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再看陰陽學說(1)

再看陰陽學說(1)

陰陽學說是中醫藥學的最基本理論,也是中醫藥學的中心所在。這也是學習中醫學好與壞的關鍵所在。然而,自【傷寒論】以後,絕大多數習醫者對【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陰陽都有誤解,就連今時今日大學的中醫藥教本也是說得含糊不清,甚至於錯解陰陽;以致於後學之人對中醫藥理論甚難理解和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對研習【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更是造成了難以估計的障礙,延伸出許許多多的謬論。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理論並不複雜難明,其實是十分簡單直接的只是後世之人不知為何,竟將簡單的東西複雜化,故弄玄虛,使得醫理虛幻,醫道閉塞

自古以來,最多誤解陰陽的,就是將“陰”誤解為單單“陰寒”,將“陽”誤解為單單“陽熱”的意思。因為這一誤解,就將陰寒之氣變成了人體正氣的一部份,致使世人以寒涼滋陰為補,出現了許多寒涼補陰的藥品。

在【黃帝內經】中,“陰寒”之氣真的是人體正氣中的一部份嗎?

【黃帝內經】:「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黃帝內經】:「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以上兩句,就是世人誤解內經的好例子
在這兩句中所說的陰、陽,其實就是一氣,並非寒、熱兩樣在上之氣為“陽氣”,在下之氣為“陰氣”,兩者都是溫熱之氣,是正常運作人體的“正氣”
因此,人的耳目聰明不在於“溫熱”之氣,而手足便,不在於“陰寒”之氣


【黃帝內經】:「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甚麼是“陰”?
陰者,【黃帝內經】已為其下了定義,就是藏東西和人氣起生的地方
藏甚麼東西?
就是“藏精”
哪裡是“藏精”的地方?
就是五臟五臟屬性為陰,以其位處人體深處負責“藏精”之故;並不是說藏在五臟中的是“陰物”,或是“陰寒之物”

【黃帝內經】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藏精”之處,也是人氣起生之地因此,人氣當起生於五臟維持人生命的氣就只有一股陽氣,所以,五臟就是人體陽氣生化的地方

人體的陽氣從五臟而生,由人體的陰(內部)往人體的陽(外面)在體表的陽氣也就是負責“衛外而為固”

就這一句,明、清兩代的醫家就已是各有不同的隨意而解,結果弄出了各種玄虛的學說有的說五臟所生的是“元陽”,有的說是“元陰”,有的說是“真陰”,又有的說是“真火”...最終,更是將陽氣生化歸到腎臟的身上
你看,【黃帝內經】不是直接簡單的寫明了嗎!何用後世之人為其再立論胡說。

辨明陰陽的意義,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根本因為你若將“陰氣”理解為“陰寒之氣”,將以寒涼之品為病者補陰;這可是奪命之舉呀!


甚麼是“陰不勝其陽”?

甚麼是“陽不勝其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