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中醫學可治療精神病嗎(1)

 中醫學可治療精神病嗎(1)



中醫學,可以說是治療精神病的祖師。整套【黃帝內經】的治療理論,其治療目標就是人體的神經系統。


精神病,就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運作出了問題。


是甚麼原因導致神經細胞運作出了問題?


只有找出病因的所在,針對病因作出治療,才能將有問題的神經細胞修復過來。


能夠影響神經細胞運作的,在人體最常見的就是藏在人體神經細胞內的病毒。這些病毒的活躍性,因應人體的狀況而定。


人體在受風寒,或免疫力下降的情況下,病毒就會活躍,導致人體的細胞(尤其是神經細胞)不能正常運作;結果,不但導致思維、情緒上出現問題(精神病),所受牽連的部位、組織,其功能都會出現問題。


所以,導致精神病的病因就是風寒。而當人體受了風寒,在神經細胞內的每一種病毒,都可以導致人出現精神問題,控制部位組織的功能受損,甚至於死亡。


【黃帝內經】是世上一部最早記載精神病的病因、發病機理的醫書。


東漢張仲景,承襲【黃帝內經】的醫理,在臨床上以【黃帝內經】提出的病因、機理,作出治病求因的治療。



【黃帝內經·素問30】: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陽明經,胃所有關連繫的中樞神經系統。

這系統,有調節胃的功能,同時,胃接收到外界食物五味的刺激,有興奮或抑制調節陽明經的功能。


當陽明經(陽明神經系統)出了毛病,人體的表現是“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


這是甚麼問題?


這是抑鬱、自閉、驚恐的精神病問題。整個人對任何事物都失去興趣,縱然是鐘鼓齊鳴,多熱鬧的事,也毫無反應。聽到陰沈重複之聲,則心煩意亂、驚恐難安。


【黃帝內經·素問30】: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黃帝內經·素問30】: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黃帝內經·素問30】: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以上,是【黃帝內經】講解精神病的病因與病機。然而,後世能夠真正明白【黃帝內經】病因的人卻是不多,絕大多數後世的中醫都曲解了【黃帝內經】這一篇的病因;結果,用藥適當者,只能暫時舒緩症狀;用藥不當者,不但全無療效,相反,是將其病越治越嚴重。


哪【黃帝內經】所說的病因到底在那裡?


“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胃,在五行中屬土;肝屬木,故以木克土為其病因。然而,【黃帝內經】所說屬木的肝藏,並不是人體的肝臟器官。


後世中醫所說的木克土,以肝氣郁結,木氣過盛而克土。然則,所謂的肝氣,實質是腸胃或腸之氣脹,非來自肝臟。


而導致胃氣滯脹滿的過盛肝氣,在內者,來自中樞神經肝藏的神經系統活動;在外者,來自邪風(風寒)。這兩種肝木之氣,就是導致脾胃失運,氣滯易驚的病因。


“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胃為中焦,是人體溫熱、寒涼的鑑別處。胃為風寒所困(邪客),則熱不能外散,郁熱於裡。故其人心煩而怕熱。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惋者,氣滯。

為何會出現氣滯?

氣滯在哪?

”陽明厥則喘而惋“,陽明者,胃。厥,受阻困。

是甚麼厥阻陽明?

是風寒厥阻陽明,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寒厥”。

胃為寒厥,則出現胃氣滯。胃氣滯,則會出現呼吸氣短、氣喘,甚至可以窒息而死。這是在臨床常見的現象。


現在都市的哮喘,絕大多數病因發於寒厥於胃,絕少數是因為肺臟直接受寒。


“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陽盛“,是那裡陽盛?

陽盛者,陽明陽盛。

陽明為何會出現陽盛?

陽明(胃),乃活人人體陽氣生化之處。陽明為風寒厥阻,則熱郁於裡。四肢,乃陽明所主,直屬於胃。胃陽盛,則四肢陽盛,故“能登高也”。


實,過盛也。


根據【黃帝內經】的闡釋,實,只有邪實;虛,只有正氣虛。


因此,過盛的陽氣是為熱邪。然而,是甚麼原因導致陽氣郁結過盛?

是風寒厥阻陽明之故。

所以,熱邪是標,風寒是本。清熱是為治標,暫時症狀舒緩;散風寒是為治本,能徹底根治陽氣郁結問題。


”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胃有郁熱,則不惡寒,惡熱。

風寒越是厥阻深入,其人越是惡熱,越是大汗。


“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胃者,心也。在【傷寒論】的瀉心湯,已明明說了這一關係。所以,胃明郁熱,則心火盛,故其人五心煩熱。郁熱盛,則擾亂心神,故”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


胃為風寒所困,則運化失常,出現氣滯,腸胃蠕動出現問題,故消化失常,出現“不欲食”的情況。



結論:


1. 人體出現的精神問題,由陽明經(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失常所致。


2. 其病因就是風寒(病毒)所傷,陽氣被風寒厥阻,不能正常運行所致。


3. 清熱理氣(理肝氣)治療只能治標,暫時舒緩症狀。唯有散其風寒,是治其本,徹底根治疾病。



【傷寒論】: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傷寒論】: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


【傷寒論】: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傷寒論】: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傷寒論】: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論】: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脈緊則愈。”


【傷寒論】: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易龍         15/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