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

在中國的哲學中,陰陽並不是實物,是形容事物的相對形容詞,也就是相對論;所以,救治垂死的病人稱為“回陽救逆”。

陰陽這一哲學思維最早出於【易】,而最早有記載的【易】出於夏朝。【易】是由陰陽兩種符號交織而成的卦象。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有著無限的陰陽存在。而【黃帝內經】就是用了這陰陽的理論來形容發生在人體中的萬事萬物。

【黃帝內經·素問】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老子·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的說法,跟【黃帝內經】中腹為陰,背為陽是一致的。

根據【黃帝內經】的載述,甚麼是人體的陰陽?

人體的陰陽,就是人體的不同部位、臟腑的相對位置。當人體的氣活動於那一部位,就根據那一部位陰陽的定性而命名。所以,在上的氣稱為“陽氣”,在下的氣稱為“陰氣”;在裡的氣稱為“陰氣”,在外的氣稱為“陽氣”。

根據【黃帝內經】整體而言,在人體中運行的氣都是“陽氣”;因為凡躁動的都屬於陽的性質。所以,在活人體內所產生的氣(神經的活動能力),都是陽氣,只有人死後,這股陽氣才會消失。

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人體中是沒有陰寒之氣產生的。

【黃帝內經·素問】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何謂”陽密乃固“?

陽氣者,指在上、外之氣。
陽氣從何而來?

陽氣從裡、從下而生,只有源源不絕的上升、外宣陽氣,才能達到“陽密乃固”。

是甚麼因素阻礙陽氣的上升、外宣?

寒邪(【內經】所說的厥氣)是阻礙陽氣運行的因素。

當五臟生化氣(陰氣)的功能為寒邪所傷,人體就會出現有冬而無夏的現象。
當氣往上、往外走的運行為寒邪所阻,則熱鬱於裡,人就會出現煩躁的現象,就如有春而無秋的情況。

如何能夠“和之”?

驅除寒邪(厥氣),陰陽道路自然通暢,兩者也就和之。

【黃帝內經·素問】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

陰陽本同出一氣,在內之氣稱為“陰氣”,故在內者為守。在外之氣稱為“陽氣”,故在外者為使。守者為本,是源源供應陽氣的根源。

【黃帝內經·素問】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陽氣在何時會出“陽強不能密”?

當氣被抑鬱於裡,不能外宣時,人體會出現裡熱和易汗的情況。裡熱是陽強的表現,易汗是陽不能密的表現。裡氣本無陽熱的表現,現在有內熱的表現是陽勝陰的表現,相對陰的表現乃絕。

到底是甚麼導致陽強?

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病因。其因在於氣機為寒邪(厥氣)所阻厥,導致氣不能達外固表。

如何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氣生於五臟,而五臟為寒邪(厥氣)所困,結果導致五臟氣無以外宣,衛養人體。這就是陰陽離決的表現,也就是【易經】中否卦的現象,天地不交的現象。

這是甚麼意思?

就是陽往外宣散,卻沒有源源不絕的陽氣補給。結果是有限的陽氣耗散完,人也就斷氣了。

故“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甚麼意思?



易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