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兩感於寒而病者

 兩感於寒而病者




【黃帝內經·素問31】: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傷寒論】:

“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黃帝內經】這小小的一段話,到底說出了傷寒病的甚麼?


甚麼是傷寒病?


【傷寒論】: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這段文字說明了傷寒病的由來。就是說,人在嚴寒的環境下,因保暖不足,被寒氣所傷,導致身體出現不適的疾病情況;這種疾病稱為傷寒。


【傷寒論】: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


”太陽受病也“,就是病發於太陽經脈。因頭後、項背、腰脊屬太陽經,故出現“頭項痛,腰脊強”的病症。


【傷寒論】: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


”陽明受病也“,就是病發於陽明經脈。因鼻、目、面、胃屬陽明經,故出現“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的病症。


【傷寒論】: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少陽受病也“,就是病發於少陽經脈。因耳、人體兩側屬少陽經,故出現“胸脅痛而耳聾”的病症。


為何人體被風寒所傷,三陽經會出現以上的病症?


風寒,就是人體受了風寒的意思。當人體受了風寒,體溫下降,神經細胞內的病毒釋出。病毒入血就會導致發燒,污染周圍組織,就會導致受污染組織發炎,出現紅、腫、熱、痛,所以,受牽連的肌肉繃緊、疼痛,受牽連的關節紅腫、疼痛。


是否一定是太陽經先受風寒?


太陽經又是甚麼意思?


傷寒,就是人體受了風寒。

傷寒,就是今天的嚴重感冒,也就是嚴重的病毒感染。


感冒和傷風,都是病毒感染。


哪傷寒、感冒、傷風有何差別?


在過往,醫學專家會給你說,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或感冒病毒導致,傷風是由傷風病毒導致。


事實,並不是這樣。傷風、感冒、傷寒三者的差別不在於病毒的不同,其差別只在於人體受風寒的程度;只是上呼吸道(鼻、咽喉)受了風寒,其中的病毒活躍釋出導致的炎症,臨床上一般稱為傷風;若然上呼吸道加上其他身體部位受了風寒,其中的病毒活躍釋出導致的炎症,臨床上一般稱為感冒;至於傷寒,是整個人體嚴重受了風寒,病毒活躍釋出導致的炎症是廣泛性的(這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嚴重感冒),是可以令人喪命的。


世上所有寄居於人體的病毒,都可以導致傷風、感冒、傷寒,因為這三者臨床症狀就是人體免疫系統清除釋出病毒或病毒蛋白的發炎反應,與甚麼病毒感染絕對無相關。


患上感冒是否會導致發燒,要因應受風寒的程度;如果有大量病毒釋出入了血液,就會出現發燒的發炎反應。傷寒是嚴重的感冒,所以患傷寒的人出現發燒的情況更常見。


發高燒對人體有害嗎?會奪人性命嗎?


發高燒只是因人體受了風寒,大量病毒(各種的病毒)釋放入血,觸發了人體發炎機制的表現。當人體有大量病毒活躍釋入血的時候,全身體其他部位自然也有大量病毒(各種病毒)從神經細胞釋出,導致神經發炎,周圍組織發炎(其中常見的有關節炎、筋腱炎、肌肉炎、皮膚炎、肺炎、腸胃炎、咽喉炎、尿道炎等等。),同時因為神經細胞內的病毒大量活躍繁殖,導致堵塞了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甚至於停頓(死亡)。


病毒感染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於神經細胞的病毒大量活躍,堵塞了神經細胞的運作,和大量釋出細胞外,污染阻礙了神經細胞的運作;並不是因為發燒燒壞腦或導致人死亡;相反,若抑壓了發燒,會令細胞內的病毒繼續活躍繁殖,持續釋出,同時也減低了人體免疫系統清除細胞外病毒和病毒蛋白的速度,導致更多神經細胞受到病毒感染和污染,繼而更多神經細胞的運作失常,令人體更大機會死亡。縱然死不了,也會出現身體虛弱或嚴重虛弱的情況。


所以【黃帝內經·素問31】說,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就是這個意思。因為發燒是人體清除病毒的免疫機制。



甚麼是“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


【傷寒論】: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

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

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根據【傷寒論】自身的述說,只有病發於陽經才會發燒,病發於陰,是不會發燒的。


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病發於陽和病發於陰的意思。


病發於陽經,就是發炎症狀的表現;病發於陰,就是病發於神經細胞內,也就是病發於藏(臟)。


若病發於陰,病人就有很大的死亡危機,縱然不死,也必然嚴重衰弱。


單獨病發於陰已經很大機會令人致命,同時加上病發於陽經,陰陽兩病,其死亡率就更高了。這時,病者的發燒和其他免疫力若被消炎退燒藥、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寒涼的清熱中藥抑制,可說是必死無言。


當人體真正出現陰陽同病時,就是說明了人體的病毒整體都在活躍,並不局限於其中兩經的部位。這才是真正令人致命的原因。



陽經者,其經脈的本體在中樞神經的陣列,不在皮表;在皮膚、筋腱、肌肉的只是穴位,是中樞神經延伸到皮表的神經末梢。


太陽經者,以其神經末梢所分布的部位是人體與外界接觸最多的部位,也就是受陽光照射最多的部位。


陰經者,以經脈的形成來說,跟陽經是同一的結構和分布的理論。只是,在【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陰,往往是指病發於五藏(臟),也就是說病發於神經細胞內,並非說病發於陰經。


何以見得【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陰大部份是指病發於藏?


若病發於經脈,無論是陽經或陰陽,都是發炎反應,都可以發燒的。


現代的西醫藥和中醫的清熱藥,都是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治療,對治療病毒感染來說,不但沒有治療作用,相反,是引狼入室的行為。這些所謂的治療,為世上帶來更多“兩感”的病人。


若然再加上多吃生冷寒涼食物,以植物纖維為主飲食,導致人體嚴重營養不良;又再加上嚴寒環境,因已受破壞的人體不懂保暖;人體的免疫力就會嚴重下降。如此身體,豈有不暴發病毒感染,又豈有不死之理。




易龍            22/02/2022






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世上無”熱氣“(2)

 世上無”熱氣“(2)



“熱氣”,就是世人所說的”上火“。


世上的人真的有“熱氣”存在嗎?


甚麼是“熱氣”?

甚麼人會出現“熱氣”?


就是這個“熱氣”觀念,將人體的體質分為所謂的”寒底“、“熱底”。


人體真的有”寒底“、“熱底”之分嗎?


【黃帝內經·素問18】:「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


在【黃帝內經】的講述中,人,只分為沒有病的“平人”,和有病的“病人”。而後世所”寒底“、“熱底”的人,都是病人,並不是人的體質。只是因病的深淺程度不同,而出現了寒熱不同的病症;後世所謂的醫家又誤解這些寒熱的病症為人的體質,才導致有”寒底“、“熱底”體質的說法。


人為何在病時會出現不同寒熱的病症?


後世人將病人以溫陽或是清熱的不同治理方向,就是在以上問題上弄不清,才會出現錯誤的治療。


【黃帝內經·素問18】:「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人寒熱病症的出現,就在於“胃氣”出了甚麼問題上。


【黃帝內經·素問62】:「歧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 這就是關鍵所在。

人以一元氣運行全身,在內者稱“陰氣”,在外者稱“陽氣”;這是【黃帝內經】自己定的定義。然而,一元氣就是五藏(臟)所產生的陽氣(因產生於五藏,五藏在內屬陰,故又稱“陰氣”或“陰精”。這也是【黃帝內經】中有解釋的。)。


所以,【黃帝內經】開章明義就說明陽氣的生化、運行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的重要性;因為人的生病就是人體的陽氣生化和運行出了問題,最終導致衰老、死亡。


“胃氣”又是甚麼?


根據【黃帝內經】的講述,“胃氣”就是人體陽氣生化和推動陽氣運行的最重要源頭。


甚麼是人體陽氣生化和運行的表現?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人體陽氣生化和運行表現,就是人體神經細胞活躍性和運作性的表現。因為【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五藏,就是指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


“胃氣”,實質是指腦幹神經細胞的活躍和運行表現。(這一點,【黃帝內經】在脈象的表現上已經說明了。)因為胃部就是受調控於腦幹上第十對的迷走神經。

不單是胃部,人體胸腹腔中的五臟器官,都是受調控於腦幹上第十對的迷走神經。

所以,胸腹腔中器官的功能,可以直接反影出腦幹神經細胞的健康狀況。這就是真正中樞神經系統五藏與胸腹腔中五臟器官的關係。


“胃氣”,生化於中樞神經系統(五藏),繼而往外走身軀、四肢、胸腹腔中的五臟器官,尤其是腸胃,溫煦這些器官組織。


當人體受了風寒(【黃帝內經】以“厥氣”來講述,意思就是厥止陽氣的運行和生化。),陽氣的運行就會受阻。


若寒氣在表(在表,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病發於陽,意思是病邪出現在神經細胞外。),人體若有正常的免疫力,就會出現發炎症狀(發燒是發炎的典型症狀之一。)。這也是【傷寒論】所說的病發於三陽經。


這時的病邪(病毒)若不盡快清除,病邪就會再次鑽進神經細胞(再次進入五藏。)。所以,【傷寒論】嚴嚴的強調,有表症若不先解表,是為“逆治”。因為外感(表證)不盡快治癒,必定為日後帶來重病、加速衰退、折壽。


另一方面,若人體的免疫力低下,那些受病毒和病毒污染的普通細胞會安然存在。但當人體受熱或吃喝了溫熱的食物時,人體的免疫力就會開始清除那些受污染的細胞,就出現了發炎的現象。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熱氣”、“上火”。

這時候,病者只要服用西藥消炎藥、類固醇、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大劑量的維生素C、中藥的清熱藥、或一些寒涼的飲食,就可以暫時將人體的免疫力壓抑下去,發炎也就會暫時減少或消失。


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熱氣”、“上火”,以及其治療和預防的方法、飲食。


然而,根據【傷寒論】,這種對“熱氣”的治療,是“逆治”,是找死的治療。


哪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甚麼?


以上已經說了,“熱氣”的因由在於受了風寒。所以,當用溫陽散寒的方法解表治療。也就是再加強人體的免疫力,將污染周圍細胞組織的病毒或病毒蛋白盡快清除,避免這些毒物再次鑽進人體的神經細胞內。


所以,溫裡散寒才是治療“熱氣”的正確方法。在臨床上,所有經常出現“熱氣”的病人,在接受溫裡散寒治療後,基本上以後都甚少再出現所謂“熱氣”的症狀。


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治病必求於本”。


【黃帝內經·素問05】:「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漢書·藝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日: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漢書】為何說“故諺日: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這裡說的”中醫“是中等的醫治。


【漢書】所說的現象,就是西漢時期人民治病的情況。

到底西漢時期,醫者用甚麼方法治療?

在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自序中,可以推斷出那時期的主流治療方法必定是清熱法。


其實,【黃帝內經】也是說了,清熱治療的為害。


【黃帝內經·素問13】:「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以為可攻”,就是清熱治療。


清熱法有何害處?


所有人的身體結構都是一樣,並沒有甚麼“熱底”、“寒底”之分。人的體質只有強弱之分。


甚麼是強弱之分?


所謂強者,就是那人在母胎時所受的病毒量較少,神經的發展較強健;弱者,就是那人在母胎時所受的病毒量較多,神經的發展較差,嚴重者,就是所謂的先天不足。


人的郁熱是因為受風寒所困而導致,並不是真的有過多的熱;所以,只要散開風寒(厥氣),陽氣自然可以往外散佈,溫煦人體裡外。並不是要清裡熱,導致人體陽氣受到削弱,使風寒(厥氣)更是深壓,最終導致陽氣生化出現問題,人體也就出現了徹底虛寒的狀態。


【黃帝內經·素問70】:「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黃帝內經·素問47】:「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黃帝內經·靈樞01】:「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鍼害畢矣。」


【難經】:「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人體被風寒久困才會積熱郁裡。


人體為何被風寒久困,這才是人有郁熱或所謂“熱氣”的病因根本所在。究其病因,就是因人體虛(免疫力不足),才會被風寒久困。


人體既然因虛而風寒久困,醫者還以清熱方法清除人體陽氣,不就是【黃帝內經】和【難經】所說的“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損不足而益有餘”、”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嗎?


中醫所說的虛就是陽氣虛,所說的有餘就是邪氣有餘。若削弱陽氣,其後果必定是增益邪氣。


這就是【漢書】所說的有病不治,勝過多數治療的原因。


【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神農本草經】,甚至【漢書】都不斷去提醒醫者陽氣(正氣)的重要性和其生死存亡的關鍵性,但讀這些經典的人甚少明白其中的教導,依然是以害人的清熱法為主流醫學治療病人,折人天年。


事實上,中醫藥的清熱法就等同於西醫藥的治療。




易龍       17/02/2022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饑荒的飲食

 饑荒的飲食



飲食,是甚麼的一回事?


人類的科技是在進步的,但智力和科學邏輯思維,都在不斷的倒退。為何會是這樣? 又有甚麼證據證明這種現象?


其中一項重要的證據,就是人類飲食方向的錯誤和醫學理論的大倒退。


【黃帝內經·素問22】: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


今時今日的飲食觀念,與【黃帝內經】時期的飲食觀念有何差別?


以上的【黃帝內經】,有許多中醫,甚至不是中醫的人都讀過,看似易明易解,卻是誤解一通,導致誤人無數。


“毒藥攻邪”,這一句,【黃帝內經】開章明義已經說明了甚麼是食物和毒藥的功用。

這個一弄錯,甚麼是食物,甚麼是毒藥,甚麼是治療,甚麼是飲食,也就不用再說了;因為再說下去,也只會越說越錯。


“毒藥攻邪”,就是說以有毒的東西(今時之人所說的食物)來治病。


甚麼是毒藥?


【黃帝內經】隨之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這些就是食物,不是毒藥。也就是說,不是以上所說的,就是毒藥。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這些東西有甚麼特點,為何可以作為食物?


”五穀,五果”,其味甘甜,含豐富澱粉質,提供糖分給人體,為人體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因素,就是能量。同時,人體以糖轉化為脂肪,為人體提供建構細胞的原材料。


”五畜“,含豐富蛋白質,為人體的建構提供了原材料。更重要的,蛋白質是建構人體中令人體能夠正常運作酶的原材料。


所以,在五味中,只有甘甜味是食物;酸、苦、澀、辛味都是毒藥。也就是說,進食酸、苦、澀、辛味所謂食物的人,實際上是在食毒藥,對人體進行治療。


酸、苦、澀,是寒毒;辛,是熱毒。


一般人對毒藥的觀念都有錯誤,就是毒藥必定令人致命。


所謂毒藥,就是會改變人體正常功能的東西(化合物);因應程度的不同(也就是毒性的大小),有不同程度中毒的反應;輕者,只會令人不適;重者,才有機會令人致命。


“五菜”,這不是食物嗎?


”五菜為充“,這話已經說明了。就是說“五菜”作為補充、充饑之用,並不是正常主要的食物。也就是說,在正常食物(五穀)不足的情況下,以”五菜“來充實肚腹。然而,“五菜”真的是只能充實肚腹,並不能提供正常的養分(澱粉質和蛋白質)給人體,因為只有大量不能消化的植物纖維。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是甚麼意思?


“氣”者,寒涼溫熱也。

”味“者,五味也。


”氣味合而服之”,就是寒熱、五味的選配,以違到飲食的目的,就是”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就是說,在正常飲食中,五味溫熱的配合,是以治病附於飲食之中。因此,“五穀”、”五畜“為正常飲食,“五果”、”五菜“為治病的輔助飲食。


今時之人以“五果”、”五菜“為正常飲食,減少或避免食“五穀”或”五畜“。


正常人的飲食,只在饑荒缺乏“五穀”的情況下,才以”五果“、“五菜”來充饑保命。


同時,今時之人服食”五果“、“五菜”不理會其寒熱五味之分,更以寒涼、酸苦澀為有益食物。


這種以饑荒飲食,又不理會寒熱的飲食方式,根本就是自伐陽氣,自我折壽的行為。為何可以說成是健康飲食?


不要作無知的人,胡亂聽從那些錯謬專家的謬說。不然,不但害己,也會為害自己的親人。



【黃帝內經·素問14】: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柰何?

歧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帝曰:何以然?

歧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黃帝內經·素問70】: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

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易龍        03/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