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能冬不能夏(4)

 能冬不能夏(4)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如何治理“陰陽更勝之變” ?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甚麼是七損八益?


七,乃陽氣之數;八,乃陰氣之數。


***


這裡的陰、陽解釋,不單是局限於人體部位的陰陽,也是整個宇宙的陰陽觀念解釋,就是【易】所說的陰陽解釋。


由於古人在解釋陰陽變化時,是根據當時人能理解的陰陽變化和範疇來述說,不會刻意每一句加以注釋;後世讀者若不明白前文後理,不理解宇宙的陰陽變化,則甚容易錯誤解讀陰、陽之意,導致離經叛道,走入岐途;因為在一句中的陰陽,已可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


七損,也就是陽氣受損。七受損,也就會變成“六”;六,乃陰氣盛之意。若六再損,則變成了“五”,也就是歸於泥土中。


八益,也就是陰氣增加之意。八增益,也就會變成“九”;九,乃盛陽之意。陽因外無出路(汗不出),故盛極;陽盛則出現“亢龍有悔”,路之盡頭。


然而,陽損並不難理解;陰增益,卻是還有一層面的解讀,就是人體寒邪陰寒之氣增加,深厥於人體內。由於外來的陰寒邪氣不斷增加,令人體陽氣深深郁結於五藏(陰),或令五藏產生陰氣(裡陽)無權,最終陽絕而亡。


***


人體陰寒邪氣的積聚解讀,與”八“益變為”九“的觀念是一致的,是這一走勢形成的因由解說。

所以,正確的解讀【黃帝內經】,其醫理是前後一致,與陰陽哲學也是沒有任何矛盾的;是不會出現自圓其說的現象(也就是吹水現象。)。


***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這一句的解讀,歷代以來都被絕大多數人錯誤解讀,結果,將人體變成了能夠產生陰寒之氣的雪櫃來解讀。(這些人的思維也是超越時空的思維,居然在現實中未曾見過的東西,也能想像出來。這些人只適合於武俠小說創作,若然為醫,必定禍及蒼生。)


【黃帝內經·素問01】: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黃帝內經·素問01】: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七”是女子身體陽氣的走勢,“五八”是男子身體陽氣的走勢。


“三陽脈衰於上”、“腎氣衰”有何差別?


兩者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在說人體的神經細胞運作功能在下降。

下降到甚麼程度?

後面的“面皆焦“、”髮始白”、“髮墮“、“齒槁”,就是可見的指標。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藏,由始至終都是在說中樞神經系統;所以,腎藏並不是指那泌尿器官的腎臟,是指人體的神經細胞(只有神經細胞才是人體的先天之本);腎氣,也就是指人體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


人體的陽氣(熱),最重要產自人體的神經細胞,基本上來自中樞神經系統。所以,隨著年紀的增長,神經細胞內病毒(風寒)的積聚增加,神經細胞的運作也越來越差,所以,產生的熱(陽氣)也越來越少。


【黃帝內經】稱五藏所產生的陽氣(五藏氣)為陰氣,以五藏屬陰的原故。因此,“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並不是說人體中的陰寒之氣自半,是說五藏所產生的陽氣減半,也就是說人體的神經細胞運作功能減半。

由於活物的活動必定依靠陽氣,陽氣減半,自然令人體出現“起居衰矣“。

神經細胞運作功能減半,人體的活動能力不會減半嗎?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說明了人體神經細胞進一步的衰敗,陽氣產生不足,對人體影響範圍的擴大。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陰痿“,五藏衰竭也;並不是指人體性功能的衰退。

由於五藏為寒邪厥阻而衰竭,陽氣產生出現了嚴重問題,導致人體出現半癱瘓狀態。而少量的陽氣因受寒氣厥阻,只出現在五藏周圍,不足以往下、往外宣發,故出現”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 的現象。


*****


【傷寒論】: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


對【黃帝內經】解讀的錯誤,導致中醫學錯誤的治療。


歷代主流中醫學以”陰氣自半”為腎藏陰寒之氣減半的意思,因此,人體內出現裡熱(也就是今天主流中醫學所說的陰虛火旺)。


由於這【黃帝內經】解讀的錯誤,主流中醫學就採用“溫病學說”為治療根本,以滋陰(慢性清熱)補腎(泌尿系統的腎臟)為養生,為治療所有先天疾病的方針。最終,誤害了所有先天不足疾病的病人,導致世人百病叢生而早衰,甚至於出現器官衰竭。


因為養陰寒之氣,不但會削弱人體陽氣,更有助風寒(病毒)在人體中的繁衍、擴散。


但為何滋陰清熱可以令人體感到舒服?


原因非常簡單。人體的生病不適根本就是人體清除垃圾發炎的反應。滋陰清熱的作用,就是對人體作出慢性的清熱,是跟西藥免疫抑制劑、消炎止痛退燒藥、抗生素等削弱人體免疫力的藥物作用是類似的;所以,有消炎(清熱)的作用。


*****


能冬不能夏(5)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易龍           30/10/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