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嚇死多過病死

 嚇死多過病死


【黃帝內經·素問73】:

“黃帝曰:人氣不足,天氣如虛,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聞乎?

歧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會天虛,感邪之至也。人憂愁思慮即傷心,又或遇少陰司天,天數不及,太陰作接閒至,即謂天虛也,此即人氣天氣同虛也。

又遇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因而三虛,神明失守,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九君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火不及之歲,有黑尸鬼見之,令人暴亡。人飲食勞倦即傷脾,又或遇太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陽作接閒至,即謂之虛也,此即人氣虛而天氣虛也。

又遇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醉飽行房,汗出於脾,因而三虛,脾神失守,脾為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卻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陰天虛,青尸鬼見之,令人卒亡。

人久坐溼地,強力入水即傷腎,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虛,腎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卻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會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陽司天虛,有黃尸鬼至,見之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

又遇厥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陰作接閒至,是謂天虛也,此謂天虛人虛也。

又遇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陰司天虛也,有白尸鬼見之,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虛而人虛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謂之曰尸厥。

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圓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昌,失神者亡。”


以上【黃帝內經】說了那麽一大堆道理,到底想說甚麼?


以上【黃帝內經】所說的,就是解釋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昌,失神者亡“ 這一句說話。


甚麼是“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昌,失神者亡” ?


所謂”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志。這一點,在診病時,【黃帝內經】已強調了其重要性。


【黃帝內經·素問13】:

”歧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黃帝內經】那大段文字,就是解釋這“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為何會出現“失神”?


人失神的原因在於五臟(中樞神經系統)先虛。


人的五臟如何先虛?


【黃帝內經】:”已上五失守者,天虛而人虛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謂之曰尸厥。“


其原因在於天虛與人虛。


甚麼是天虛?


天行健,以陽氣運行生生不息。故遇上陰寒天時,是為天虛。天之陽氣不足,人亦應之。


甚麼是人虛?


人受陰寒之邪所傷,或受到驚嚇,則可傷及五臟之氣。故出現“神游失守其位”。也就是說五臟神氣游離五臟而散。


當五臟神氣游離五臟而散時,人會出現甚麼現象?


這時,人會產生幻覺。也就是”即有五尸鬼干人“。


這時的人體會隨時進入甚麼狀況?


這時可“令人暴亡,也謂之曰尸厥”。


所以,【黃帝內經】總結而言,”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圓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然而,讀【黃帝內經】之人不要誤解為人是因為有鬼怪搞擾,而導致失神。因為【黃帝內經】開章明義已經說明了,行醫之人不可拘於鬼神。


【黃帝內經·素問11】: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人為風寒(陰寒之氣)所傷,再加上驚恐,得不到正確的治療,是導致大量人死於所謂疫症的重要原因。




易龍        11/11/2021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經絡

 經絡


經絡結構真的存在於人體嗎?

如果存在,又是以甚麼形式存在?


一直以來,經絡、氣、五臟(藏,是臟的原字和原意,就是深藏、儲藏之意。),都是西醫學攻擊中醫學不合乎人體結構、生理學科學的目標對象。


經絡、穴位,最早由【黃帝內經】中所描述,後世習醫之人依樣畫葫蘆的學習態度,也因對人體生理學、解剖學未能深入了解的原故;結果,將【黃帝內經】的經絡變成了抽象的概念、神化的結構。


經絡真是如此難於理解、說明嗎?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經絡,都是從人體外客觀觀察的結果,並沒有說甚麼抽象、神化的東西。


經絡,真正存在人體的位置並不是皮膚,是在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在人體皮膚上的只是穴位,並非經絡。


【黃帝內經·素問58】: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哪為何當針灸時,人體會感覺到有一股氣由一穴位走到同一經絡的另一處穴位?


這種皮膚上經氣流動的感覺,實質上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同一列陣的神經細胞脈衝流動的外在投射,並非皮膚上有任何東西在流動。這現象跟截肢病人感覺到腳趾痛的現象是同一道理。


截肢病人的腳趾已不存在,何來有腳趾痛?


其原因是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負責感受腳趾的神經接收到神經脈衝,病人就感覺到已不存在的腳趾痛。


在【傷寒論】中,記載了一種疾病,這種病名叫”奔豚氣“。


【傷寒論】: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傷寒論】: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金匱要略】:

“師曰:奔豚病從小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


這種“奔豚氣”疾病,就是經絡病的一種(沿著任脈往上走);實質,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常見於癲癇症的病人,以中樞神經抑制劑(抗癲癇症的西藥)可以制止”奔豚氣“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臨床實證。


針灸某一部位,為何可以治療其他部位的疾病?


【黃帝內經·靈樞07】:

”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


【黃帝內經·靈樞07】:

”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黃帝內經·素問70】:

”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黃帝內經·素問21】: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裏當俱寫,取之下俞。

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寫陽補陰,取之下俞。

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從以上【黃帝內經】的記載,經絡是不可能出現在人體皮膚的結構。這種結構,只能出現在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


在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結構中,腦幹和中腦的神經分布結構,是針灸根據經絡治療的關鍵所在。




腦幹和中腦的神經分布結構有何特別?


人體全身的所有神經訊息,都必須經由腦幹,再經過中腦的左右神經交叉處進入大腦和小腦。而大腦和小腦所發出的神經訊息,依著同樣相反的路線而出,傳送至人體每處細胞組織。


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幹上,分布了人體的十二對顱神經。這十二對顱神經,就是調控人體所有器官和接收人體五感刺激的神經結構。


為何十二對顱神經要分布於腦幹上?


因為十二對顱神經分布於腦幹上和中腦的左右神經交叉結構,中國古人才能從臨床上客觀的觀察,創出【黃帝內經】所記載的經絡針灸治療學。


所謂同一條經脈的穴位,是指這條神經所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脈衝訊息,會同時觸動鄰近的神經,結果,出現了刺激不同的穴位(神經點),有同一器官或組織受調控的結果。這些影響或調控同一器官或組織的穴位,分布在同一皮膚區域面上,就被稱為同一經絡穴位。


同一條經絡,並不等同是同一條神經。相反,同一條神經,透過腦幹和中腦的聯繫點,在外觀察出不同經絡連繫的表現。


就以人體的面部為例。在人體面部分布的神經只有兩條,就是第五對顱神經(三叉神經)和第七對顱神經(面神經)。這兩條神經的不同神經分支分布,卻形成了人體面上三條陽經的經絡(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



為何會是這樣?



原因在於在同一條神經的不同分支,已表現出有不同的腦幹和中腦的聯繫點,結果,其在外的觀察表現,就屬於不同的經絡穴位。


這種同一條神經,可以表現出不同經絡的現象,在人體所有部位都是。其中最表表者就是腳的坐骨神經。





坐骨神經,在腳上以一條神經,分別組成了陰陽六條經絡,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由於在同一穴位,因為深淺的不同,可以出現不同的神經分布,或是同一神經有不同經絡的神經分布;因此,縱然施針者取穴位正確,取穴的深淺、手法是否正確,可以導致出現非常大的療效差距,甚至於毫無療效。


本人在臨床上的針灸治療體會,根據【黃帝內經】的診斷、治療用針,其效果是立竿見影,體會到針灸療效可是令人驚訝。


本人治療用針,治一病不會多過五針,而且根據【黃帝內經】的治療理論,甚少用針在病處;經常治上病取之下,治左取之右,治近取之遠。


例如在治療腰背痛導致不能走路的病人,本人從不在腰背下針,只取腳遠端穴位施針;原本不能走路者,針刺十數分鐘後,可自行正常站立行走。


在治療落枕者,本人從不用針在肩項,只施針於腳遠端穴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療效可是立竿見影,原本不能轉動的頸項,即時可以自由活動,有些更是已毫無不適。


為何可以有如此療效?


原因就是【黃帝內經】經絡理論的應用。


而經絡穴位的臨床應用,不單是局限於針灸,也可以以彈、按、拍打的手法取代針灸應用;在臨床上可以直接、簡單為病者進行治療,其效果與針灸相若。


其中有一次,有一位年長病人,因腰背痛走路困難,手持手杖前來想進行針灸治療。本人並沒有給她針灸,只是在診脈後,給她按腳上穴位一分多鐘,然後叫她站走來試試,病者即時可以輕鬆的自由行走,連手杖也留了在診症室,就出了去等候取藥。


這就是臨床上經絡的運用。只要明白其中治療的道理,治療並不會被局限於治療工具上。


【黃帝內經·靈樞01】:

“夫善用鍼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中醫學針灸的治療,並非如西醫學所理解,只是穴位神經的刺激。針灸治療的精髓在於經絡的運用、取穴、補瀉手法的應用。


懂得穴位在那,只是等同懂得藥物的四氣五味,並不等同於能運用藥物治病。


【黃帝內經·靈樞04】: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

歧伯荅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鍼染于巷,中肉節即皮膚痛。補寫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鍼不審,以順為逆也。“



甚麼是【黃帝內經】中的補瀉?




易龍       08/11/2021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治法的誤解

 治法的誤解


【黃帝內經·素問74】:

“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寫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


甚麼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寒者熱之”的”熱“與及“熱者寒之”的”寒“,歷世歷代以來,都被絕大部份的中醫曲解為形容詞。也就是說凡人體熱的表現,就以寒涼的東西抵消;凡人體寒的表現,就以溫熱的東西抵消。


這樣的理解有甚麼問題出現?


這樣的理解,就會出現治標不治本的情況。這種治法,根本就違背了【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所以,這種理解,絕對不是【黃帝內經】的原意。


“寒者熱之”的”熱“與及“熱者寒之”的”寒“,是動詞,不是形容詞,也不是名詞。也就是說,熱之,是以保存熱的方法,或是溫熱的方法,或是增加熱產生的方法來治療寒厥的病人;寒之,是以減少積熱的方法來治郁熱在裡的病人。


這種詞句的運用,在戰國時期是非常普遍的。就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第一個”老“與“幼”都是動詞,是奉養和照顧的意思。


如何能夠減少人體的積熱?


要解答以上問題,首先要問”人體的積熱從何而來?“


人體是一元氣運化的機體,是以陽氣運行來運作人體所有的功能。當人體陽氣運行失當,人體就產生了疾病、衰老,甚至於死亡。這些在【黃帝內經】中開章明義,說得清清楚楚的。


人體,只有寒氣是從外而來;熱,必定是人體自身產生的,並沒有外熱會積聚在人體中。


人體自身所產生的熱,也就是陽氣,在正常情況下是會不斷往外散走。這就是人體不斷流失能量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人要不斷呼吸和進食的重要原因。


人體為何要不斷產生熱量?


人體要不斷產生熱量的原因,在於要保持人體37度的體溫。


人體為何要保持37度的體溫?


人體的體溫若跌低過37度,原本潛藏居住在人體的病毒就會活躍;體溫越低,病毒越是活躍。這就是凍傷的真正原因。


當人體的體溫跌低過37度,病毒活躍起來時,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感染風寒或是為風寒所傷。


因為人體的散熱機制(基本上是神經細胞)為風寒(病毒)所傷,導致人體自身所產生的熱積聚於裡。這就是熱郁於裡的真實情況。


如何能夠將郁熱除去?


用甚麼方法除去人體的郁熱,【黃帝內經】早已說明,就是以治病求本(因)的方法為治療方向。


既然人體的郁熱為風寒所傷導致,故其病因就是風寒,治療當以散風寒,使人體的熱能夠再次往外散發為本。


後世為何絕大部份醫家都以攻下瀉熱為治?


由於人體積熱的情況,在人體的胃(陽明)中表現出來。故凡熱困於裡之人,必定口燥鼻乾,胃(一般人所說的心)中煩熱,渴望飲食冷凍、寒涼東西。因為這一錯誤的感覺,導致醫者以攻下清熱的方法治療所有熱郁之人。


然而,攻下清熱的方法只能用於“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對治療導致熱郁於裡的病因是毫無幫助;相反,若有輕微過度使用,則自傷人體正氣,引寒邪深入,導致熱郁更甚。


古人書寫,一向嚴謹,不是可以隨意胡亂解釋的。


以【老子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句為例。


後世大多數人在解釋這一句時,只著重於”陰“、“陽”二字,往往不多人能夠明白為何是”負陰“,不是“抱陰”。

如果將這一句寫成”抱陰而負陽“,可以嗎?

後面還可以出現“沖氣以為和”嗎?


答案是不能的。因為人體以背為陽,胸腹為陰。所以,要達到陰陽平衡的”沖氣以為和“,必須是“負陰而抱陽”。


為何會出現這種疏忽或曲解?

原因在於閱讀經典之人,不是以原作者的定義和思維去理解文章;只是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去理解文章,或是斷章取義。結果,就出現了天大的誤解、曲解,導致中醫學走上了末路。


事實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只是臨床治法的提綱。至於用甚麼治法來達到這提綱的治療目的,【黃帝內經】在內文中已有詳細說明。


【黃帝內經】所教人治病的方法,其原則有二:

1. 就是要令人體恢復未病之前的狀況,使人體自身可以在不依賴外來藥物的情況下,繼續運作下去。

要達到這一目的,治病必須求因(根本)。只有驅除致病的原因,人體才可以恢復正常運作。


2. 保命。

這就是“急則治其標”的原則。也就是說,任何可行有效的急救治療方法,舒緩危害病者生命或健康的病症。這些治法包括了治本的方法和治標的方法。

然而,治標的方法,在危急症狀舒緩後,當立即停止。因為繼續使用下去,不但治不了病;相反,會削弱人體正氣,最終導致百病叢生,自取滅亡。


研讀【老子】尚且不能馬虎,隨意亂解;更何況是與人性命由關的【黃帝內經】,後世習醫之人豈能苟且曲解,禍害蒼生!



【黃帝內經·素問74】: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帝曰:何謂逆從。

歧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

歧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易龍      09/10/2021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中醫學可治療精神病嗎(1)

 中醫學可治療精神病嗎(1)



中醫學,可以說是治療精神病的祖師。整套【黃帝內經】的治療理論,其治療目標就是人體的神經系統。


精神病,就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運作出了問題。


是甚麼原因導致神經細胞運作出了問題?


只有找出病因的所在,針對病因作出治療,才能將有問題的神經細胞修復過來。


能夠影響神經細胞運作的,在人體最常見的就是藏在人體神經細胞內的病毒。這些病毒的活躍性,因應人體的狀況而定。


人體在受風寒,或免疫力下降的情況下,病毒就會活躍,導致人體的細胞(尤其是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結果,不但導致思維、情緒上出現問題(精神病),所受牽連的部位、組織,其功能都會出現問題。


所以,導致精神病的病因就是風寒。而當人體受了風寒,在神經細胞內的每一種病毒,都可以導致人出現精神問題,控制部位組織的功能受損,甚至於死亡。


【黃帝內經】是世上一部最早記載精神病的病因、發病機理的醫書。


東漢張仲景,承襲【黃帝內經】的醫理,在臨床上以【黃帝內經】提出的病因、機理,作出治病求因的治療。



【黃帝內經·素問30】: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陽明經,胃所有關連繫的中樞神經系統。

這系統,有調節胃的功能,同時,胃接收到外界食物五味的刺激,有興奮或抑制調節陽明經的功能。


當陽明經(陽明神經系統)出了毛病,人體的表現是“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


這是甚麼問題?


這是抑鬱、自閉、驚恐的精神病問題。整個人對任何事物都失去興趣,縱然是鐘鼓齊鳴,多熱鬧的事,也毫無反應。聽到陰沈重複之聲,則心煩意亂、驚恐難安。


【黃帝內經·素問30】: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黃帝內經·素問30】: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黃帝內經·素問30】: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以上,是【黃帝內經】講解精神病的病因與病機。然而,後世能夠真正明白【黃帝內經】病因的人卻是不多,絕大多數後世的中醫都曲解了【黃帝內經】這一篇的病因;結果,用藥適當者,只能暫時舒緩症狀;用藥不當者,不但全無療效,相反,是將其病越治越嚴重。


哪【黃帝內經】所說的病因到底在那裡?


“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胃,在五行中屬土;肝屬木,故以木克土為其病因。然而,【黃帝內經】所說屬木的肝藏,並不是人體的肝臟器官。


後世中醫所說的木克土,以肝氣郁結,木氣過盛而克土。然則,所謂的肝氣,實質是腸胃或腸之氣脹,非來自肝臟。


而導致胃氣滯脹滿的過盛肝氣,在內者,來自中樞神經肝藏的神經系統活動;在外者,來自邪風(風寒)。這兩種肝木之氣,就是導致脾胃失運,氣滯易驚的病因。


“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胃為中焦,是人體溫熱、寒涼的鑑別處。胃為風寒所困(邪客),則熱不能外散,郁熱於裡。故其人心煩而怕熱。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惋者,氣滯。

為何會出現氣滯?

氣滯在哪?

”陽明厥則喘而惋“,陽明者,胃。厥,受阻困。

是甚麼厥阻陽明?

是風寒厥阻陽明,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寒厥”。

胃為寒厥,則出現胃氣滯。胃氣滯,則會出現呼吸氣短、氣喘,甚至可以窒息而死。這是在臨床常見的現象。


現在都市的哮喘,絕大多數病因發於寒厥於胃,絕少數是因為肺臟直接受寒。


“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陽盛“,是那裡陽盛?

陽盛者,陽明陽盛。

陽明為何會出現陽盛?

陽明(胃),乃活人人體陽氣生化之處。陽明為風寒厥阻,則熱郁於裡。四肢,乃陽明所主,直屬於胃。胃陽盛,則四肢陽盛,故“能登高也”。


實,過盛也。


根據【黃帝內經】的闡釋,實,只有邪實;虛,只有正氣虛。


因此,過盛的陽氣是為熱邪。然而,是甚麼原因導致陽氣郁結過盛?

是風寒厥阻陽明之故。

所以,熱邪是標,風寒是本。清熱是為治標,暫時症狀舒緩;散風寒是為治本,能徹底根治陽氣郁結問題。


”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胃有郁熱,則不惡寒,惡熱。

風寒越是厥阻深入,其人越是惡熱,越是大汗。


“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胃者,心也。在【傷寒論】的瀉心湯,已明明說了這一關係。所以,胃明郁熱,則心火盛,故其人五心煩熱。郁熱盛,則擾亂心神,故”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


胃為風寒所困,則運化失常,出現氣滯,腸胃蠕動出現問題,故消化失常,出現“不欲食”的情況。



結論:


1. 人體出現的精神問題,由陽明經(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失常所致。


2. 其病因就是風寒(病毒)所傷,陽氣被風寒厥阻,不能正常運行所致。


3. 清熱理氣(理肝氣)治療只能治標,暫時舒緩症狀。唯有散其風寒,是治其本,徹底根治疾病。



【傷寒論】: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傷寒論】: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


【傷寒論】: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傷寒論】: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傷寒論】: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論】: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脈緊則愈。”


【傷寒論】: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易龍         15/09/2021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腎氣(2)

 

腎氣(2)


【黃帝內經·素問01】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為何人體會出現這現象?


這現象又當如何正確地解讀?

“六八”的現象,與胃陽又有何掛勾?


這就是【黃帝內經】中真正的意思。只有能正確地解讀【黃帝內經】,才能發揮其治病求因的目標,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真正療效。


【黃帝內經·素問01】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男子,“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從男子和女子同一情況的比對,可以看到男子的腎氣衰,到底衰在那裡?


原來人在“五八”或”五七“的腎氣衰,是衰敗在陽明經上。也就是說陽明經上的神經細胞衰退,導致頭、面上衰老的表現。


主宰頭、面的神經細胞,到底是甚麼神經?


十二對顱神經中,除了第十對迷走神經和第十一對副神經,都是主宰頸項、頭面的神經。


而主宰頭、面運作的神經,就是第五對三义神經和第七對面神經。這兩條神經就是中醫學三條陽經在頭面的穴位所在。


所以,“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就是指三义神經和面神經的衰退,導致髮墮、齒槁。“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同樣,也是指三义神經和面神經的衰退,導致面始焦,髮始墮。只是用兩種不同的層面去說明人體衰退的本由。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這一階段的形容,男、女都以陽氣衰敗來表達人體入一步衰老的原因,就是三义神經和面神經進一步的衰退,導致面焦,髮白。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體衰老,功能衰退的根本因由所在,就是在於神經的衰退,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腎氣”或三陽經脈”陽氣“的衰敗。


到底是甚麼導致神經細胞的衰退?


能夠導致神經細胞衰退的,世上只有病毒,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風寒。


如何能夠減慢人體神經細胞的衰退速度,或是治療神經細胞衰退導致的疾病?


根據【黃帝內經】治病求因的準則,就是減少人體的風寒,也就是減少病毒的活躍性。


所以,要減慢衰老、脫髮、白髮的治療方向就是改善神經細胞功能;要改善神經功能,就必須散風寒,也就是抑制病毒的活躍性。這些治療結果,本人在臨床上是有不少病例,效果比任何治療都要顯著。



十二對顱神經與胃有何關係?


在臨床治療上,胃與人體的衰退有何關係?


能夠明白人體衰老的原因,不但能夠減慢衰老,延年益壽,更是治療所有疾病的根本所在。



【黃帝內經·素問72】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腎之源。”


【黃帝內經·素問61】

”歧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黃帝內經·素問10】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黃帝內經·素問28】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7/07/2021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腎氣(1)

 

腎氣(1)



甚麼是”腎氣“?


根據整本【黃帝內經】的描述,人體的五藏,並非指人體胸腹內的五個器官,實質,是指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17】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所以,一路以來,那些讀不通【黃帝內經】的人和西醫,都不斷批判中醫學是不合乎人體科學、是與巫醫相類同的原始醫學。


事實上,【黃帝內經】的中醫學是絕對合乎人體科學的醫學(只是絕大多數看【黃帝內經】的人,根本就不清楚人體真正的運作)。其對人體真正的運作了解,要遠超過西醫學。因為【黃帝內經】的醫學,是高級醫學,是遠超越西醫這原始醫學的醫學。


為何說西醫是原始醫學?


所有醫學的發展,其起始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原始醫學;現在的西醫學,仍然是處於這一階段。


而【黃帝內經】的醫學則斷然不同,是已經脫離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進入了治病求因的高級治療醫學理論。這治病求因或求本的要求,是明明的在【黃帝內經】提出,也貫穿整部【黃帝內經】。


“腎”,到底是指甚麼?


【黃帝內經·素問01】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過往的人,絕大多數以泌尿系統的腎臟為【黃帝內經】所說五藏的“腎”。這是一天大的錯謬和誤解。


泌尿系統的腎臟若然壞了,人體以人工腎洗血時,人的腎氣還在嗎?

人沒有了腎氣,還可以存活嗎?


根據以上【黃帝內經】的描述,人體的腎,是指神經細胞。”腎氣“,是指神經細胞的活動和功能。


所以,腎為先天之本。


甚麼是人體的先天之本?


人體的先天之本就是人體的神經細胞,所以,當神經細胞受了傷害,就出現了先天不足的現象。


人體的結構和功能都由神經細胞主宰,因為神經細胞就是人的本質。離開了神經細胞,人就是死了的人,就不是人了。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是甚麼意思?


”腎氣平均“也就說神經細胞的生長已完成,達到穩定的功能狀態。


此時,人體會出現甚麼狀態?


此時,人體會出現“筋骨勁強,真牙生而長極”的狀態。


”真牙“,是指智慧齒。


“長極”,是指人體完成生長。


神經細胞的生長,就是人體的生長。人體的所有結構生長,都是跟隨著神經細胞生長而進行。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觀察到真實的人體運作。這一運作,到今天,不要說沒有人提出過;就是能明白的人也是罕有。


結果,由於自己的知慧局限,將真正人體運作的醫理當為虛話,將錯誤的謬論當為真理。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更說明了人體的生長雖然已完成,但人體的骨仍然可以繼續增厚(筋骨隆盛)。


人體骨的增長和增厚,都是隨著神經細胞的增長和走勢而進行的。這就是“腎主骨”的真正意義所在。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是甚麼意思?


神經細胞的功能開始衰退,人體頭髮開始丟落,因為每一根毛髮,都是一條神經的延續。所以,導致毛髮丟落的兇手,就是能傷害神經細胞的風寒。


牙齒和骨中的神經細胞功能衰退,導致牙齒骨質的修復出現了問題,也就出現了“齒槁”的現象。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為何人體會出現這現象?


這現象又當如何正確地解讀?

“六八”的現象,與胃陽又有何掛勾?


這就是【黃帝內經】中真正的意思。只有能正確地解讀【黃帝內經】,才能發揮其治病求因的目標,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真正療效。



【黃帝內經·素問72】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腎之源。”


【黃帝內經·素問61】

”歧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黃帝內經·素問10】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黃帝內經·素問28】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6/07/2021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辨虛實

 

辨虛實



人有虛、實。究竟甚麼是人體的虛實?


事實上,無論是虛,或是實,都是有病的身體。


【黃帝內經·素問53】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為何“氣盛”會出現”身寒”?

為何”氣虛“會出現“身熱“?


首先,要弄清楚甚麼是“氣盛”,甚麼又是”氣虛“?


氣盛者,邪氣盛也。氣虛者,正氣虛也。這是貫穿整本【黃帝內經】的醫學觀念。


“氣盛身寒”,以其人傷於寒,寒氣盛而厥阻陽氣在裡,故其人身寒;以其陽氣不能外走溫煦體表之故。


這等人因陽氣被寒邪厥阻於裡,導致煩熱,冬不畏寒,不用穿厚衣;夏則惡熱,喜飲食生冷之物。其症狀出現大汗、盜汗、潮熱等。


其病因在於”得之傷寒“,故治當解表散寒;切忌清裡陽氣,使外感風寒更深入困壓。


“氣虛身熱”,以其人先為風寒所傷,傷及五臟(中樞神經系統);致使人體溫度調節器混亂,無力正常運作。


其人因寒邪傷及五臟,故”氣虛”。在夏日暑天,因氣虛無法正常運作人體溫度調節系統,暑熱積蓄人體,故出現身熱無汗。故出現”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黃帝內經·素問53】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夫實者,氣入也“是甚麼意思?


人氣生於五臟,是為臟氣,又稱陰氣;必從裡往外走,從上往下走。


所謂“氣入也”,是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就是氣積聚在裡,相對而言,就是氣往內走的表現。更重要的氣入表現,是指寒邪之氣,從外往內而入。這寒邪氣的入侵,更乎合【黃帝內經】所說的”實者,邪實也“的說法。


“虛者,氣出也”如何理解?


虛者,必定是氣虛。


為何會出現氣虛?


造成氣虛的原因有二:

1. 五臟生氣無力。

2. 氣的大量流失。


甚麼可以導致五臟虛弱和在短時間內令大量氣流失?


因素如下:

1. 毒藥

2. 寒涼清熱攻下藥(包括中、西藥)

3. 寒涼的蔬菜、生果(所謂的食物,其實是清熱藥)

4. 冷凍的食物和環境


人體的五臟就是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以上的東西都會抑制或阻礙神經的活動;而神經的活動能力,就是人體氣的表現。


由於五臟無力生氣,相對的表現就是只有氣往外走,越走越少,最終導致氣虛或是斷氣。

這就是“虛者,氣出也”的表現。


為何”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氣實,必定是寒邪之氣實,困束正氣於裡。寒邪之氣困於表,是外感風寒的表現。這時,整個人體的氣被困於裡,則會出現體熱發燒的表現。

若寒邪深困於裡,則導致人體裡熱煩躁,體表寒涼或出汗。這種現象最常見於四十多歲以後的男女。


氣虛,必定是正氣虛。也就是五臟虛弱的表現。由於五臟虛弱,無力生氣,故出現氣虛的現象。氣不足不能溫煦人體,故出現人體虛寒的現象。


五臟不能無故而虛。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五臟虛弱?


導致五臟弱虛的因素,世上就只有風寒之邪。


當風寒(病毒)之邪從外入侵人體,在表阻礙陽氣外散,導致陽熱郁困而出現發燒。


當風寒(病毒)之邪再深入侵人體,導致陽熱郁結於裡,則出現煩熱、惡熱、不畏寒、大汗、睡眠差等等的現象。


當風寒(病毒)之邪深入人體,則深困五臟,或傷及五臟,令五臟生氣減弱,導致氣虛、體弱、動則大汗淋漓。


當風寒(病毒)之邪深入人體,直接傷及五臟,令五臟生氣無力,導致體虛、氣弱。


總結人體虛、實的由來,其病因就在於風寒所致。因此,根據【黃帝內經】治病求因的準則,無論是虛或實,其治療針對風寒,是必要的治病根本治法。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2/07/2021










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陰陽病勝

 

陰陽病勝



學習中醫學,陰陽是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理論。若然陰陽觀念、理論上理解錯誤,就等同於上錯了車,必不能到達準確的目的地。


世上甚麼事物都有其陰陽的存在,就連微細如電子,也有其陰陽的存在。但不是所有事物的陰陽,都會應用到【黃帝內經】所說的醫學中。若然胡亂將陰陽應在中醫學上,這將會弄出彌天大禍,將救人的醫學,變成了害人的伎倆。


到底甚麼是【黃帝內經】醫學中的陰陽理論?


在新中國建國以前的中國,要成為能救人治病的醫者,必定要讀【黃帝內經】;因為【黃帝內經】就是中國醫學的經典,是行醫者必讀的醫書。

然而,熟讀【黃帝內經】的人未必會成為良醫,因為其中的醫理多有被誤解或曲解的。而其中最普遍被醫者誤解的就是最基本和重要的陰陽理論。


你只要細心研讀一下【黃帝內經】,就會發現,【黃帝內經】自身已為書中所說的陰陽下了定義,是不容許讀者胡亂猜測、亂解的。


今天中醫學成了無療效的醫學和多種混亂理論的醫學,其原因在於先前的所謂醫家不跟從【黃帝內經】的陰陽定義來解讀,自家胡亂解說的原故。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重點在哪?


在【黃帝內經】的醫學中,陰陽的重點在於論述人體陽氣的生化和運行,也就是說不同位處的氣,就以陰陽來述說;然而無論所說的是陰或陽,都是在說同一樣的東西,就是陽氣;陰陽只是不同位處氣的形容。


所以,在【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陰陽,重點在於人體不同的部位。


根據【黃帝內經】自己的定義,人體的:

上為陽,下為陰;

左為陽,右為陰;

外為陽,裡為陰。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


”陰在內“的陰,是指在體裡的陽氣,也就是人體五藏所生的氣。這氣性質是陽氣,只是以其位處來說,相對於體表的陽氣,被稱為“陰氣”;並不是說這是陰寒之氣。因為活人體內不會產生陰寒之氣的。


”陽之守“,是人體陽氣的提供者。因為在體內所產生的氣,必定往體外擴散。這源源不絕往體外擴散的“陰氣”,成了體表源源不絕的”陽氣“根源,也是推動人體運作源頭。


“陽在外,陰之使也”,是指往外走的氣推動人體的運作,是氣運作的功能表現。


在以上一段【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陰氣,或陽氣,其實就是同一道氣,只是裡外不同部位的形容而已。


然而,這陰陽的錯解,卻將人體內守的五藏陽氣,曲解為陰寒之氣。結果,在治療上,以滋陰為治療;將原本虛弱的陽氣變得更為虛弱。


【黃帝內經·素問05】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勝則身熱”。是甚麼導致這一問題?


是”腠理閉“導致“陽勝則身熱”。


因”腠理閉“而導致無汗,故陽氣郁於皮下不能外散。陽氣郁則出現“陽勝”,故”汗不出而熱“。


是甚麼原因導致腠理閉而汗不出?這才是疾病的病因。陽氣郁結,只是疾病“標”的表現,並非其”本“。


是風寒傷了腠理的開閉功能。故曰“冬不傷寒,夏不中暑”。

故這類病人是”能冬不能夏“,以其陽氣為風寒所郁結之故。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陰勝則身寒汗出“是甚麼意思?


“陰勝”者,以其陽氣郁結於裡。體裡陽氣過盛,則導致汗出;汗出則陽氣消散。故有”汗出過多傷於陽“的說法。可是,說這話的人不求甚解,強行將汗液變成了“陽氣”。


是甚麼原因導致陽氣郁結於裡?


正常活人,陽氣產生於體裡,必定往外擴散。然而,當風寒從外深入,厥阻人體陽氣於裡,則導致陽氣郁結於內,也就是”陰勝“的表現。


勝者,多於常也。


陽郁結於裡不能溫煦人體,加上汗出,使微弱的陽氣消散。故這類病人是“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這類病人的病因在哪?


這類病人的病因在於風寒深困,並非其體內郁熱。


病人為何會導致風寒深困?


是醫之過。

以其風寒在表時,醫者以寒涼清熱治之(【傷寒論】以表證仍在,不以解表治療為逆),導致體內陽虛(即是陰虛)。體內氣虛,則無力將風寒往外驅散,使風寒往內進逼;風寒往內進逼,則陽氣郁結更盛;醫者更是加重寒涼清熱,使體內陽氣更虛。這一錯誤的循環治療,徹底將人體陰氣(裡陽)削弱,使病者變成了虛寒之體。


現代都市不怕冷的人,是介乎以上兩種極端中間的病人。這類病者在某些時段煩熱無汗,在某些時段則大汗淋漓,體涼濕寒。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這段【黃帝內經】,只要根據我以上的解說,自然就能明白其中的意義。


同樣,以下【黃帝內經】的意思,其重點不在“壯火”,重點在於為何會出現”壯火“。

只有解決了導致“壯火”的原因,才能真正將疾病治癒。


【黃帝內經·素問05】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02/07/2021










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何謂天時(1)

 

何謂天時(1)



昨天,有位病人前來就診,因為腹脹繃緊,胸悶,呼吸不順暢。


病者自述,前兩天喝了冬瓜、荷葉消暑湯後,當晚,腹部開始氣脹,胸部有擠壓感,呼吸也不大暢順,覺也睡不了,直到前來就診,腹脹是有加無減。


我說,我不是給你飲食指引,不要吃喝那些清熱去濕的東西嗎?

他說,我知道,也一直跟從你的食物指引。只是,這天時不是應該喝那些消暑湯嗎?我見人人都是如此說,就喝了。

我說,那你現在消了甚麼暑?

他說,為何其他中醫說的都跟你不一樣?所以,我才喝些少。

我搖搖頭的說,何苦?

他說,你快幫幫我解決這個不適。

我說,緊記,夏天也不要再喝那些消暑清熱的東西,只可以喝薑茶。



【黃帝內經·素問02】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這陰陽四時,自古以來就被醫者曲解,才導致醫道離【黃帝內經】越走越遠。


曲解了甚麼?


就是將”陰陽四時“曲解成與人切身生活環境脫節的天氣變化。


為何“陰陽四時”是”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在過往的世代,人生活的切身環境直接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受到寒冷天氣的侵襲生病,或甚至死亡。這就是“陰陽四時”與”死生“的關係。


至於消暑清熱,過往的人因主要在戶外工作,受著烈日的曝曬,才會吃喝些小消暑清熱的東西,以舒緩曝曬的積熱。


今時今日的香港,民眾全年生活在冷氣之中,吃喝冷凍之物,在室內工作,還有甚麼暑熱可言。根本就是在秋冬環境喝消暑清熱湯,豈有不死之理!


【黃帝內經·素問13】

“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藏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黃帝內經·素問13】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黃帝內經·素問09】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黃帝內經·素問70】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謂也。“





易龍       26/05/2021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胃,五藏六府之海

 胃,五藏六府之海



【黃帝內經·素問34】: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黃帝內經·素問29】:

”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甚麼是海?


海乃百川滙集之處。也就是說百川都與海有著密切、直接的關係。


“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


”陽明者,胃脈也。“


陽明者,就是指胃。原來,胃與中醫學人體的五臟六腑有著直接的聯繫。【黃帝內經】以海來形容胃與臟腑之間的關係。


【黃帝內經】中所指的五臟,是指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五個功能區域,並不是指胸腹中的五個內臟。而六腑,除了直接指腹胸中的六個器官,更重要的是指其調控這六腑的六組中樞神經。


經脈,就是指列陣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群組。與五臟功能掛勾的神經群組,就是五臟的經脈;與六腑有掛勾的神經群組,就是六腑的經脈。


陽明脈,就是與胃有掛勾的經脈。


陽明脈,主要應該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哪裡?


根據外在人體的觀察,陽明脈主要分布在腦幹區,與十二對顱神經有關。


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腦幹,是一處與所有中樞神經功能區域有著直接聯繫的神經區域。這一關係,就如大地上的百川與海的關係,就是都滙集於海。


【黃帝內經·素問44】:

“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由於胃是五藏六府之海,也就是說,透過胃可以聯絡五藏六府。


這說明了甚麼?


也就是說對胃作出的神經刺激,可以調控人體的五藏六府。


胃與五藏六府之間的關係,在【黃帝內經】時代的中國人已經觀察入微,十分了解。


所以,才會將食進胃裡的東西分為寒、熱不同的性質,才會出現不同氣味的藥食有不同的歸經。


所謂的歸經,並非抽象,也不在別處,就是出現在胃中,對不同神經群組有選擇性的刺激而已。


透過胃或胃經的刺激,繼而對五藏六府作出的調控,這就是中藥的作用機理所在。而這一治療機理,可以說是給胃進行針灸。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服藥和體表針灸都能達到同一的治療效果。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0/05/2021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子午流注氣論(2)

 

子午流注氣論(2)


天時對治病的應用重點在哪?


天時對人體的影響在於人體陽氣的盛衰、陽氣的運行、氣血的流注。


日照的重點在於影響大地的溫度,繼而造成季節的變化,形成季候風(大地寒、熱氣流的流動)。而環境溫度的變化,直接導致人體陽氣的損失和人體陽氣運行的走勢。


對於人體氣血流注來說,太陽本身有影響,但遠不及月亮對人體的影響大。


人體氣血的流注,跟潮汐的漲退是同一原理,直接受著月亮的影響。


你可能會問,人的氣血不就在人體內嗎?月亮對其有何影響?


這問題,是應用子午流注治病的醫者也不多能明白、理解的;所以,才出現錯傳、謬傳的情況;最終,更是將子午流注神化。(凡解釋不了的,人都喜歡以超自然來說。)


【黃帝內經·素問26】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沈。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

月生無寫,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寫,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沈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根據【黃帝內經】的述說和現實的大自然觀察,月亮對人體的引力是人體氣血流注的最大影響因素,其次是太陽,再其次是星辰。


月亮這些天體是如何對人體的氣血流注造成影響?


首先,要弄清楚一點,就是人體的氣起源於哪裡?氣血又是如何流注的?


人體以中醫學的五臟為人體生存與運化的根源所在,人體的氣就是生於人體五臟;所以,人體的生存能力和運化能力表現,就是看五臟的運化能力。


人體的氣就是五臟活動能力的表現,也就是神經活動的表現。


【黃帝內經】中醫學的五臟不就是心、肝、脾、肺、腎五個內臟器官嗎?


這五個器官的運作真的會跟隨月亮和太陽的不同位置而有所變化嗎?


這五個器官的運作當然不會跟隨月亮和太陽的不同位置而有所變化;因為【黃帝內經】中醫學的五臟並不是指這五個器官。

【黃帝內經】中醫學的五臟是指調控這五個器官的主人,就是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也就是人的腦部。


腦部,就是人體的生命根源,是人體氣的泉源,是人體運作的根源;所以,真正的五臟是指人腦不同功能的統稱。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黃帝內經】這段話,說明了月亮的引力是如何影響人體氣血的流注。


人的氣血從五臟而生,潮著人體的身驅、四肢流注。這氣血的流注,直接受到月亮的引力影響;當月亮在人腳底的時候,氣血流注入腳趾的程度是最高;當月亮在人頭頂的時候,氣血流注入腳趾的程度是最低。


月亮何時會出現在人的腳趾?又何時會出現在頭頂?


在農曆初一前後,晚上是無月亮的;其原因是月亮只在日間出現在人的頭上。

農曆十五前後,月亮日間在人的腳底;晚上,月亮在人的頭上。

這就形成人體氣血的流注,在不同的日子,有不同的程度,就如潮汐的情況一樣。


就單單以月盈月缺對人體的氣血流注來說,就說明了【黃帝內經】所說的月亮對人體的影響,就是人體氣(陽氣)的運行、流注。


為何有些人認為月亮是陰氣的表現?


事實上,月亮在夜間的出現,其月郭越滿,人體的陰氣越盛。所以,在正常的情況下,月圓的日子,人體陰氣是最盛。


甚麼是人體的陰氣?


人體的陰氣並不是指陰寒之氣。人體的陰氣也是陽氣,只是在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陰陽稱呼。這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真正意義,也是【易經】的陰陽意義所在。


【黃帝內經·素問04】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人體的氣,在月圓的日子,氣血被在腳底下的月亮牽引,往腳下流注為重。

【黃帝內經】說,人的陰陽,在上者為陽,在下者為陰;所以,在下的氣被稱為陰氣。



為何全年不同日子,氣血的流注都有差別?


人體的氣血運行真的在不同時辰流注不同經脈嗎?


天時的配合又說明了些甚麼?


若不配合天時治療的問題又在哪?



【黃帝內經·素問64】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黃帝內經·素問70】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謂也。




易龍    23/03/2021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子午流注氣論(1)

 

子午流注氣論(1)



子午流注是甚麼東西?

子午流注真的會發生在人體嗎?


子午,是大地上兩個不同的時辰。

子時,是晚上11點至零辰1點。

午時,是上午11點至下午1點。

流注,指人體的氣血流注在哪。


是否人體的氣血流注在子午時才有不同?


不是的。只是子午是人體氣血兩大極端流注的時間,也是大地陰陽最大差別的時間。


事實上,子午流注這一運作,也是人體陽氣盛衰的表現,並非如某些人說得那麼神化,也不是甚麼氣血流注十二經絡的表現。


【黃帝內經·素問26】

”黃帝問曰:用鍼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

歧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以上【黃帝內經】所說的,就是後世中醫學配合天時治病的理論根據所在,不單是在針灸學的子午流注說法。


知天時有何用?

天時與人體的陽氣生化、流注有何關?


根據【黃帝內經】”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已經說明了,天時對人體的影響的來源。


這一現象最直接在大地上可以明顯體會得到的,如潮汐的漲退、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生活規律等;再仔細觀察、分析下去,從天時的變化規律是可以推算出水災、旱災、地震等等天災的發生。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說五運六氣變化,對天災導致疾病頻生的理論根據;並非無中生有、神化的說法。


天時對人的影響跟對大地上所有東西的影響是同一道理,就是陽氣(能量)的生化和運行。


天時如何影響大地陽氣的生化、運行?


1. 寒熱(日照是最主要的因素)

2. 磁場的影響(日、月、星有不同強弱的影響)

3. 引力(月、日、星有不同強弱的影響)

4. 輻射(日、星有不同強弱的影響)


天時,透過以上4種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大地上的天氣變化、生物生長活動的規律、人體氣血的生化流注。


這4種影響因素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不但不能缺少,縱然有些微的變化,也會影響大地所有的運作。


所以,【黃帝內經·素問69】

說:“上經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黃帝內經·素問09】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黃帝內經·素問13】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天時對治病的應用重點在哪?


人體的氣血運行真的在不同時辰流注不同經脈嗎?


天時的配合又說明了些甚麼?


若不配合天時治療的問題又在哪?


【黃帝內經·素問26】

”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藏,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易龍      23/03/2021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甚麼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2)

 

甚麼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2)



世上所有生物,包括人體,都以陽氣的正常運行為生;最終,以陽氣受到阻厥而死亡。所以,陽氣的運行,就是人體的生長、健康、壽命的關鍵所在。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黃帝內經】以天地的正常運作來形容人體如何能夠正常運作。


天地如何能夠正常運作?


天地若要正常運作,必須有正常的日照,也就是要有正常的陽氣(”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人體以陽氣運化失常為病,以陽氣斷絕為死。

故養陽者,不但要確保陽氣源源不絕的生化,也要確保所生化的陽氣能夠正常運作,才能達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目的。


如何能夠確保陽氣源源不絕的生化?

又如何確保所生化的陽氣能夠正常運作?


以上兩條問題,就是延年益壽、治病的關鍵所在。

懂得解答以上兩條問題,你就懂得如何養生,如何治病。



甚麼是【黃帝內經】所描述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目的?


【黃帝內經·素問03】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目。


”陰平“者,指裡氣不多不少,平和之意。也就是說體內的陽氣不鬱結,五臟生化正常。

“陽秘”者,指外氣能源源不絕、密固地溫衛體表。


”陰氣“與精有何分別?


“陰氣”是五臟所生的陽氣,而精是在五臟產生陽氣的物質。以今天的人體生理學來說,五臟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五個區域;而精,根據【黃帝內經】所描述,是指人體的血糖。


【黃帝內經·素問03】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蒼天之氣“就是指人體的陽氣。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


陽氣若失其正常運作,人體的所有運作也會失常。這就是疾病。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人體的陽氣就如天上的太陽,若沒有足夠的陽氣運作,則會運化失常,折壽短命。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這是“陰平陽秘”的結果;也就是一個陽氣養得正常的人體運作。


養者,使其正常存在而不受損。



甚麼是陽氣運作受到損害的表現?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是指陽氣表現強過裡陰,反倒入裡(“陽氣盛則陽蹻陷”),因為五臟生氣(陰氣)無力,不能將陽氣往外推開之故。故出現了氣(陰氣)積(被抑鬱)於內,陰(裡)不能平(”不得入於陰,陰虛“),陽缺於外,陽(表)不能密的現象。這就是陽氣運作受到損害的表現。



【黃帝內經·素問03】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以其裡氣虛。

體內陽氣虛,則外陽下陷(“并乃狂”);內外陽氣合併,則熱郁於裡;熱郁於裡則令人煩躁,嚴重者則發狂。


外陽下陷是以陽氣周行不息為理解,實際上並沒有外陽入裡的情況。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理論基本上以相對論和形象化來理解,並沒有循環不息的陽氣在人體中運行。讀【黃帝內經】的人當理解古人思考事物的方式和哲理觀念,不要強行曲解【黃帝內經】所描述的人體運作,將人體運作變成了神化、抽象、脫離現實的情況。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也就是說陽氣郁於內不能外宣,導致所謂“臟躁”的情況,人體五感也不能正常運作。


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陽氣被抑鬱於裡?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當人體陽氣被抑鬱於裡,則會出現“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等等人體虛而易於煩躁的表現。


不是說有陽氣抑鬱在裡嗎,又何會出現虛的情況?


虛者,其氣不足。故無力往外宣發,溫煦和推動人體的正常運作,故出現煩熱、目盲、耳聾、四肢無力等等的表現。



春夏若不能養陽,秋冬會有甚麼結果?


【黃帝內經·素問02】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春夏若不能養陽,秋冬則會出現“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的情況。


”秋為痎瘧“以其陽氣不足,肺為秋涼所傷。


“冬至重病”以其陽氣不足,冬季無力禦寒之故。



秋冬若不能養陰,春夏會有甚麼結果?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秋冬若不能養陰,春夏會有”春為痿厥,奉生者少“的情況。


“春為痿厥”以裡氣積蓄不足,當春季人要往外活動時,則無力推動人體運作,出現痿厥的表現。同時,也無力推動人體往外、往上生長。



陽氣生化若進一步受損,則會出現”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的現象。也就是說五臟已無氣可生,由於斷絕”精氣“之故。這就是人死亡的狀態。



到底是甚麼原因令陽氣運化出現問題?


如何才能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4/01/2021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甚麼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1)

 

甚麼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1)



【黃帝內經】是如何解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絕大多數中醫和世人都曲解了【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意思,相反而行。

養錯了,是養虎遺患,導致頑疾叢生,天年折壽。

這就是許多人都會說,我一向注重養生,為何還是百病纏身?


到底你是在養生,還是在養病?



【黃帝內經·素問02】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以上,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句話的原本出處。


歷世歷代以來,絕大多數的中醫,甚至於所謂的”大醫家“,都大多數曲解了【黃帝內經】原本的意思。以至後來的中醫學與【黃帝內經】中的醫學背道而馳,越走越遠,走回原始的醫學路上(也就是西醫學的道路)。


【黃帝內經】已是明明的寫了,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還有甚麼可以曲解的?


問題就出在陰、陽這二字上。


陰、陽二字可是貫穿整部【黃帝內經】最基本,又是最重要,最關鍵的觀念。陰陽觀念一錯,無你怎樣精讀、研究【黃帝內經】,都得錯解【黃帝內經】的原意。


陰陽不就是陰陽嗎?

有哪麽多的解釋嗎?



陰陽,在【黃帝內經】中的意義解釋並非多。由於其解釋不多,一理解錯誤,就會出現錯之毫釐,謬之千里的錯誤。


【黃帝內經】的作者為恐後人不清楚經中所寫的陰陽是甚麼意思,所以,在開始的幾章書,已給後人說明了陰陽的定義,人體的正常陰陽運作是甚麼,導致人生病的陰陽是甚麼。



【黃帝內經·素問03】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根據以上描述,人體的陰陽定義以不同部位來分。尤其是”外為陽,內為陰“這一定義,更是貫穿整部【黃帝內經】的重點。


只有明白陰陽者以內外為分,才能明白以下經文的意思。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



再配合上“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這一定義,所有人體所生的氣,起始都屬於”陰氣“,因為五藏屬陰,以其深藏於人體內;所以,五藏所生的氣都稱為“陰氣”。


然則,五臟所生的氣會是陰寒之氣嗎?



事實上,人體只會產生溫熱的氣,也就是“陽氣”;並不會產生寒涼的陰氣,也就是”陰寒之氣“。這一現象,是人體體會天人合一的原則性。


甚麼是天人合一的原則性?


天地的重點在於太陽的運行、日照。太陽光所到之處則有溫熱的陽氣產生,太陽光去不到的地方就沒有溫熱的陽氣產生,周圍環境也變成了漆黑陰寒之地;並不是說天地會產生陰寒之氣。這也是【易】記錄陰陽的重點所在,就是記錄大地陽氣的變化。


【黃帝內經·素問03】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同一道理,【黃帝內經】述說人體的運作,跟【易】記錄天地的運作是一致的,就是述說人體陽氣的運作、變化。



人體真實的運作是“一元氣“的模式,也就是說只有一氣在人體中運行。這氣就是五藏所產生的“藏氣”,也就是陽氣。


在【黃帝內經】中為何有”陰氣“的運行?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陰氣”運行,就是以【黃帝內經】所定下來的陰陽部位,決定”一元氣“所在部位的稱呼。


所以,同一氣,運行在上部的稱為陽氣,運行在下部的稱為陰氣;在體裡的稱為陰氣,在體外的稱為陽氣。


【黃帝內經·素問03】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這時的陽氣被【黃帝內經】稱為”衛氣“。



【黃帝內經·素問03】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這就是一氣從生成至走外的不同稱呼。



只有用【黃帝內經】的陰陽定義和一元氣理論,才能明白和正確解釋以下【傷寒論】的描述。


【傷寒論】

“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

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黃帝內經·靈樞08】

”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人體以五臟為生氣之本,五臟若受傷不能生氣,是為臟氣虛,也稱為陰虛。


所謂斂陰,到底是斂陰寒之氣,還是溫熱之陽氣?



【黃帝內經·靈樞71】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

從這段文中,更加說明,衛氣行於外則稱為陽氣,入於裡則稱為陰氣。


實際上,人體的氣只會源源不絕的生於裡,往外行走,並無往內走的正氣(只有邪氣會往內走)。【黃帝內經】以衛氣入於裡的說法,是以人體之氣循環不息行走之意,並非真的有正氣由外往內走。


衛氣不能入於裡,就是說五臟生氣出了問題,因為被厥氣所傷之故;故裡氣不足,是為陰氣虛。


由於裡氣不足,無法推開阻擋藏氣往外走的厥氣,人體表面缺少往外走之陽氣補充,形成陽蹻陷的局面;同時也造成裡熱外寒的現象,因陽氣被困束於裡之故。這也就是世人所誤解為”陰虛火旺“的情況,是導致絕大部份失眠的原因。

由於陰陽錯誤的理解,也導致錯誤的治療。


根據【黃帝內經】治病求本的原則,誰是失眠的病因?


失眠的真正病因是“厥氣”阻礙臟氣往外宣發,困壓於裡,導致熱困。



根據【黃帝內經】陰陽的定義和一元氣的描述,人體中的”陰氣“或“陽氣”,都是產生自五臟的陽氣;只是存在的部位不同而已。


【傷寒論】”五月之時,陽氣在表……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 已說明了,無論是春夏走表的陽氣,或是秋冬入裡的陰氣,都是陽氣。


總結而言,“春夏養陽”是養陽氣,”秋冬養陰“也是養陽氣;並非是在養陰寒之氣;故不應以滋陰清熱為養。



陰陽養錯了方向,有何結果?


【黃帝內經】所說的“病本“是甚麼?


【黃帝內經】所說導致人體各種疾病的病機在哪?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16/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