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辛傷皮毛,苦勝辛?

 辛傷皮毛,苦勝辛?


“憂傷肺,喜勝憂”:

憂,陰氣也。寒濕困土,金無以生,故憂傷肺。

憂者,憂柔寡斷,多慮而無決;其原因以脾虛濕困之過。喜為火陽,健脾燥濕,故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

熱從何而來?

又如何傷皮毛?


所謂“熱傷皮毛”,就是皮膚發炎(其中包括皮疹、咽喉炎、肺炎)。

皮毛發炎,因為風寒所傷,故導致皮下病毒釋出,傷及人體皮膚的散熱系統,繼而導致積熱發炎。這就是“熱傷皮毛”。


“寒勝熱”的寒,是最容易被後人誤解的。

後世絕大部份醫家都會解讀為“陰寒”,故以苦寒清熱方法去其熱,消除發炎。

然而,【黃帝內經】時代的用字,是一字多用、多解讀。 “寒”字在這裡的解說是“散熱”,也就是消除炎症。只要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將皮膚的散熱系統修復過來,皮下的積熱也自然會消散。故“寒勝熱”。這也是【傷寒論】在臨床上對【黃帝內經】醫理的實踐驗證。


“辛傷皮毛,苦勝辛”:

五味的辛熱,能夠提升人體的熱度,故在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導致皮膚出現炎症(原本無力發炎)。這就是“辛傷皮毛”,也是世人所說的“熱氣”或“上火”的表現。


以前的中國人,大部份都是飲食不足(澱粉質和蛋白質不足),穿衣保暖不足,故免疫力低下。因免疫力低下,人體皮毛縱然受了風寒,也不會出現發炎的表現,直至人體皮下積熱夠多,或進食了辛熱飲食,才會出現皮膚發炎。


由於飲食不足,保暖不足,要以提升免疫力治療炎症是不大可能的事;故以苦寒清熱法,削弱人體免疫力作為消炎治療方法,更為可行;因為苦寒草本遍地都是,是任何人都負擔得起的治療。故在實質治療慢性炎症時,以“苦勝辛”為普遍的臨床治療。


***

這就是後世的醫家以辛熱食物為傷害皮膚的東西,苦寒瓜菜能美白皮膚的真正因由所在。然而,這些折衷的苦寒降低免疫力的治療方法,也是令古人折壽的原因。


因為這一折衷的治療方法,被絕大部份後世醫家所接受,並將原本【黃帝內經】的醫理曲解過來,令後世帝皇、皇室,也逃不了這原為窮人折衷治療帶來的折壽;所以,就算是帝皇、皇室也是折壽短命之人。


現代人,跟以前的帝皇、皇室無異,在飲食充足和穿著暖的時代,仍然被西醫藥和主流中醫學(溫病學說)以清熱降低免疫力的治療方法治療,結果是得不著上天所賜應有的健康和壽命;可以說是連野地裡的動物也比不上。

***


易龍        30/12/2023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燥生金?

 燥生金?


【黃帝內經·素問05】:

「西方生燥,燥生金……」


“西方生燥”:

陽之所生。

中國地理,西方乃內陸燥土,其吹來的西風乾燥、強勁,故其氣輕清(陽氣盛),能化濁陰水濕,故西方生燥,為中原地區帶來乾燥的天氣。


“燥生金”:

陽生陰,故為少陰。

燥乃陽熱的結果,故土為火燒則燥,再燒則金生。


***

金屬,出自泥土。要煉金,必以火燒泥土,才能將土中的金屬元素分解出來(以熱力分解土中金屬離子化合物結構);銀、銅、鐵都是透過火燒從泥土中提取出來的。


在五行理論中,雖然是土生金,但若是沒有火燥的出現,則金屬是無法從泥土中生產出來的。

因此,土生金,只說明了金屬的來源;而燥(火熱)生金,卻是說明了金屬要從土而出,必須透過燥(陽熱)這股陽氣而生。這是陽極生陰的表現。


以人體疾病來說,土生金,是其本源(病之本);燥生金,是金屬生成的機理(病生成之機理)。這也是這一章【黃帝內經】要表達的中心點,就是“治病必求於本”。


根據這一章【黃帝內經】所說,陽極生陰的解說,要提煉越堅硬(陰更盛)的金屬(其殺生力也是更大),其火燥熱的溫熱必須要更高。(陽越盛極,所生之陰更盛。)


陰陽理論、五行理論,都是中國古人用來解說萬事萬物的科學理論。其理論之精密性和邏輯性,都是無可質疑的,是超越現代所謂的科學理論千年的理論;只是,後世和現代無知者因自己的知識有限,不能明白其中理論而已。這也是中醫學淪落到在胡說八道西醫學背後的原因。

***


易龍        27/12/2023





為何“甘傷肉”?

 為何“甘傷肉”?


【黃帝內經·素問05】:

「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思傷脾,怒勝思”:

思為靜,陰也。陰上加陰,則陽氣損;脾陽損則脾不能正常運作。

怒為氣動甚,動能制靜,故怒勝思。


“濕傷肉,風勝濕”:

濕滯是陽虛的現象,陽虛則少動或不動,不動則肌肉萎縮;故濕傷肉。

風為氣動,氣動則陽盛,陽盛則濁陰不生,故風勝濕。


“甘傷肉,酸勝甘”:

甘味是人體的食物,為何會傷肉?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只有食物會傷人的腸胃。


當進食過多食物時,則會導致食滯。食滯則會導致胃脹滿,胃脹滿則導致血糖下降,胃口不佳(這就是傳統所謂的食積。),時間一長,則會導致肌肉消瘦,故甘傷肉。


酸味,有鬆弛腸胃肌肉作用,令腸胃氣可以排走,故可以舒緩食滯導致的脹滿;同時,酸味會刺激腸胃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消滯;故酸勝甘。


***

不像現代人,古時的中國人是以五穀(澱粉質)為食物,故甘味,就是指食物(五穀)的意思。


古時的中國人只吃五穀,五果少吃,基本上甚少吃瓜菜(瓜菜根本上就是藥物,並非糧食,不但不能提供糖分給人體生存、活動;相反,吃錯了寒涼性質的菜,就是吃了寒涼的藥物,是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


古人為何會進行“斷食”?


斷食的原因在於食滯,出現了食滯,人自然胃口大減,健康也變差。


因此,在食滯的情況下,進行三幾天的斷食,可待胃中食物消化排空,人的胃口和精神也自然會改善過來。


為何古人會食滯?


實質,在古時人的人活,暴政、戰亂、天災經常發生,民眾要有足夠的米糧、五穀為糧食,是紙上談兵的事情。


由於米糧、五穀不足,民眾只能拿瓜菜來充食;而這些瓜菜和粗糧(加有穀糠的糧食),根本提供不了糖分給人體,再加上瓜菜和粗糧以植物纖維為主,人的腸胃根本無法消化;腸胃在得不到糖分和過度勞損的情況下,消化功能自然變得越來越差。


因此,一旦多食了些少食物,已可以令古時之人出現食滯的情況。


然而,長期缺乏澱粉質食物的人,斷食不但不能改善其食滯情況,相反,會令其身體變得更加虛弱,或是容易死亡。

***



易龍       26/12/2023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醫學(34)

 黃帝內經醫學(34)


【黃帝內經·素問05】: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寫。」


“陰勝則陽病”

陰勝者,陰增多了;陽病者,陽減少,或出現了問題。


甚麼是陰勝?


在【黃帝內經】中,對陰的解說有五:

1. 人體的部位,也就是裡、下。

2. 人體氣的活動情況,也就是往裡、往下、減慢、凝聚、靜止。

3. 人體實質的結構組織,也就是血、肉、筋、骨、皮等等。

4. 入侵人體的風寒邪氣。

5. 創傷或毒物的增加。


以上五種“陰”的增加,都會導致陽減少,或說明了陽出現了問題。


1. 人體裡或下的氣(陰氣)增加了,往外或往上的氣(陽氣)自然就會減少;那人體的外表或上還能有足夠陽氣,還能正常運作嗎?


2. 人體氣的活動若往裡、往下、減慢、凝聚、靜止的情況增加了,也就是說人體的氣以陰性居多;人體中陽氣的比率自然會減少,人體的運作自然會出問題。


3. 人體實質的結構組織如血、肉、筋、骨、皮等增加了,必定會阻礙人體正常的運作;同時也說明了陽氣的減少,對人體的調控減少了,導致人體結構出現不正常的增生。


4. 入侵人體的風寒邪氣,是直接傷害人體陽氣的東西(也就是直接傷害人體神經細胞的東西)。


5. 創傷或毒物屬於陰性東西,如果增加了,必定直接傷害陽氣。



“陽勝則陰病”

陽勝者,陽增多了;陰病者,陰減少,或出現了問題。


甚麼是陽勝?


在【黃帝內經】中,對陽的解說有五:

1. 人體的部位,也就是外表、上。

2. 人體氣的活動情況,也就是往外、往上、加速、發散、運動。

3. 人體神經細胞活動的表現,也就是活動、形態、調控、熱產生等等。

4. 入侵人體的風寒邪氣。

5. 創傷或毒物的增加。


以上五種會導致“陽”的增加,或令陽氣增加,都會導致陰減少,或說明了陰出現了問題。


1. 人體外表或上的氣(陽氣)增加了,往裡(實質是生成或留在體內)或往下的氣(陰氣)自然就會減少,人體就會出現陰氣不足,也就是陰虛的現象。


2. 人體氣的活動若往外、往上、加速、發散、運動的情況增加了,也就是說人體的氣以陽性居多;人體中陰氣的比率自然會減少,人體的運作自然會出現不協調的問題。


3. 人體神經細胞活動的表現,也就是活動、形態、調控、熱產生等等增加,必定會導致屬陰方面的人體正常運作出現問題;也就是說因陽氣的增加,導致人體出現過度的調控表現(所謂陰虛陽亢的表現)。


4. 入侵人體的風寒邪氣,可以深入直接傷害人體的五藏六府,導致五藏陽氣生化不足(裡面陽氣不足也就是【黃帝內經】所稱的“陰虛”);在裡氣不足(陰虛)的情況下,人體自然不能正常運作。


5. 創傷或毒物本屬於陰性東西,但陰中也有陽。如果受到這類的創傷或毒物所傷,人體會出現陽增陰減的表現。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解說陽勝有甚麼表現,陰勝又有甚麼表現。但這兩種寒、熱的表現,必須從以上五方面全面解讀,才能正確的體會到。


“重寒則熱”:

重寒深困,導致陰氣(裡面氣)過盛,則會導致生熱;寒氣重困,凝聚氣滯,會導致生熱;風寒重困於表,則會導致人體發高燒(熱)。


“重熱則寒”

重熱被深困者,其體表必寒;熱氣重困,則令人體發汗散熱,會導致人體生寒;風寒重困於表,則會導致人體發高燒,發高燒會令人體嚴重惡寒戰抖。


“寒傷形,熱傷氣”

寒氣是傷害人體神經的最重要元兇,而人體的形態生成則全依賴神經細胞的主宰,故神經細胞受傷,人體的形態和組織結構必定受傷,水腫就是寒傷形的例子。

熱由人體神經細胞的活動所產生,若熱積聚於體內過多,則會反抑制人體神經細胞的活動,減少熱的產生;故熱傷氣。 


***

這也是人體在過熱的環境容易出現懶洋洋的表現,沒有胃口進食的原因。

***


“氣傷痛,形傷腫”

甚麼是氣傷?


正常的氣是動的,若氣傷,也就是氣不動或減慢活動。


甚麼情況下,人體的氣會不動或減少活動?


就是人體出現了發炎的情況。

當人體某處出現發炎,也就是某處被風寒所傷、所困,導致氣不能再運行、發散,結果就出現紅、熱、腫、痛的現象。這就是氣傷導致痛出現的原因。(氣傷,痛。)


形傷,正如上一句所說,因寒所傷,也就是神經細胞為寒氣所傷。

腫,這一腫脹不同於發炎的腫,是沒有紅熱的腫脹,是單純的水腫。

人體血管外的體液積聚,全都由神經細胞調控,若神經細胞的活動運作下降,人體則會出現水腫;故形傷,腫。


***

在【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醫學理論,不通則痛,其重點是指氣滯不行,並非指真實血液的不通暢。若沒有發炎,該部位只會因缺血而死亡,並不會出現疼痛的表現。

***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若是發炎的腫痛,該部位先痛而後腫,是甚麼意思?


也就是說該部位先為風寒或創傷所傷,其氣先困滯,故出現痛(炎症)。因神經細胞的受傷,導致水液的積聚;故出現了“先痛而後腫”。

這是氣傷形,也就是氣先傷,而引伸出來的形傷。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若是發炎的腫痛,該部位先腫而後痛,是甚麼意思?


也就是說該部位先為風寒或創傷所傷,其神經細胞先受傷,故出現水液積聚的水腫。因氣不足無法發散風寒,而被風寒水濕所困,導致氣滯困(發炎)。

這是形傷氣,也就是形先傷,而引伸出來的氣傷。



“風勝則動”:

風勝,也就是陽氣盛的意思。因為動的氣就是風,而風過大則會帶動所有物件移動,所以“風勝則動”。


***

由於風在五行理論中屬木,故風也就歸屬五藏的肝,其特點以動為其本質。


風動是用於表達人體自身過度活動的表現,也就是陽氣過盛的表現。

後世醫家卻不求甚解,將所有人體不正常的活動都歸咎於人體器官的肝臟,導致後學者被誤導甚深。

***


“熱勝則腫”:

熱勝,是紅腫熱痛發炎的熱;故因熱積導致發炎而腫。


“燥勝則乾”:

燥勝,也就是發炎皮膚或黏膜乾燥的表現;故“燥勝則乾”。


“寒勝則浮”:

因寒氣傷於形,故人體出現水腫性的浮腫。


“濕勝則濡寫”:

腸胃水濕過多,則導致人體濕重腹瀉。


實質,以上五句都是臨床觀察的病症表現,並非真正的病因。



***

人體的病因,基本就只有陰、陽兩種,而真正的病因,也只有陰寒邪一種(風寒、創傷、毒物),陽病的問題,都是因陰邪入侵人體所致,並非人體自己陽氣致病。

所以,風(寒)是百病之始,是百病之長;而風、寒、火、燥、濕五淫,只是陰寒入侵人體後,因陽氣運化為其所傷而弄出來的五類病症表現。


這篇【黃帝內經】的重點就是要解說病因,教導後人如何以最根本的病因和病機,就是陰陽,來解說疾病是由甚麼所致,是如何生成的。

因為只有知道病因,才能準確針對病因治病,才能準確準對病機作出舒緩治療。


這也就是這篇的中心,就是“治病必求於本”所在。

***



=============


【黃帝內經·素問05】: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

*****


【黃帝內經·素問05】: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歧伯對曰: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

風傷筋,燥勝風;

酸傷筋,辛勝酸。」

*****


【黃帝內經·素問05】: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

熱傷氣,寒勝熱;

苦傷氣,鹹勝苦。」

*****


【黃帝內經·素問05】: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

思傷脾,怒勝思;

濕傷肉,風勝濕;

甘傷肉,酸勝甘。」

*****


【黃帝內經·素問05】: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憂傷肺,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

辛傷皮毛,苦勝辛。」

*****


【黃帝內經·素問05】: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

恐傷腎,思勝恐;

寒傷血,燥勝寒;

鹹傷血,甘勝鹹。」

*****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

 

【黃帝內經·素問05】:

「帝曰:法陰陽柰何?

歧伯曰: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歧伯曰:

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旡之守,故壽命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 


【黃帝內經·素問05】: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帝曰:何以然?

歧伯曰:

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裏;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審清、濁,而知部分;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觀浮、沈、滑、濇,而知病所生;

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


【黃帝內經·素問05】: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滿者,寫之於內。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其實者,散而寫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


易龍         14/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