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甚麼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2)

 

甚麼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2)



世上所有生物,包括人體,都以陽氣的正常運行為生;最終,以陽氣受到阻厥而死亡。所以,陽氣的運行,就是人體的生長、健康、壽命的關鍵所在。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黃帝內經】以天地的正常運作來形容人體如何能夠正常運作。


天地如何能夠正常運作?


天地若要正常運作,必須有正常的日照,也就是要有正常的陽氣(”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人體以陽氣運化失常為病,以陽氣斷絕為死。

故養陽者,不但要確保陽氣源源不絕的生化,也要確保所生化的陽氣能夠正常運作,才能達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目的。


如何能夠確保陽氣源源不絕的生化?

又如何確保所生化的陽氣能夠正常運作?


以上兩條問題,就是延年益壽、治病的關鍵所在。

懂得解答以上兩條問題,你就懂得如何養生,如何治病。



甚麼是【黃帝內經】所描述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目的?


【黃帝內經·素問03】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目。


”陰平“者,指裡氣不多不少,平和之意。也就是說體內的陽氣不鬱結,五臟生化正常。

“陽秘”者,指外氣能源源不絕、密固地溫衛體表。


”陰氣“與精有何分別?


“陰氣”是五臟所生的陽氣,而精是在五臟產生陽氣的物質。以今天的人體生理學來說,五臟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五個區域;而精,根據【黃帝內經】所描述,是指人體的血糖。


【黃帝內經·素問03】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蒼天之氣“就是指人體的陽氣。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


陽氣若失其正常運作,人體的所有運作也會失常。這就是疾病。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人體的陽氣就如天上的太陽,若沒有足夠的陽氣運作,則會運化失常,折壽短命。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這是“陰平陽秘”的結果;也就是一個陽氣養得正常的人體運作。


養者,使其正常存在而不受損。



甚麼是陽氣運作受到損害的表現?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是指陽氣表現強過裡陰,反倒入裡(“陽氣盛則陽蹻陷”),因為五臟生氣(陰氣)無力,不能將陽氣往外推開之故。故出現了氣(陰氣)積(被抑鬱)於內,陰(裡)不能平(”不得入於陰,陰虛“),陽缺於外,陽(表)不能密的現象。這就是陽氣運作受到損害的表現。



【黃帝內經·素問03】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以其裡氣虛。

體內陽氣虛,則外陽下陷(“并乃狂”);內外陽氣合併,則熱郁於裡;熱郁於裡則令人煩躁,嚴重者則發狂。


外陽下陷是以陽氣周行不息為理解,實際上並沒有外陽入裡的情況。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理論基本上以相對論和形象化來理解,並沒有循環不息的陽氣在人體中運行。讀【黃帝內經】的人當理解古人思考事物的方式和哲理觀念,不要強行曲解【黃帝內經】所描述的人體運作,將人體運作變成了神化、抽象、脫離現實的情況。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也就是說陽氣郁於內不能外宣,導致所謂“臟躁”的情況,人體五感也不能正常運作。


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陽氣被抑鬱於裡?



【黃帝內經·素問03】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當人體陽氣被抑鬱於裡,則會出現“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等等人體虛而易於煩躁的表現。


不是說有陽氣抑鬱在裡嗎,又何會出現虛的情況?


虛者,其氣不足。故無力往外宣發,溫煦和推動人體的正常運作,故出現煩熱、目盲、耳聾、四肢無力等等的表現。



春夏若不能養陽,秋冬會有甚麼結果?


【黃帝內經·素問02】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春夏若不能養陽,秋冬則會出現“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的情況。


”秋為痎瘧“以其陽氣不足,肺為秋涼所傷。


“冬至重病”以其陽氣不足,冬季無力禦寒之故。



秋冬若不能養陰,春夏會有甚麼結果?


【黃帝內經·素問02】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秋冬若不能養陰,春夏會有”春為痿厥,奉生者少“的情況。


“春為痿厥”以裡氣積蓄不足,當春季人要往外活動時,則無力推動人體運作,出現痿厥的表現。同時,也無力推動人體往外、往上生長。



陽氣生化若進一步受損,則會出現”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的現象。也就是說五臟已無氣可生,由於斷絕”精氣“之故。這就是人死亡的狀態。



到底是甚麼原因令陽氣運化出現問題?


如何才能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24/01/2021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甚麼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1)

 

甚麼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1)



【黃帝內經】是如何解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絕大多數中醫和世人都曲解了【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意思,相反而行。

養錯了,是養虎遺患,導致頑疾叢生,天年折壽。

這就是許多人都會說,我一向注重養生,為何還是百病纏身?


到底你是在養生,還是在養病?



【黃帝內經·素問02】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以上,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句話的原本出處。


歷世歷代以來,絕大多數的中醫,甚至於所謂的”大醫家“,都大多數曲解了【黃帝內經】原本的意思。以至後來的中醫學與【黃帝內經】中的醫學背道而馳,越走越遠,走回原始的醫學路上(也就是西醫學的道路)。


【黃帝內經】已是明明的寫了,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還有甚麼可以曲解的?


問題就出在陰、陽這二字上。


陰、陽二字可是貫穿整部【黃帝內經】最基本,又是最重要,最關鍵的觀念。陰陽觀念一錯,無你怎樣精讀、研究【黃帝內經】,都得錯解【黃帝內經】的原意。


陰陽不就是陰陽嗎?

有哪麽多的解釋嗎?



陰陽,在【黃帝內經】中的意義解釋並非多。由於其解釋不多,一理解錯誤,就會出現錯之毫釐,謬之千里的錯誤。


【黃帝內經】的作者為恐後人不清楚經中所寫的陰陽是甚麼意思,所以,在開始的幾章書,已給後人說明了陰陽的定義,人體的正常陰陽運作是甚麼,導致人生病的陰陽是甚麼。



【黃帝內經·素問03】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根據以上描述,人體的陰陽定義以不同部位來分。尤其是”外為陽,內為陰“這一定義,更是貫穿整部【黃帝內經】的重點。


只有明白陰陽者以內外為分,才能明白以下經文的意思。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



再配合上“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這一定義,所有人體所生的氣,起始都屬於”陰氣“,因為五藏屬陰,以其深藏於人體內;所以,五藏所生的氣都稱為“陰氣”。


然則,五臟所生的氣會是陰寒之氣嗎?



事實上,人體只會產生溫熱的氣,也就是“陽氣”;並不會產生寒涼的陰氣,也就是”陰寒之氣“。這一現象,是人體體會天人合一的原則性。


甚麼是天人合一的原則性?


天地的重點在於太陽的運行、日照。太陽光所到之處則有溫熱的陽氣產生,太陽光去不到的地方就沒有溫熱的陽氣產生,周圍環境也變成了漆黑陰寒之地;並不是說天地會產生陰寒之氣。這也是【易】記錄陰陽的重點所在,就是記錄大地陽氣的變化。


【黃帝內經·素問03】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同一道理,【黃帝內經】述說人體的運作,跟【易】記錄天地的運作是一致的,就是述說人體陽氣的運作、變化。



人體真實的運作是“一元氣“的模式,也就是說只有一氣在人體中運行。這氣就是五藏所產生的“藏氣”,也就是陽氣。


在【黃帝內經】中為何有”陰氣“的運行?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陰氣”運行,就是以【黃帝內經】所定下來的陰陽部位,決定”一元氣“所在部位的稱呼。


所以,同一氣,運行在上部的稱為陽氣,運行在下部的稱為陰氣;在體裡的稱為陰氣,在體外的稱為陽氣。


【黃帝內經·素問03】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這時的陽氣被【黃帝內經】稱為”衛氣“。



【黃帝內經·素問03】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這就是一氣從生成至走外的不同稱呼。



只有用【黃帝內經】的陰陽定義和一元氣理論,才能明白和正確解釋以下【傷寒論】的描述。


【傷寒論】

“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

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黃帝內經·靈樞08】

”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人體以五臟為生氣之本,五臟若受傷不能生氣,是為臟氣虛,也稱為陰虛。


所謂斂陰,到底是斂陰寒之氣,還是溫熱之陽氣?



【黃帝內經·靈樞71】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

從這段文中,更加說明,衛氣行於外則稱為陽氣,入於裡則稱為陰氣。


實際上,人體的氣只會源源不絕的生於裡,往外行走,並無往內走的正氣(只有邪氣會往內走)。【黃帝內經】以衛氣入於裡的說法,是以人體之氣循環不息行走之意,並非真的有正氣由外往內走。


衛氣不能入於裡,就是說五臟生氣出了問題,因為被厥氣所傷之故;故裡氣不足,是為陰氣虛。


由於裡氣不足,無法推開阻擋藏氣往外走的厥氣,人體表面缺少往外走之陽氣補充,形成陽蹻陷的局面;同時也造成裡熱外寒的現象,因陽氣被困束於裡之故。這也就是世人所誤解為”陰虛火旺“的情況,是導致絕大部份失眠的原因。

由於陰陽錯誤的理解,也導致錯誤的治療。


根據【黃帝內經】治病求本的原則,誰是失眠的病因?


失眠的真正病因是“厥氣”阻礙臟氣往外宣發,困壓於裡,導致熱困。



根據【黃帝內經】陰陽的定義和一元氣的描述,人體中的”陰氣“或“陽氣”,都是產生自五臟的陽氣;只是存在的部位不同而已。


【傷寒論】”五月之時,陽氣在表……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 已說明了,無論是春夏走表的陽氣,或是秋冬入裡的陰氣,都是陽氣。


總結而言,“春夏養陽”是養陽氣,”秋冬養陰“也是養陽氣;並非是在養陰寒之氣;故不應以滋陰清熱為養。



陰陽養錯了方向,有何結果?


【黃帝內經】所說的“病本“是甚麼?


【黃帝內經】所說導致人體各種疾病的病機在哪?




*** 本人的所有醫學文章都是出於本人在臨床上的觀察和治療總結。***



易龍   16/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