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世上無”熱氣“(2)

 世上無”熱氣“(2)



“熱氣”,就是世人所說的”上火“。


世上的人真的有“熱氣”存在嗎?


甚麼是“熱氣”?

甚麼人會出現“熱氣”?


就是這個“熱氣”觀念,將人體的體質分為所謂的”寒底“、“熱底”。


人體真的有”寒底“、“熱底”之分嗎?


【黃帝內經·素問18】:「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


在【黃帝內經】的講述中,人,只分為沒有病的“平人”,和有病的“病人”。而後世所”寒底“、“熱底”的人,都是病人,並不是人的體質。只是因病的深淺程度不同,而出現了寒熱不同的病症;後世所謂的醫家又誤解這些寒熱的病症為人的體質,才導致有”寒底“、“熱底”體質的說法。


人為何在病時會出現不同寒熱的病症?


後世人將病人以溫陽或是清熱的不同治理方向,就是在以上問題上弄不清,才會出現錯誤的治療。


【黃帝內經·素問18】:「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人寒熱病症的出現,就在於“胃氣”出了甚麼問題上。


【黃帝內經·素問62】:「歧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 這就是關鍵所在。

人以一元氣運行全身,在內者稱“陰氣”,在外者稱“陽氣”;這是【黃帝內經】自己定的定義。然而,一元氣就是五藏(臟)所產生的陽氣(因產生於五藏,五藏在內屬陰,故又稱“陰氣”或“陰精”。這也是【黃帝內經】中有解釋的。)。


所以,【黃帝內經】開章明義就說明陽氣的生化、運行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的重要性;因為人的生病就是人體的陽氣生化和運行出了問題,最終導致衰老、死亡。


“胃氣”又是甚麼?


根據【黃帝內經】的講述,“胃氣”就是人體陽氣生化和推動陽氣運行的最重要源頭。


甚麼是人體陽氣生化和運行的表現?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人體陽氣生化和運行表現,就是人體神經細胞活躍性和運作性的表現。因為【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五藏,就是指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


“胃氣”,實質是指腦幹神經細胞的活躍和運行表現。(這一點,【黃帝內經】在脈象的表現上已經說明了。)因為胃部就是受調控於腦幹上第十對的迷走神經。

不單是胃部,人體胸腹腔中的五臟器官,都是受調控於腦幹上第十對的迷走神經。

所以,胸腹腔中器官的功能,可以直接反影出腦幹神經細胞的健康狀況。這就是真正中樞神經系統五藏與胸腹腔中五臟器官的關係。


“胃氣”,生化於中樞神經系統(五藏),繼而往外走身軀、四肢、胸腹腔中的五臟器官,尤其是腸胃,溫煦這些器官組織。


當人體受了風寒(【黃帝內經】以“厥氣”來講述,意思就是厥止陽氣的運行和生化。),陽氣的運行就會受阻。


若寒氣在表(在表,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病發於陽,意思是病邪出現在神經細胞外。),人體若有正常的免疫力,就會出現發炎症狀(發燒是發炎的典型症狀之一。)。這也是【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三陽經。


這時的病邪(病毒)若不盡快清除,病邪就會再次鑽進神經細胞(再次進入五藏。)。所以,【傷寒論】嚴嚴的強調,有表症若不先解表,是為“逆治”。因為外感(表證)不盡快治癒,必定為日後帶來重病、加速衰退、折壽。


另一方面,若人體的免疫力低下,那些受病毒和病毒污染的普通細胞會安然存在。但當人體受熱或吃喝了溫熱的食物時,人體的免疫力就會開始清除那些受污染的細胞,就出現了發炎的現象。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熱氣”、“上火”。

這時候,病者只要服用西藥消炎藥、類固醇、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大劑量的維生素C、中藥的清熱藥、或一些寒涼的飲食,就可以暫時將人體的免疫力壓抑下去,發炎也就會暫時減少或消失。


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熱氣”、“上火”,以及其治療和預防的方法、飲食。


然而,根據【傷寒論】,這種對“熱氣”的治療,是“逆治”,是找死的治療。


哪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甚麼?


以上已經說了,“熱氣”的因由在於受了風寒。所以,當用溫陽散寒的方法解表治療。也就是再加強人體的免疫力,將污染周圍細胞組織的病毒或病毒蛋白盡快清除,避免這些毒物再次鑽進人體的神經細胞內。


所以,溫裡散寒才是治療“熱氣”的正確方法。在臨床上,所有經常出現“熱氣”的病人,在接受溫裡散寒治療後,基本上以後都甚少再出現所謂“熱氣”的症狀。


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必求於本”。


【黃帝內經·素問05】:「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漢書·藝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日: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漢書】為何說“故諺日: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這裡說的”中醫“是中等的醫治。


【漢書】所說的現象,就是西漢時期人民治病的情況。

到底西漢時期,醫者用甚麼方法治療?

在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自序中,可以推斷出那時期的主流治療方法必定是清熱法。


其實,【黃帝內經】也是說了,清熱治療的為害。


【黃帝內經·素問13】:「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以為可攻”,就是清熱治療。


清熱法有何害處?


所有人的身體結構都是一樣,並沒有甚麼“熱底”、“寒底”之分。人的體質只有強弱之分。


甚麼是強弱之分?


所謂強者,就是那人在母胎時所受的病毒量較少,神經的發展較強健;弱者,就是那人在母胎時所受的病毒量較多,神經的發展較差,嚴重者,就是所謂的先天不足。


人的郁熱是因為受風寒所困而導致,並不是真的有過多的熱;所以,只要散開風寒(厥氣),陽氣自然可以往外散佈,溫煦人體裡外。並不是要清裡熱,導致人體陽氣受到削弱,使風寒(厥氣)更是深壓,最終導致陽氣生化出現問題,人體也就出現了徹底虛寒的狀態。


【黃帝內經·素問70】:「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黃帝內經·素問47】:「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黃帝內經·靈樞01】:「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鍼害畢矣。」


【難經】:「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人體被風寒久困才會積熱郁裡。


人體為何被風寒久困,這才是人有郁熱或所謂“熱氣”的病因根本所在。究其病因,就是因人體虛(免疫力不足),才會被風寒久困。


人體既然因虛而風寒久困,醫者還以清熱方法清除人體陽氣,不就是【黃帝內經】和【難經】所說的“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損不足而益有餘”、”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嗎?


中醫所說的虛就是陽氣虛,所說的有餘就是邪氣有餘。若削弱陽氣,其後果必定是增益邪氣。


這就是【漢書】所說的有病不治,勝過多數治療的原因。


【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神農本草經】,甚至【漢書】都不斷去提醒醫者陽氣(正氣)的重要性和其生死存亡的關鍵性,但讀這些經典的人甚少明白其中的教導,依然是以害人的清熱法為主流醫學治療病人,折人天年。


事實上,中醫藥的清熱法就等同於西醫藥的治療。




易龍       17/02/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