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失眠 (2)



失眠 (2)


【黃帝內經】:「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失眠當如何治療?

【黃帝內經.靈樞】:蹻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黃帝內經.靈樞】: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蹻脈者,少陰之別”,“屬目內眥合于太陽”,也就是說蹻脈是少陰、太陽經的別經,連繫少陰、太陽兩經“氣”的出入而中醫所說的“腎氣”,也就是指少陰、太陽兩經之“氣”,並非指人體器官的腎(這腎和膀胱只是受“腎氣”調控的一部份)

蹻脈與少陰經有著直接的關係,主“衛氣”內走,也就是“少陰之氣”,也稱為“陰氣”;陽蹻脈與太陽經有著直接的關係,主“衛氣”外走,也就是“太陽之氣”,也稱為“陽氣”

在臨床針灸上,少陰病可取陰蹻脈治之,太陽病可取陽蹻脈治之

當少陰脈和太陽脈為“厥氣(寒氣)所傷,則陽蹻之“衛氣”不能入裡,導致“陰虛”,目不能瞑,也就是不能睡陰蹻之“衛氣”不能外出,導致“陽虛”,終日沒精打彩,目倦打瞌睡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病而不得臥者是甚意思﹖

蹻脈的病有太陽、少陰兩經,兩者都可以令人“不得臥”。
兩者有何分別﹖

太陽病,也就是外感風寒。“厥氣”使“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少陰病,也就是體虛,風寒深入五臟,陽氣無以生化,故裡(陽氣)虛,也就是陰虛”;“陰氣虛,故目不瞑
這一類的病人常見於先天不足,或久病體虛,如自閉症體弱虛寒。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則“陰氣盛。“衛氣”者,人體之陽氣,留於裡則造成“陰盛陽虛”。

【黃帝內經.靈樞】: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如何“補其不足,寫()其有餘”?

【黃帝內經.靈樞】:
伯高曰: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補其不足者,以其“陰虛”之過“陰虛”者,裡之衛氣(陽氣)過虛;故以溫陽補氣湯類溫補之,則陰氣盛可以入睡。

寫其有餘者,以其“陽盛”之過“陽盛”者,外之衛氣(陽氣)過盛;故以溫陽散寒湯類驅散寒氣(厥氣),則衛氣可入於裡而陰氣盛,陰氣盛則可以入睡。

發汗是驅散寒氣(厥氣)的治法,所以“汗出則已”;因為陰陽調和之故。


【黃帝內經】:「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傷寒論】:「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陰陽者,是中醫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觀念,是自古至今最為醫者所誤解的觀念陰陽觀念的曲解,是導致診斷、治療錯誤的根源,使治病違背了【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也就是治病因的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