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人之虛實 (1)


人之虛實 (1)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歧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帝曰:虛實何如?
歧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藏皆如此。
帝曰:何謂重實?
歧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所言,甚麼是“虛”?
何謂之“實”?

“虛”者,“精氣奪則虛精氣奪”是指人體氣血不足所以氣血不足者為之“虛”
“實”者,“邪氣盛則實邪氣盛”是指人體為病邪所困所以邪氣過盛者為之“實”

“虛”、“實”在臨床上有何不同的表現?

【黃帝內經.素問】: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也。氣虛者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
為何“氣入”會導致“實”?
為何“氣出”會導致“虛”?

人所有的“熱”都是由人體自己所生,這就是“陽氣”。人體生“陽氣”的地方是五臟,而【黃帝內經】所說人體的五臟就是存在於人的中樞神經中()。熱的擴散由高熱走向低溫,所以,正常的人體,熱量由頭走向四肢(陽氣上下的走勢)、人體表裡(陽氣表裡的走勢)透過神經(主要的途徑)和血液的傳導。

【黃帝內經.素問】: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這是人體“陽氣”正常的走勢就是先注滿於內(),內滿然後向外流散如是者,其人是為無病稱之為“平人

當人體為風寒所困,陽氣無以外散,導致過多陽熱積存於五臟;五臟積熱只能往體內器官流注然則,體內器官容熱量有限,過多陽熱只能積存於五臟(),導致熱郁於裡(),擾亂心()神的現象

體內器官 <----------- 陽氣 ------------> 五臟() <----------- 陽氣 ------------> 體表皮毛

因此,陽氣離開五臟()者,是為“氣出”氣出過多者,是為耗散;是人體致“虛”的原因。相反的,陽氣回流入注五臟()者,是為“氣入”;這些回流入注的陽氣稱之為“邪熱”,過多陽熱積存於五臟(),導致熱郁於裡();是為“實”證,以陽熱積聚之過

陽氣根本的生化、走勢,受病邪影響下的走勢和積聚,是中醫學用藥、針灸治病的理據,在【傷寒論】中的治療用藥,就是【黃帝內經】這一理論的發揮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歧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
歧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歧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實者,以其陽氣郁結之故。“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所以,氣之郁結,必生煩熱;以氣本為“陽氣”。
虛者,以其陽氣耗散之故。“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所以,氣之耗散,必生寒冷;以氣本為“陽氣”,缺乏陽熱溫煦之故。

【黃帝內經.靈樞】: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黃帝內經.靈樞】:古之善用鍼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

在治療方面,甚麼是“盛者寫之,虛者補之”?

【難經】:「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