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再看陰陽學說(5)

再看陰陽學說(5)

【黃帝內經.素問】:「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何謂“陽勝則身熱”?
何謂“陰勝則身寒汗出”?

根據【黃帝內經】人體陰、陽的定義:在上的為陽,在下的為陰;在外的為陽,在裡的為陰;在腰背的為陽,在胸腹的為陰因此,在上的氣為陽氣,在下的氣為陰氣;在外的氣為陽氣,在內的氣為陰氣;在腰背的氣為陽氣,在胸腹的氣為陰氣

正常的人體,“氣”只有一,就是陽氣。
活人的人體會自動不斷的生化陽氣,也就是溫熱之氣在體內所產生的“陽氣”,必定跟隨以上三種方向而走人體的氣走到那處,就以那處的陰、陽位置定“氣”的陰陽所以,“陽氣”不等同於“熱氣”,“陰氣”不等同於“寒氣”
【黃帝內經】: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黃帝內經】: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黃帝內經】: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黃帝內經】: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
陰者五藏也
【黃帝內經】: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人體在正常的情況下陽氣必定生於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氣若朝向陰而走,這就是陰氣,也就是厥逆,其人必死

“氣”的生化和運行如環無端,不會停止下來這種狀況就是世人所說的“長生不老”
到底是甚麼打破這一局面?

人生病的來源有三種:
1.      內因,指的就是邪氣的積聚、情志的過度;
2.      外因,指的就是外感六淫邪氣;
3.      不內外因,指的就是跌打損傷、蟲獸所傷

【金匱要略】: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
千般災難,不越三條:
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凡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鍼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黃帝內經.素問】:「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金匱要略】: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

然則,疾病的三因皆以“風寒”為病邪之首

【黃帝內經】: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歧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黃帝內經】:「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何謂“陽勝則身熱”?
【黃帝內經】:「陽并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所謂“陽”,是指在體表之氣;因風寒所加,導致“陽氣”積於表而實。“陽氣”實因其表固之故,“氣”無以外泄,熱不能散,故身熱(發燒)
這種現象初起為風寒,此時若能破其表,散其積熱,則邪氣無以積聚,陰陽得以調和。這是【傷寒論】的麻黃湯證。
然而世上多有粗工,以仲景所言之“逆治”為從,欲以瀉其積熱以退其燒因瀉下之法,使裡氣虛,因而邪熱內陷,體表的風寒往內收壓,導致日後的所謂“陰虛熱盛”此等人因外為“寒邪”所困,內有積熱由於寒邪越深,在未入臟腑之先,使得裡熱越盛;由於裡熱過盛,故這等人能冬不能夏。而在嚴寒的冬天裡,也不用多穿衣服。
若因“寒邪”深厚所困,故“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這是【傷寒論】的麻杏石甘湯證。


何謂“陰勝則身寒汗出”?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再看陰陽學說(4)

再看陰陽學說(4)

【黃帝內經】:「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人以陽氣得以存活任何世上的生物都以攝取陽氣為活動的目的,因為沒有了陽氣就是死亡所以,任何生物的結構都是朝著攝取陽氣這一目標而形成,生殖器官除外生殖器官雖是不為攝取陽氣而形成,卻是為了傳遞陽氣(生命)而形成怎麼說也好,人的身體結構是為了陽氣而形成,也因著陽氣才能存活

人既因陽氣而生,陽氣者,當有益於人,不應對人有害那麼,上面【黃帝內經】那句話的意思又當如何闡釋?

自有人注釋【黃帝內經】以來,絕大多數都將這句話解釋為“陽氣傷人”。結果,歷代以來 (除張仲景和後世的少數醫家,如鄭欽安) 都視陽氣為洪水猛獸,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以滋養陰寒之氣為養生和治療的方向。

然則,那些錯解【黃帝內經】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醫家們,為何不想想張仲景為何將其著作命名為【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又為何說“風為百病之始”?

近代醫家更是以一錯來掩蓋另一錯,竟然將“風為百病之始”的“風”解釋為“風熱”;所以,將SARS 的病因定為“風熱”的荒謬說法,拿板藍根來預防 SARS 的愚蠢行為。因為拿板藍根來預防 SARS,就等同服用類固醇來預防 SARS,或是治療 SARS;結果,在香港有近三百人死在類固醇手上。

為何板藍根和類固醇會被誤解為預防和治療 SARS的藥物?
原因只得一個,就是削弱人體的陽氣(免疫力),阻止人體對抗病毒的發炎機制。

為何削弱人體的陽氣(免疫力)會給人有可以預防和治療 SARS的錯覺?

凡是病毒入侵人體,只有陽氣(免疫力)能對付得了。由於陽氣(免疫力)的抗病毒反應,人體會處於發炎狀態,出現發燒、水腫、疼痛等等一系列不適的病症;這就是西醫所謂的疾病。
如果使用板藍根這些寒涼的草藥,或是服用類固醇或其他消炎止痛藥,人體的陽氣(免疫力)就會被削弱,發炎狀態就會消失,發燒、疼痛也隨之暫時消失。

其實,西藥的抗生素也如板藍根的性質,縱然用在不是細菌性的炎症,也有即時暫時性的消炎作用。更令你意想不到的,就是這些藥物的一些副作用和過敏反應,都是因為其寒涼性質削弱了人體的免疫力,而激活了潛伏在人體的病毒所導致。因此,這些副作用和過敏反應不是人人都會有,也不是同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會有;只有那些擁有病毒,其免疫力又制約不了那些病毒的才會發生。

不過,不用過早的開心。你自己不與病毒對抗,並不等同病毒也會自動離開你的身體。以真實的歷史為鑑,這是北宋皇朝對遼、金的政策;結果,北宋在長期的勞民傷財後,仍為金所滅。

病毒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是會不斷隨機地進入你的神經細胞和繁殖的。起初,你不會有甚的不妥,因為病毒是寄生的,不同於細菌。然而,當病毒繼續深入和繁殖,就是中醫所說的病入臟腑,那就非同小可了。那些類風濕病和一切奇難雜症,就是病毒深入人體的表現。

所以,以削弱陽氣(免疫力)的方法來預防和治療所謂的疾病(發炎反應),你有想過後果嗎?

“陽氣者,煩勞則張”這是陽氣正常的反應
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這才是陽氣抑郁傷人的表現

到底是甚麼導致陽氣抑郁?
就是“風寒”邪氣這才是【黃帝內經】這句話的重點所在。

【黃帝內經】:「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正常運作的“陽氣”對人體是百利無一害,分毫的“陰寒氣”對正常的人體是百害無一利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再看陰陽學說(3)

再看陰陽學說(3)

【黃帝內經】:「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甚麼是“陽密乃固”?
者,陽氣也是指人體表之氣

甚麼時候才能固密?
陽氣充於體表之時,人的體表才能固密也就是說,只有陰氣(裡氣)源源不絕的往外宣發,才有充足的陽氣(外氣)鞏固體表

何謂“兩者不和”?
兩者不和”不和者,陰()()不能交通;陰氣再不能源源不絕的轉化為陽氣,陰()()之道為邪所阻;所以,出現了“若春無秋”、“若冬無夏”的局面
“若春無秋”者,陽生而不能收這是陰氣(裡氣)為邪所擋而不能外宣,表因缺陽故不能收臨床的病變以裡熱表虛為特點
“若冬無夏”者,陰氣(裡氣)為邪所封藏,陽無以發臨床的病變以裡高熱,表冷寒為特點

醫者,調和陰陽之人故調和陰陽謂之“醫”,是謂“聖度。能掌握聖度”的醫者謂之“醫聖”,張仲景是也所以,【傷寒論】一書能治百病,以其法合乎“聖度”,也就是能調和陰陽之故

甚麼是“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這是“若春無秋”,裡熱表虛的現象

甚麼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平者,陰氣(裡氣)無所抑鬱;“陽秘”者,陽氣(表氣)得以秘密,鞏衛體表這是人體無邪,陰陽道路無阻,陰陽調和的現象;故“精神乃治


【黃帝內經】:「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甚麼是“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再看陰陽學說(2)

再看陰陽學說(2)

【黃帝內經】:「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甚麼是“陰不勝其陽”?
甚麼是“陽不勝其陰”?

若然將陰、陽的陰解釋為“陰寒”之氣,在這裡就難以解釋甚麼是“陰不勝其陽”,或甚麼是“陽不勝其陰強行解釋,只會使中醫學被人覺得是自圓其說的學說,弄得謬論滿街的

人體之氣,其正常規律以陰(裡氣)略勝於陽()氣從內傳外如今“陰不勝其陽”,以其在外之氣多於裡之故。由於陽氣郁於表,導致“脈流薄疾”。當外郁之陽氣不能散,反向內走,陰()、陽()兩氣相併;輕則煩躁,重則出現“并乃狂”之情況;以其熱郁過甚之故。

甚麼情況會導致陽()氣郁於外?
以外感“寒邪”之故

陽不勝其陰”本為常理,又為何出現問題?
這裡的“陽”當指五臟所生之陽氣(也就是陰氣),“”當指外邪“陰寒”之氣,也就是“寒邪”。由於“寒邪”深入,致使五臟之氣難以生化;而所生化之“陽氣”也不足以推開“陰寒”,往外宣發,致使“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陰不勝其陽”當為外感“寒邪”初期,“寒邪”在外仍未深,五臟陽氣未傷若“寒邪”仍在太陽經,當解其表;若在少陽經,當斷其走勢,誘“寒邪”外出或瀉下而散之(這就是和解少陽之意);若在陽明經,熱盛則瀉之,寒盛則溫之陽明雖有郁熱,若邪仍在表,可以解表散之

陽不勝其陰”是“寒邪”深入傷及臟氣其人當是陽氣不足,虛寒狀況其臨床症狀可以出現煩躁、失眠,睡眠不安、氣少、靜默無言、面色無華、手腳冰冷、情緒行為失控、焦慮、食慾低下等等其治療方針當溫裡回陽,散其“寒邪”

不能明此陰陽者,當不知如何用藥對治;縱然偶有所中,也不能因證而變,盲目跟從而已
若能明辨此陰陽者,當能明白解表、溫陽之藥為何可以安神,且為安神之本

【黃帝內經】:「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甚麼是“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甚麼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