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再看陰陽學說(2)

再看陰陽學說(2)

【黃帝內經】:「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甚麼是“陰不勝其陽”?
甚麼是“陽不勝其陰”?

若然將陰、陽的陰解釋為“陰寒”之氣,在這裡就難以解釋甚麼是“陰不勝其陽”,或甚麼是“陽不勝其陰強行解釋,只會使中醫學被人覺得是自圓其說的學說,弄得謬論滿街的

人體之氣,其正常規律以陰(裡氣)略勝於陽()氣從內傳外如今“陰不勝其陽”,以其在外之氣多於裡之故。由於陽氣郁於表,導致“脈流薄疾”。當外郁之陽氣不能散,反向內走,陰()、陽()兩氣相併;輕則煩躁,重則出現“并乃狂”之情況;以其熱郁過甚之故。

甚麼情況會導致陽()氣郁於外?
以外感“寒邪”之故

陽不勝其陰”本為常理,又為何出現問題?
這裡的“陽”當指五臟所生之陽氣(也就是陰氣),“”當指外邪“陰寒”之氣,也就是“寒邪”。由於“寒邪”深入,致使五臟之氣難以生化;而所生化之“陽氣”也不足以推開“陰寒”,往外宣發,致使“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陰不勝其陽”當為外感“寒邪”初期,“寒邪”在外仍未深,五臟陽氣未傷若“寒邪”仍在太陽經,當解其表;若在少陽經,當斷其走勢,誘“寒邪”外出或瀉下而散之(這就是和解少陽之意);若在陽明經,熱盛則瀉之,寒盛則溫之陽明雖有郁熱,若邪仍在表,可以解表散之

陽不勝其陰”是“寒邪”深入傷及臟氣其人當是陽氣不足,虛寒狀況其臨床症狀可以出現煩躁、失眠,睡眠不安、氣少、靜默無言、面色無華、手腳冰冷、情緒行為失控、焦慮、食慾低下等等其治療方針當溫裡回陽,散其“寒邪”

不能明此陰陽者,當不知如何用藥對治;縱然偶有所中,也不能因證而變,盲目跟從而已
若能明辨此陰陽者,當能明白解表、溫陽之藥為何可以安神,且為安神之本

【黃帝內經】:「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甚麼是“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甚麼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