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能冬不能夏(5)

 能冬不能夏(5)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甚麼是“知之則強”?


就是知道“七損八益”的人,人體則能健康長壽。


明白”七損八益“有那麼重要嗎?


不知“八益”則人不知人體會被風寒(病毒)所傷。而隨著年紀的增長,這積聚於人體中的寒邪(病毒)也越來越多。隨著寒邪的增長,人體”七損“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結果,因陽氣的減少,人體也越來越衰老,最終走向死亡。


人只有清楚明白人體衰老、生病的原因(就是“七損八益”),才能知道怎樣防止風寒入侵,減慢寒邪(病毒)的增長(八益);才能知道怎樣減慢人體陽氣的減少(七損);才能減慢人體衰老的速度,防止人體生病,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而“不知則老”,實質與“知之則強”是同樣意思,只是相對而言已;“故同出而名異耳”。


***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是甚麼意思?


有智慧的人,在人體未出現異常(疾病)之先,就洞察到甚麼是令人體異常的因素,就已經懂得避開,令自己的身體不致於出現異常(生病)。這就是預防生病的智慧。(這就是“智者察同”。)


愚昧的人,在人體出現了異常(疾病)之後,才看到甚麼是令人體異常的因素,才懂得避開,令自己的身體不致於再次出現異常(生病)。這也是預防生病,但卻是要身受其害之後,才能發覺。(這就是“愚者察異”。)


然而,【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愚昧人,在現代社會卻是智者,是大學的醫學教授們。而所說的智者,卻是成為了不可多得的“神人”。


而事實上,今天的人類,甚少人可以成為【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愚昧人。因為【黃帝內經】所說的愚昧人,還能根據大自然規律,從科學實踐出來的結果,作出檢討,獲得正確的知識。

然而,現代人卻是生活在違反大自然規律中,在出現異同的事實面前,也是仍然分不清對錯;不但吸收不到正確的知識,更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以今天的形容詞來說,今天的人類是“低能人”。

    

有智慧的人只要聽到事情一邊的原因,就已經能明白到另一邊相反的結果。因為這些智者以觀察大自然規律為本。凡事只要從大自然規律,以科學邏輯角度推測,就可以預測到未發生事情的結果。

在現代不講科學的人類來說,這些人就是“神人”。而實際上,在凡事以大自然科學來觀察事情的中國古人來說,這些人只是“智者”。


***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愚者因生病後才能作出檢討、預防,甚至有不懂檢討、預防的。因疾病已生,寒邪必定增加,陽氣受損,故必然出現“不足”。


智者因能吸取前人的知識或自我能洞察到大自然的規律,可以在未病(出現異常)以先而作出預防;相對愚者而言,必定是“有餘”。


***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陽氣有餘,也就是產生陽氣的五藏(中樞神經系統)運作正常,人體的神經細胞能夠正常運作,自然就會出現“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的現象。


只有陽氣充足之人,才能將身體治理得更好。這就是“壯者益治”的意思。



*****


人為何會出現“能冬不能夏”,或是”能夏不能冬“?


歸根究底,在於人類不能明白“七損八益”這大自然的規律;而最可怕的,連醫者也不能明白這大自然的規律,就妄以給病人治病,胡亂建議病人防病。結果,病是越治越嚴重,病是越防越多越嚴重。


為何會是這樣?


就是這些醫學理論不是乎合大自然規律科學的醫學。這些害人的醫學理論,都是違反了大自然規律科學,是人類自己胡亂假設的所謂醫學理論。


而人類,就是這些違反了大自然規律科學,胡亂假設的所謂醫學理論的實驗品。這些實驗只會毀滅人類,並不會為人類帶來健康長壽。因為這些都是偽科學。


諺語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正是這“七損八益”的大自然規律治理的表現。


*****




易龍           31/10/2022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能冬不能夏(4)

 能冬不能夏(4)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如何治理“陰陽更勝之變” ?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甚麼是七損八益?


七,乃陽氣之數;八,乃陰氣之數。


***


這裡的陰、陽解釋,不單是局限於人體部位的陰陽,也是整個宇宙的陰陽觀念解釋,就是【易】所說的陰陽解釋。


由於古人在解釋陰陽變化時,是根據當時人能理解的陰陽變化和範疇來述說,不會刻意每一句加以注釋;後世讀者若不明白前文後理,不理解宇宙的陰陽變化,則甚容易錯誤解讀陰、陽之意,導致離經叛道,走入岐途;因為在一句中的陰陽,已可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


七損,也就是陽氣受損。七受損,也就會變成“六”;六,乃陰氣盛之意。若六再損,則變成了“五”,也就是歸於泥土中。


八益,也就是陰氣增加之意。八增益,也就會變成“九”;九,乃盛陽之意。陽因外無出路(汗不出),故盛極;陽盛則出現“亢龍有悔”,路之盡頭。


然而,陽損並不難理解;陰增益,卻是還有一層面的解讀,就是人體寒邪陰寒之氣增加,深厥於人體內。由於外來的陰寒邪氣不斷增加,令人體陽氣深深郁結於五藏(陰),或令五藏產生陰氣(裡陽)無權,最終陽絕而亡。


***


人體陰寒邪氣的積聚解讀,與”八“益變為”九“的觀念是一致的,是這一走勢形成的因由解說。

所以,正確的解讀【黃帝內經】,其醫理是前後一致,與陰陽哲學也是沒有任何矛盾的;是不會出現自圓其說的現象(也就是吹水現象。)。


***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這一句的解讀,歷代以來都被絕大多數人錯誤解讀,結果,將人體變成了能夠產生陰寒之氣的雪櫃來解讀。(這些人的思維也是超越時空的思維,居然在現實中未曾見過的東西,也能想像出來。這些人只適合於武俠小說創作,若然為醫,必定禍及蒼生。)


【黃帝內經·素問01】: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黃帝內經·素問01】: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七”是女子身體陽氣的走勢,“五八”是男子身體陽氣的走勢。


“三陽脈衰於上”、“腎氣衰”有何差別?


兩者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在說人體的神經細胞運作功能在下降。

下降到甚麼程度?

後面的“面皆焦“、”髮始白”、“髮墮“、“齒槁”,就是可見的指標。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藏,由始至終都是在說中樞神經系統;所以,腎藏並不是指那泌尿器官的腎臟,是指人體的神經細胞(只有神經細胞才是人體的先天之本);腎氣,也就是指人體神經細胞的運作功能。


人體的陽氣(熱),最重要產自人體的神經細胞,基本上來自中樞神經系統。所以,隨著年紀的增長,神經細胞內病毒(風寒)的積聚增加,神經細胞的運作也越來越差,所以,產生的熱(陽氣)也越來越少。


【黃帝內經】稱五藏所產生的陽氣(五藏氣)為陰氣,以五藏屬陰的原故。因此,“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並不是說人體中的陰寒之氣自半,是說五藏所產生的陽氣減半,也就是說人體的神經細胞運作功能減半。

由於活物的活動必定依靠陽氣,陽氣減半,自然令人體出現“起居衰矣“。

神經細胞運作功能減半,人體的活動能力不會減半嗎?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說明了人體神經細胞進一步的衰敗,陽氣產生不足,對人體影響範圍的擴大。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陰痿“,五藏衰竭也;並不是指人體性功能的衰退。

由於五藏為寒邪厥阻而衰竭,陽氣產生出現了嚴重問題,導致人體出現半癱瘓狀態。而少量的陽氣因受寒氣厥阻,只出現在五藏周圍,不足以往下、往外宣發,故出現”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 的現象。


*****


【傷寒論】: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


對【黃帝內經】解讀的錯誤,導致中醫學錯誤的治療。


歷代主流中醫學以”陰氣自半”為腎藏陰寒之氣減半的意思,因此,人體內出現裡熱(也就是今天主流中醫學所說的陰虛火旺)。


由於這【黃帝內經】解讀的錯誤,主流中醫學就採用“溫病學說”為治療根本,以滋陰(慢性清熱)補腎(泌尿系統的腎臟)為養生,為治療所有先天疾病的方針。最終,誤害了所有先天不足疾病的病人,導致世人百病叢生而早衰,甚至於出現器官衰竭。


因為養陰寒之氣,不但會削弱人體陽氣,更有助風寒(病毒)在人體中的繁衍、擴散。


但為何滋陰清熱可以令人體感到舒服?


原因非常簡單。人體的生病不適根本就是人體清除垃圾發炎的反應。滋陰清熱的作用,就是對人體作出慢性的清熱,是跟西藥免疫抑制劑、消炎止痛退燒藥、抗生素等削弱人體免疫力的藥物作用是類似的;所以,有消炎(清熱)的作用。


*****


能冬不能夏(5)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易龍           30/10/2022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能冬不能夏(3)

 能冬不能夏(3)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

為何陽氣郁結不是好事?


陽氣郁結的原因只有一種,就是寒氣厥阻,導致人體陽氣運行不暢。


人體的陽氣運行不暢,也就是衛氣虛弱;衛氣虛弱,則腠理不開,則汗不能出。


人體無力出汗,在現代生理學上當如何解讀?


事實上,出汗並不是排汗的過程。正常的出汗,只是反影出人體本身夠熱,有足夠的免疫力清除污染人體的病毒(風寒)。人體的免疫力屬於【黃帝內經】所說的”衛氣”。


在【傷寒論】中也已說明了,只有正常的排汗,才能驅除風寒;若是大汗淋漓,這只是人體氣虛的表現,是不能驅散風寒的,相反,會更加耗散陽氣。所以,強發汗或服食西藥退燒藥後的出汗,都是大汗淋漓,是不能驅除風寒(病毒感染)的。


【黃帝內經·素問26】: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沈。”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黃帝內經·素問35】: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由於”衛氣”為寒氣所厥阻,力不足以驅除風寒,故汗不出,皮膚發熱。這種半桶水的免疫力,所帶出來的結果只是長期的慢性發炎。

所以,這陽氣郁結不是好事,只會為人體帶來長期的病痛。



不是熱就對人體有益嗎?


在人體中郁結的陽氣所產生的熱,不但不能清除人體所釋出來的病毒,同時為人體帶來長期的慢性發炎。


然而,要解決陽氣郁結這一問題,並不是將陽氣往下引走,也就是使用攻下清熱法。


這一治法有何不妥?


攻下清熱法是違反了人體生理學上,人體熱從內往外擴散散走的規律。


人體由內往外散熱的規律,不但是要散走人體不斷產生過多的熱(陽氣);更重要的是要溫煦人體所有的細胞組織,提升人體的免疫力,達到驅寒(也就是清除病毒)預防疾病的功能。


除非人體在受風寒後,導致陽氣郁結嚴重,人體出現嚴重的不適,才以清熱法舒緩一下嚴重不適症狀。不然,醫者應回到“治病求本”的原則上,以溫裡驅散風寒為治,才能符合人體的生理規律,將人體的正常運作功能恢復過來。這樣,人體才能再次正常的自行不斷運作。


所以,習醫之人當先清楚了解人體正常的運作,才能學習得正確的醫學理論,作出正確的治療。只有懂得人體的根本生理運作,風寒(病毒)與人體之間的關係,才能不被那些錯誤的醫理誤導,醫壞病人,為禍人間。

這就是【黃帝內經】強調“治病求本”的原因所在。


因人體的散熱系統受到風寒的破壞,導致人體不能發汗,陽氣(熱)郁結。若在炎熱的環境中,也就是夏季,只會增加人體陽氣(熱)的郁結,最終導致人體出現中暑而死亡。故這類病人只能冬,不能夏。


但醫者必須明白,如【傷寒論】所說,中暑的病因在於受了風寒;因寒氣所厥,才導致陽氣(熱)郁結。


***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陰勝者,則陽氣郁結於五藏內(中樞神經系統內),不能外宣,不能溫煦身體的細胞組織,故出現“身寒”。


因熱郁結於陰,不能外散,故以出汗散其積熱。這是人體緊急散熱的機制。


為何人體的陽氣會郁結於陰(體內深處),這才是問題所在。


歸根究底是因為外感風寒久困,加上錯誤的治療(清熱法),或飲食生活不正確(過於寒涼),或其人先天體虛,導致外界寒邪深入,故出現“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 的現象。


腹滿者,不能忽視。因寒厥導致腹滿,其人則飲食差,身體會越來越虛弱,或突然出現血糖下降,昏厥而奪人性命。故以“死”來說明病情之嚴重性。


人體陽氣內郁結(陰盛)可分為多個層次,這些層次都是漸變的,並沒有明顯斷層式之分。但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層次:

1. 陽氣郁結於五藏。(最嚴重的病情。)

2. 陽氣郁結於中焦。(胃)

3. 陽氣郁結於筋肉。

4. 陽氣郁結於皮下。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陰盛生內寒,柰何?

歧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由於陽氣郁結,導致調控人體體溫的神經系統不能正常運作,故體溫下降,人體容易出現出汗、身冷。

附子、乾薑這類溫陽藥物有提升人體神經細胞運作的功能,故能提升人體調控體溫的神經系統,繼而出現身暖、止汗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這一種情況,是五藏生化陽氣不足,又為寒氣所厥,則陽氣不足以令九竅正常運作,故出現“不通”。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這就是疾病陰陽各有勝負的形成原因和表現的狀況。


***


【黃帝內經·素問26】: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黃帝內經·素問35】:

”歧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


***


中醫學的脈象,是有實質科學根基可循的,因為脈象,實質就是中樞神經對血管、血流、心臟活動的真實反影,也就是陽氣的走勢表現。


中樞神經(五藏)所產生的陽氣(熱),透過神經細胞的傳送,由中樞神經傳送出外至手腕上,或其他部位的動脈血管壁上。由每條神經細胞所管轄的血管範圍少於1cm長度,不同神經細胞所傳送的陽氣(熱)都有所不同;這樣,出現了寸口上寸、關、尺不同部位,脈象浮沈、弦弱、大細、結代、數緩的不同。

透過觀察這些不同神經對血管不同部位的影響,來診斷中樞神經(五藏)的功能情況(也就是產生陽氣和傳送陽氣的能力)。


胃所產生的”胃陽”又是甚麼回事?


這”胃氣”為何對脈象有如此重要?


又是如何判斷”胃氣”的存在與否?


診斷脈象能判斷生死,是因為脈象能真實反影出中樞神經的健康狀況。


***


能冬不能夏(4)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

能冬不能夏(5)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易龍           28/10/2022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能冬不能夏(2)

 能冬不能夏(2)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陰陽這一觀念,是觀察、思維宇宙萬物的終結和起始。萬物中都有其陰陽的相對面,縱然是看不著,摸不著的時間、空間,都有其相對性存在。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凡在內的,都屬陰;在外的也就屬陽。這是中國古人對萬物陰陽的定義,也是【黃帝內經】對人體陰陽的最基本定義。

在內的當然是守國者,在外的是出使者。所以,“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如何能懂得陰陽的法則,跟從法則而行?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氣勝,也就是陽氣積聚過多之意。

陽氣者,人體在外的氣,也就是在皮膚以下的熱氣。故陽勝則身熱,也就是皮膚發熱。其原因在於”腠理閉“,也就是“汗不出而熱”。同時,有些病人會出現”喘麤為之俛仰“,也就是氣喘不能平臥。


“齒乾以煩冤腹滿”,也就是口乾、鼻乾、煩躁不安、腹部脹滿。若這種情況治理不妥,病者可以隨時死亡。縱然不死,這些病人也只能生活於冬天寒涼的環境,不能生活在炎熱的夏天。


為何會出現如此情況?


讀【黃帝內經】之人必須不斷自我反問,才能歸根究底,找出疾病的病因。而【黃帝內經】本身已為讀者提供了正確的答案,只是有些答案散落全書,讀者若不能綜覽全書,難以找到答案。


***

【周易】:“履霜、堅冰至。”


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這個意思。凡事都有其因果,不能只看其果,不尋其因。

醫者若只看廿其果治病,只是治其病徵,並沒有治其疾病的根本。這種治病的方針,剛剛與疾病的根源相背而馳。因為疾病的自然發展,是人體自我修復的表現,只是修復能力足夠與否的差別。

然而,今天的西醫藥治療,中醫的清熱治療,全都針對疾病的發展結果病徵作出所謂的治療。


“聖冰”者,是要保存水池中的陽氣,令水中的生物能渡過嚴寒的冬天。人若將水上的冰封不斷清除,只會為水中的生物帶來滅頂的災難。



為何會出現“腠理閉”?


【黃帝內經·素問62】: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為何”上焦不通利“?


上焦也就是人體胸以上的部位,是人體神經系統中樞所在。故上焦運作不通利,也就是人體調控身體運作不利。故腠理閉,陽氣積聚。


是甚麼因素令致”上焦不通利“?


是風寒傷了上焦,也傷了皮毛,故腠理閉,陽氣郁結於皮下,出現陽勝身熱的情況。


【黃帝內經·素問39】: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陽氣郁結於皮下,以現代生理學當如何解讀?


陽氣郁結於皮下,實質就是皮膚發炎的表現。而這些發炎,大多數是慢性發炎。


這些發炎,較深的部位只會導致皮膚發紅、發熱;而近淺表的部位,則會出現皮疹。整體而言,就是皮膚發炎。所以,這些陽氣郁結於皮下的現象,若不能正確治理,是可以困擾患者一段長時間,甚至於一生。


而這些陽氣郁結於皮下的現象,不單會出現於皮膚,也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的器官、組織上。這就是所謂的胃炎、牙齦炎、氣管炎、腸炎、咽喉炎、肝炎、腎炎、心肌炎、肺炎、肌肉炎膀胱炎、腦炎等等所有的炎症。只是皮膚的炎症人可以看見,不是皮膚的炎症,人就看不見,也覺得特別可怕、嚴重。


人體所有炎症的機制都是一樣,就是免疫系統攻擊、清除那些受外來蛋白質(絕大多數來自病毒)污染的細胞組織。


若然是血管發炎,則會道致血管破損出血。這就是胃炎嘔血、咽喉炎咳血、氣管炎咳血、肺炎出血、腎炎尿血、膀胱炎尿血、尿道炎尿血、皮疹破損出血的真正病因。


所以,陽氣郁結於皮下不是獨有的表現,陽氣可以郁結於任何器官、組織中。


為何陽氣郁結不是好事?


不是熱就對人體有益嗎?


***


【黃帝內經·素問26】: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黃帝內經·素問35】:

”歧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



***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易龍           26/10/2022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能冬不能夏(1)

 能冬不能夏(1)



*****

【黃帝內經·素問04】: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這是人體陰陽最大的定義,以下再分的陰陽,必須建基於這一定義內。)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

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


以上是【黃帝內經】對人體陰陽的定義。當醫者研讀【黃帝內經】時,必須根據這陰陽的定義來解讀,才不會偏離【黃帝內經】中正確的醫理,才能全面正確的學習到中醫學。


*****


生物與死物有何區別?


生物與死物都有陰陽的存在,其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生物擁有一系列的生物酶,而死物是沒有的。


這一系列的生物酶真的如此重要嗎?


這一系列的生物酶就是控制所有生物有目的活動的關鍵所在。


生物與死物,都擁有著共同的陰陽結構,都擁有著能量。然而,死物要產生能量和使用能量(在死物中稱為釋出能量或吸收),只能根據大自然物理的規律,跟隨隨機性的高低來產生和使用;是不能逆大自然物理隨隨機性的高低規律而行,太陽和宇宙的運作規律就是如此。


然而,生物可以透過生物酶的運作,可以違反大自然物理隨機性高低的規律而運作。是可以隨著生物自身的規律而運作,不受物理隨機性規律的規限。這就是生物。


所以,生物若失去生物酶的運作,這生物就變成了死物,也就是生物的死亡。



生物酶是甚麼東西?


為何生物酶可以違反物理隨機性規律的規限運作,將死物變成了生物?


生物酶是生物中一種複雜的立體蛋白質分子結構。每一種不同功能的生物酶,都有著其非常獨特專有的結構。這一結構只要有輕微的受損,就會嚴重影響或停止其運作,繼而影響或停止整個細胞的運作,最終,影響或停止整個生物體的運作。


生物細胞的運作受到影響,這生物就出現了衰老、生病。


生物細胞的運作停止了,這生物就出現了死亡。


能夠令生物酶逆物理隨機性高低運作的原因,在於生物能量(ATP)的出現。這就是生物產生的陽氣。

所有生物,必定要擁有生物能量(陽氣),才能正常運作,才能處於生物狀態。若是沒有了陽氣,無論生物酶是如何的毫無損壞,也必定停止運作,令生物變成了死物。



除了陽氣,是甚麼原因導致生物酶的運作受影響,或是停了下來?


這就是醫學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也就是治病的關鍵性所在。


若然所謂的醫學理論不能解釋是甚麼原因導致生物酶的運作受影響,或是停了下來。這不能稱為醫學理論,只是胡說八道而已。

若然所謂的醫學不能解決導致生物酶運作受影響,或是停了下來的原因。這不能稱為醫學。


然而,不是所有受破壞的生物酶都能以正確的醫學修復過來的;要將停止了運作的生物酶激活過來,其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當今現存的醫學理論,只有【黃帝內經】能夠解釋人體生物酶運作受影響,或停止運作的原因。其餘的,包括西醫學的醫學理論,都是胡說八道,胡亂假設的。



*****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柰何?

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易龍           24/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