毒活躍釋出導致的炎症,臨床上一般稱為傷風;若然上呼吸道加上其他身體部位受了風寒,其中的病毒活躍釋出導致的炎症,臨床上一般稱為感冒;至於傷寒,是整個人體嚴重受了風寒,病毒活躍釋出導致的炎症是廣泛性的(這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嚴重感冒),是可以令人喪命的。


世上所有寄居於人體的病毒,都可以導致傷風、感冒、傷寒,因為這三者臨床症狀就是人體免疫系統清除釋出病毒或病毒蛋白的發炎反應,與甚麼病毒感染絕對無相關。


患上感冒是否會導致發燒,要因應受風寒的程度;如果有大量病毒釋出入了血液,就會出現發燒的發炎反應。傷寒是嚴重的感冒,所以患傷寒的人出現發燒的情況更常見。


發高燒對人體有害嗎?會奪人性命嗎?


發高燒只是因人體受了風寒,大量病毒(各種的病毒)釋放入血,觸發了人體發炎機制的表現。當人體有大量病毒活躍釋入血的時候,全身體其他部位自然也有大量病毒(各種病毒)從神經細胞釋出,導致神經發炎,周圍組織發炎(其中常見的有關節炎、筋腱炎、肌肉炎、皮膚炎、肺炎、腸胃炎、咽喉炎、尿道炎等等。),同時因為神經細胞內的病毒大量活躍繁殖,導致堵塞了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甚至於停頓(死亡)。


病毒感染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於神經細胞的病毒大量活躍,堵塞了神經細胞的運作,和大量釋出細胞外,污染阻礙了神經細胞的運作;並不是因為發燒燒壞腦或導致人死亡;相反,若抑壓了發燒,會令細胞內的病毒繼續活躍繁殖,持續釋出,同時也減低了人體免疫系統清除細胞外病毒和病毒蛋白的速度,導致更多神經細胞受到病毒感染和污染,繼而更多神經細胞的運作失常,令人體更大機會死亡。縱然死不了,也會出現身體虛弱或嚴重虛弱的情況。


所以【黃帝內經·素問31】說,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就是這個意思。因為發燒是人體清除病毒的免疫機制。



甚麼是“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


【傷寒論】: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

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

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根據【傷寒論】自身的述說,只有病發於陽經才會發燒,病發於陰,是不會發燒的。


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病發於陽和病發於陰的意思。


病發於陽經,就是發炎症狀的表現;病發於陰,就是病發於神經細胞內,也就是病發於藏(臟)。


若病發於陰,病人就有很大的死亡危機,縱然不死,也必然嚴重衰弱。


單獨病發於陰已經很大機會令人致命,同時加上病發於陽經,陰陽兩病,其死亡率就更高了。這時,病者的發燒和其他免疫力若被消炎退燒藥、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寒涼的清熱中藥抑制,可說是必死無言。


當人體真正出現陰陽同病時,就是說明了人體的病毒整體都在活躍,並不局限於其中兩經的部位。這才是真正令人致命的原因。



陽經者,其經脈的本體在中樞神經的陣列,不在皮表;在皮膚、筋腱、肌肉的只是穴位,是中樞神經延伸到皮表的神經末梢。


太陽經者,以其神經末梢所分布的部位是人體與外界接觸最多的部位,也就是受陽光照射最多的部位。


陰經者,以經脈的形成來說,跟陽經是同一的結構和分布的理論。只是,在【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陰,往往是指病發於五藏(臟),也就是說病發於神經細胞內,並非說病發於陰經。


何以見得【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陰大部份是指病發於藏?


若病發於經脈,無論是陽經或陰陽,都是發炎反應,都可以發燒的。


現代的西醫藥和中醫的清熱藥,都是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治療,對治療病毒感染來說,不但沒有治療作用,相反,是引狼入室的行為。這些所謂的治療,為世上帶來更多“兩感”的病人。


若然再加上多吃生冷寒涼食物,以植物纖維為主飲食,導致人體嚴重營養不良;又再加上嚴寒環境,因已受破壞的人體不懂保暖;人體的免疫力就會嚴重下降。如此身體,豈有不暴發病毒感染,又豈有不死之理。




易龍            22/02/2022






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世上無”熱氣“(2)

 世上無”熱氣“(2)



“熱氣”,就是世人所說的”上火“。


世上的人真的有“熱氣”存在嗎?


甚麼是“熱氣”?

甚麼人會出現“熱氣”?


就是這個“熱氣”觀念,將人體的體質分為所謂的”寒底“、“熱底”。


人體真的有”寒底“、“熱底”之分嗎?


【黃帝內經·素問18】:「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


在【黃帝內經】的講述中,人,只分為沒有病的“平人”,和有病的“病人”。而後世所”寒底“、“熱底”的人,都是病人,並不是人的體質。只是因病的深淺程度不同,而出現了寒熱不同的病症;後世所謂的醫家又誤解這些寒熱的病症為人的體質,才導致有”寒底“、“熱底”體質的說法。


人為何在病時會出現不同寒熱的病症?


後世人將病人以溫陽或是清熱的不同治理方向,就是在以上問題上弄不清,才會出現錯誤的治療。


【黃帝內經·素問18】:「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人寒熱病症的出現,就在於“胃氣”出了甚麼問題上。


【黃帝內經·素問62】:「歧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 這就是關鍵所在。

人以一元氣運行全身,在內者稱“陰氣”,在外者稱“陽氣”;這是【黃帝內經】自己定的定義。然而,一元氣就是五藏(臟)所產生的陽氣(因產生於五藏,五藏在內屬陰,故又稱“陰氣”或“陰精”。這也是【黃帝內經】中有解釋的。)。


所以,【黃帝內經】開章明義就說明陽氣的生化、運行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的重要性;因為人的生病就是人體的陽氣生化和運行出了問題,最終導致衰老、死亡。


“胃氣”又是甚麼?


根據【黃帝內經】的講述,“胃氣”就是人體陽氣生化和推動陽氣運行的最重要源頭。


甚麼是人體陽氣生化和運行的表現?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人體陽氣生化和運行表現,就是人體神經細胞活躍性和運作性的表現。因為【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五藏,就是指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


“胃氣”,實質是指腦幹神經細胞的活躍和運行表現。(這一點,【黃帝內經】在脈象的表現上已經說明了。)因為胃部就是受調控於腦幹上第十對的迷走神經。

不單是胃部,人體胸腹腔中的五臟器官,都是受調控於腦幹上第十對的迷走神經。

所以,胸腹腔中器官的功能,可以直接反影出腦幹神經細胞的健康狀況。這就是真正中樞神經系統五藏與胸腹腔中五臟器官的關係。


“胃氣”,生化於中樞神經系統(五藏),繼而往外走身軀、四肢、胸腹腔中的五臟器官,尤其是腸胃,溫煦這些器官組織。


當人體受了風寒(【黃帝內經】以“厥氣”來講述,意思就是厥止陽氣的運行和生化。),陽氣的運行就會受阻。


若寒氣在表(在表,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病發於陽,意思是病邪出現在神經細胞外。),人體若有正常的免疫力,就會出現發炎症狀(發燒是發炎的典型症狀之一。)。這也是【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三陽經。


這時的病邪(病毒)若不盡快清除,病邪就會再次鑽進神經細胞(再次進入五藏。)。所以,【傷寒論】嚴嚴的強調,有表症若不先解表,是為“逆治”。因為外感(表證)不盡快治癒,必定為日後帶來重病、加速衰退、折壽。


另一方面,若人體的免疫力低下,那些受病毒和病毒污染的普通細胞會安然存在。但當人體受熱或吃喝了溫熱的食物時,人體的免疫力就會開始清除那些受污染的細胞,就出現了發炎的現象。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熱氣”、“上火”。

這時候,病者只要服用西藥消炎藥、類固醇、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大劑量的維生素C、中藥的清熱藥、或一些寒涼的飲食,就可以暫時將人體的免疫力壓抑下去,發炎也就會暫時減少或消失。


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熱氣”、“上火”,以及其治療和預防的方法、飲食。


然而,根據【傷寒論】,這種對“熱氣”的治療,是“逆治”,是找死的治療。


哪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甚麼?


以上已經說了,“熱氣”的因由在於受了風寒。所以,當用溫陽散寒的方法解表治療。也就是再加強人體的免疫力,將污染周圍細胞組織的病毒或病毒蛋白盡快清除,避免這些毒物再次鑽進人體的神經細胞內。


所以,溫裡散寒才是治療“熱氣”的正確方法。在臨床上,所有經常出現“熱氣”的病人,在接受溫裡散寒治療後,基本上以後都甚少再出現所謂“熱氣”的症狀。


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必求於本”。


【黃帝內經·素問05】:「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漢書·藝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日: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漢書】為何說“故諺日: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這裡說的”中醫“是中等的醫治。


【漢書】所說的現象,就是西漢時期人民治病的情況。

到底西漢時期,醫者用甚麼方法治療?

在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自序中,可以推斷出那時期的主流治療方法必定是清熱法。


其實,【黃帝內經】也是說了,清熱治療的為害。


【黃帝內經·素問13】:「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以為可攻”,就是清熱治療。


清熱法有何害處?


所有人的身體結構都是一樣,並沒有甚麼“熱底”、“寒底”之分。人的體質只有強弱之分。


甚麼是強弱之分?


所謂強者,就是那人在母胎時所受的病毒量較少,神經的發展較強健;弱者,就是那人在母胎時所受的病毒量較多,神經的發展較差,嚴重者,就是所謂的先天不足。


人的郁熱是因為受風寒所困而導致,並不是真的有過多的熱;所以,只要散開風寒(厥氣),陽氣自然可以往外散佈,溫煦人體裡外。並不是要清裡熱,導致人體陽氣受到削弱,使風寒(厥氣)更是深壓,最終導致陽氣生化出現問題,人體也就出現了徹底虛寒的狀態。


【黃帝內經·素問70】:「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黃帝內經·素問47】:「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黃帝內經·靈樞01】:「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鍼害畢矣。」


【難經】:「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人體被風寒久困才會積熱郁裡。


人體為何被風寒久困,這才是人有郁熱或所謂“熱氣”的病因根本所在。究其病因,就是因人體虛(免疫力不足),才會被風寒久困。


人體既然因虛而風寒久困,醫者還以清熱方法清除人體陽氣,不就是【黃帝內經】和【難經】所說的“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損不足而益有餘”、”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嗎?


中醫所說的虛就是陽氣虛,所說的有餘就是邪氣有餘。若削弱陽氣,其後果必定是增益邪氣。


這就是【漢書】所說的有病不治,勝過多數治療的原因。


【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神農本草經】,甚至【漢書】都不斷去提醒醫者陽氣(正氣)的重要性和其生死存亡的關鍵性,但讀這些經典的人甚少明白其中的教導,依然是以害人的清熱法為主流醫學治療病人,折人天年。


事實上,中醫藥的清熱法就等同於西醫藥的治療。




易龍       17/02/2022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饑荒的飲食

 饑荒的飲食



飲食,是甚麼的一回事?


人類的科技是在進步的,但智力和科學邏輯思維,都在不斷的倒退。為何會是這樣? 又有甚麼證據證明這種現象?


其中一項重要的證據,就是人類飲食方向的錯誤和醫學理論的大倒退。


【黃帝內經·素問22】: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


今時今日的飲食觀念,與【黃帝內經】時期的飲食觀念有何差別?


以上的【黃帝內經】,有許多中醫,甚至不是中醫的人都讀過,看似易明易解,卻是誤解一通,導致誤人無數。


“毒藥攻邪”,這一句,【黃帝內經】開章明義已經說明了甚麼是食物和毒藥的功用。

這個一弄錯,甚麼是食物,甚麼是毒藥,甚麼是治療,甚麼是飲食,也就不用再說了;因為再說下去,也只會越說越錯。


“毒藥攻邪”,就是說以有毒的東西(今時之人所說的食物)來治病。


甚麼是毒藥?


【黃帝內經】隨之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這些就是食物,不是毒藥。也就是說,不是以上所說的,就是毒藥。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這些東西有甚麼特點,為何可以作為食物?


”五穀,五果”,其味甘甜,含豐富澱粉質,提供糖分給人體,為人體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因素,就是能量。同時,人體以糖轉化為脂肪,為人體提供建構細胞的原材料。


”五畜“,含豐富蛋白質,為人體的建構提供了原材料。更重要的,蛋白質是建構人體中令人體能夠正常運作酶的原材料。


所以,在五味中,只有甘甜味是食物;酸、苦、澀、辛味都是毒藥。也就是說,進食酸、苦、澀、辛味所謂食物的人,實際上是在食毒藥,對人體進行治療。


酸、苦、澀,是寒毒;辛,是熱毒。


一般人對毒藥的觀念都有錯誤,就是毒藥必定令人致命。


所謂毒藥,就是會改變人體正常功能的東西(化合物);因應程度的不同(也就是毒性的大小),有不同程度中毒的反應;輕者,只會令人不適;重者,才有機會令人致命。


“五菜”,這不是食物嗎?


”五菜為充“,這話已經說明了。就是說“五菜”作為補充、充饑之用,並不是正常主要的食物。也就是說,在正常食物(五穀)不足的情況下,以”五菜“來充實肚腹。然而,“五菜”真的是只能充實肚腹,並不能提供正常的養分(澱粉質和蛋白質)給人體,因為只有大量不能消化的植物纖維。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是甚麼意思?


“氣”者,寒涼溫熱也。

”味“者,五味也。


”氣味合而服之”,就是寒熱、五味的選配,以違到飲食的目的,就是”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就是說,在正常飲食中,五味溫熱的配合,是以治病附於飲食之中。因此,“五穀”、”五畜“為正常飲食,“五果”、”五菜“為治病的輔助飲食。


今時之人以“五果”、”五菜“為正常飲食,減少或避免食“五穀”或”五畜“。


正常人的飲食,只在饑荒缺乏“五穀”的情況下,才以”五果“、“五菜”來充饑保命。


同時,今時之人服食”五果“、“五菜”不理會其寒熱五味之分,更以寒涼、酸苦澀為有益食物。


這種以饑荒飲食,又不理會寒熱的飲食方式,根本就是自伐陽氣,自我折壽的行為。為何可以說成是健康飲食?


不要作無知的人,胡亂聽從那些錯謬專家的謬說。不然,不但害己,也會為害自己的親人。



【黃帝內經·素問14】: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柰何?

歧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帝曰:何以然?

歧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黃帝內經·素問70】: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

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易龍        03/02/2022









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天癸至

 天癸至



【黃帝內經·素問01】: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黃帝內經·素問01】: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何為“天癸”?

自【黃帝內經】以後,一直都沒有一個正確的說法。


現代的醫家將“天癸”直接解釋為荷爾蒙。

這個解釋合理嗎?

合乎【黃帝內經】的原意嗎?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從以上這句話中,”天癸至“帶出來幾個結果。

1. 任脈通,

2. 太衝脈盛,

3. 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任脈通”是何解?

難道任脈在二七前是閉塞的嗎?

人體身上任何的一條經脈都不能閉塞。“通”的意思是指”通泰“之意,也就是經氣旺盛的意思。並非說在二七之前任脈堵塞不通,待二七之後才開通。這一道理跟天地之氣的“春泰”、”秋否“是同一樣的。


而任脈之主在於胃,這是所有醫者必須知曉的。


“太衝脈盛”也就是直接說明了沖脈旺盛的意思,跟“任脈通”是同一的意思。

根據【黃帝內經】的述說,先有任脈旺盛,才有”太衝脈盛“,才有“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月事以時下“就是行月經。

”故有子”就是能夠懷孕生子。


“天癸”到底是甚麼?

能夠有這麽大的能力,影響男女的任脈功能,也能夠影響人的腎氣盛衰。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天癸竭”就是”天癸“衰竭的意思。



“天癸”者,當不是指一種實在的物質東西。


【黃帝內經·素問68】: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歧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帝曰:求之柰何。

歧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天氣始於甲“,而終於“癸”。

天干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乃陽氣之序列、走勢。


所以,“天癸”,應該是指天氣(陽氣)的走勢,並非是特定的一種東西。

“至”,就是達到某種旺盛的程度的意思。從以下【黃帝內經】的內容和【禮記·43大學】可以看到其意義。


【黃帝內經·素問09】:

”歧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勝。

歧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

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


“氣至之時”,就是指某種氣候旺盛之時。


【禮記·43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得到智慧。也就是提升知慧的意思。


所以,根據【黃帝內經】的解釋和當時人的用字意義,”天癸至“應該是指人體陽氣達到某種程度,人體的不同器官功能也隨之發展,發揮其應有的正常功能。


當人體的陽氣走下陂時,人體所有器官的功能都會隨之走下陂,其中明顯的就是人體生育的功能。人體也就是明顯走進了衰老的階段;繼續隨著陽氣的衰退,逐步走向死亡。


甚麼是人體的陽氣?


人體的陽氣就是人體神經細胞功能活躍的表現。而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就是【黃帝內經】所說“五藏”的真體。

五藏氣(後世所說的元陰之氣),也就是人體的陽氣,由此而生,也由此而絕。


所以,人的陽氣只有逐漸衰敗,何來有多餘的陽熱可清?


清熱者,乃導致折壽、早衰之舉。為醫者當慎之!



易龍        20/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