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四季發病的機理

 四季發病的機理


【黃帝內經·素問04】: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中央為土:意思是指本不應為風寒所傷。長夏時日本為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三伏天)。


病在脾俞:脾俞,是脾陽氣所注;也就是說傷在脾之陽氣。所以,病在脾陽氣的運作。


沒有被風寒所傷,卻傷在脾陽。為何?


長夏雖不為風寒所傷,卻傷在飲食上。因天氣炎熱,故喜飲食寒涼、生冷。


在脊:傷在肌肉也。

脾藏,主宰人體神經細胞運動的功能,其外在活動表現從肌肉的運動能力可以明顯看見。



“故春氣者,病在頭”

以頭部受寒最嚴重,因頭、項在寒冷的環境下保暖不足。


發病,必須有陽氣(衛氣),以頭為人體陽氣最盛之處(陽經脈所聚),故以春天之暖,項、頭部是常發病之部位。


***

這是西醫學所說的過敏季節,或是花粉過敏的季節。


世上根本無“過敏”這種病。所謂的“過敏”,就是發炎症狀。


在春天,人體為何會出現所謂的“花粉過敏”症?

為何在其他季節又不會出現?

難道其他季節沒有花粉嗎?


其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些人在春暖時候,平日低下的免疫力會被提升一些,也就是【傷寒論】所說的發“溫病”情況。

人體只有在較高的免疫力下,受到外來的異性蛋白刺激(主要是病毒,其餘的包括花粉、食物、動植物毒液等等)才會有發炎反應,而這些發炎反應就是眼紅、眼腫、流眼水、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咽喉癢、咳嗽等等。


而在實際情況下,絕大部份人的“過敏”免疫反應都是由於積累於人體皮下的病毒所致,並非由花粉或食物的異性蛋白質所致。因為當人體在春暖時日,在戶外活動時,體溫自然會提升更高,因此,發生炎症的機會就會更大。只是,這些花粉也必定在戶外出現,所以,就被西醫學稱為“花粉過敏症”。


這一春天發病在頭部的臨床觀察,【黃帝內經】早已記載,並說明其中機理;只是後世之醫者甚少能明白,更甚少能應用到臨床治療上。


相反,大多數人將西醫含糊不清的“過敏”說法定為科學。真是不知道科學為何物!

***



“夏氣者,病在藏”

以胸、腹、背保暖不足,生冷食物傷於脾胃和內臟器官。

此時,人體陽氣旺盛,在寒冷時被寒冷所傷的部位,都有機會發病(發炎)。


***

這是夏天好發腸胃病的真正原因,就是腸胃發炎。


腸胃病,跟人體其他部位一樣,都是由病毒引發的炎症,並非由細菌所致。


胃潰瘍的真正成因是病毒導致胃壁發炎、潰爛,這一現象跟眼可見的皮膚濕疹、潰爛一樣,並不是幽門螺旋菌所致。

***



“秋氣者,病在肩背”

以肺保暖不足,吸入冷空氣之過。


***

這是直接受風寒的疾病。

***



“冬氣者,病在四支”

以其人胃陽為風寒所厥,四肢保暖不足所致。


***

冬天所發的四肢疾病,跟春、夏所發的疾病是截然不同的。

春、夏的疾病是人體發炎的反應,是炎症疾病;是【傷寒論】中所說“病發於陽”的表現。

而冬天所發的四肢疾病,是四肢關節僵硬、寒冷、肌肉無力、萎縮、痺痛的疾病為主,其原因是神經細胞受寒過度而受損嚴重的表現;是【傷寒論】中所說“病發於陰”的現象。

***



“故春善病鼽衄”

鼻炎和鼻出血(鼻損)常見於春天。因頭、項陽盛,又受寒嚴重之故。



“仲夏善病胸脅”

胸脅疾病常見於盛夏。因全身陽盛,以中焦為寒氣所困,故出現胸脅不適。

所謂寒氣傷於中焦,就是傷於胃。因胃氣脹滿,故出現胸脅不適、氣喘、胸悶的表現。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泄瀉、裡寒常見於長夏。因下焦陽盛,又腸胃為寒凍、生冷飲食所傷,故出現中、下焦疾病。


***

西醫學所說的腸胃炎。

***



“秋善病風瘧”

風寒外感常見於秋天。因肺為冷空氣直接所傷之故。



“冬善病痺厥”

四肢麻痺、冷凍,常見於冬天。因天氣寒冷,人體保暖不足所致。

痺厥,是邪氣傷及根本,也就是傷及人體神經細胞所致;嚴重者可出現凍瘡或組織壞死。(這是糖尿腳的根本病因所在。)



***

歷世歷代讀這段經文的人,都將重點放錯於發病部位與臟腑、經脈的關係上,結果,不是胡亂牽扯關係,就是胡亂曲解,更甚者以【黃帝內經】所說的醫理為錯誤為結論。


實質上,【黃帝內經】要告訴世人,人體生病的原因是因受邪風(風寒)所致;不同的部位,受風寒的情況也不同;而不同部位(或個別人體),因陽氣的盛衰差別,也因時有所不同而發病。這都是前文後理明明白白的說了,為何還要帶著自己那套錯誤的醫理去曲解【黃帝內經】?

真是令人摸不著頭腦!


在這裡,【黃帝內經】也說出了不同季節所發病的疾病本質是有所不同的,就是“病發於陽”和“病發於陰”的差別。張仲景所寫的【傷寒論】也是根基於【黃帝內經】的醫理而成書。

***



*****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曰: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


【黃帝內經·素問04】: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


【黃帝內經·素問04】: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

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


【黃帝內經·素問04】: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歧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


【黃帝內經·素問04】: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


【黃帝內經·素問04】: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


【黃帝內經·素問04】: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


【黃帝內經·素問04】: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


【黃帝內經·素問04】: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


易龍         29/06/2023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甚麼是食物(五味)

 黃帝內經醫學(20)



【黃帝內經·素問03】: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陰者,是指裡氣,也就是指五藏之氣的生成,其根本在於食物(五味)。然而,導致五藏損傷的,也是食物(五味)。


***

甚麼是食物(五味)?


在人類的生活中,甚麼是食物,甚麼是藥物,根本是沒有絕對的界線,只是看當時實際的環境和情況而定。

所以,一般人對食物的定義就是吃下去不會導致死亡,又能充饑的東西,就是食物。至於這些吃下去的東西是否對人體有益,或是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或是垃圾糞料,一般人是不會理會的。其對所謂食物的取向、選擇,基本上基於群眾或先輩的取向、選擇。


然而,【黃帝內經】早已給食物作出了定義。


【黃帝內經·素問22】: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黃帝內經】說了,人必須以“五穀為養”,也就是以澱粉質(糖)作為主食;因為澱粉質是人體神經細胞的必要營養物。人體能夠生存和每刻正常運作、活動,全賴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若是缺乏澱粉質,人體的所有神經細胞就沒有能量,或是餓死,失去其正常功能運作,導致人體失去正常運作,或死亡。


“五果為助”,也就是吃那些已成熟,又適合人類食用的果子(並不是泛指所有生果和未成熟的果子)。其重點也是攝取果子的澱粉質(糖)。但果子中適合人體的澱粉質比五穀為少,故只能“為助”。


其次,就是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所以,“五畜為益”。


當沒有足夠澱粉質供應的情況下,就只能以“五菜為充”。也就是暫時充當食物,頂肚而已。


然而,五菜、未成熟的果子、或不適合人類食用的果子根本不是食物,是藥物(毒藥),因此,才有五味傷人五藏,或調理人體疾病的醫理。

***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其人若喜歡食酸的東西,原因何在?


此人的腸胃必為風寒所困,導致多風多氣,食滯噦氣,胸悶作嘔,食慾不振。


這是甚麼的表現?


這是肝氣鬱結、木不條達的表現。


這時候,病者偏好多吃酸味食物。因為酸能減低腸胃肌肉的收縮力(張力),減少腸胃的脹滿食滯感,故能增加食慾,舒緩嘔吐,也能舒緩腸胃痙攣的腹痛(小建中湯的治療機理)。

然而,只是酸的舒緩,只會滋長肝氣的鬱結(胃氣生成),最終導致脾胃功能嚴重衰敗,也就是“肝氣以津,脾氣乃絕”的結果。(所以,小建中湯的主藥是飴糖,並非白芍。)


***

正常的人體,在神經系統正常的調控下,是不會偏向過食五味的。


人體過食五味的原因,必定是人體出了問題,希望透過進食某一種五味來即時治療或舒緩人體不適的感覺。


所以,偏於過食五味的人都是病人,不是平人,因為五味也是藥物。

***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喜歡食鹹味的人,其人必定是大量體力勞動的人;所以其人必定是四肢(大骨所在)勞動而耗氣,肌肉緊收(短肌),經常閉氣用力,導致“心氣抑”(指的是胃部)。


***

【黃帝內經】在五味這段經文中,到底要表達甚麼?


【黃帝內經】在這裡要說的並不是要說因個人的偏食某種五味而導致人體出現問題,是要說明那些人為何偏好某種五味的因由。所以,過食(喜歡)某種五味的描述,並不一定是結果,也可以是偏好者的生病或處境的原因。


這裡就說明了那些人偏好鹹味的特點。


為何大量體力勞動之人會特別喜歡食鹹味?


因為在勞動時導致大量汗液排出,人體的鹽分也隨之流失,故其人必須比常人更大量的補充鹽分;而鹽分又是人體神經細胞運作不可缺乏的東西,否則,其人則再沒有氣力進行體力勞動;故其人必偏好食鹹。


在現實中,是沒有人會多食鹹的;除了流失與補充的情況。

***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喜歡食甘甜之人,其人必定是心下脹滿(胃氣脹)而氣喘,皮膚或傷處色黑,整個人有神無氣、疲倦乏力(腎氣不衡)。


***

為何喜歡食甘甜之人會出現以上的症狀?


其實,這等人就是今天西醫所說的糖尿病人。


為何糖尿病人喜歡食甘甜?


血糖高的人,其原因就是神經細胞內缺乏糖,導致人體要大量攝取糖分,來提升神經細胞內的糖分;不然,神經細胞細胞就會缺糖逐漸壞死(酮酸中毒)。


神經細胞(腎)為何會在人體不缺糖的情況下而缺糖?


因為神經細胞受到風寒(病毒)侵襲的緣故,導致某些神經細胞失去主動攝取血糖的能力;所以,這等人在天然求存的反應下,神經細胞會要求人體大量攝取糖分以提升血糖;故其人多食甘甜。

***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多食苦味東西的人,其人脾氣越來越差,胃中則氣滯脹滿。


***

世上有人喜歡食苦味的東西,而且過食嗎?


多食鹹或甘味可以用喜歡來形容,因為這些是在補充修復人體。

然而,多食苦只能說是無奈,或神經系統,或心理上出現了問題,絕不能以喜歡來形容。因為多食苦只會在兩種不幸的情況下出現:

1. 被錯誤治療或誤導:長期以苦寒藥進行清熱。

2. 饑荒的情況:因為缺乏甘味的澱粉質,只能以苦澀的瓜菜、未成熟的野果來充饑。

***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喜好食辛辣之人,其人出現筋骨無力,手軟腳軟,精神疲倦萎靡。


***

“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甚麼的一回事?


這等人是長期被風寒所困之人。


外感風寒(病毒感染),其重點侵襲(污染)人體的細胞組織就是神經細胞。所以,凡外感風寒之人,其基本最重要的病徵就是神經系統受傷的表現,也就是疲倦乏力,某處器官組織功能的異常或喪失。


一般人的認知,外感風寒只局限於呼吸道和鼻咽;事實上,人體每一處活的細胞組織都可以患上外感風寒,而神經細胞更是必然的襲擊對象。

***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在飲食上和用藥治療上小心謹慎,飲食正確,治療得當,則人體就“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若五味在飲食上、治療上得當,則其人“骨氣以精”。小心謹慎的走在天然大道上,其人則可以健康地享盡天年。



***

自古以來,讀【黃帝內經】之人,都將過食、喜好食這觀念混為一談;也將過食與後面所說的情況、因果顛倒來看。結果,導致錯解、強解、曲解的現象。

這一因果顛倒的曲解,在今天的西醫學是非常普遍的。


人在中風後,其血壓必定大輻度提升(經常過200);原因是要提升血液的滲透壓,提升養分對受血栓或瘀血阻塞的神經細胞的供應。然而,這一現象,卻被西醫曲解為導致中風(無論是血栓性或出血性)的原因,將中風後的結果變成導致中風的原因。這一曲解,不但令醫者作出了錯誤的治療,也令中風者難以自我修復,令缺養分的神經細胞更缺乏養分,逐漸壞死,加速腦退化。


後世醫者對五味的曲解,導致對飲食出現錯誤的曲解,對五味用藥治療出現錯誤。


後世醫者說【黃帝內經】只說醫理,不談用藥治療。這只可以說是醫者的無知,也讀不明【黃帝內經】。你只要細心閱讀,就會看到【傷寒論】的辨證用藥,都是建基在這五味之上。所以,歷代以來,只有張仲景一人讀懂了【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的書寫本無標點符號,其用字也十分精簡,組句工整。所以,閱讀之人要小心理解前後句子的因果關係,更不要被後世的標點符號和自身先入為主的錯誤中醫學理論所誤導。

***



易龍         08/0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