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陰陽病勝

 

陰陽病勝



學習中醫學,陰陽是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理論。若然陰陽觀念、理論上理解錯誤,就等同於上錯了車,必不能到達準確的目的地。


世上甚麼事物都有其陰陽的存在,就連微細如電子,也有其陰陽的存在。但不是所有事物的陰陽,都會應用到【黃帝內經】所說的醫學中。若然胡亂將陰陽應在中醫學上,這將會弄出彌天大禍,將救人的醫學,變成了害人的伎倆。


到底甚麼是【黃帝內經】醫學中的陰陽理論?


在新中國建國以前的中國,要成為能救人治病的醫者,必定要讀【黃帝內經】;因為【黃帝內經】就是中國醫學的經典,是行醫者必讀的醫書。

然而,熟讀【黃帝內經】的人未必會成為良醫,因為其中的醫理多有被誤解或曲解的。而其中最普遍被醫者誤解的就是最基本和重要的陰陽理論。


你只要細心研讀一下【黃帝內經】,就會發現,【黃帝內經】自身已為書中所說的陰陽下了定義,是不容許讀者胡亂猜測、亂解的。


今天中醫學成了無療效的醫學和多種混亂理論的醫學,其原因在於先前的所謂醫家不跟從【黃帝內經】的陰陽定義來解讀,自家胡亂解說的原故。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重點在哪?


在【黃帝內經】的醫學中,陰陽的重點在於論述人體陽氣的生化和運行,也就是說不同位處的氣,就以陰陽來述說;然而無論所說的是陰或陽,都是在說同一樣的東西,就是陽氣;陰陽只是不同位處氣的形容。


所以,在【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陰陽,重點在於人體不同的部位。


根據【黃帝內經】自己的定義,人體的:

上為陽,下為陰;

左為陽,右為陰;

外為陽,裡為陰。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


”陰在內“的陰,是指在體裡的陽氣,也就是人體五藏所生的氣。這氣性質是陽氣,只是以其位處來說,相對於體表的陽氣,被稱為“陰氣”;並不是說這是陰寒之氣。因為活人體內不會產生陰寒之氣的。


”陽之守“,是人體陽氣的提供者。因為在體內所產生的氣,必定往體外擴散。這源源不絕往體外擴散的“陰氣”,成了體表源源不絕的”陽氣“根源,也是推動人體運作源頭。


“陽在外,陰之使也”,是指往外走的氣推動人體的運作,是氣運作的功能表現。


在以上一段【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陰氣,或陽氣,其實就是同一道氣,只是裡外不同部位的形容而已。


然而,這陰陽的錯解,卻將人體內守的五藏陽氣,曲解為陰寒之氣。結果,在治療上,以滋陰為治療;將原本虛弱的陽氣變得更為虛弱。


【黃帝內經·素問05】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勝則身熱”。是甚麼導致這一問題?


是”腠理閉“導致“陽勝則身熱”。


因”腠理閉“而導致無汗,故陽氣郁於皮下不能外散。陽氣郁則出現“陽勝”,故”汗不出而熱“。


是甚麼原因導致腠理閉而汗不出?這才是疾病的病因。陽氣郁結,只是疾病“標”的表現,並非其”本“。


是風寒傷了腠理的開閉功能。故曰“冬不傷寒,夏不中暑”。

故這類病人是”能冬不能夏“,以其陽氣為風寒所郁結之故。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陰勝則身寒汗出“是甚麼意思?


“陰勝”者,以其陽氣郁結於裡。體裡陽氣過盛,則導致汗出;汗出則陽氣消散。故有”汗出過多傷於陽“的說法。可是,說這話的人不求甚解,強行將汗液變成了“陽氣”。


是甚麼原因導致陽氣郁結於裡?


正常活人,陽氣產生於體裡,必定往外擴散。然而,當風寒從外深入,厥阻人體陽氣於裡,則導致陽氣郁結於內,也就是”陰勝“的表現。


勝者,多於常也。


陽郁結於裡不能溫煦人體,加上汗出,使微弱的陽氣消散。故這類病人是“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這類病人的病因在哪?


這類病人的病因在於風寒深困,並非其體內郁熱。


病人為何會導致風寒深困?


是醫之過。

以其風寒在表時,醫者以寒涼清熱治之(【傷寒論】以表證仍在,不以解表治療為逆),導致體內陽虛(即是陰虛)。體內氣虛,則無力將風寒往外驅散,使風寒往內進逼;風寒往內進逼,則陽氣郁結更盛;醫者更是加重寒涼清熱,使體內陽氣更虛。這一錯誤的循環治療,徹底將人體陰氣(裡陽)削弱,使病者變成了虛寒之體。


現代都市不怕冷的人,是介乎以上兩種極端中間的病人。這類病者在某些時段煩熱無汗,在某些時段則大汗淋漓,體涼濕寒。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這段【黃帝內經】,只要根據我以上的解說,自然就能明白其中的意義。


同樣,以下【黃帝內經】的意思,其重點不在“壯火”,重點在於為何會出現”壯火“。

只有解決了導致“壯火”的原因,才能真正將疾病治癒。


【黃帝內經·素問05】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02/07/20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