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嚇死多過病死

 嚇死多過病死


【黃帝內經·素問73】:

“黃帝曰:人氣不足,天氣如虛,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聞乎?

歧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會天虛,感邪之至也。人憂愁思慮即傷心,又或遇少陰司天,天數不及,太陰作接閒至,即謂天虛也,此即人氣天氣同虛也。

又遇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因而三虛,神明失守,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九君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火不及之歲,有黑尸鬼見之,令人暴亡。人飲食勞倦即傷脾,又或遇太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陽作接閒至,即謂之虛也,此即人氣虛而天氣虛也。

又遇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醉飽行房,汗出於脾,因而三虛,脾神失守,脾為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卻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陰天虛,青尸鬼見之,令人卒亡。

人久坐溼地,強力入水即傷腎,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虛,腎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卻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會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陽司天虛,有黃尸鬼至,見之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

又遇厥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陰作接閒至,是謂天虛也,此謂天虛人虛也。

又遇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陰司天虛也,有白尸鬼見之,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虛而人虛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謂之曰尸厥。

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圓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昌,失神者亡。”


以上【黃帝內經】說了那麽一大堆道理,到底想說甚麼?


以上【黃帝內經】所說的,就是解釋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昌,失神者亡“ 這一句說話。


甚麼是“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昌,失神者亡” ?


所謂”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志。這一點,在診病時,【黃帝內經】已強調了其重要性。


【黃帝內經·素問13】:

”歧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黃帝內經】那大段文字,就是解釋這“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為何會出現“失神”?


人失神的原因在於五臟(中樞神經系統)先虛。


人的五臟如何先虛?


【黃帝內經】:”已上五失守者,天虛而人虛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謂之曰尸厥。“


其原因在於天虛與人虛。


甚麼是天虛?


天行健,以陽氣運行生生不息。故遇上陰寒天時,是為天虛。天之陽氣不足,人亦應之。


甚麼是人虛?


人受陰寒之邪所傷,或受到驚嚇,則可傷及五臟之氣。故出現“神游失守其位”。也就是說五臟神氣游離五臟而散。


當五臟神氣游離五臟而散時,人會出現甚麼現象?


這時,人會產生幻覺。也就是”即有五尸鬼干人“。


這時的人體會隨時進入甚麼狀況?


這時可“令人暴亡,也謂之曰尸厥”。


所以,【黃帝內經】總結而言,”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圓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然而,讀【黃帝內經】之人不要誤解為人是因為有鬼怪搞擾,而導致失神。因為【黃帝內經】開章明義已經說明了,行醫之人不可拘於鬼神。


【黃帝內經·素問11】: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人為風寒(陰寒之氣)所傷,再加上驚恐,得不到正確的治療,是導致大量人死於所謂疫症的重要原因。




易龍        11/11/2021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經絡

 經絡


經絡結構真的存在於人體嗎?

如果存在,又是以甚麼形式存在?


一直以來,經絡、氣、五臟(藏,是臟的原字和原意,就是深藏、儲藏之意。),都是西醫學攻擊中醫學不合乎人體結構、生理學科學的目標對象。


經絡、穴位,最早由【黃帝內經】中所描述,後世習醫之人依樣畫葫蘆的學習態度,也因對人體生理學、解剖學未能深入了解的原故;結果,將【黃帝內經】的經絡變成了抽象的概念、神化的結構。


經絡真是如此難於理解、說明嗎?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經絡,都是從人體外客觀觀察的結果,並沒有說甚麼抽象、神化的東西。


經絡,真正存在人體的位置並不是皮膚,是在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在人體皮膚上的只是穴位,並非經絡。


【黃帝內經·素問58】: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哪為何當針灸時,人體會感覺到有一股氣由一穴位走到同一經絡的另一處穴位?


這種皮膚上經氣流動的感覺,實質上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同一列陣的神經細胞脈衝流動的外在投射,並非皮膚上有任何東西在流動。這現象跟截肢病人感覺到腳趾痛的現象是同一道理。


截肢病人的腳趾已不存在,何來有腳趾痛?


其原因是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負責感受腳趾的神經接收到神經脈衝,病人就感覺到已不存在的腳趾痛。


在【傷寒論】中,記載了一種疾病,這種病名叫”奔豚氣“。


【傷寒論】: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傷寒論】: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金匱要略】:

“師曰:奔豚病從小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


這種“奔豚氣”疾病,就是經絡病的一種(沿著任脈往上走);實質,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常見於癲癇症的病人,以中樞神經抑制劑(抗癲癇症的西藥)可以制止”奔豚氣“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臨床實證。


針灸某一部位,為何可以治療其他部位的疾病?


【黃帝內經·靈樞07】:

”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


【黃帝內經·靈樞07】:

”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黃帝內經·素問70】:

”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黃帝內經·素問21】: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裏當俱寫,取之下俞。

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寫陽補陰,取之下俞。

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從以上【黃帝內經】的記載,經絡是不可能出現在人體皮膚的結構。這種結構,只能出現在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


在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結構中,腦幹和中腦的神經分布結構,是針灸根據經絡治療的關鍵所在。




腦幹和中腦的神經分布結構有何特別?


人體全身的所有神經訊息,都必須經由腦幹,再經過中腦的左右神經交叉處進入大腦和小腦。而大腦和小腦所發出的神經訊息,依著同樣相反的路線而出,傳送至人體每處細胞組織。


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幹上,分布了人體的十二對顱神經。這十二對顱神經,就是調控人體所有器官和接收人體五感刺激的神經結構。


為何十二對顱神經要分布於腦幹上?


因為十二對顱神經分布於腦幹上和中腦的左右神經交叉結構,中國古人才能從臨床上客觀的觀察,創出【黃帝內經】所記載的經絡針灸治療學。


所謂同一條經脈的穴位,是指這條神經所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脈衝訊息,會同時觸動鄰近的神經,結果,出現了刺激不同的穴位(神經點),有同一器官或組織受調控的結果。這些影響或調控同一器官或組織的穴位,分布在同一皮膚區域面上,就被稱為同一經絡穴位。


同一條經絡,並不等同是同一條神經。相反,同一條神經,透過腦幹和中腦的聯繫點,在外觀察出不同經絡連繫的表現。


就以人體的面部為例。在人體面部分布的神經只有兩條,就是第五對顱神經(三叉神經)和第七對顱神經(面神經)。這兩條神經的不同神經分支分布,卻形成了人體面上三條陽經的經絡(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



為何會是這樣?



原因在於在同一條神經的不同分支,已表現出有不同的腦幹和中腦的聯繫點,結果,其在外的觀察表現,就屬於不同的經絡穴位。


這種同一條神經,可以表現出不同經絡的現象,在人體所有部位都是。其中最表表者就是腳的坐骨神經。





坐骨神經,在腳上以一條神經,分別組成了陰陽六條經絡,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由於在同一穴位,因為深淺的不同,可以出現不同的神經分布,或是同一神經有不同經絡的神經分布;因此,縱然施針者取穴位正確,取穴的深淺、手法是否正確,可以導致出現非常大的療效差距,甚至於毫無療效。


本人在臨床上的針灸治療體會,根據【黃帝內經】的診斷、治療用針,其效果是立竿見影,體會到針灸療效可是令人驚訝。


本人治療用針,治一病不會多過五針,而且根據【黃帝內經】的治療理論,甚少用針在病處;經常治上病取之下,治左取之右,治近取之遠。


例如在治療腰背痛導致不能走路的病人,本人從不在腰背下針,只取腳遠端穴位施針;原本不能走路者,針刺十數分鐘後,可自行正常站立行走。


在治療落枕者,本人從不用針在肩項,只施針於腳遠端穴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療效可是立竿見影,原本不能轉動的頸項,即時可以自由活動,有些更是已毫無不適。


為何可以有如此療效?


原因就是【黃帝內經】經絡理論的應用。


而經絡穴位的臨床應用,不單是局限於針灸,也可以以彈、按、拍打的手法取代針灸應用;在臨床上可以直接、簡單為病者進行治療,其效果與針灸相若。


其中有一次,有一位年長病人,因腰背痛走路困難,手持手杖前來想進行針灸治療。本人並沒有給她針灸,只是在診脈後,給她按腳上穴位一分多鐘,然後叫她站走來試試,病者即時可以輕鬆的自由行走,連手杖也留了在診症室,就出了去等候取藥。


這就是臨床上經絡的運用。只要明白其中治療的道理,治療並不會被局限於治療工具上。


【黃帝內經·靈樞01】:

“夫善用鍼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中醫學針灸的治療,並非如西醫學所理解,只是穴位神經的刺激。針灸治療的精髓在於經絡的運用、取穴、補瀉手法的應用。


懂得穴位在那,只是等同懂得藥物的四氣五味,並不等同於能運用藥物治病。


【黃帝內經·靈樞04】: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

歧伯荅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鍼染于巷,中肉節即皮膚痛。補寫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鍼不審,以順為逆也。“



甚麼是【黃帝內經】中的補瀉?




易龍       08/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