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可待衰而已

 可待衰而已


【黃帝內經·素問05】:「……其盛,可待衰而已……」


當疾病變得嚴重時,不應以重治的方法治之;應該以溫和的治療方法,以守為攻,等待疾病的情勢自行衰減,最終自行痊癒,或有需要時,才作出徹底的治療。


***

治病,實質跟調兵遣將、佈陣作戰是一樣的,只是戰場就是人體而已。


哪麼敵人是誰?

禦敵的又是誰?


人體的敵人,也就是出現在人體戰場上的敵人,最主要(差不多是唯一的敵人)就是自出娘胎已寄居在人體細胞內超過500種的病毒,而這些各種各類的病毒,絕大多數都是寄居在人體的神經細胞內。


這些病毒為何大部位都是寄居在神經細胞內?


這跟細胞上的蛋白質受體和普通細胞的死亡直接有分不開的關係。


如【黃帝內經】所說,人體因受了風寒,令人體體溫流失,體溫下降,繼而激活了細胞內的病毒活躍起來,大量複製,最終釋出細胞外。

這就是人體病毒感染的事實和真相,也是【黃帝內經】由始至終所要強調避“寒邪賊風”的中心原因。


在人體剛剛受了風寒,病毒還未大量繁殖、釋出細胞前,以針刺經穴刺激人體的神經細胞,以抑制神經細胞內病毒的活躍性,是絕對可行和正確的治療方法(但必須辨證、選經、取穴正確才行,不然,可能會有相反的結果。)。


然而,當大量病毒已生產,釋出細胞外,針刺經穴已達不到抑制病毒繁殖的功效。此時,最有效清除細胞外病毒的機制,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而人體免疫系統的激活和清除病毒的過程,就是人體發炎的表現(出現紅、腫、熱、痛典型的症狀)。發炎,就是人體大部份疾病的表現;所以,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發炎就等同於疾病。


由於無知者對發炎的誤解,無論是中醫學或西醫學,都以針對消炎為治療疾病的目的;結果,出現了無論是甚麼治療的方法(抑制免疫力或提升免疫力),只要能夠消炎,就是好的治療方法。

真的如此嗎?

到底治病的醫者是在治療病毒感染,或是在抑制人體的免疫力,在幫助病毒擴散、橫行?

這就是【黃帝內經】所強調的“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因所在。


因為治病不求於本,根本是在進行治療,或是在助病增長,醫者自己也是弄不清楚。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當人體進入了急性發炎的過程中(病盛之時),醫者要做的事就是以食物或藥物幫助人體,保持著免疫力不衰(以守為攻),盡快將病毒清除(可待衰而已),人體的病就可以治癒。


然而,當人體的免疫力不足時,人體是不可能出現發炎情況,或是處於低發炎的狀況。此時,醫者當以食物和藥物提升人體的免疫力,以加強和加速人體的發炎過程,加速清除那些釋放出細胞外的病毒,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病毒消失,炎症自然消退)。


所以,“可待衰而已”並非是等待人體的正氣(免疫系統)衰退;實質,是等待人體自身將病控制下來,繼而痊癒(“而已”)。


要人體的疾病(發炎)走勢減弱,最終消失,人體必須有強的免疫力才能達到這一目標;並非如西醫學和中醫學清熱醫者所用的治法,以削弱人體的免疫力,繼而令疾病(發炎)減弱或消失。


既然要治療病毒感染,為何不是清除病毒,而是抑制人體自身的免疫力?


這到底是對抗病毒,還是向病毒投降?


若然疾病(發炎)盛時,醫者以清熱法或免疫系統抑制劑將病勢(發炎)減弱,是在戰爭時自我裁軍,助長病毒(敵人)擴散、橫行之舉;將原本的急性炎症(疾病)變成慢性炎症(西醫所說的“自我免疫攻擊”病症)。這是與【黃帝內經】的“可待衰而已”完全相反的錯誤理解。


若然疾病(發炎)不盛時,醫者以清熱法或免疫系統抑制劑將病勢再減弱,是在戰爭時自我解散軍隊,讓病毒(敵人)自由擴散、橫行之舉;將原本的慢性炎症(陽病)變成似是沒有病(炎症)的“病發於陰”;加速人體神經系統的衰老和死亡。這也是與【黃帝內經】的“可待衰而已”完全相反的錯誤理解。


人體要治癒所有病感染,發炎是必須的過程;然而,這發炎只能盛,不能過盛。


為何?


原因是戰場就是人體本身。

也就是說,敵人在你的國家跟你開戰,你只能使用最適當,又能克制敵人的武力跟敵人開戰(發炎),盡量減少對自己國家的破壞。

若然武力過大,則會對自己的身體(國家)造成嚴重的破壞;這就是發炎過盛的不良後果。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其盛,可待衰而已”的原意。


在【傷寒論】中,張仲景以清熱的方藥治病,其原因是所治的都是“壞病”,也就是給先前的醫者醫壞了的病,並非“原病”。這些“壞病”,都是已出現病過盛(炎症過盛)的情況;所以,仲景先以清熱方藥減其過盛之病(過盛的炎症),隨後,若外感風寒症仍在,再給予解其表。

***


易龍       01/02/2024






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病的生成

 病的生成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重陰者,陰上加陰;

重陰的出現,陽必隨之而生。

重陽者,陽上加陽;

重陽的出現,陰必隨之而現。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


人體處於冬季(冬乃太陰),人體又處於陰盛陽虛的情況(免疫力低下),若再傷於寒(寒乃太陰),是為陰上加陰;故人體處於重陰狀況,春日就必發為溫病(陽病)。


***

實際上,若只停留於“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字面上,在臨床上對解釋病因、了解病機、治病應用的實用性並不大。


只有清楚了解為何“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背後意義,才能將這醫學理論充分應用在臨床上。


人體處於冬季,只有寒氣能傷人。而所謂寒氣傷氣,就是人體保暖不足,導致體溫流失(也就是陽氣外泄),繼而導致人體體內的病毒活躍繁殖和釋出(尤其是神經細胞)。

釋出細胞外的病毒,也就是【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陽(就是熱病,即是會令人體發燒的病)。

所以,“傷寒”、“中風”都是重陰所導致的結果,不單是“溫病”。


為何以“溫病”為重陰所導致的陽病例子?


因為“傷寒”或“中風”不一定有發燒,而“溫病”一定是持續發燒的。然而,若其人若免疫力強者,在冬日不慎受了寒,其所發燒的溫度會比“溫病”更甚(也就是陽病更甚)。


由於古人普遍都飲食不足,穿衣保暖不足,故大多數人都是免疫力偏低;而在嚴寒的冬季天氣,人的免疫力就會更差(陰盛陽虛)。因此,大多數人在冬季受了風寒,其人都沒有發病的表現;要等待陽回大地的春天才有較好的免疫力發病(也就是發炎)。

這就是在冬季被寒氣所傷,春日就必發為溫病的原因。


而實質的理解,人為寒所傷就是令人體的陽氣不足,人體則由陽轉為陰;故人體出現了陰上加陰的現象。而處於偏陰的人體,也就是陽氣(免疫力)低下,故只能借助天時之陽氣,在春天才能發病。


若能明白這一發病的原因和機理,醫者才能明白怎樣去預防疾病的發生,才能針對疾病的病因作出準確的治療,才能針對病機作出準確而適當的舒緩病症。

事實上,人體全年所發生的疾病,其中包括“中暑”,都如先前【黃帝內經】所說,都是因冬天受風寒所延續所致。

***


人體處於春季(春乃少陽),傷於風(風乃少陽),是為陽上加陽;故人體被重陽所傷,夏日就會發為飧泄(陰病)。


***

在這裡的風,是指春天溫暖的東風天氣,故風為陽。


人在夏日出現飧泄的原因,實質是“溫病”的延續。

因為出現飧泄的人,必然是在冬日腸胃受了寒,因陽氣不足無力發病;在春天時因天氣回暖,陽氣略為提升,但仍然無力發病;只得待陽盛的炎夏才有足夠陽氣發病(發炎),才出現腸胃炎(飧泄)。


清氣在下則飧泄,故飧泄為陰病。

***


人體處於夏季(夏乃太陽),傷於暑(暑乃太陽),是為陽上加陽;故人體被重陽所傷,秋日就必發為痎瘧(陰病)。


***

人在秋日出現痎瘧的原因,實質是“溫病”的延續。

因為出現痎瘧的人,必然是在冬日因體弱而深受了寒,因陽氣嚴重不足,經過春天或是嚴熱的夏天都無力發病;相反,在暑熱的夏日,反而因寒氣深困,縱然暑熱加諸其身,只會加重其體內積熱,而無力發汗散熱,嚴重者則出現中暑。

由於這類病者因體虛,寒氣深厥而無法發汗,故體內經常感覺到熱熱的,也就是長期出現輕度慢性發炎,而肺部、咽喉是其冬日受寒的重災區,故容易出現乾咳,甚至因炎症咳損出血。


事實上,痎瘧是體內因陽氣嚴重不足所導致慢性發炎的表現。


為何痎瘧發於秋天?


因秋天承接了夏天積下來的陽氣(陽上加陽),再加上外在的秋涼,令熱困於皮下,無法外散,令炎症相比於夏日較為嚴重;而在冬季因陽氣嚴重不足下,故無力發病;所以,秋日就必發為痎瘧;也因其病發於裡,性質虛弱,故為陰病。

***


人體處於秋季(秋乃少陰),傷於濕(濕乃陰),是為陰上加陰;故人體被重陰所傷,就會反復發為欬嗽(陽病)。


***

人體反復發為欬嗽的原因,實質是“溫病”的一種。

因為出現反復發為欬嗽的人,必然是在冬日,腸胃、肺受了寒,因陽氣不足,無力發病。

在春天或是嚴熱的夏天,因為空氣較暖,故肺部表面較暖,裡熱可以往外散發,所以不易發炎,不易導致欬嗽。


因秋天天氣陰寒,再加上濁陰之氣(濕),令肺部積熱、脹滿,故出現炎症(咳嗽)。


因此病症為濕困熱積所導致,故為陽病。

***


易龍        04/01/2024








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善治者治皮毛

 善治者治皮毛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善於醫治者,當風寒傷及皮毛時,就給予防治。

其次者,當風寒傷及皮肉時,才給予治療。

其次者,當風寒傷及筋脈時,才給予治療。

再其次者,當風寒傷及六府時,才知道病人有病,嘗試給予治療。

在下等的醫者,當風寒傷及五藏時,才知道病人有病,才嘗試給予治療。


***

為何會出現這五等的醫者?


以上五等醫者,並不是真實醫者的分類條件。這些不同的條件,只說明了疾病的深淺程度而已。


上等的醫者,在疾病未發生之時,也就是風寒在皮毛時,就教人防病及治療。

中等的醫者,在疾病剛進入人體,在肌膚、筋脈,未進入藏府前,就給病人治療。

下等的醫者,在疾病已進入藏府後,才嘗試給病人治療。


以上三種情況,究竟是病人造成的,還是醫者造成的?


如果是病人造成的,【黃帝內經】豈會說“善治”;因為病人自己耽延了病情,豈能說與醫者是否“善治”有關。因此,病人這五種深淺不同的病情,必定是由醫者所造成。


根據【史記】的記載,與【黃帝內經】同一時代(大約在公元前350年)的扁鵲見齊桓侯一事上,就可以反影出【黃帝內經】的說法。


扁鵲初次見齊桓侯,說齊桓侯有病在表,要盡快治療,不然就會入裡。然而,齊桓侯不願意接受扁鵲的治療。


這難道不是病人的錯嗎?


這的確是病人自己的耽誤,與扁鵲(醫者)無關。然而,世上有不怕病,不怕死的人嗎?


世上不會有不怕病,不怕死的人;尤其是那些貪圖享樂的人,更加不會是這種人。


那為何齊桓侯會不聽從扁鵲的勸告?


原因應該是齊國宮中太醫的問題。

齊國太醫因自己的醫術差劣,對正確的醫理了解甚少,在治病時,根本就不知病因何在;結果,每次為齊桓侯治病,都只是用民間人人都曉得的清熱方法,給齊桓侯暫時舒緩症狀,卻是將風寒外邪引入更深。久而久之,風寒之邪由皮肉進入筋脈,再由筋脈進入藏府,最終導致病入膏肓,藥石無靈。


因為風寒(病毒)對人體造成的疾病,在皮肉或筋脈時,都是屬於病發於陽(也就是發炎的疾病);此時,只要醫者以清熱的方法治療,削弱人體的正氣(免疫力),炎症是可以暫時快速退去的。所以,齊桓侯會覺得自己的疾病並不是如扁鵲所言的那麼嚴重;相反,會質疑扁鵲在誇大事情來牟取利益。


另一方面,齊國的太醫治病根本不知病因,又如何談得上教齊桓侯防病。(這現象跟今天的西醫教民眾防病一樣,根本就是瞎子引路。)

既然齊國太醫不懂正確的防病方法,齊桓侯心中自然也沒有任何正確的防病資訊,又如何叫他去相信扁鵲的一家之言。


所以,齊桓侯有病不及早醫治,又不相信扁鵲的說話;其錯在於齊國的主流醫學的差劣;因齊國的主流醫者給予齊桓侯和民眾錯誤的醫學資訊,和錯誤的醫學治療所導致。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代的醫學,主流的醫學根本是治不了病,防不了病的錯誤醫學,跟現代的中西醫主流醫學無異。其中,根據【史記】的記載,在春秋時代的醫緩為晉景公治病(病入膏肓的出處),醫和為晉平公治病,教其防病的方法;這都是因為晉國主流醫者不能正確地為其君主治病所致。


這些例子,都是發生在【黃帝內經】的時代,所以,撰寫【黃帝內經】的人才因應當時錯誤醫學對民眾帶來的禍害而寫,希望喚醒習醫之人,學習正確的醫術濟世。


無奈呀!歷史都是重複出現的。根本【黃帝內經】不但不能喚醒習醫者的心,相反,被那些無知習醫者曲解過來,將原本科學的中醫學,變成了神化的巫醫學。

***


易龍       21/01/2024





2024年1月16日 星期二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黃帝內經·素問05】: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人活到四十歲,人體的五藏氣(陰氣,也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已只剩下一半,人體生活起居的活動能力也就出現問題。


***

歧伯為何要強調,醫者必須要清楚明白人體“七損八益”走勢的原因?


在“陰氣自半”這一句,後世醫家就即時出現了錯誤的理解,將“陰氣”這“五藏氣”,也就是“裡氣”,解讀為陰寒之氣(邪氣);這就是錯誤理解“七損八益”的結果。


因為錯誤解讀了“陰氣(五藏氣)”為陰寒之氣,結果,以慢性清熱方法作為所謂的“滋陰治療”,削弱人體的陽氣,為人體深深的引入陰寒邪氣;如此,豈能不導致人體早衰,或折壽,或甚至夭折。(這就是歷代皇室折壽、夭折的寫實;尤其是清朝皇室,其夭折率達到70%以上。)


所以,人體四十歲後出現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中醫學理論,根本就是不曉得“七損八益”之人的謬論,為害天下蒼生。

***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人活到五十歲,已因神經細胞的運作(陽氣)嚴重出現問題,出現體重乏力,耳、目功能出現了嚴重問題。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年六十歲,則身體痿縮(陰痿),神經系統嚴重衰退(氣大衰),故九竅功能出現嚴重問題,出現下虛上實,口水、鼻涕、淚水失控而流出的現象。


***

甚麼是“下虛上實”?

為何是“下虛上實”?


【黃帝內經】說,虛者,正氣虛;實者,邪氣實。


易龍        14/01/2024





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出麻疹的機理

 出麻疹的機理


【黃帝內經·素問05】: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

歧伯說,陽勝則身熱,其原因在於腠理閉。


***

何謂之陽勝?


陽勝者,在外的陽熱之氣積聚,導致皮膚下積熱,出現身熱的情況。


為何皮膚下會積熱?


因為人體的腠理閉合,故人體不能發汗散熱,導致陽熱氣積聚。


人體的腠理(散熱系統)閉合有三大原因:

1. 人體因保暖不足,主動閉合腠理(散熱系統),要避免體溫的流失,故會出現過渡性的低燒。

2. 人體主動閉合腠理(散熱系統),要提升人體的體溫,即是發燒;用以滅活感染身體的病毒或其他異性蛋白質,以及提升人體的免疫力。

3. 人體的腠理(散熱系統)因被病毒破壞(受了風寒),導致人體無法散熱,故體溫上升,也就是發低燒。


以上三種情況,都可以導致皮膚下,或更深層的細胞組織出現發炎,尤其是發高燒,其導致發炎的情況更為明顯,但消炎的速度也是更快。


*****

人體皮膚出疹的原因,如麻疹,並不是只因為感染麻疹病毒而出疹;其真實原因是因為人體受風寒後(體溫流失),病毒(任何病毒,不獨是麻疹病毒)則會由神經細胞釋出,出現在皮膚下或入血液中。

出現在皮膚下的病毒因人體免疫力不足的情況下,並不能發炎出疹。這些因免疫力不足而不能被清除的病毒,就是導致人體日後出現濕疹(慢性皮膚炎)的元兇。


當有大量病毒由神經細胞內釋出,若是進入了人體的血液,在免疫力不太差的人體,就會激發起人體發高燒。因為發燒的效應,提升了人體免疫力,繼而導致最難出現發炎的人體最外層部位,就是皮膚,也出現了發炎(皮疹就是皮膚發炎的表現)。

所以,人體出現麻疹的先後規律次序是:

1. 頭面,

2. 身軀,

3. 上肢,

4. 下肢。

若足底的皮膚都出了疹,就是說因發燒的原故,人體所提升的免疫力足以清除全身的病毒感染。

皮膚出疹後不久,人體就會退燒;隨之,發炎的皮膚(皮疹)也會消退。


在過往和現在,因中西醫對皮膚出疹根本完全不理解是甚麼回事,也不明白是甚麼病因導致皮膚出疹,結果,只是見疹治疹;以清熱藥物,或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消炎退燒藥、抗組織胺等)來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以達到盡快消炎退疹的所謂治療;實質,是在保護病毒,幫助病毒擴散,為人體日後埋下了更大的危機。

*****


而後世中醫對陽盛,則腠理閉;陽虛,則腠理開的理解,卻是違反了【黃帝內經】的原意。


【黃帝內經】的原意是說因腠理閉,才導致陽熱積盛;而陽虛,腠理開,汗出的正確原因在於陰勝,即是裡陽熱積盛。


為何裡氣(陰氣)會積盛?


因為寒氣深厥於人體內,故令藏氣不能往外宣散;故導致陽虛,而藏氣積於裡。

因陽氣積盛於裡,在後世曲解【黃帝內經】的醫家來說,這就是陰(是陰寒之氣)虛火旺的現象;實質,是寒厥而已。


若然能夠正確理解【黃帝內經】這一醫理,根本上在盜汗、自汗、潮熱等等的病症上,都可以清徹明理地去解釋疾病的病機,可以清楚曉得甚麼是病因,自然也可以胸有成竹,清楚明白地去用藥治療疾病。

***


易龍     14/01/2024







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腎生骨髓

 腎生骨髓


【黃帝內經·素問05】:

「……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


“腎生骨、髓”:陰生陰。

腎者,神經細胞。神經細胞的聚集,就是髓。藏於頭顱骨中的腦髓,藏於脊骨中的脊髓,都是神經細胞聚集於骨中的最重要骨髓;故腎生骨、髓。


***

骨的生長必定出於腎(神經細胞),因為骨的生長是緊隨著神經細胞的生長和指引,圍繞著神經細胞而積聚骨質單位而生成。


骨質的鬆密度,全部主宰於神經細胞的調控。

神經細胞嚴謹、精密地監察著人體的活動能力對骨質造成的壓力,繼而調控造骨細胞提升骨質的密度,增加骨的負重力;或調控破骨細胞減低骨質的密度,減少人體對骨重量的負擔。


然而,神經細胞若被病毒或藥物(如類固醇)所傷,則失去其調控骨細胞的能力,人體的骨質就會失去正常的調節,出現病態的骨質疏鬆,導致骨塌陷;或骨質增生,造成嚴重的骨刺或變形。


正常的骨質疏鬆或骨刺,是人體正常衰老的現象;因為隨著歲月流逝,人體中所有的神經細胞都會逐漸被病毒所傷,減低對骨新陳代謝的調控。

***


“髓生肝”:陰生陽。

髓者,神經細胞的聚集。

神經細胞的聚集,就是神經系統,是人體氣產生的來源。

肝者,氣動之本;故髓生肝。


“腎主耳”:

腎者,神經細胞也。

神經細胞的運作是否正常,在耳的人體平衡系統和聽覺系統直接表現出來;故腎主耳。


易龍         09/01/2024




2024年1月8日 星期一

鹹傷血

 鹹傷血


【黃帝內經·素問05】:

「……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在志為恐”:

以北方之氣陰寒,無陽。神經細胞無陽,則運作低下,故出現恐慌感;以恐為陰盛陽虛的表現。


“恐傷腎,思勝恐”:

恐傷腎,以其人處於陽虛陰盛(陽氣不足,而陰寒有餘),故傷腎(神經細胞)。

思勝恐(土克水),以思為陽動,故能勝恐。


“寒傷血,燥勝寒”:

陰寒過盛,則傷陽氣;陽氣傷,則血流動無力,故寒傷血。

陰寒過盛,則傷腎;腎傷,則人體產生血球荷爾蒙減少,導致紅血球細胞生成出問題,故又是寒傷血的表現。

只有燥熱陽氣能去陰寒水濕,故燥勝寒。


“鹹傷血,甘勝鹹”:

鹹,是指溶在血中的礦物電解質,如鈉、鉀、鈣、鎂等。這些離子若積聚太多於血中,則會增加血液的凝聚性,影響血液中酶的活性,會令血液中的蛋白質纖維化(尤其是鈣離子和鎂離子),影響血液濃度;這就是鹹傷血。


人體完美的天然設計是這些離子大部份被困在人體的細胞內,或是被適當的蛋白質載體包載著,令其不影響人體正常血液的運作。

要將這大量的離子關進細胞內,必須以主動的離子泵不斷運作才能達到目的。而運作這些主動的離子泵(ATPase),是必須有大量的能量(ATP)才行。

甘味,就是人體的食物(葡萄糖),提供足夠的能量給離子泵(ATPase)正常運作,  故能制約鹹味(鈣和鎂等礦物離子)為血液帶來不良的影響;故甘勝鹹。



易龍       09/01/2024






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肝開竅於目

 肝開竅於目


【黃帝內經·素問05】:

「……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


“肝主目”:

肝為何主目?

為何不主耳?

為何不主鼻?


因為肝主動。

目,為動的依據,也是陽的表現。動物以目開則動,目閉則靜。


“其在天為玄”:

東方之氣,乃清陽之氣,故在天為玄(淵玄,無窮無盡也)。


“在人為道”:

在人為活人的表現。


“在地為化”:

在地為生化萬物之氣。


***

風,到底是甚麼?


風,就是清陽之氣。故在天為風,在人為陽氣使人活著,在地為陽氣生化萬物。

***


“化生五味”:

東方陽氣生化五味。

五味者,食物也。


“道生智”:

人活著,有正常的神經系統運作,則智生。

智者,明大道也(大自然的道理、規律)。


“玄生神”:

玄乃清陽之氣。人體的神,就是陽氣的表現,故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

東方陽氣,在天為風的表現。


“在地為木”:

東方陽氣,在地為生化草木的表現。


“在體為筋”:

在人體化生為筋,負責人體活動的表現。


“在藏為肝”:

在臟腑為器官的肝,在五藏(中樞神經系統)為人體活動的主宰中樞。


“在色為蒼”:

在五色為蒼,乃草木之色,大海之色。


“在音為角”:

角乃木音,散啞不實。


“在聲為呼”:

呼乃怒聲,氣動往外。


“在變動為握”:

變動者,不正常也。

在人體上的病變,動之太過,則為抽,故筋抽緊成握。


“在竅為目”:

肝動者,開竅於目。人體中樞神經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可以在目視的能力表現出來。


***

人體活動的速度,是神經運作的結果;所以,從目視的靈敏程度,可以反影出人體中樞神經調控人體活動的能力。


根據研究觀察結果,凡有高速活動能力的動物,其目視靈敏速度是跟身體活動速度是相符合的。

所以,貓的活動速度可以高達人活動的7倍,其目視能力的靈敏度,也是人目視靈敏度的7倍。


【黃帝內經】古人的觀察是多麼深入!


肝開竅於目的正確意義是在於肝為動之本,而這動之本是與目視的靈敏度直接掛勾。

***


易龍       04/0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