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黃帝內經】的陰與陽 (2)



【黃帝內經】的陰與陽 (2)


為何小小的優先次序可以南轅北轍的誤導後世中醫學者?

陰陽的定義,是中醫學診斷、治療、了解人體運作的根本,也是閱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這些中醫經典的根本觀念陰陽定義的觀念錯誤,不但不能正確的去理解【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更可怕的是因為不通,就強行曲解這些醫學經典的內容曲解的人若不是為人師還好,只是為害少數的人;若是為人師者,則可以為害蒼生;將正確的醫學變為謬論,甚至於神化,自成一派,弄得中醫學形成四分五裂,所謂的“各家學說”
這種觀念的錯誤所導致的災禍有多大,可以用“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來作總結

有腦的人可以想想,人體只是一個個體,跟西醫學所說的人體是一模一樣的,同一種病証,根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醫學理論,是不可能用寒或熱都能治療的,能正確治療的只有一種,而另一種則是錯誤的治療。

【黃帝內經】:「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黃帝內經】說:「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如何可以知道陰陽定義的優先次序?
1.     【黃帝內經】中有答案
2.     【易經】中有答案

中國的陰陽哲學源於【易經】,【黃帝內經】中陰陽哲學也不例外

【易經】卦中的爻,真正定其陰陽的不是“陰爻”或“陽爻”,是爻所處的位置,以及爻的走勢而【易經】中陰陽的驅別,以大地上陽氣的走勢來分同樣,人體中也只有陽氣的產生和運行。跟大地一樣,人體中並無陰寒之氣產生,只有缺少陽熱之氣,那地方就自然成為陰寒(陰寒是不用產生的)

所以,整部【黃帝內經】所述說人體從臟腑中所生成的“氣”,都是陽熱之氣,並無陰寒之氣這陽熱之氣稱為“陰氣”或“陽氣”,取決於其位置和走勢,並非取決於寒或熱

根據【易經】十二月卦來分析,中華大地的陽氣起始於“復”卦的冬至夜半,在這一刻起,日光照開始向北半球回歸,所以一陽生於“復”卦大地陽氣經歷“臨”卦的逐漸增加,來到“泰”卦的春天;這時候,陽氣已足夠破地而出陽氣經歷“大壯”、“夬”、“乾”三卦,繼續向地面上增長,直至夏至的“姤”卦

人體的氣因應天地陽氣的走勢,在春、夏時期由體內生,隨之向外、向上走這樣走勢的“氣”,在【黃帝內經】中稱之為“陽氣”這樣的“陽氣”走勢不是必然的

為何不是必然的?

只要人體內所產生的氣不足,或是人體為風寒所困,人體的氣則不能成為向外、向上走的“陽氣”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甚麼是“使志無怒”?
怒者,氣郁所致

為何會出現氣郁?
氣為寒邪所困,不能向外散泄所以人易於生怒

四季皆可為寒氣所困,為何只在夏而不在春?
因應天氣,人體在夏天多生陽熱之氣,若為不能向外散泄,則易生煩熱暴躁

【黃帝內經】:「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黃帝內經】:「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皻,鬱乃痤。」

根據【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何謂春夏養陽”?

春、夏是人體生、長的時候,其氣當向外、向上走這樣走勢的氣,黃帝內經】稱之為陽氣。這與秋、冬收、藏往內走之氣,也就是黃帝內經】稱之為陰氣的剛剛相反然而,陽氣陰氣實屬同一氣,這也就是“一元”論的真正意思;只是因其走勢和位處不同而分別稱陰、陽

所以,春夏養陽”的真正意義在於確保“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也就是確保人體的氣能不斷的向外、向上走,有利於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長(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之道

若春、夏人體的氣無力向外、向上走,也就是陽氣不足有甚麼結果?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若春、夏人體的氣無力向外、向上走,則內可出現氣郁(逆之則傷肝),重者出現寒變(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在夏季若加上外受風寒所困,人體的氣不但不能向外、向上走溫長人體,更可導致熱郁於裡而生怒(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秋天導致熱郁肺燥(秋為痎瘧)由於春、夏陽氣無以生長,到冬天自然無“陽氣”可藏(冬至重病),又何以過冬

就這小小的“春夏養陽”,歷代以來已是甚少人重視和正理的理解;對秋“秋冬養陰”理解和闡釋更是令人髮指,是完全曲解【黃帝內經】的本意,導致中醫學千百年來的衰落


【黃帝內經】:「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黃帝內經】:「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黃帝內經】:「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者五藏也

【黃帝內經】:「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

【黃帝內經】:「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內經】: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寫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寫其陽而和之。」

在【黃帝內經】中,古人使用“陰”、“陽”二字,在同一小段,可有截然不同的意思以上就是一個好的例子理解錯誤,則可以導致救人與害人的天壤之別

為何古人要如此書寫?








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黃帝內經】的陰與陽 (1)



【黃帝內經】的陰與陽 (1)


【黃帝內經】中的陰與陽,是學習中醫之人的最基本和最大的障礙這一觀念也是絕大多數中醫最容易誤解,造成自【黃帝內經】時代以後中醫學的最大謬誤

整部【黃帝內經】中的陰陽定義,是以中國【易經】中的陰陽為根本其中以以下條件為人體分別陰陽:
1.      位處
2.      寒、熱
3.      動與不動()



不動
動向












不動




動向


























【黃帝內經】: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陰陽理論,實質上就是相對理;所以,在任何事物中,都可以發現陰陽的存在

【黃帝內經】: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也。

根據【黃帝內經】中對人體陰陽的描述,當以人體的部位為最優先,其次才是寒、熱。這最優先次序的忽略,是後世中醫學者對【黃帝內經】內容誤解的起始,也是不能通達【傷寒論】的原因

為何這小小的優先次序可以南轅北轍的誤導後世中醫學者?

事實上,整本【黃帝內經】所述說的中醫學,其重點只有一,就是人體“氣”的運作而這“氣”的性質屬陰或陽,是以這“氣”在人體出現或表現的位處而命名,並非以其寒、熱性質而命名;因為凡是人體“氣”的表現(神經活動的表現),必定是帶著熱能,只是所產生的熱量強、弱不同而已從能量絕對的解度來理解,人體所有“氣”的表現,都是溫熱“陽氣”的表現;只是這“氣”的表現與人體體溫攝氏37度比對下,是強或弱而已

【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人,以人體“氣”的運作,跟大自然陽氣的運作、走勢類比相符合;只要人體“氣”的運作跟大自然陽氣的走勢相符合,這就是順天而行,人可以健康長壽,得享天年

【黃帝內經】: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所以,人體“陽氣”的運作是否正常,就是人體是否健康長壽,或是生病夭折的關鍵所在

何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這一問題,【黃帝內經】在同一篇中已有解釋

【黃帝內經】: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以上就是“春夏養陽”的方法可是,歷代以來,能明白其中道理的人並不多,絕大多數的人只是將其理解作心理健康生活因為在我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時候,大學的教授也是無法解釋以上【黃帝內經】的意義,只是輕輕的略過

為何學習中醫的人會忽略以上這段的【黃帝內經】?
甚至於閱讀時也是完全摸不著頭顱

其最關鍵的原因是先入為主,就是在閱讀【黃帝內經】以先,對陰陽已下了定義
下了甚麼定義?
就是“陰”必為“寒”,“陽”必為“熱”的定義
這一錯謬的定義,也就是導致歷代醫家對黃帝內經】的曲解,也對【傷寒論】所說的六經摸不著頭顱,導致中醫學走向謬誤、神化,錯誤治療百出的關鍵

黃帝內經】: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氂;毫氂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這也是世人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問題所在


黃帝內經】: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黃帝內經】: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

黃帝內經】在書中也自我解答為何學習中醫者是“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其原因是“慢泄天寶”,將救人之法變成了害人之法。自黃帝內經】以後的中醫,正是應驗了“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的先見

黃帝內經】:
上經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帝曰:何謂也。
歧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立也。位地者,地理也。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

應如何去理解【黃帝內經】中的陰陽?
【傷寒論】是否符合【黃帝內經】中的陰陽?


黃帝內經】: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這段【黃帝內經】可以說是人體養生、防止疾病的總結
人體養生、防止疾病真的是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