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陰虛火旺 (2)



陰虛火旺 (2)


到底是甚麼阻礙人體“氣”的運行?

【黃帝內經】:「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凝於脈者為凝於足者為。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也。」

根據【黃帝內經】所說,“”、“”、“”是同一意思,就是“不相順接”之意;只是部位不同而已。其病因都為“風吹”受寒所致。

【黃帝內經.素問】:「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所以,風寒是造成“逆”的因由,也就是【黃帝內經.靈樞】所說的“厥氣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由此可見,“厥氣(風寒)就是造成人體“陰虛”內熱的原因

【黃帝內經.素問】:「寒氣客於厥逆上出,故痛而也。」
【傷寒論】:「凡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氣(風寒)如何造成人體的“陰虛內熱”?

【黃帝內經.素問】:「歧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黃帝內經.素問】說的”,並非單指今天的“瘧疾”病;是指所有發熱、惡寒的疾病;也就是外感風寒之病。凡風寒之病,必“先起於毫毛”。

【黃帝內經.素問】:「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府,廩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

【黃帝內經】:「風者百病之始;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世上所有活物都必定賴以“陽氣”為生,人也不能例外。得“陽氣”者則生,失“陽氣”者則死;因此,所有生物的結構都圍繞著得“陽氣”而發展

【黃帝內經】:「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人體的“陽氣”由五臟所生,也只有五臟能生人體的“氣”所以,五臟是人體“陽氣”的根源

【黃帝內經】:「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由於人體的“陽氣”由五臟所生,而五臟位處人體的裡面;所以,五臟所生的“氣”也稱為“陰氣人體的“氣”流動走勢由內而外,由下而上(左升而右降,前升而後降),在上者稱為“陽氣”,在下者稱為“陰氣”;在內者稱為“陰氣”,在外者稱為“陽氣”;其本只屬一“氣”

【黃帝內經】:「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膹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黃帝內經】以“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來解釋人體的“一氣”運化,雲、雨本為一氣化成,只是運行的位處不同,故有不同的名稱,以別氣的位處和狀態然而,後世卻將雲、雨解釋為二氣,將古人的憂慮變成為事實,曲解了【黃帝內經】的本意

【黃帝內經】:「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為何會出現“天明則日月不明”的現象?

【黃帝內經】隨之已解釋說明,就是“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因天地之“氣”運化失常之故而令至天地氣化失常的就是“”,這邪就是“厥氣”,是寒氣因寒氣堵塞天地,致使“天明則日月不明”的冬天現象;因寒氣的出現,天地萬物都躲藏而避之,以免“陽氣”受損而折壽。

當人體“氣”的運行受風寒“厥氣”所阻,人體也就出現疾病、衰老、死亡

人體的“氣”生化於五臟(也就是人腦)。所以,人腦是人體最大,也是最重要體熱(陽氣)的來源。由於人體“氣”的走勢必定由內走外、由上走下;當這一運行規律受阻,人的手腳就會變得冰冷(四肢厥逆的現象),頭部和軀體就會積聚體熱而發熱(發燒)

【黃帝內經】:「人有五藏化五氣,以喜、怒、悲、憂、恐。」

實際上,人體的“氣”只有由內走外、由上走下,並無由外走內、由下走上的走勢
【黃帝內經】為何說人體的“氣”有由外走內、由下走上的走勢?

其原因在於陰陽這理論是不折不扣的“相對論”就如“氣”的產生減慢了,在陰陽理論中可以理解為“陰氣”的增加;散熱的速度減慢了,在陰陽理論中可以理解為“陽氣”往體內走而積聚這都是以一物的相對性質而論這一現象,在物理學上電的流動也是同一道理


人體的發熱,無論是持續性的發熱(發燒),或是間歇性的發熱(潮熱),都因為風寒所厥所致;其分別只在於寒厥的深、淺。換一角度而言,人體的發熱雖然為寒厥所致;但若無這積聚在體內的熱,人體則無力抗衡入侵人體的寒邪,使寒邪能長驅直入,傷及五臟(中樞神經系統)。所以,【傷寒論】說:
【傷寒論】:「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在用藥治療方面:
【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警誡後人,凡外感風寒發熱未解者,切忌以清熱攻下之法,“下之為逆”治。這種治法是削弱人的陽氣,引邪深入之舉。

【黃帝內經.素問】:「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為醫者,若能明瞭人體“氣”的走勢,風寒與發熱(發燒)的關係、因由,則治病時心中有底,不致於摸黑走路


“潮熱”到底是甚麼病?【傷寒論】中有其治法嗎?

【傷寒論】:「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傷寒論】:「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陰虛火旺 (1)



陰虛火旺 (1)


歷代自有陰虛火旺這名稱以來,大多數的醫者都對其有誤解,為害不少病者其原因在於對中醫人體陰陽的錯解,對【黃帝內經】未能通達之過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自仲景以後,歷代以來以人體內有陰、陽兩氣為立論;以人體內不但生有陽熱之氣,稱之為“陽氣”;同時也生有陰寒之氣,稱之為“陰氣”;以此兩氣為人體之陰陽平衡,也以此理論為指導中醫藥的治療理論,大學教學的中醫藥理論這一理論根本就是一大謬理,不但違反了【傷寒論】的治療原則,更是與【黃帝內經】的醫理背道而馳,使中醫藥理論自仲景之後混亂無章,道塞理蔽,神化而脫離臨床,治病而不求甚解,逐漸走向衰微

甚麼是“陰虛”?
歷代以來的醫家,絕大多數以“陰虛”為陰寒之氣不足。更以這一點立論作出治療,以寒涼之藥為病者“滋陰”。

從以上【黃帝內經】所寫,“陰虛”是指“衛氣”“不得入於陰。“衛氣”“晝日行於陽”稱之為“陽氣”,“夜行於陰”稱之為“陰氣”。這裡的“晝日行於陽”是指氣走於體外,“夜行於陰” 是指氣走於體內;所以,陰、陽者,指人體的內、外;“陽氣盛”者,以衛氣”“行於陽”,即是走在體外

是甚麼原因造成“陽盛、陰虛”的失衡現象?

根據【黃帝內經】所說,造成“陽盛、陰虛”失衡現象的因素是“厥氣客於五藏六府
甚麼是“厥氣”?

【黃帝內經】:「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黃帝內經.素問】:「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黃帝內經.素問】:「寒氣客於腸厥逆上出,故痛而也。」

【傷寒論】:「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者”,氣、血運行受阻也由於人體氣的運行受阻,所以導致“陰陽氣不相順接”,出現了“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的現象

甚麼是“陰陽氣不相順接”?

在普遍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將“陰陽氣”理解為“陽熱”之氣和“陰寒”之氣然而這樣的理解合乎【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前文後理嗎?

縱觀整部【黃帝內經】對陰陽的描述,將“陰陽氣”理解為“陽熱”之氣和“陰寒”之氣,根本就是曲解了這“陰陽氣”的本意,也不合乎“氣”在人體中運行的邏輯
在這裡,【傷寒論】所說的“陰陽氣不相順接”的本意在指其裡()()之氣“不相順接其氣只有一氣,並非兩氣;只是當這氣走裡之時,則稱為“陰氣”;當這氣走外之時,則稱為“陽氣然則,當氣的裡外、上下運行受阻之時,【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稱之為“因此,出現了“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的現象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內經.素問】:
帝曰:經言陽虛外寒陰虛內熱陽盛外熱陰盛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歧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閒。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帝曰:陰虛生內熱,柰何?
歧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柰何?
歧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為何是“陰虛生內熱”?
歧伯是如何解說?

歧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歧伯以“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為“陰虛生內熱”的病因,並非如一般人所認識的“缺乏陰寒之陰氣”其重點在於中焦陽氣衰微,胃氣無力運行,故積聚於中焦,“熱氣熏胸中”,故使人“內熱”、煩熱所以,“陰虛生內熱”的正確治療當以補益中焦陽氣,驅散“厥氣”為本,使胃陽得以通行;並非是以“滋陰清熱”法。

在臨床上所見,以“滋陰清熱”法來治療陰虛生內熱”不但不是【黃帝內經】的本意,更是會令病者的內熱越治越嚴重,出現了惡性循環的局面

【黃帝內經.素問】: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鍼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歧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到底是甚麼阻礙人體“氣”的運行?
為何“滋陰清熱”法會成為後世陰虛生內熱”謬誤治療?
人體有虛火和實火之分嗎?

【黃帝內經.素問】:「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黃帝內經.素問】:「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