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能冬不能夏(2)

 能冬不能夏(2)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陰陽這一觀念,是觀察、思維宇宙萬物的終結和起始。萬物中都有其陰陽的相對面,縱然是看不著,摸不著的時間、空間,都有其相對性存在。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凡在內的,都屬陰;在外的也就屬陽。這是中國古人對萬物陰陽的定義,也是【黃帝內經】對人體陰陽的最基本定義。

在內的當然是守國者,在外的是出使者。所以,“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如何能懂得陰陽的法則,跟從法則而行?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氣勝,也就是陽氣積聚過多之意。

陽氣者,人體在外的氣,也就是在皮膚以下的熱氣。故陽勝則身熱,也就是皮膚發熱。其原因在於”腠理閉“,也就是“汗不出而熱”。同時,有些病人會出現”喘麤為之俛仰“,也就是氣喘不能平臥。


“齒乾以煩冤腹滿”,也就是口乾、鼻乾、煩躁不安、腹部脹滿。若這種情況治理不妥,病者可以隨時死亡。縱然不死,這些病人也只能生活於冬天寒涼的環境,不能生活在炎熱的夏天。


為何會出現如此情況?


讀【黃帝內經】之人必須不斷自我反問,才能歸根究底,找出疾病的病因。而【黃帝內經】本身已為讀者提供了正確的答案,只是有些答案散落全書,讀者若不能綜覽全書,難以找到答案。


***

【周易】:“履霜、堅冰至。”


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這個意思。凡事都有其因果,不能只看其果,不尋其因。

醫者若只看廿其果治病,只是治其病徵,並沒有治其疾病的根本。這種治病的方針,剛剛與疾病的根源相背而馳。因為疾病的自然發展,是人體自我修復的表現,只是修復能力足夠與否的差別。

然而,今天的西醫藥治療,中醫的清熱治療,全都針對疾病的發展結果病徵作出所謂的治療。


“聖冰”者,是要保存水池中的陽氣,令水中的生物能渡過嚴寒的冬天。人若將水上的冰封不斷清除,只會為水中的生物帶來滅頂的災難。



為何會出現“腠理閉”?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為何”上焦不通利“?


上焦也就是人體胸以上的部位,是人體神經系統中樞所在。故上焦運作不通利,也就是人體調控身體運作不利。故腠理閉,陽氣積聚。


是甚麼因素令致”上焦不通利“?


是風寒傷了上焦,也傷了皮毛,故腠理閉,陽氣郁結於皮下,出現陽勝身熱的情況。


【黃帝內經·素問39】: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陽氣郁結於皮下,以現代生理學當如何解讀?


陽氣郁結於皮下,實質就是皮膚發炎的表現。而這些發炎,大多數是慢性發炎。


這些發炎,較深的部位只會導致皮膚發紅、發熱;而近淺表的部位,則會出現皮疹。整體而言,就是皮膚發炎。所以,這些陽氣郁結於皮下的現象,若不能正確治理,是可以困擾患者一段長時間,甚至於一生。


而這些陽氣郁結於皮下的現象,不單會出現於皮膚,也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的器官、組織上。這就是所謂的胃炎、牙齦炎、氣管炎、腸炎、咽喉炎、肝炎、腎炎、心肌炎、肺炎、肌肉炎膀胱炎、腦炎等等所有的炎症。只是皮膚的炎症人可以看見,不是皮膚的炎症,人就看不見,也覺得特別可怕、嚴重。


人體所有炎症的機制都是一樣,就是免疫系統攻擊、清除那些受外來蛋白質(絕大多數來自病毒)污染的細胞組織。


若然是血管發炎,則會道致血管破損出血。這就是胃炎嘔血、咽喉炎咳血、氣管炎咳血、肺炎出血、腎炎尿血、膀胱炎尿血、尿道炎尿血、皮疹破損出血的真正病因。


所以,陽氣郁結於皮下不是獨有的表現,陽氣可以郁結於任何器官、組織中。


為何陽氣郁結不是好事?


不是熱就對人體有益嗎?


***


【黃帝內經·素問26】: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黃帝內經·素問35】:

”歧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



***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易龍           26/10/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