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陰虛火旺 (1)



陰虛火旺 (1)


歷代自有陰虛火旺這名稱以來,大多數的醫者都對其有誤解,為害不少病者其原因在於對中醫人體陰陽的錯解,對【黃帝內經】未能通達之過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自仲景以後,歷代以來以人體內有陰、陽兩氣為立論;以人體內不但生有陽熱之氣,稱之為“陽氣”;同時也生有陰寒之氣,稱之為“陰氣”;以此兩氣為人體之陰陽平衡,也以此理論為指導中醫藥的治療理論,大學教學的中醫藥理論這一理論根本就是一大謬理,不但違反了【傷寒論】的治療原則,更是與【黃帝內經】的醫理背道而馳,使中醫藥理論自仲景之後混亂無章,道塞理蔽,神化而脫離臨床,治病而不求甚解,逐漸走向衰微

甚麼是“陰虛”?
歷代以來的醫家,絕大多數以“陰虛”為陰寒之氣不足。更以這一點立論作出治療,以寒涼之藥為病者“滋陰”。

從以上【黃帝內經】所寫,“陰虛”是指“衛氣”“不得入於陰。“衛氣”“晝日行於陽”稱之為“陽氣”,“夜行於陰”稱之為“陰氣”。這裡的“晝日行於陽”是指氣走於體外,“夜行於陰” 是指氣走於體內;所以,陰、陽者,指人體的內、外;“陽氣盛”者,以衛氣”“行於陽”,即是走在體外

是甚麼原因造成“陽盛、陰虛”的失衡現象?

根據【黃帝內經】所說,造成“陽盛、陰虛”失衡現象的因素是“厥氣客於五藏六府
甚麼是“厥氣”?

【黃帝內經】:「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黃帝內經.素問】:「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黃帝內經.素問】:「寒氣客於腸厥逆上出,故痛而也。」

【傷寒論】:「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者”,氣、血運行受阻也由於人體氣的運行受阻,所以導致“陰陽氣不相順接”,出現了“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的現象

甚麼是“陰陽氣不相順接”?

在普遍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將“陰陽氣”理解為“陽熱”之氣和“陰寒”之氣然而這樣的理解合乎【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前文後理嗎?

縱觀整部【黃帝內經】對陰陽的描述,將“陰陽氣”理解為“陽熱”之氣和“陰寒”之氣,根本就是曲解了這“陰陽氣”的本意,也不合乎“氣”在人體中運行的邏輯
在這裡,【傷寒論】所說的“陰陽氣不相順接”的本意在指其裡()()之氣“不相順接其氣只有一氣,並非兩氣;只是當這氣走裡之時,則稱為“陰氣”;當這氣走外之時,則稱為“陽氣然則,當氣的裡外、上下運行受阻之時,【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稱之為“因此,出現了“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的現象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內經.素問】:
帝曰:經言陽虛外寒陰虛內熱陽盛外熱陰盛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歧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閒。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帝曰:陰虛生內熱,柰何?
歧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柰何?
歧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為何是“陰虛生內熱”?
歧伯是如何解說?

歧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歧伯以“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為“陰虛生內熱”的病因,並非如一般人所認識的“缺乏陰寒之陰氣”其重點在於中焦陽氣衰微,胃氣無力運行,故積聚於中焦,“熱氣熏胸中”,故使人“內熱”、煩熱所以,“陰虛生內熱”的正確治療當以補益中焦陽氣,驅散“厥氣”為本,使胃陽得以通行;並非是以“滋陰清熱”法。

在臨床上所見,以“滋陰清熱”法來治療陰虛生內熱”不但不是【黃帝內經】的本意,更是會令病者的內熱越治越嚴重,出現了惡性循環的局面

【黃帝內經.素問】: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鍼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歧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到底是甚麼阻礙人體“氣”的運行?
為何“滋陰清熱”法會成為後世陰虛生內熱”謬誤治療?
人體有虛火和實火之分嗎?

【黃帝內經.素問】:「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黃帝內經.素問】:「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