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腎氣(2)

 

腎氣(2)


【黃帝內經·素問01】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為何人體會出現這現象?


這現象又當如何正確地解讀?

“六八”的現象,與胃陽又有何掛勾?


這就是【黃帝內經】中真正的意思。只有能正確地解讀【黃帝內經】,才能發揮其治病求因的目標,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真正療效。


【黃帝內經·素問01】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男子,“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從男子和女子同一情況的比對,可以看到男子的腎氣衰,到底衰在那裡?


原來人在“五八”或”五七“的腎氣衰,是衰敗在陽明經上。也就是說陽明經上的神經細胞衰退,導致頭、面上衰老的表現。


主宰頭、面的神經細胞,到底是甚麼神經?


十二對顱神經中,除了第十對迷走神經和第十一對副神經,都是主宰頸項、頭面的神經。


而主宰頭、面運作的神經,就是第五對三义神經和第七對面神經。這兩條神經就是中醫學三條陽經在頭面的穴位所在。


所以,“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就是指三义神經和面神經的衰退,導致髮墮、齒槁。“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同樣,也是指三义神經和面神經的衰退,導致面始焦,髮始墮。只是用兩種不同的層面去說明人體衰退的本由。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這一階段的形容,男、女都以陽氣衰敗來表達人體入一步衰老的原因,就是三义神經和面神經進一步的衰退,導致面焦,髮白。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體衰老,功能衰退的根本因由所在,就是在於神經的衰退,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腎氣”或三陽經脈”陽氣“的衰敗。


到底是甚麼導致神經細胞的衰退?


能夠導致神經細胞衰退的,世上只有病毒,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風寒。


如何能夠減慢人體神經細胞的衰退速度,或是治療神經細胞衰退導致的疾病?


根據【黃帝內經】治病求因的準則,就是減少人體的風寒,也就是減少病毒的活躍性。


所以,要減慢衰老、脫髮、白髮的治療方向就是改善神經細胞功能;要改善神經功能,就必須散風寒,也就是抑制病毒的活躍性。這些治療結果,本人在臨床上是有不少病例,效果比任何治療都要顯著。



十二對顱神經與胃有何關係?


在臨床治療上,胃與人體的衰退有何關係?


能夠明白人體衰老的原因,不但能夠減慢衰老,延年益壽,更是治療所有疾病的根本所在。



【黃帝內經·素問72】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腎之源。”


【黃帝內經·素問61】

”歧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黃帝內經·素問10】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黃帝內經·素問28】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7/07/2021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腎氣(1)

 

腎氣(1)



甚麼是”腎氣“?


根據整本【黃帝內經】的描述,人體的五藏,並非指人體胸腹內的五個器官,實質,是指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17】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所以,一路以來,那些讀不通【黃帝內經】的人和西醫,都不斷批判中醫學是不合乎人體科學、是與巫醫相類同的原始醫學。


事實上,【黃帝內經】的中醫學是絕對合乎人體科學的醫學(只是絕大多數看【黃帝內經】的人,根本就不清楚人體真正的運作)。其對人體真正的運作了解,要遠超過西醫學。因為【黃帝內經】的醫學,是高級醫學,是遠超越西醫這原始醫學的醫學。


為何說西醫是原始醫學?


所有醫學的發展,其起始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原始醫學;現在的西醫學,仍然是處於這一階段。


而【黃帝內經】的醫學則斷然不同,是已經脫離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進入了治病求因的高級治療醫學理論。這治病求因或求本的要求,是明明的在【黃帝內經】提出,也貫穿整部【黃帝內經】。


“腎”,到底是指甚麼?


【黃帝內經·素問01】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過往的人,絕大多數以泌尿系統的腎臟為【黃帝內經】所說五藏的“腎”。這是一天大的錯謬和誤解。


泌尿系統的腎臟若然壞了,人體以人工腎洗血時,人的腎氣還在嗎?

人沒有了腎氣,還可以存活嗎?


根據以上【黃帝內經】的描述,人體的腎,是指神經細胞。”腎氣“,是指神經細胞的活動和功能。


所以,腎為先天之本。


甚麼是人體的先天之本?


人體的先天之本就是人體的神經細胞,所以,當神經細胞受了傷害,就出現了先天不足的現象。


人體的結構和功能都由神經細胞主宰,因為神經細胞就是人的本質。離開了神經細胞,人就是死了的人,就不是人了。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是甚麼意思?


”腎氣平均“也就說神經細胞的生長已完成,達到穩定的功能狀態。


此時,人體會出現甚麼狀態?


此時,人體會出現“筋骨勁強,真牙生而長極”的狀態。


”真牙“,是指智慧齒。


“長極”,是指人體完成生長。


神經細胞的生長,就是人體的生長。人體的所有結構生長,都是跟隨著神經細胞生長而進行。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觀察到真實的人體運作。這一運作,到今天,不要說沒有人提出過;就是能明白的人也是罕有。


結果,由於自己的知慧局限,將真正人體運作的醫理當為虛話,將錯誤的謬論當為真理。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更說明了人體的生長雖然已完成,但人體的骨仍然可以繼續增厚(筋骨隆盛)。


人體骨的增長和增厚,都是隨著神經細胞的增長和走勢而進行的。這就是“腎主骨”的真正意義所在。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是甚麼意思?


神經細胞的功能開始衰退,人體頭髮開始丟落,因為每一根毛髮,都是一條神經的延續。所以,導致毛髮丟落的兇手,就是能傷害神經細胞的風寒。


牙齒和骨中的神經細胞功能衰退,導致牙齒骨質的修復出現了問題,也就出現了“齒槁”的現象。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為何人體會出現這現象?


這現象又當如何正確地解讀?

“六八”的現象,與胃陽又有何掛勾?


這就是【黃帝內經】中真正的意思。只有能正確地解讀【黃帝內經】,才能發揮其治病求因的目標,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真正療效。



【黃帝內經·素問72】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腎之源。”


【黃帝內經·素問61】

”歧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黃帝內經·素問10】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黃帝內經·素問28】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6/07/2021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辨虛實

 

辨虛實



人有虛、實。究竟甚麼是人體的虛實?


事實上,無論是虛,或是實,都是有病的身體。


【黃帝內經·素問53】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為何“氣盛”會出現”身寒”?

為何”氣虛“會出現“身熱“?


首先,要弄清楚甚麼是“氣盛”,甚麼又是”氣虛“?


氣盛者,邪氣盛也。氣虛者,正氣虛也。這是貫穿整本【黃帝內經】的醫學觀念。


“氣盛身寒”,以其人傷於寒,寒氣盛而厥阻陽氣在裡,故其人身寒;以其陽氣不能外走溫煦體表之故。


這等人因陽氣被寒邪厥阻於裡,導致煩熱,冬不畏寒,不用穿厚衣;夏則惡熱,喜飲食生冷之物。其症狀出現大汗、盜汗、潮熱等。


其病因在於”得之傷寒“,故治當解表散寒;切忌清裡陽氣,使外感風寒更深入困壓。


“氣虛身熱”,以其人先為風寒所傷,傷及五臟(中樞神經系統);致使人體溫度調節器混亂,無力正常運作。


其人因寒邪傷及五臟,故”氣虛”。在夏日暑天,因氣虛無法正常運作人體溫度調節系統,暑熱積蓄人體,故出現身熱無汗。故出現”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黃帝內經·素問53】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夫實者,氣入也“是甚麼意思?


人氣生於五臟,是為臟氣,又稱陰氣;必從裡往外走,從上往下走。


所謂“氣入也”,是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就是氣積聚在裡,相對而言,就是氣往內走的表現。更重要的氣入表現,是指寒邪之氣,從外往內而入。這寒邪氣的入侵,更乎合【黃帝內經】所說的”實者,邪實也“的說法。


“虛者,氣出也”如何理解?


虛者,必定是氣虛。


為何會出現氣虛?


造成氣虛的原因有二:

1. 五臟生氣無力。

2. 氣的大量流失。


甚麼可以導致五臟虛弱和在短時間內令大量氣流失?


因素如下:

1. 毒藥

2. 寒涼清熱攻下藥(包括中、西藥)

3. 寒涼的蔬菜、生果(所謂的食物,其實是清熱藥)

4. 冷凍的食物和環境


人體的五臟就是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以上的東西都會抑制或阻礙神經的活動;而神經的活動能力,就是人體氣的表現。


由於五臟無力生氣,相對的表現就是只有氣往外走,越走越少,最終導致氣虛或是斷氣。

這就是“虛者,氣出也”的表現。


為何”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氣實,必定是寒邪之氣實,困束正氣於裡。寒邪之氣困於表,是外感風寒的表現。這時,整個人體的氣被困於裡,則會出現體熱發燒的表現。

若寒邪深困於裡,則導致人體裡熱煩躁,體表寒涼或出汗。這種現象最常見於四十多歲以後的男女。


氣虛,必定是正氣虛。也就是五臟虛弱的表現。由於五臟虛弱,無力生氣,故出現氣虛的現象。氣不足不能溫煦人體,故出現人體虛寒的現象。


五臟不能無故而虛。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五臟虛弱?


導致五臟弱虛的因素,世上就只有風寒之邪。


當風寒(病毒)之邪從外入侵人體,在表阻礙陽氣外散,導致陽熱郁困而出現發燒。


當風寒(病毒)之邪再深入侵人體,導致陽熱郁結於裡,則出現煩熱、惡熱、不畏寒、大汗、睡眠差等等的現象。


當風寒(病毒)之邪深入人體,則深困五臟,或傷及五臟,令五臟生氣減弱,導致氣虛、體弱、動則大汗淋漓。


當風寒(病毒)之邪深入人體,直接傷及五臟,令五臟生氣無力,導致體虛、氣弱。


總結人體虛、實的由來,其病因就在於風寒所致。因此,根據【黃帝內經】治病求因的準則,無論是虛或實,其治療針對風寒,是必要的治病根本治法。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2/07/2021










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陰陽病勝

 

陰陽病勝



學習中醫學,陰陽是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理論。若然陰陽觀念、理論上理解錯誤,就等同於上錯了車,必不能到達準確的目的地。


世上甚麼事物都有其陰陽的存在,就連微細如電子,也有其陰陽的存在。但不是所有事物的陰陽,都會應用到【黃帝內經】所說的醫學中。若然胡亂將陰陽應在中醫學上,這將會弄出彌天大禍,將救人的醫學,變成了害人的伎倆。


到底甚麼是【黃帝內經】醫學中的陰陽理論?


在新中國建國以前的中國,要成為能救人治病的醫者,必定要讀【黃帝內經】;因為【黃帝內經】就是中國醫學的經典,是行醫者必讀的醫書。

然而,熟讀【黃帝內經】的人未必會成為良醫,因為其中的醫理多有被誤解或曲解的。而其中最普遍被醫者誤解的就是最基本和重要的陰陽理論。


你只要細心研讀一下【黃帝內經】,就會發現,【黃帝內經】自身已為書中所說的陰陽下了定義,是不容許讀者胡亂猜測、亂解的。


今天中醫學成了無療效的醫學和多種混亂理論的醫學,其原因在於先前的所謂醫家不跟從【黃帝內經】的陰陽定義來解讀,自家胡亂解說的原故。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重點在哪?


在【黃帝內經】的醫學中,陰陽的重點在於論述人體陽氣的生化和運行,也就是說不同位處的氣,就以陰陽來述說;然而無論所說的是陰或陽,都是在說同一樣的東西,就是陽氣;陰陽只是不同位處氣的形容。


所以,在【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陰陽,重點在於人體不同的部位。


根據【黃帝內經】自己的定義,人體的:

上為陽,下為陰;

左為陽,右為陰;

外為陽,裡為陰。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


”陰在內“的陰,是指在體裡的陽氣,也就是人體五藏所生的氣。這氣性質是陽氣,只是以其位處來說,相對於體表的陽氣,被稱為“陰氣”;並不是說這是陰寒之氣。因為活人體內不會產生陰寒之氣的。


”陽之守“,是人體陽氣的提供者。因為在體內所產生的氣,必定往體外擴散。這源源不絕往體外擴散的“陰氣”,成了體表源源不絕的”陽氣“根源,也是推動人體運作源頭。


“陽在外,陰之使也”,是指往外走的氣推動人體的運作,是氣運作的功能表現。


在以上一段【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陰氣,或陽氣,其實就是同一道氣,只是裡外不同部位的形容而已。


然而,這陰陽的錯解,卻將人體內守的五藏陽氣,曲解為陰寒之氣。結果,在治療上,以滋陰為治療;將原本虛弱的陽氣變得更為虛弱。


【黃帝內經·素問05】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勝則身熱”。是甚麼導致這一問題?


是”腠理閉“導致“陽勝則身熱”。


因”腠理閉“而導致無汗,故陽氣郁於皮下不能外散。陽氣郁則出現“陽勝”,故”汗不出而熱“。


是甚麼原因導致腠理閉而汗不出?這才是疾病的病因。陽氣郁結,只是疾病“標”的表現,並非其”本“。


是風寒傷了腠理的開閉功能。故曰“冬不傷寒,夏不中暑”。

故這類病人是”能冬不能夏“,以其陽氣為風寒所郁結之故。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陰勝則身寒汗出“是甚麼意思?


“陰勝”者,以其陽氣郁結於裡。體裡陽氣過盛,則導致汗出;汗出則陽氣消散。故有”汗出過多傷於陽“的說法。可是,說這話的人不求甚解,強行將汗液變成了“陽氣”。


是甚麼原因導致陽氣郁結於裡?


正常活人,陽氣產生於體裡,必定往外擴散。然而,當風寒從外深入,厥阻人體陽氣於裡,則導致陽氣郁結於內,也就是”陰勝“的表現。


勝者,多於常也。


陽郁結於裡不能溫煦人體,加上汗出,使微弱的陽氣消散。故這類病人是“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這類病人的病因在哪?


這類病人的病因在於風寒深困,並非其體內郁熱。


病人為何會導致風寒深困?


是醫之過。

以其風寒在表時,醫者以寒涼清熱治之(【傷寒論】以表證仍在,不以解表治療為逆),導致體內陽虛(即是陰虛)。體內氣虛,則無力將風寒往外驅散,使風寒往內進逼;風寒往內進逼,則陽氣郁結更盛;醫者更是加重寒涼清熱,使體內陽氣更虛。這一錯誤的循環治療,徹底將人體陰氣(裡陽)削弱,使病者變成了虛寒之體。


現代都市不怕冷的人,是介乎以上兩種極端中間的病人。這類病者在某些時段煩熱無汗,在某些時段則大汗淋漓,體涼濕寒。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這段【黃帝內經】,只要根據我以上的解說,自然就能明白其中的意義。


同樣,以下【黃帝內經】的意思,其重點不在“壯火”,重點在於為何會出現”壯火“。

只有解決了導致“壯火”的原因,才能真正將疾病治癒。


【黃帝內經·素問05】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02/0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