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再看陰陽學說(5)

再看陰陽學說(5)

【黃帝內經.素問】:「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何謂“陽勝則身熱”?
何謂“陰勝則身寒汗出”?

根據【黃帝內經】人體陰、陽的定義:在上的為陽,在下的為陰;在外的為陽,在裡的為陰;在腰背的為陽,在胸腹的為陰因此,在上的氣為陽氣,在下的氣為陰氣;在外的氣為陽氣,在內的氣為陰氣;在腰背的氣為陽氣,在胸腹的氣為陰氣

正常的人體,“氣”只有一,就是陽氣。
活人的人體會自動不斷的生化陽氣,也就是溫熱之氣在體內所產生的“陽氣”,必定跟隨以上三種方向而走人體的氣走到那處,就以那處的陰、陽位置定“氣”的陰陽所以,“陽氣”不等同於“熱氣”,“陰氣”不等同於“寒氣”
【黃帝內經】: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黃帝內經】: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黃帝內經】: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黃帝內經】: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
陰者五藏也
【黃帝內經】: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人體在正常的情況下陽氣必定生於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氣若朝向陰而走,這就是陰氣,也就是厥逆,其人必死

“氣”的生化和運行如環無端,不會停止下來這種狀況就是世人所說的“長生不老”
到底是甚麼打破這一局面?

人生病的來源有三種:
1.      內因,指的就是邪氣的積聚、情志的過度;
2.      外因,指的就是外感六淫邪氣;
3.      不內外因,指的就是跌打損傷、蟲獸所傷

【金匱要略】: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
千般災難,不越三條:
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凡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鍼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黃帝內經.素問】:「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金匱要略】: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

然則,疾病的三因皆以“風寒”為病邪之首

【黃帝內經】: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歧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黃帝內經】:「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何謂“陽勝則身熱”?
【黃帝內經】:「陽并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所謂“陽”,是指在體表之氣;因風寒所加,導致“陽氣”積於表而實。“陽氣”實因其表固之故,“氣”無以外泄,熱不能散,故身熱(發燒)
這種現象初起為風寒,此時若能破其表,散其積熱,則邪氣無以積聚,陰陽得以調和。這是【傷寒論】的麻黃湯證。
然而世上多有粗工,以仲景所言之“逆治”為從,欲以瀉其積熱以退其燒因瀉下之法,使裡氣虛,因而邪熱內陷,體表的風寒往內收壓,導致日後的所謂“陰虛熱盛”此等人因外為“寒邪”所困,內有積熱由於寒邪越深,在未入臟腑之先,使得裡熱越盛;由於裡熱過盛,故這等人能冬不能夏。而在嚴寒的冬天裡,也不用多穿衣服。
若因“寒邪”深厚所困,故“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這是【傷寒論】的麻杏石甘湯證。


何謂“陰勝則身寒汗出”?