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治法的誤解

 治法的誤解


【黃帝內經·素問74】:

“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寫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


甚麼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寒者熱之”的”熱“與及“熱者寒之”的”寒“,歷世歷代以來,都被絕大部份的中醫曲解為形容詞。也就是說凡人體熱的表現,就以寒涼的東西抵消;凡人體寒的表現,就以溫熱的東西抵消。


這樣的理解有甚麼問題出現?


這樣的理解,就會出現治標不治本的情況。這種治法,根本就違背了【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所以,這種理解,絕對不是【黃帝內經】的原意。


“寒者熱之”的”熱“與及“熱者寒之”的”寒“,是動詞,不是形容詞,也不是名詞。也就是說,熱之,是以保存熱的方法,或是溫熱的方法,或是增加熱產生的方法來治療寒厥的病人;寒之,是以減少積熱的方法來治郁熱在裡的病人。


這種詞句的運用,在戰國時期是非常普遍的。就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第一個”老“與“幼”都是動詞,是奉養和照顧的意思。


如何能夠減少人體的積熱?


要解答以上問題,首先要問”人體的積熱從何而來?“


人體是一元氣運化的機體,是以陽氣運行來運作人體所有的功能。當人體陽氣運行失當,人體就產生了疾病、衰老,甚至於死亡。這些在【黃帝內經】中開章明義,說得清清楚楚的。


人體,只有寒氣是從外而來;熱,必定是人體自身產生的,並沒有外熱會積聚在人體中。


人體自身所產生的熱,也就是陽氣,在正常情況下是會不斷往外散走。這就是人體不斷流失能量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人要不斷呼吸和進食的重要原因。


人體為何要不斷產生熱量?


人體要不斷產生熱量的原因,在於要保持人體37度的體溫。


人體為何要保持37度的體溫?


人體的體溫若跌低過37度,原本潛藏居住在人體的病毒就會活躍;體溫越低,病毒越是活躍。這就是凍傷的真正原因。


當人體的體溫跌低過37度,病毒活躍起來時,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感染風寒或是為風寒所傷。


因為人體的散熱機制(基本上是神經細胞)為風寒(病毒)所傷,導致人體自身所產生的熱積聚於裡。這就是熱郁於裡的真實情況。


如何能夠將郁熱除去?


用甚麼方法除去人體的郁熱,【黃帝內經】早已說明,就是以治病求本(因)的方法為治療方向。


既然人體的郁熱為風寒所傷導致,故其病因就是風寒,治療當以散風寒,使人體的熱能夠再次往外散發為本。


後世為何絕大部份醫家都以攻下瀉熱為治?


由於人體積熱的情況,在人體的胃(陽明)中表現出來。故凡熱困於裡之人,必定口燥鼻乾,胃(一般人所說的心)中煩熱,渴望飲食冷凍、寒涼東西。因為這一錯誤的感覺,導致醫者以攻下清熱的方法治療所有熱郁之人。


然而,攻下清熱的方法只能用於“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對治療導致熱郁於裡的病因是毫無幫助;相反,若有輕微過度使用,則自傷人體正氣,引寒邪深入,導致熱郁更甚。


古人書寫,一向嚴謹,不是可以隨意胡亂解釋的。


以【老子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句為例。


後世大多數人在解釋這一句時,只著重於”陰“、“陽”二字,往往不多人能夠明白為何是”負陰“,不是“抱陰”。

如果將這一句寫成”抱陰而負陽“,可以嗎?

後面還可以出現“沖氣以為和”嗎?


答案是不能的。因為人體以背為陽,胸腹為陰。所以,要達到陰陽平衡的”沖氣以為和“,必須是“負陰而抱陽”。


為何會出現這種疏忽或曲解?

原因在於閱讀經典之人,不是以原作者的定義和思維去理解文章;只是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去理解文章,或是斷章取義。結果,就出現了天大的誤解、曲解,導致中醫學走上了末路。


事實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只是臨床治法的提綱。至於用甚麼治法來達到這提綱的治療目的,【黃帝內經】在內文中已有詳細說明。


【黃帝內經】所教人治病的方法,其原則有二:

1. 就是要令人體恢復未病之前的狀況,使人體自身可以在不依賴外來藥物的情況下,繼續運作下去。

要達到這一目的,治病必須求因(根本)。只有驅除致病的原因,人體才可以恢復正常運作。


2. 保命。

這就是“急則治其標”的原則。也就是說,任何可行有效的急救治療方法,舒緩危害病者生命或健康的病症。這些治法包括了治本的方法和治標的方法。

然而,治標的方法,在危急症狀舒緩後,當立即停止。因為繼續使用下去,不但治不了病;相反,會削弱人體正氣,最終導致百病叢生,自取滅亡。


研讀【老子】尚且不能馬虎,隨意亂解;更何況是與人性命由關的【黃帝內經】,後世習醫之人豈能苟且曲解,禍害蒼生!



【黃帝內經·素問74】: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帝曰:何謂逆從。

歧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

歧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易龍      09/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