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醫學(13)

 黃帝內經醫學(13)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道者”

天地萬物運化的規律、法則。



“聖人行之”

聖人是甚麼人?

聖人也是普通人而已。

這些人被後世稱為聖人者,並非其生下來有甚麼優勝過人;只是這些人在其一生中能明白甚麼是天地萬物運化的道理,又能跟隨天道而生活。這些人的優秀者,被後世人稱為“聖人”;次者,被稱為“賢人”。



“愚者佩之”

愚者是甚麼人?

愚者也是普通人而已。

這些人被後世稱為愚者,並非其生下來就是愚昧人;只是這些人在其一生中不能明白甚麼是天地萬物運化的道理(雖然這些道理是眼所看,耳所聞的事實),或能有明白的,但始終不能跟隨天道而生活。這些人被後世人稱為“愚者”。


“佩”,違背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

能跟從四季陰陽變化生活者,則能健康、長壽;違反者,則多奇病、折壽。



“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人體的治病也是一樣。能跟從人體的運化道理、走勢而施治,則其病可治,人體能再次恢復正常運作;若相反而治,人體的運作則會更為錯亂。


***

甚麼是人體正常運化的道理、走勢?


1. 人就是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就是人的真身,其他系統和器官、組織的存在,就是為了提供供養、保護、驅使的功用,生殖系統除外。

2. 頭部是人體神經系統的中心,人體產生陽氣(熱)的中心。

3. 陽氣(神經訊息和熱量)由頭部產生,沿著神經細胞向下、往外的傳送,藉此驅動器官組織運作、溫煦沿途的細胞組織、發散熱量往體外(避免過多熱量的積聚)。

4. 人體的生病就是因為由最表面的神經細胞開始受風寒(包括皮膚和腸胃表面),導致這些神經細胞內的病毒活躍、繁殖,釋放出細胞外,污染了周圍的細胞組織,觸發了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對病毒和受污染細胞組織的攻擊。

5. 由於表層的神經細胞被活躍的病毒所傷,導致所調控的器官組織不能正常運作,人體內所產生的熱也不能正常往外傳遞、散發,故成為了郁熱。

6. 順從人體運作的治療,就是加強神經裡外的溫度,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對活躍病毒的清除和抑制,令神經細胞恢復正常的運作,令熱可以從裡到外再次傳遞和散發,同時溫煦整個人體。這就是整套溫裡解表療法的機理所在。

7. 清熱法或西藥治療是以清除人體裡熱,抑壓人體免疫力為所謂的治療,實質只是暫時舒緩發炎症狀。這種治療方法只會令神經細胞繼續受活躍的病毒所傷,最終蔓延入裡,令在裡產生熱的神經細胞都受損;人體整個神經系統都進入了不能正常運作的狀況。所以,這種治法稱為“逆”,最終,導致人體更大的混亂。


所以,順從人體運作作出的治療,可以快速的令人體恢復正常;違背人體運作作出的所謂治療,只會令人體更混亂不堪,慢慢或快速的走進病入膏肓的地步。

***



“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若然治療不跟從人體正常的方向治療(也就是令風寒之邪從外而入),這種治療是為逆治。


何為“逆治”?


【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如【傷寒論】所說,外感風寒未治癒,不能清熱攻下;若攻下先於驅散風寒,是為“逆治”。


【傷寒論】:「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傷寒論】:「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逆治”有何結果?


“逆治”的結果就是“內格”。內格者,將陽氣困於體內,出現陽氣爭戰的局面。


然而,要治“逆治”的後遺症,就如【傷寒論】中所說,除了溫陽解表以外,還需要使用其他治法;因為此時的病人已不再是單純的風寒外感,是“壞病”。


【傷寒論】: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鍼,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聖人者,通曉養生之人。

一個通曉養生之人,是不會令自己生病的;縱然生病,也會在小病之時,以順著人體運作的走勢來治療,盡快將病驅走。

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義所在。


***

今天西醫學和主流中醫學的防病,並不是在防病,是在自我摧殘;以寒涼的化合物或寒涼的中藥將人體的免疫系統盡量削弱、抑制,令人體受了風寒後不能(根本無能力)出現發炎的情況。這就是現今中西醫學的“治未病”。


相反,這種所謂的“治未病”,不但不是在預防疾病,根本就是縱敵深入,令人體更亂的行為。


其實,西醫藥和寒涼中藥的藥理研究都已經明明白白的說明了,這些藥物的作用就是在削弱人體的免疫系統,達到消炎的作用。

如果,你覺得人體天生的防禦修復機制是蠢貨,人的插手才是聰明的方法,哪你就繼續使用吧!


人的疾病中,有一種病是沒法治療的,就是“人蠢無藥醫”。

***



“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人體的養生,跟治理國家是一樣的;執政者當令國民安居樂業,不應令國家出現混亂。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等到頑疾已成才以藥物治療。



“亂已成而後治之”

就如國家亂了,才想辦法施治。



“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就等同於口渴時才想到要掘井,戰爭發生時才想起要打鑄兵器;是否遲了!



易龍         25/04/2023












2023年4月19日 星期三

黃帝內經醫學(12)

 黃帝內經醫學(12)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四季大自然生活的規律,只有聖人跟從而行;故身無奇難頑疾(但小病還是有的),整體結構和運作仍然正常,人體陽氣不衰。


如果不跟從四季大自然生活的規律而行,會出現甚麼問題?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春天的規律,就會令人體起初的生機和活動能力(少陽)減少,令整體人體的陽氣會不能正常運行,令少陽之氣不能生長成太陽之氣。


甚麼是“少陽”?

甚麼是“肝氣”?


***

少陽者,陽氣初生、初動也。

春三月,“泰”月起始,陽氣初動,冒出地上之象。

這時,人當如何生活?


人的生活當如春三月所說,“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黃帝內經】說,“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其重點就是在春天,人體當以養陽氣,鼓勵陽氣運動;切勿令人體受寒,也不應清減人體陽氣。


肝氣者,陽氣的運行司令者,也就是神經系統的活躍性和運作能力的表現(神經細胞是直接傳導熱到人體表面散發的主要途徑)。由於人體的活動和熱的產生,都是來自神經細胞的活動;當人體外面的散熱功能受損,神經細胞所產生的熱則不能不斷地往外散發,被困於裡。這就是肝氣郁結的表現(也就是神經系統運作不順暢,只是在裡的神經細胞活躍,產生大量的熱,卻不能不斷地往外傳遞、發散,導致熱郁於裡,神經所主宰的器官不能正常運作),導致人體煩躁、煩熱、發怒等等熱郁於裡的反應,器官運作失常,人體失去活動能力。

***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夏天的規律,就會令人體的生機和活動能力(太陽)嚴重減少,整體人體的陽氣就不會增長,也不能正常運行。人體因被寒困,心下的胃會生氣脹滿,變得空洞。


甚麼是“太陽”?

甚麼是“心氣”?


***

太陽者,陽氣旺盛、往外多動也。

夏三月,“乾”月起始,陽氣極動,頂盛之象。

這時,人當如何生活?


人的生活當如夏三月所說,“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黃帝內經】說,“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其重點就是在夏天,人體當以養陽氣,以陽氣生長、運動為主。切勿令人體受寒,也不應清減體內的陽氣。


心氣者,陽氣的運行君主,也就是神經系統的統籌性、活躍性和運作能力的表現。由於人體的活動和熱量的產生,都是來自神經細胞的活動;當人體外面的散熱功能受損,神經細胞所產生的熱則不能不斷地往外散發,被困於裡。這就是心氣熱結的表現(也就是神經系統運作不順暢,只是在裡的神經細胞活躍,產生大量的熱,卻不能不斷地往外傳遞、散發,導致熱留滯於裡,神經所主宰的器官不能正常運作),導致人體煩躁、煩熱、失眠等等熱結的反應,器官運作失常,人體失去正常的運作。


從人體神經系統是否能夠正常運作的角度觀察,心下胃的健康程度是人體整體神經系統能否健康正常運作的關鍵所在;因為胃是人體刺激腦幹正常運作的重要器官,也是神經系統散熱的重要器官。

所以,胃的虛寒(寒困氣脹),會導致人體氣虛,不能正常運作;胃的熱結,導致人體不能安寧、睡眠。而導致胃出現這些問題,都是因為被風寒所困,或所傷。

***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秋天的規律,就會令人體開始儲備的陽氣(太陰)減少,整體人體的陽氣就會不能正常運行。


甚麼是“太陰”?

甚麼是“肺氣”?


***

太陰者,陽氣始收、生殺之始,在人體的陽氣處於少陽狀態,但是往內收,非往外走,故為“太陰”。

秋三月,“否”月起始,陽氣收殺,離大地而去之象。

這時,人當如何生活?

 

人的生活當如秋三月所說,“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黃帝內經】說,“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其重點就是在秋天,當以收歛陽氣,減少陽氣運動。切勿令人體受寒,也不應清減人體陽氣。


肺氣者,陽氣的運行協調者,也就是神經系統的活躍性和運作能力的監督、協調表現。由於人體的活動和熱的產生,都是來自神經細胞的活動;當人體外面的散熱功能受損,神經細胞所產生的熱則不能不斷地往外散發,被困於裡。這就是肺氣焦滿的表現(也就是神經系統運作不順暢,只是在裡的神經細胞活躍,產生熱量,卻不能不斷地往外傳遞、發散,導致熱郁於裡,神經所主宰的器官不能正常運作),導致人體煩躁、煩熱等等焦滿的反應,器官(尤其是肺與皮膚)運作失常,人體失去散熱能力。

***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逆冬天的規律,就會令人體的生機和活動能力(少陰)嚴重受損,整體人體的陽氣運行就會癱瘓。


甚麼是“少陰”?

甚麼是“腎氣”?


***

少陰者,陽氣閉藏於裡、動於裡也。這時的人體要大量在體內產生大量陽氣,以用於禦寒。此時,人體內處於太陽狀況,因在裡,故稱為“少陰”。

冬三月,“坤”月起始,陽氣無現於外,內動之象。

這時,人當如何生活?


人的生活當如冬三月所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黃帝內經】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其重點就是在冬天,當以閉養陽氣,陽氣內動。切勿令人體受寒,也不應清減人體內的陽氣。


腎氣者,陽氣運行的根源,也就是神經系統的活躍性和運作能力的根本表現。由於人體的活動和熱的產生,都是來自神經細胞的活動;當人體因受寒,令人體裡面的產生熱功能受損,神經細胞所產生的熱量則不能不斷地往外溫暖全身,故獨沈於裡。這就是腎氣獨沈的表現(也就是神經系統運作無力、不順暢,只是在裡的神經細胞活躍,產生熱量,卻不足、不能不斷地往外傳遞、溫煦人體,導致陽氣獨沈於裡,神經所主宰的器官無力正常運作),導致人體煩躁、煩熱、譫語等等熱郁於裡的反應,器官運作失常,人體嚴重失去活動能力。

***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四季的陽氣走勢、變化,是大地上所有東西的根本。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


凡跟隨大自然之道生活,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在春夏季會養陽氣,在秋冬季會養陰氣,以大自然的陽氣變化為根本,與大地上所有生物一樣,浮沈於陰陽變化中。


***

甚麼是春夏養陽?

甚麼是秋冬養陰?


根據本章的內容,春夏養陽,就是發動人體的陽氣往外走,也就是養少陽、太陽之氣。

秋冬養陰,就是收閉人體的陽氣往內藏,也就是養太陰、少陰之氣。


在人體中運行的氣只有陽熱氣一種,並沒有陰寒之氣。所謂的陰氣只是【黃帝內經】對不同位置、不同走勢陽氣的稱呼。這一定義,【黃帝內經】在後面會給予解說。


所以,無論養陽,或是養陰,都是養人體的陽熱之氣,並非陰寒之氣。

***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若不跟從大自然規律而生活,就是傷害人體的根本,也就是傷害人體的神經系統。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因此,天地陽氣的變化,是萬物生死存亡的根本。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若是逆天而行,則對人體的災害叢生;若順天而行,則奇難頑疾不生;這就是人的養生之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20/04/2023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黃帝內經醫學(11)

 黃帝內經醫學(11)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

天氣者,是指天和氣,在天地間在上的空間與其中運行的東西,是輕清而無穢物參雜,是日間有光,夜間明亮的。


***

實際上,四季的變化,就是天氣的變化,也就是陽氣走勢的變化;陰氣的生成,只對陽氣的變化而言已。


相應對人體來說,天氣就是人體的頭部,是人體陽氣的來源處。

***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者,有著無限的藏納特性,故在其中的氣(東西)不會滿溢,也就是丟下來。


***

這說明了甚麼?

說明了在人體頭部所藏納的東西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因為人腦中的記憶沒有滿溢的時候。

***



“天明,則日月不明”

天的藏納能力雖然沒有盡頭,但其運作則會出現變化的。


天,何時會出現明?


其實,下一句“邪害空竅”已經作了解說。


邪,是甚麼?

凡阻礙正常運作的東西,就被稱為“邪”。


天氣,必須以清淨為本,才能顯出日、月之光明。

如今,天氣出現了“明”,故日月不明。

【黃帝內經】說這“明”是“邪”,故令日月不明。


“明”,到底是甚麼邪?


其實,【黃帝內經】自己已繼續解說,只是後世讀經之人不能理解而已。


造成天氣“明”的原因如以下【黃帝內經】解說。

原因是“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這一情境,在何時出現?

“陽氣者閉塞”,就是天地陽氣閉塞,這一現象會出現在冬季,“坤”月,夏曆十月,就是陽氣閉塞的起始。


由於陽氣閉塞,地氣(陰寒之氣)冒明(出現籠罩天地)。由於陽氣不足,則“雲霧不精”。所謂“不精”,就是雲不雲,霧不霧,充斥著整個天空,也就是“則上應白露不下”的現象。


【黃帝內經】已經說了,這些雲不雲,霧不霧的邪物,實質就是飄浮於空中的水氣(白露)。這些水氣在日間令太陽不明,在夜間令月亮、星辰不明;但在日月的照耀下,這些水氣充斥的空間是明亮的(也就是“天明”)。


這句經文後世的解經者,都純粹以咬文嚼字的方式,加上自身的知識來解讀;結果,甚難解讀,也不多人能夠清楚解讀。其實,【黃帝內經】已自己清清楚楚的解說了,並沒有甚麼難解的地方。


***

這一句的重點,以天地的寒邪阻礙天地的正常運作,來說明人體正常運作受阻的病因所在。而寒邪傷人的原因,就在於其阻礙陽氣的正常運作(日月不明)。


日月不明,不能單純解讀為耳目不聰明;應該解讀為陽氣不能正常運作。

***



“邪害空竅”

邪氣堵塞空間,也就是阻礙陽氣的運行。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因為陽氣運行受阻,陰寒之氣就籠罩天地。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雲不雲,霧不霧,是為不精。這些飄浮於空中的水氣,因不能成雲或雪,故長時間只能飄浮著,而不能下降於地上。

所以,冬季降雪,對即時和來年生物生存的條件是非常重要的。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

陽氣運行受阻,故霧無力上升,雲(雪)凝聚水氣不足,不能下降;故大地失陽氣溫煦,缺水氣滋潤,“萬物命故不施”(有生命之物缺乏生存的條件,不能繼續生長)。



“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

萬物無條件生長,大小樹木則多有枯萎、死去,山林瘴氣不能發散。



“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

因陽氣運作受阻,則出現氣候不穩定,風雨變化莫測,白露(雨水)不下降,花草枯萎或不榮。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

賊風者,盜取大地東西的風,相反多次出現,導致水患的大雨多次出現。


賊風盜取大地的甚麼?


賊風盜取的就是大地的陽氣、大地上的生命。



“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

若天地四時的運作規律不能保持正常,偏離了正常大自然的道。



“則未央絕滅”

則所有生物在未生成就會滅絕。


***

以上一段經文,在述說天地四時失衡的原因,就是因為陽氣運行受阻礙的原因。

因為陽氣運行的受阻,天地間才會有四季的出現。而四季的氣候若再因陽氣運行受到更嚴重的阻礙時,則會出現難以預測的嚴寒、賊風、乾旱、暴雨等更惡劣的天氣,導致大地上的所有生物難以生長,或甚至滅絕。


只有溫暖,陽氣充足、正常運作的環境才最適合生物生存;因為生物的生長必要條件就是能量,也就是陽氣。


【聖經】所記載的伊甸園及其四周的氣候、環境,就是最適合生物生存、生長的地方;尤其以伊甸園內為佳(四季都是春夏間的氣候)。


當大地上出現四時變化後,人體當如何配合四時的變化?


人體當以保存陽氣和其能正常運作為重點,才能得到健康、長壽。


***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17/04/2023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醫學(10)

 黃帝內經醫學(10)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

冬三月,就是夏曆的十月起始的三個月。

夏曆十月是亥月,也就是“坤”卦。是純陰無陽之象,也就是說大地死寂一遍,毫無生氣。


在這裡的“坤”卦,對人體來說,是甚麼意思?


“坤”卦的無陽,在天地來說,是天地中的生物處於無生長的狀態;在人體來說,是處於無陽的狀態。


甚麼是人體無陽狀態的表現?


人體陽氣的表現,就是氣往外走的表現,也就是人往外活動的表現;相反,陰氣的表現,就是氣生長停留於體內,或是氣往內走的表現,也就是人往屋內躲藏,或是留在室內躲避不利條件的表現。


由於冬季天寒地凍,是天地對人體最嚴重的刑法。為了減少或躲避這嚴刑,人從秋天起就開始減少出外活動(以緩秋刑);到了冬天,躲藏於室內不外出。所以,在冬天,以無陽的“坤”卦為起始,是要說明人體在這時候,應該停止所有對外的活動;重點就是要避風寒,減少人體內陽氣的流失,減少受風寒的機會。


***

【黃帝內經】在以後的經文中會對人體中的陰陽作出定義,避免後世讀者胡亂解讀。

雖然【黃帝內經】對人體運作的陰陽作出了定義,後世讀經之醫者仍然是不理會【黃帝內經】的定義,不求甚解,以自己偏見無知的知識,對人體的陰陽亂解一通,弄得主流中醫學的理論亂七八糟,各人只能自圓其說。

***


“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閉藏”是冬三月的重點。


到底當如何閉藏?

閉藏的又是甚麼東西?


在大地上的閉藏方式是水結冰,土地乾裂,以達到“無擾乎陽”的目的。


***

水,透過結冰,令水中的陽氣被冰封藏起來,使到水分不會隨著陽氣不斷的流失而乾涸,水中生物得以生存。


土地,透過表層的乾硬,將陽氣和水分封藏於地下,使到土壤不易流失,地下的陽氣使藏於地下的生物得以生存,在來年春天可以再次生長。

***


人體相應天地,在冬天同樣需要“閉藏”人體的陽氣,才能透過這陽氣令人體無損傷的渡過嚴寒的氣候,在來年春天得以“發陳”。


人體的陽氣封藏在那裡?


人體的陽氣就封藏在腎(人體的神經細胞)中,也就是腎藏“志”。


以下的人體行為,就是朝著“志”的閉藏,“無擾乎陽”為目的。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由於日照時間短,人體陽氣以停留於體內保暖禦寒為重點,也就是衞氣入於陰(體裡)的時間比秋天更早,人體經常處於陰氣(陽氣處於裡)盛的狀態,也就處於早臥的情況。

陽氣因禦寒而不斷往外流失,導致積在體內熱的累積不足以叫醒人體,所以,就可以長時間睡眠。又因日照短,要避開嚴寒,晚(遲)起床,也就是等待日出之後,是對人體更有利的行為。



“使志若伏若匿”

行為活動要盡量在室內進行,避開風寒;活動也不要太多,過於激烈。



“若有私意”

就是日常活動的範圍、動作、形式等都非常有保留,有私隱的意味。



“若已有得”

有如要得著的東西已經得到,不用再四出尋找。



“去寒就溫”

要避開風寒,往溫暖處去。



“無泄皮膚”

在嚴冬時候,不要令人體出汗。


為何在冬天不要令人體出汗?



“使氣亟奪”

這一句是解釋“無泄皮膚”。

其原因在於出汗會令人體受寒,也就是會令人體的“氣”(陽氣)“亟奪”(消耗)。


***

人體的陽氣消耗意味著甚麼?


就是人體因出汗的原故,導致體溫大量流失,令人體不能保暖;藏在人體中的虛邪(令人體致虛的東西,也就是病毒)就會活躍,令人體生病。


這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的大量出汗而傷及人體陽氣的真正意思和醫理所在(就是體溫流失)。

***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所以,“閉藏”就是冬氣之應。只有好好的保存人體的陽氣,才是冬天“養藏之道”。



“逆之則傷腎”

冬天若令人體陽氣耗損,則會傷腎(人體的神經細胞)。


***

在冬天若受風寒,人體神經細胞中的病毒就會活躍繁殖;這些大量繁殖的病毒,不但會堵塞神經細胞內的運作,也會釋出細胞外導致人體發炎(生病),污染神經細胞的外面,阻礙神經細胞的傳導和運作;同時,也會消耗神經細胞內的資源儲備來繁殖病毒,和人體的儲備來發炎抗病毒。


這就是病的時間越長,令人身體越虛,病情越來越嚴重,甚至病入膏肓的原因所在。

***



“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由於神經細胞在冬天受到傷害,到了春天,人體如何不會出現“痿厥”,又如何推動、調控整個人體的生長、活動!故“奉生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13/04/2023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醫學(09)

 黃帝內經醫學(09)



【黃帝內經·素問02】: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

秋三月,就是夏曆的七月起始的三個月。

夏曆七月是申月,也就是“否”卦,下坤上乾之象。


在這裡的“否”卦是甚麼意思?


“否”卦與春三月的“泰”卦是剛剛相反的。如果“泰”是通泰之意思,“否”則是堵塞之意。然而,“泰”是氣交這一解讀,只是將天地動態運作的觀念,以陰陽上下交泰,才有其實質的意義。事實上,天地的運作主宰者,只是“陽氣”;“陰氣”本不存在,其存在只有與“陽氣”的存在、多少,相對而論而已。也就是說,沒有陽氣的地方,就只有陰氣;陽氣少的地方,陰氣就多。

這以陽氣為主宰運作的系統體系,不但存在於宇宙、天地、萬物,也存在於人體中。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述說的人體真實的運作系統。


在以往的世代,醫者只是將天地動態運作的觀念,以陰陽上下交泰這一觀念錯誤的應用在人體上,結果,導致中醫學出現了抽象的人體陰陽運作觀念為事實,將正常真實的人體,變成了抽象神化的運作結構;這也就將中醫學抽象神化了。


以上說法,有何實證?


實證就在【黃帝內經】自身的解讀。


【黃帝內經·素問02】: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黃帝內經·素問02】: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


也就是說,天地氣交是在夏三月的“乾”卦起始,是藉著陽氣的旺盛,將天地打通。人體也是一樣,藉著體內旺盛的陽氣,由裡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這才是天地氣交,人體裡外氣交的必要條件和表現。


***

所以,凡阻礙陽氣往外宣發的,就是阻礙天地氣交,也就是阻礙人體裡外氣交,令人體生病的因素。

人體氣交受阻,則會出現陽郁於裡,也就是氣滯的現象。

當如何治療?

豈不是驅散外邪嗎!

***


在實質的天地和人體來說,“泰”卦的意思在於陽氣要冒出於地,在人體來說,則是氣要從裡往外宣發,才能達到“發陳”的目的。


所以,“否”卦的出現,說明了甚麼?


“否”卦的出現,說明了人體陽氣的運行,與天地走勢一樣,已經到了與春三月相反的狀況,就是不再往外走(“志”生),是往內收斂(“志”收)。這也是以下【黃帝內經】對秋三月的解說內容。



“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容平者,適當地進行收納,不再積極宣發。


收納甚麼?


收納人體的陽氣。減少人體陽氣往外的宣發,也就是減少人體的活動。減少往外宣發,也就是增加收納陽氣,這就是“志”收的表現。這時的人體陽氣,隨著天地陽氣的走勢,慢慢的收納、積藏起來。


“天氣以急”,就是陽氣正在收縮。天氣,陽氣也;急,收縮也。


“地氣以明”,就是陰氣正在顯露。地氣,陰氣也;明,顯露也。


為何有地氣的出現?


前一句不是說明了嗎。由於陽氣的收縮,大地的日照時間不斷減少,溫熱的陽氣自然減少;相反,寒涼的陰氣自然增加。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由於日照時間的減少,人體陽氣收納多過宣發,也就是衞氣入於陰(裡)的時間提早,人體就能早臥。實質上,這時候的人體是可以睡得更長時間,因為地氣以明。然而,日照時間跟春三月相差無幾,所以早起是正常的。

因為這時仍然需要早起,但人體又不易醒過來,故以雞鳴為鬧鐘。這就是“與雞俱興”的意義所在。



“使志安寧”

進入秋三月的“志”,要不生,也不長,要收斂,使其安寧,也就是“容平”。



“以緩秋刑”

秋三月的刑是甚麼?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就是秋刑。


秋三月,天地陽氣正在收縮中,大地上的陰寒之氣越來越明顯。這時,人體的陽氣若不收斂,繼續往外宣發,人體就會易受風寒,令人體的陽氣受損,出現“剝”卦(戍月,夏曆九月)的現象。

這“剝”卦就是秋刑“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進行的結果;最終,進入十月的“坤”卦(天地無陽)。

所以,“志”安寧,可以減少人體陽氣的損傷。



“收斂神氣”

也就是收斂人體陽氣往外的表現。



“使秋氣平”

令人體在秋天的陽氣無過於旺盛,如秋天的湖水,平靜如鏡,無泛波瀾。



“無外其志”

無使人體的“志”過於往外走,逐漸的往內收斂。



“使肺氣清”

也就是無傷於肺。

肺氣以清為常,以濁為病。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以“容平”的行為以應對於秋天,這就是養生之道;其道的重點在於陽氣的收斂、儲存。



“逆之則傷肺”

違背秋天的養生規則,則會令肺容易受傷。


為何傷於肺?


秋天,若在外過度活動,吸了過多寒涼之氣,則會令肺受傷;同時,脾胃也會被風寒所傷。



“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由於秋天的陽氣“奉藏者少”,在冬天人體就會出現陽虛,無以抵禦冬天的寒氣,故脾胃無以運化,出現食甚麼,泄瀉甚麼的現象。


***

在閱讀【黃帝內經】時,讀者應該小心留意古人用字的精妙之處,絕無虛用。如果讀者有讀【春秋】或其他古書,就會明白我所說的;因為,孔子在寫【春秋】時,用字是有其特定的意義,並非隨意而用。

同樣,寫【黃帝內經】的古人,其用字也是十分嚴謹;因此,一字之用,可以以一篇文章來作解讀。


如“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的“急”與“明”,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



*****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11/04/2023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黃帝內經醫學(08)

 黃帝內經醫學(08)



【黃帝內經·素問02】: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

夏三月,就是夏曆的四月起始的三個月。

夏曆四月是巳月,也就是“乾”卦,純陽之象。

在這裡的“乾”卦是甚麼意思?

在這裡的“乾”卦是表示了人體陽氣之盛,由裡到外都充滿了陽氣。

這些陽氣從那裡來?

這些陽氣就是從“春三月”的“志”生而來。所以,若“志”不生或是“志”生出了問題,則會出現“夏為寒變,奉長者少”的現象。

而這裡的“乾”卦主旨在於“上九”,陽氣的運行達到最高峰,不斷往外宣發。這也是夏三月人體的運作走勢。

物極必反,熱極必寒。由於陽氣不斷的往外宣發,又天氣嚴熱,相對體內的熱不及於體外,出現一陰而生的“姤”卦。這一現象,人體也表現出相應於天時,因為“夏至”到。



“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蕃秀”,是指人體的外在表現良好。

這外在表現包括了肉體的結構、活動能力、精神表現等等。


“天地氣交”是甚麼意思?

在陰陽的理論來說,天地氣交應該發生在“泰”卦,也就是春三月的寅月。然而,春三月只是“發陳”,“志”生的時候,陽氣還未足以通達天地(這應該是天地氣交的意思),也就是人體的陽氣裡、外還未足以暢通,陽氣未能源源不絕的由裡往外走,令“萬物華實”;也就是令人體健康、充滿活力。



“夜臥早起”

這時候,人體的睡眠狀況跟春季一樣,因大地的日照、陽氣(溫度)比春季提升,人體中的陽氣也隨之提升,故人體也走向“夜臥”的現象(原因是睡意較遲出現)。


但為何不是比春季更夜臥?


人是否有睡意,或早起,正確來說,是跟積聚在體內的熱成直接關係,天地的規律只是帶領著正常人體熱(陽氣)的產生和熱散發的速度。

夏季雖熱,令人體熱的產生增加,但散發熱的速度也勝過春季,所以,積聚於體內的熱並不會多過春季。


因大地的日照、陽氣(溫度)提升,人體在早上也容易積累較多陽氣,令人體甦醒過來。這就是“早起”的原因。



“無厭於日”

這一說法,一針見血的說明了人體出了甚麼問題。


無厭,就是不厭惡;日,是陽氣(熱)和戶外的意思。

也就是其人不厭惡熱和勞動。


***

現代人,大多數人已是厭惡日的,因為長期被風寒所困,結果出現喜冷厭熱的怪現象,若沒有冷氣,根本就過不了日子。

因為厭日,才出現以下“志”怒的情況。

***


“使志無怒”

“志”,就是人體的陽氣,是人體的推動力所在。

若“志”受屈而行不暢順,則郁結於裡;當郁結達到某程度時,則令人發怒,或是癲狂。

這就是抑鬱症與癲狂症的兩極表現,其原因就是陽氣被風寒所困之故。


如何能夠“使志無怒”?


就是令人體外無風寒,內有充足陽氣,使陽氣能夠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



“使華英成秀”

使人的生長、發展得以健康、正常,其原因在於陽氣能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



“使氣得泄”

使人體陽氣可以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

這就是天地氣交的現象。



“若所愛在外”

這句是夏三月健康正常人表現的關鍵所在。其人以上的表現,當是“喜愛”,不單是“無厭”。


由於只有身體的運作正常,人體才會有喜好戶外,無厭日之“志”。


***

其實,這段經文已說明了人生病的原因,當如何治理,才能使人體回復到夏三月的境地。


夏三月,是人體是否能夠健康正常運作的表現時間,因為,這時應該是人體“志”盛,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根據【黃帝內經】夏三月的描述和卦象,人體的治療當以宣發陽氣為重點,因為只有外來的寒氣會阻厥人體的陽氣往外宣發。


若裡陽虛,再加上外寒困,這就是人體在夏日中暑的病因所在。

***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人體若能使陽氣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這就是正常人體在夏季的運作,也是人體養生、成長的正確運作。



“逆之則傷心”

若違反了人體夏三月的正常運作,會出現甚麼問題?


心主神。

傷心者,傷於人體的神也。


甚麼是人體的神?


神,就是人體外在的表現,也就是說整個神經系統不能正常運作的表現。


為何夏三月的不正常運作,其重點會影響到心的不正常?


事實上,夏三月的不正常運作是會傷於胃,並不是心臟,或直接傷害到神經系統。(在五行學說中,傷於胃,也就是肝郁氣滯的表現;這也就是“逆”帶出來的後果。)


由於胃受了風寒,導致生氣、氣滯,熱郁結於裡。因胃的位置在心口,胃的不適,在古時就被稱為心不適(這在【傷寒論】的瀉心湯已經說明了)。


***

胃,是人體激活腦幹的重要器官;故胃的受傷,直接影響到整個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所以,傷胃,就是傷心;傷心,就是傷神經系統;可以說是同一觀念的說法。這也可以說明,胃在人體中的角色是何等的重要。

***


“秋為痎瘧”

秋天將會患上咳嗽頑疾。


為何秋天會患上咳嗽?


在五行學說來說,夏為風寒所傷,則陽氣不長而傷於心。心乃火,火不足則無以生土,土虛則無以生金,故秋季則肺虛而咳嗽。


而實質上,是風寒傷於胃,胃寒則生痰濕,故秋季出現咳嗽。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天乃收成的季節,人體也是一樣。


人體在秋天收成甚麼?


跟大地一樣,夏長,秋收。人在夏季長成的就是“志”,也就是陽氣。


後世醫者,只知道腎藏“志”,並未曾想過“志”在何時生,在何時長,在何時收。這段經文,不就說明了嗎!


“志”在夏天不能長,不是小事。不但在秋天會出現咳嗽,在冬天更是會出現重病。


“冬至重病”出現的原因在哪?


***

“冬至重病”出現的原因在於神經細胞和系統,在夏天因受風寒的原故而功能受損,神經細胞的生長和發展受到損害,受損的神經細胞得不到修復,以及神經細胞中的儲備得不到補充;這些都會令人體在冬天時出現嚴重的運作問題(重病),甚至死亡。


所以,人體的運作是否正常,夏天是其表現,也是最容易受傷或是修復的時候。

***


***

現代社會,是甚麼破壞了人體的“蕃秀”?


在現代社會,出現在夏季的風寒就是冷氣、冷凍的飲食。這兩種人造風寒,比天然的“邪風”對人體的傷害更為嚴重;這也是現代人越來越多頑疾、奇難雜症的主要因由。


所以,汽水,其害處不在於糖,在於凍;糖是對人體有益無害的能量來源。


肺癌的病因在於冷氣,不在於抽煙;因為在生物化學和藥理學的層面分析,只有冷氣能令人體中的病毒活躍,改變人體細胞的基因,煙草中的化學成份,是不能令基因變異的。


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現代醫院是住死病人的地方;因為其冷氣的溫度遠低於任何人家中的溫度。

***



*****


【黃帝內經·素問02】: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09/04/2023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醫學(07)

 黃帝內經醫學(07)



【黃帝內經·素問02】: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三月”

春季三個月。

到底春三月是現代的哪三個月?

【黃帝內經】成書的時間應該是周朝。周朝建子,一年的開始在於子月,也就是今天冬至日的那一個月(公曆的12月和1月之間)。

然而,周朝建子只是政治曆,在農事曆上,如孔子所說,仍然採用夏朝建寅為曆法,以便民間播種耕種。

而夏曆的運行,跟二十四節氣是相接近的。(其相差在於潤月的偏差。)


【黃帝內經·素問09】:

「歧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根據【黃帝內經】自身的解讀,其時日、節氣之計算,應該以二十四節氣為準繩。


所以,春三月,應該以“立春”之日計起(也就是夏曆正月的附近。)的三個月。


夏曆的正月,就是十二月卦的“泰”卦,也就是建寅。


***

這就是文化的隔膜。

就以簡單的春天三個月,若不懂當時文化,又不理解閱讀【黃帝內經】全文,只是以當時人的曆法和文化去理解,已可以出現天大的謬誤。

***


“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發陳”是甚麼意思?


***

這段四季文字,表面錯看起來是在述說天地、大自然的變化;然而,只要細心看清楚前文後理,根本就是在說人體四季的不同表現。(當年讀中醫時,大學那位出名教【黃帝內經】的教授,跟我們說這段經文是在說環保,真是令人摸不著頭腦。)

***


“發陳”,就是清理先前積下來的東西。

人體在先前積下些甚麼?

跟大地一樣,人體在冬季積下來的東西就是“寒氣”(在人體就是因受寒而釋出細胞外的病毒)。

“發陳”的進行,就會出現【傷寒論】所說的“溫病”。


***

“溫病”,就是免疫力低下的人,人體藉著天氣的回暖而有所提升的免疫力,對冬天因不慎受風寒而釋出細胞外的病毒進行清洗。

若病毒積累過多,病者的免疫力又不足夠,再加上醫者以清熱的錯誤方法治療,這“發陳”行動則會以失敗告終,病者則會進入反復出現的慢性發炎(類風濕病),或是身體變得更差、衰弱。

***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有兩重意義。

1. 在天氣回暖時,天地萬物,包括人體,都一同生長、活躍,這是“發陳”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2. 只有透過“發陳”,將不利於天地萬物生長、發展的障礙物清除,才能使人體或萬物蓬勃生長、發展。



“夜臥早起”

人體的睡眠,以天地的陽氣對人體的影響為重點。

由於大地的日照、陽氣(溫度)在春季逐漸提升,人體中的陽氣也隨之提升,故人體走向“夜臥”的現象(原因是睡意較遲出現)。

因大地的日照、陽氣(溫度)在春季逐漸提升,人體在早上也容易積累較多陽氣,令人體甦醒過來。這就是“早起”的原因。


***

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也就是天道。人體的睡眠,是不用人體刻意去控制的,也就是不是早睡就有益處,早起就會健康。

正常運作的人體,何時需要睡眠,何時起床,人體自身會因應大自然規律變化而進行的,是不能強行的。

人體甚麼時候在運作甚麼經脈,這是毫無根據的說法;因為人體的所有經脈,是無時無刻的在運作中,並無時間局限的。


就是這些無根據的個人陰陽、五行學說,將中醫學和中醫學人體弄出個神化飄渺的虛幻世界,令中醫學走入絕路。


原本的【黃帝內經】,所述說的都是大自然的規律和現象,並無甚麼不實的說法,只是邪教教主將其歪曲、誤解而已。

***


“廣步於庭”

這是人可以在適當的地方進行適當活動的意思。

“廣步”者,可以進行運動、勞動,比較大動作的活動。

“於庭”者,在風寒受限的地方進行活動。

因為縱然是春天,天地仍然寒冷。以“泰”卦陽氣的表達,大地的陽氣只是處於“龍躍在淵”的狀態,也就是初試牛刀。

在冬季,人體是不應有任何“廣步”的活動,無論在那裡;也就是要避免受風寒。


***

這不是令人體輕鬆的意思表達,其真正的意義在於適當的活動或勞動範疇。

***


“被髮緩形”

是可以減少保暖的程度。因為人體隨著大地回暖,要適量將體溫散發。令人體增加其活動的能力和傾向。



“以使志生”

生甚麼“志”?

春天的“志”就是開始活動、發展。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這三句看似是對大自然生態的態度,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而,讀者要明白自己在讀甚麼書,要看清楚整篇文章在說甚麼,看清楚前文後理,才能正確理解、解讀這三句經文。


“生而勿殺”,必須承接上文,到底是生甚麼?

生“志”。

上文若沒有錯誤理解,下文又能夠承受上文解讀,才能正確地解讀這三句經文。


要令“志”生,也就是令人體增加其活動的能力和傾向。


如何能令“志”生?

腎藏“志”。

要令“志”生,也就是提升神經細胞的活躍性和運作功能。精氣,是神經細胞的運作根本;陽氣,是維持其運作東西。

所以,要令“志”生,必先令陽氣生。要維持“志”生,陽氣只能生,不能殺;只能予,不能奪;只能賞,不能罰;才能發揮人體在春季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這句是對春季正常人體運作的總結。只有符合以上的運作,人體才能健康長壽。



“逆之則傷肝”

如果違反了以上的運作,有甚麼問題出現?

問題就是會“傷肝”。


“傷肝”又是甚麼意思?

“傷肝”,並不是真的傷害了肝臟器官。

【黃帝內經】經常以肝來說明由五藏的肝所負責的一切身體運作,尤其是其活動和生長能力。事實上,器官的肝臟是一點也沒有關連。


***

由於前人解讀【黃帝內經】的錯誤,導致【黃帝內經】的醫理錯綜複雜、難解,而且脫離了現實的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令【黃帝內經】醫理成為後世的笑話。

***


“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由於春季的陽氣生化不足,也就是所有神經細胞處於低活躍狀態;進入到夏天,當然會出現陽氣虛的現象(寒變)。陽氣虛,又何來有生長的能力?故“奉長者少”。


***

解讀不通這四季陰陽在人體中所發生的事情,根本就無法繼續了解以後的醫理,也會將整套【黃帝內經】的醫理曲解、誤解。


俗語說:“讀書不成,三大害。”

這話說得好,也有其道理。

在漢朝以後的醫者,絕大多數是當不了官的讀書人。這些當不了官的讀書人真的可以當一名良醫嗎?

這些當不了官,又當不成良醫之人,又喜歡曲解【黃帝內經】,結果,留下一大堆錯誤的醫學理論,導致中醫學錯謬百出,誤導後世。

***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


【黃帝內經·素問02】: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黃帝內經·素問02】: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


【黃帝內經·素問02】: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黃帝內經·素問02】: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易龍         06/04/2023












2023年4月5日 星期三

黃帝內經醫學(06)

 黃帝內經醫學(06)



【黃帝內經·素問01】: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歧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有些人雖然過了人所皆知的生育期,仍然可以生子。是為何?


“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這些人是因為天生有異於常人,其神經細胞的運作壽命(天壽)比一般人長,其神經系統能正常運作;以其神經細胞(腎氣)天生比正常人健康之故。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這些人雖然能夠生育,男子都只能在72歲之內,女子都只能在56歲之內,因為,這是上天賦予人最盡的運作資源。



【黃帝內經·素問01】: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跟隨天道而生活的人,其壽命皆有百歲,是否仍然可以生子?


“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跟隨天道而生活的人,若能肉體不衰老、運作不敗壞,身體年歲雖大,仍然能夠生子。


***

歧伯的回答是直接,合乎科學的,後世的人不要曲解或強解其原意。


歧伯是說,要可以生子,人體的整體肉體結構和功能要不能衰老為前題。

但跟隨天道而生活的人是否能達到整體肉體結構和功能都不衰老?

不然,是不可能生子的。

***


“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這是傳說中上古時代的“真人”。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這是模仿“真人”生活的中古至人,其目標是希望達到“真人”的地步。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這是現實中跟隨天道生活而長壽之人。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這是次等現實中跟隨天道生活而長壽之人。


***

黃帝在此說了四種長壽之人,就是傳說中的真人、以真人為目標的至人、現實生活中的聖人和賢人。


而事實上,這四種人都是實在存在過於地球上。


黃帝雖說是傳說中有“真人”,但真人的存在,在【聖經】中是實實在在的記載著的。

根據【聖經】的記載,人本來是可以永生不死的,後來縱然會死,其普遍的歲數也在九百多歲。這些壽數的上古之人,不就是黃帝口中傳說中上古的真人嗎!

這些上古之人,的確是肉體結構和運作功能都能不衰老,故幾百歲仍然能生子。


至於至人,只是不知長壽的原因何在,強行追求上古之人壽命的人。以為可以透過修行來達到上古真人的壽命,實際上,只有一些人能延長多些少壽命而已。根據【聖經】的記載,【黃帝內經】所說的中古之人,其壽命都有幾百歲的壽命。


聖人和賢人,則是現實生活中能跟隨天道生活而享天年(過百歲)之人而已。


這一章【黃帝內經】的內容是實實在在的記錄了前人的傳聞,和現實生活中臨床觀察的數據,是科學的醫學理論講解和記錄,一點也不神化或脫離現實。只是歷代至今,研讀【黃帝內經】之人,根本看不到【黃帝內經】所說的人類全貌,再加上自身的無知和偏見,將整章或整本【黃帝內經】都曲解了。


看!【黃帝內經】所記載人類壽命的走勢,跟【聖經】的記載是不謀而合的。


人呀!由始祖到現在,根本就不懂寫個“死”字,還說甚麼養生、治療。強行將自己的偏見當成科學,將科學的事實排除於科學之外。

***



易龍         05/0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