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人體陰陽定義

人體陰陽定義


 【黃帝內經·素問04】: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甚麼是整個人體的陰陽?


人體以外為陽,以內為陰。


***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人體陰陽,並不是抽象的東西。在這裡,【黃帝內經】就給後世讀這經書的人定下了人體的陰陽,整本經書中所說有關人體的陰陽,都不能離開這裡所定下來的定義,各自胡亂的解釋。凡人體的陰陽若偏離了這裡的定義,都會變成狗屁不通、自圓其說的錯謬理論。

***

***

【黃帝內經·素問03】: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黃帝內經·素問03】: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這兩段經文,讀【黃帝內經】的人一定很熟悉,但是當如何解讀?

歷代至今,能正確解讀的人應該少之又少。若不看清楚【黃帝內經】這裡的陰陽定義,根本是無法解讀,最終就是曲解、亂解了這兩段經文。


須知道這兩段經文是醫理,是治療和養生的目標,也是人體氣生化、運行的規律;若然不能明瞭,又如何去理解和應用中醫醫理去治理人體?

***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甚麼是整個人體不同部位的陰陽?


人體以背為陽,以胸腹為陰。


***

【老子42】:「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在中國古時,不但【黃帝內經】以背為陽,腹為陰。寫【道德經】的老子,同樣也是以背為陽,腹為陰。因為寫【黃帝內經】的人就是以當時的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而寫成的。

***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甚麼是人體藏府的陰陽?


人體以藏為陰,以府為陽。


為何以藏為陰,以府為陽?


【黃帝內經·素問03】: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黃帝內經·素問11】: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寫者也。」


【黃帝內經·素問11】: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黃帝內經】自己也解釋了,五藏者,以“藏”為重點,處於人體的深處,故以其為陰。

六府者,以“傳化物”為重點,處於人體的表處,故以其為陽。


***

然則,人體所有的陽氣都是生化自五藏。由於五藏在裡,其性質屬陰,故五藏所生化的陽氣又被稱為“陰氣”。

***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由於藏屬陰,所以五藏全屬於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由於府屬陽,所以六府全屬於陽。




易龍            13/07/2023



















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為何是“冬不按蹻”?

如果在其他季節“按蹻”又有問題嗎?


***

要理解這一句,首先要明白先前【黃帝內經】說了些甚麼。

就是甚麼是冬季不能犯的?


冬季不能犯的就是受風寒,令人體的陽氣受損。


寫【黃帝內經】的人是醫者,並不是文人或政治家,而古時之人一字可多用,醫者當然取其最合適醫學意義的文字而用。而後世或現代注釋古文者,都是文人或非醫學學者;非醫者,故其文字注釋意義只局限於常人對人體的結構或動作認識,並不能通於醫學。所以,以常人的注釋來解釋“按蹻”,是解讀不了的。

***


“蹻”,是人體主活動的經脈,也是腳活動的意思,是衛氣(陽氣)行走的道路。


“按蹻”,就是治療腳的疲勞和痺痛,或是疏通人體陽氣。


腳為何會出現疲勞和痺痛等不適?

人體的陽氣為何會受阻?


其人必定在寒冬時日勞動,而勞動必在戶外,故必受風寒所傷。


若冬天不勞動,不被寒氣所傷,春天就不會出現“鼽衄”。



“春不病頸項”

春天所出現的頭、頸項疾病,實質就是【傷寒論】所說的“溫病”,只是多數人在冬天時都是局部受寒,並不是全身受寒;因此,這類“溫病”也只是局部發病的疾病。


所以,春天的疾病,實質就是因冬天受了寒,而寒氣(病毒)潛伏於人體所受寒的部位,待春暖人體氣血略旺盛時(免疫力提升時),才會發生發炎的病症(溫病)。



“仲夏不病胸脅”

若冬天不受風寒,盛夏就不會有臟腑的疾病。


***

同樣是冬季受了的風寒,春季發病於頭項和夏季發病於臟腑有何差別?


春季和夏季所發的病都是炎症,都是“溫病”。要令炎症發病,人體必須要有相當程度強的免疫力,也就是人體必須有足夠的陽氣。


只有頭項病發於春季者,其人免疫力相對較強,在冬季保暖的程度也相對較好,不易令臟腑受風寒。


臟腑病發於夏季者,其人免疫力相對較弱,在冬季保暖的程度也相對較差,容易令臟腑受風寒。

這類病者要借助夏季強盛的天然陽氣來提升自身的陽氣(免疫力),才能發病(發炎)。

這類病者是甚麼人?


在【黃帝內經】時代,這類夏季臟腑發病的人,必定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貧苦民眾。

***



“長夏不病洞泄、寒中”

若冬天不受風寒,盛夏就不會有腸胃的疾病。


***

病洞泄、寒中者,是被冬季寒氣傷於陰、陽,所以,其發病也是陰、陽同時出現。

***



“秋不病風瘧”

若冬天不受風寒,盛夏就不會有風寒咳嗽的疾病。


***

秋季病風瘧,是甚麼意思?


這人必定在冬季為風寒久傷,其人變得越來越虛弱,借助盛夏的陽氣也未能清除寒氣,故受了秋季較涼的風,就令其出現咳嗽風疾。

***



“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若冬天不受風寒,四肢也不會痺痛、冰冷,腸胃失去運化功能,裡寒脹滿而大汗淋漓。



“夫精者,身之本也”

話說回來,到底冬天受寒傷了甚麼?


冬天受寒,就是傷了“冬藏”。


“冬藏”是甚麼?


“冬藏”就是藏“精”。

“精”是生化陽氣的根本。所以,冬為寒氣所傷,也就是冬不能藏,故出現以下的那段文字。


***

以上四季的發病,都是因為冬季受寒的結果,並不是上一季發病而導致下一季發病。


四季所表現的春生、夏長、秋收,實質都是建基於冬藏上。


根據【易經】的走勢,“坤”為十月,為冬月藏精表現,為萬物所出;若冬無“坤”,則萬物不生。

***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冬,不受風寒者,“春不病溫”。


***

病溫,就是發為“溫病”。

***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夏,陽氣不足者,“秋成風瘧”。


***

暑汗不出者,以其人深受風寒所傷,虛極也。

***


“此平人脈法也”

這是平常人生病的法規、走勢。



***

後世中醫經常說“冬病夏治”,但卻不曉得當中的醫理何在。然而,【黃帝內經】在這段四季發病的經文中,早已說明了這一醫理。


“冬病夏治”,是免疫力較低下的人,必須依賴全年最熱的“三伏天”時日來提升人體陽氣,以清除冬季所受的風寒。


“冬病春治”,其人的免疫力較“冬病夏治”的人強,只需要在天氣回暖的春季,就可以提升人體陽氣,以清除冬季所受的風寒。


“冬病冬治”,只有免疫力強的人,才不用依賴天時之利,達到治病驅寒的結果。

***


易龍         03/0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