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陽明脈解(4)

 陽明脈解(4)



【黃帝內經·素問30】: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陽明病甚者,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其所登上的高處,是平日不大可能上去的;然而,在病發時,卻能輕易上去。為何?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為何“四支者,諸陽之本也”?


要解讀【黃帝內經】,必須以【黃帝內經】的定義為解釋。


甚麼是【黃帝內經】的陰、陽?


【黃帝內經】定義人體的內為陰,人體的外為陽。

人體的“氣”生成於體內的五藏,故五藏屬陰,其所產生的氣也屬陰,故稱為“陰氣”。


人體的“氣”由內往外走,相對而言,在外的氣就被稱為“陽氣”。在陰陽的相對論而言,人體最外的部位,必定是陽,故陽氣由此而生;這也是所有陽脈起於四肢末端的因由。


所以,【黃帝內經】以“四支者,諸陽之本”。本,就是手足陽經脈“陽氣”的起源處。


人體,手足的陽經脈,都是調控人體伸展肌的神經組合,是令人體往陽(外、伸展)的方向活動,就是伸直腰項,伸直手腳,調控手腳的外展活動。故人體的活動能力,重點來自手足陽經脈的調控能力。


以陽明經脈主肌肉,也就是陽明經脈的神經訊息越強,肌肉的活動能力就越高。


少陽經脈主甚麼?

太陽經脈又主甚麽?


這些,在【黃帝內經】中早已解說。


“陽盛則四支實”。此處的陽盛,當指”胃陽“氣盛,也就是“藏氣”盛。藏氣盛就是腦幹激活的活躍性高。人體所有的正常神經活動,必須有正常的腦幹激活,才能正常運作,其中包括了人體的活動能力、情緒、思維等等。所以,當腦幹活躍性嚴重減低或停止活動,人體就會進入昏迷或死亡。


甚麼原因會導致“陽盛”?


世上,除了一些能刺激人體腦幹神經細胞,提升其活躍性的化合物,如腎上腺素、附子、肉桂等,能令神經細胞產生大量的熱;就只有因受了風寒,病毒破壞了人體的神經調節人體散熱功能,而導致熱(陽氣)的積聚,而出現“陽盛”。


這病毒的破壞,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寒厥”;因風寒引致的厥阻。


“四肢實”,與“四肢虛”是相反的。實,就是有過多的“氣”,就是有過多的活動能力。


過多的“氣”,就是“邪氣”。所以,【黃帝內經】說,實者,只有邪實;虛者,只有氣虛。


為何過多的氣會成了邪氣?


邪者,不正也。過多的氣會令人體出現不正常的運作,故這些氣稱為“邪氣”。


“實則能登高也”。由於四肢有過多的氣,也就是有過多的活動能力,就能登上平日上不了的高處。


所以,人體要有正常的運作能力,要有好的活動能力,保暖,保持著人體有充足的陽氣,但不能過盛,是關鍵性的因素。這也是全身有厚厚皮毛的動物,擁有高度活動能力的最重要條件,也是牠們不能長時間高度活動的限制。



***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


【黃帝內經·素問78】: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易龍         11/12/2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