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失眠 (2)



失眠 (2)


【黃帝內經】:「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失眠當如何治療?

【黃帝內經.靈樞】:蹻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黃帝內經.靈樞】: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蹻脈者,少陰之別”,“屬目內眥合于太陽”,也就是說蹻脈是少陰、太陽經的別經,連繫少陰、太陽兩經“氣”的出入而中醫所說的“腎氣”,也就是指少陰、太陽兩經之“氣”,並非指人體器官的腎(這腎和膀胱只是受“腎氣”調控的一部份)

蹻脈與少陰經有著直接的關係,主“衛氣”內走,也就是“少陰之氣”,也稱為“陰氣”;陽蹻脈與太陽經有著直接的關係,主“衛氣”外走,也就是“太陽之氣”,也稱為“陽氣”

在臨床針灸上,少陰病可取陰蹻脈治之,太陽病可取陽蹻脈治之

當少陰脈和太陽脈為“厥氣(寒氣)所傷,則陽蹻之“衛氣”不能入裡,導致“陰虛”,目不能瞑,也就是不能睡陰蹻之“衛氣”不能外出,導致“陽虛”,終日沒精打彩,目倦打瞌睡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病而不得臥者是甚意思﹖

蹻脈的病有太陽、少陰兩經,兩者都可以令人“不得臥”。
兩者有何分別﹖

太陽病,也就是外感風寒。“厥氣”使“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少陰病,也就是體虛,風寒深入五臟,陽氣無以生化,故裡(陽氣)虛,也就是陰虛”;“陰氣虛,故目不瞑
這一類的病人常見於先天不足,或久病體虛,如自閉症體弱虛寒。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則“陰氣盛。“衛氣”者,人體之陽氣,留於裡則造成“陰盛陽虛”。

【黃帝內經.靈樞】: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如何“補其不足,寫()其有餘”?

【黃帝內經.靈樞】:
伯高曰: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補其不足者,以其“陰虛”之過“陰虛”者,裡之衛氣(陽氣)過虛;故以溫陽補氣湯類溫補之,則陰氣盛可以入睡。

寫其有餘者,以其“陽盛”之過“陽盛”者,外之衛氣(陽氣)過盛;故以溫陽散寒湯類驅散寒氣(厥氣),則衛氣可入於裡而陰氣盛,陰氣盛則可以入睡。

發汗是驅散寒氣(厥氣)的治法,所以“汗出則已”;因為陰陽調和之故。


【黃帝內經】:「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傷寒論】:「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陰陽者,是中醫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觀念,是自古至今最為醫者所誤解的觀念陰陽觀念的曲解,是導致診斷、治療錯誤的根源,使治病違背了【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也就是治病因的原則



       




2019年9月15日 星期日

失眠 (1)



失眠 (1)


失眠,在香港和現代化社會是非常常見的問題其患病年齡由初出生嬰孩至近百歲老人只是年紀越大,患上失眠的機會也越大所以,有人經常說,年紀大了,睡眠的時間也不用太長

真的是年紀大了,睡眠的時間也不用太長嗎?

事實上,無論你是甚麼年齡,每天的睡眠時間都需要有7-8小時;只是年紀越小,所需要睡眠時間更長說年紀大了,睡眠的時間也不用太長的人,是因為解決不了失眠的問題,因而習以為常

失眠常見的表現:
1.     入睡時間過長,由13小時多不等
2.     睡眠時間過短,由35小時不等,醒後無法再次入睡
3.     睡眠期間多次醒來,由26次不等,醒後頗容易再次入睡。
4.     睡眠期間多次醒來,由26次不等,醒後不易再次入睡。
5.     不能熟睡,容易受四周環境驚醒
6.     睡眠後依然疲憊不堪
7.     整夜不能入睡


睡眠的目的:
睡眠的最重要目的是令人體的神經細胞,尤其是腦部神經細胞,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


失眠的病因:

所有的疾病,除了明顯的感染,西醫學都是找不到病因的
然則,在【黃帝內經】以後的中醫學,對大多數的疾病也是沒有針對病因來作出治療

看看【黃帝內經】是如何說失眠的成因

【黃帝內經】:「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陰虛導致“目不瞑(目不瞑”即眼不能自然閉上,也就是不能入睡)

陰虛是甚麼意思?

陰虛是裡面()空虛之意
裡面()缺乏了甚麼?

裡面() 缺乏了“衛氣(陽氣)”,由於“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衛氣”是人體行於外的陽氣)
為甚麼衛氣”“行於陽,不得入於陰”?

因為“厥氣客於五藏六府”,故使“衛氣獨衛其外
甚麼是“厥氣”?

看看以下【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對厥氣”的描述:

【黃帝內經.舉痛論篇】:「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黃帝內經.素問】:
「帝曰:陰盛生內寒,柰何?
歧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黃帝內經】:「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黃帝內經.素問】:「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黃帝內經.素問】:「寒氣客於腸厥逆上出,故痛而也。」

【傷寒論】:「凡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者,手足逆冷是也。」

”,氣、血運行受阻也由於人體氣的運行受阻,所以導致“陰陽氣不相順接”,出現了“者,手足逆冷是也”的現象厥氣者,就是阻礙人體“氣”運行的東西

甚麼是“陰陽氣不相順接”?

在普遍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將“”理解為“陽熱”之氣和“陰寒”之氣然而這樣的理解合乎【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前文後理嗎?

縱觀整部【黃帝內經】對陰陽的描述,將“”理解為“陽熱”之氣和“陰寒”之氣,根本就是曲解了這“”的本意,也不合乎“氣”在人體中運行的邏輯
在這裡,【傷寒論】所說的“陰陽氣不相順接”的本意在指其裡()()之氣“不相順接其氣只有一氣,並非兩氣;只是當這氣走裡之時,則稱為“陰氣”;當這氣走外之時,則稱為“陽氣然則,當氣的裡外、上下運行受阻之時,【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稱之為“因此,出現了“者,手足逆冷是也”的現象


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就是失眠的主要病因無論是甚麼年齡的失眠,或是甚麼疾病導致的失眠,都離不開厥氣這病因


失眠當如何治療?

中醫藥對疾病的治療可謂百發百中,對失眠的治療更是一枝獨秀,辨證簡單,治療方針明確,每一病案都可以作出實在的病因分析,一點也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